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概述

2023-11-18胡红伟

军事文摘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交通线大西洋舰队

田 原 胡红伟

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两国同德国围绕保卫海上交通线和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激烈争夺。德国力图通过绞杀英国海上交通线的方法迫使英国屈服,英国则竭力保卫海上生命线。为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战争双方都竭尽全力。战争以英美取胜,德国战败,英美最终赢得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权而告终。

二战前英德两国海军的战略思想与海、空实力对比

二战前,德国海军改变了一战时期的舰队决战战略,认为海军的主要任务是破坏英国的海上交通线。英海军则认为自身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英国殖民地体系,并认为声纳技术的发展使潜艇丧失了破交的优势,因而在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中对德国使用狼群战术破坏海上交通线的应对准备不足。

二战前德国海军的战略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奉行的是提尔皮茨的“冒险”战略,核心思想是主张建设一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水面舰队,通过其夺取制海权,而非依靠巡洋舰袭击商船或其他方式来赢得海上战争。交战一方只有摧毁另一方的舰队才能夺取制海权,而战略防御将使己方处于一种十分困难的境地,只有进行战略进攻,并摧毁敌国主力舰队,才能最终赢得制海权。提尔皮茨认为,德国不可能建造一支与英国相匹敌的舰队,但能够建造一支使英国感到威胁的舰队,使英国舰队不敢“冒险”与德国舰队交战。但一战的事实却宣告了“冒险”战略的破产,英国本土大舰队则扼住了德国舰队进入大西洋的各条水道,德国公海舰队始终被压制在赫尔果兰湾的基地里无所作为。后来英海军中将比特在总结日德兰海战经验时指出:“德国的战舰的确比我们的优越,但是也必须承认,英国主力舰队的正确战略不再是不惜任何代价力求敌舰队出战,而是迫使它留在基地,直到形势变得对我们更为有利。”德国最终不得不依靠潜艇打破海上封锁,而耗费大量财力建造的水面舰队却一直龟缩在基地里,直到战争结束被迫自沉或被协约国当作战利品拉走。

一战战败后,提尔皮茨“冒险”战略的破产使德国海军中的一些将领开始反思。德国海军少将韦格纳写了一本名为《世界大战中的海军战略》的书,认为德国公海舰队的失利在于其处在不利的地理位置,控制不了任何航线,而英国本土大舰队位置优越,控制了大西洋的海上贸易航线。此后,无论是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的巡洋战理论还是邓尼茨的无限制潜艇战都是围绕着破坏英国的海上交通线进行的。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1万吨级的袖珍战列舰6艘,不超过6000吨的巡洋舰6艘,900吨的驱逐舰12艘,还可有少量的辅助船,禁止拥有作战飞机、潜艇和航空母舰。希特勒上台后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但他奉行的是先大陆后海洋的扩张战略,为避免多条战线同时作战,他一度表示不触犯英国的海上霸权。直到1938年他才向海军司令雷德尔透露“英国是潜在的敌人”。雷德尔认为一战德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总参谋部的大陆优先战略和对海洋的轻视,他本人主张巡洋战,即使用大型水面舰艇——主要是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小编队在大西洋的重要交通线上展开海上游击战式的破袭,通过游击的方式使英海军分散兵力,顾此失彼,从而达到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的目的。邓尼茨则认为对于德国来说,潜艇是最好的海上破交工具,考虑到英国强大的舰队实力,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的小编队很有可能遭到英国优势兵力的围堵,被各个击破。

德国公海舰队司令提尔皮茨

二战前英国的海军战略思想19世纪,英国靠掠夺海外资源拥有世界海洋霸权,其发达的工业是建立在殖民体系上的,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对欧洲国家的态度主要由其海权政策及世界经济观点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开始衰落,其海上霸主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但在很大程度上,英国仍然依赖海路输入工业原料和粮食。海上交通线是英国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英国的殖民体系是建立在其强大海军基础上的,一旦它的海军不能有效地掌握制海权,殖民体系就会土崩瓦解。英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英国的殖民体系和海洋霸权,保卫本国海上交通线,并对敌进行海上封锁。英海军认为在争夺制海权的斗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列舰,因此,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击败对方舰队,保卫海上交通线,以及通过海洋运送陆军部队等。

英海军认为,一旦英德战争爆发,英国必须切断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并对德国舰队进行封锁使其难以前出大西洋作战。英国利用其地理优势再加上空军投入实战,使德国舰队突破英海军封锁较一战时更加困难。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部队实力弱小,不会对英海军构成重大挑战。英海军判断,德国派至大西洋作战的兵力主要是潜艇,还可能有少量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因此,英海军除了不让对方的水面舰艇从北海突入大西洋外,还要在海上交通线上防御德国潜艇的攻击。其防御的方法主要是护航体制,以及后来的支援舰队和空中反潜战术。

