APP下载

胸有成竹

2023-11-18瑶瑶

阅读(中年级) 2023年10期
关键词:白起画竹名将

瑶瑶

品读古文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①,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②,少③纵则逝矣。与可④之教予⑤如此。予不能然⑥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注释

①执笔熟视:拿着笔,凝神注视。

②兔起鹘落:兔子一有所动作,鹘(一种猛禽)就猛扑下去。形容动作迅速敏捷,也可用来比喻行文作画十分快捷,没有迟滞。

③少:同“稍”,稍微。

④与可:指北宋著名画家文同,“与可”是他的字。

⑤予:我。

⑥然:这样。

这段关于画竹的论述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是苏轼为表兄兼好友文同赠送给自己的一幅墨竹画而撰写的题记。文同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画竹子,他曾与苏轼分享过自己的绘画理念——

竹子从嫩芽阶段开始,就是节叶俱全的。从几寸的嫩笋,长到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叶有节的。但今人画竹,都是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堆积拼凑起来,哪里能画得好竹子呢?

要想画好竹子,必须先在心中有完整竹子的形象,拿着笔凝神观察,直到眼前看到自己想画的竹子。这时要迅速下笔,去捕捉眼前竹子的样子,就像猛禽捉兔子,机会稍纵即逝。

这就是文同教给苏轼的画竹之法。苏轼在文中说,虽然自己没能掌握这种技巧,但其中的道理他已经明白了。要把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贸然动手是不可取的。而要像文同画竹一样,通过细致的观察,将竹子的所有细节和整体形象都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做好万全的准备。这样提起笔来,自然一气呵成。

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形容那些做好了充分准备,因而十分自信能取得成功的人。

拓展延伸

自信的人总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青睐,但自信的来源只能是充分的积累和准备,否则就是盲目的自负。“胸有成竹”的关键在于对局势有充分把握,对可能产生的结果有充足的准备。没有这些,再多的“自信”也是镜花水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宁死不打必败之仗——白起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于长平之战名动天下。白起一战消灭赵国四十万兵士,极大削弱了赵国的战争实力,被誉为“杀神”。更难能可贵的是,白起一生从无败绩,是真正的“常胜将军”。尽管如此,白起的结局却是被秦王猜忌,不仅被赶出咸阳,还在半路上被勒令自杀。这固然是因为他本人功高震主,但也与他坚持不肯领兵攻打赵国有关——甚至最后为此被秦王赐死,也拒不领兵。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国是秦国东出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国力雄厚,名将辈出,士卒勇猛。要一战而攻灭赵国,绝非易事。但长平之战后,白起敏锐地发现,灭赵的时机来临了。他平定上党后,分出部队去分别攻占了皮牢和太原,从而对赵国国都邯郸形成包围之势,准备一举拿下此城。就在这时,国内的秦王却传来命令,要求白起撤军。白起十分不解,但终究不能抗命,就这样错失了良机。

其实秦王的理由很简单:大军旷日征战,国内的后勤已经撑不住了。所以秦王答应了中原各国的停战协议,放了赵国一马。

一年后,秦国攒够了军粮准备继续伐赵,秦王准备继续任命白起为统帅。但白起认为,此时赵国已经恢复了元气,中原各国也开始正视秦国的威胁了,此时出兵并无胜算。秦王刚愎自用,不听白起之言,另行任命将领出征了。

战局果然如白起所料,秦军困在邯郸城下久攻不破。不久后,楚国和魏国发兵来救赵国,秦军败退。不信邪的秦王此时依然不肯退兵,多番催促白起出征,但白起有自己的坚持,打仗不是儿戏,如果为帅者自己心中都看不到取胜的希望,那岂不是白白牺牲士卒的性命吗?秦王见说不动白起,恼羞成怒,勒令他离开咸阳。待白起走后又心生疑虑,派人给白起送了一柄剑,意思是让他自刎谢罪。一代名将就这样不明不白地陨落了。

一个优秀的将帅,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更别提必败之仗了。白起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百战百胜的荣耀,而刚愎自用的秦王只能吞下战败的苦果。

猜你喜欢

白起画竹名将
羽坛名将在亚运
白起抗命,英雄悲剧
画竹题诗
谷口村 恨吃“白起”两千年
初唐名将
咏竹、画竹情味生
板桥画竹解肝郁
威震四邻亦震主的常胜将军白起
“名将之花”被击毙
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