英国认为,它的水面舰艇力量远胜于德国,只要采取在一战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护航体制,就可以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英国认为,由于声纳技术的发展,使潜艇丧失了破交突击优势,所以,英海军对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估计不足,没有足够的护航舰艇,因而无法在开战后立即有效地保卫自身的海上交通线。

二战前英德两国海军、空军实力对比空军方面,二战前,德国拥有4000多架飞机,其中轰炸机1180架、俯冲轰炸机336架,战斗轰炸机408架、战斗机771架,鱼雷攻击机40架,侦察机613架,运输机552架,水上飞机167架,其中隶属于海军的有14支岸基航空中队,约150架飞机。

英空军在本土有作战飞机1456架,包括536架轰炸机,计78个航空队,另有约2000架飞机作为战争储备。本土飞机中约有1100架是现代化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占一半。在海外有435架飞机,计34个航空队,其中19个在中东,7个在印度,8个在新加坡和马来亚。英海军海岸航空兵司令部拥有232架作战飞机,编为17个航空大队,航空母舰搭载约500架飞机,另490架作为战争储备。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英德两国空军实力相差不大,德国空军有能力和英空军在英伦三岛附近一争高下。但在海军实力上,除了潜艇和袖珍战列舰之外,英海军在各个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德国海军甚至一艘航空母舰也没有,因而其水面舰队不可能对英国本土舰队构成重大威胁,德国海军只能依靠潜艇部队进行破坏海上交通线作战来对英国进行打击。

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的主要过程

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由德国海军对英海军作战。但德国水面舰艇破交战失败,德国潜艇从单艇作战向狼群作战转变。第二阶段为1941年12月至1943年5月,美国参战,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达到白热化和高潮阶段。第三阶段为1943年5月至1945年5月,英美掌握了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的主动权,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初始阶段:德国水面破交战失败,发展水下潜艇作战(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战争爆发后,英海军和空军对德国舰队进行远程封锁,阻止德国舰艇从英国和挪威之间的水道突入大西洋。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水面舰艇想要大规模的组成编队进入大西洋就十分困难了,只能采取小编队或单舰分散隐蔽出航的办法。此外,德国在战争初期还大量使用辅助巡洋舰,这是一种在航速快、续航力大的商船上安装火炮并伪装成商船的舰只。

战争初期,德国水面舰艇采取小编队游击的方式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的小编队很容易被英国实力占优势的舰队围堵和各个击破,水面舰艇巡洋破交战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由于潜艇数量少,受地理位置限制,主要作战方式为单艇作战。这一时期,德国海军潜艇共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船只300艘(113万吨),连同水面舰艇和航空兵的破交共击沉701艘(233万吨)。邓尼茨认为,潜艇在单艇作战期间取得的战绩从军事上看是令人满意的,但停留在这种作战样式上则是很不够的,因为英国正在强化护航体制,单艇作战不能对战争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德国在陆上攻势显著。1940年春夏,挪威被德国占领,法国败降,德国海军得以进驻挪威和法国。由此,德国海军打破了原有的地缘困境,英海军对德国海军的封锁基本失效,德国海军可以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德国采用狼群战术后对英国护航体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940年8月击沉英国商船56艘,总吨位267618吨;9月份击沉59艘,总吨位295335吨;10月份上升到63艘,总吨位达352407吨。

英海军的护航体系从1939年9月5日起宣布实行,由英海军部负责领导。一个大规模的运输队一般编有40至60艘船只,通常编有9路或10路纵队航行,担任警戒任务的驱逐舰和护卫舰负责同德国潜艇斗争。英海军护航体系的建立在战争开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10月,英国同其他各国的主要航线上都建立了护航体制。1939年,在哈利法克斯至英国航线上的护航运输队没有损失;1940年6月之前英国护航队的船只损失也是很少的;但从1940年7月开始,德国海军开始实施狼群战术,英国的损失大大增加。英国的对策是进一步加大护航兵力投入,并加强航空兵反潜力量。

德国潜艇 U-47 号艇长君特·普里恩

高潮阶段:英美突破反潜技术,德潜艇狼群战术破产(1941年12月至1943年5月)德国的狼群战术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阶段,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构成了巨大威胁,使英国战时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但英美盟军也创造出一些新的反潜战法,并依靠雄厚的实力最终粉碎了德国的吨位战图谋。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德国对美宣战。美国正式参战使二战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极大的加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使英国战败的可能性基本消除,同时使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的范围扩大到北美的东海岸。此时美国事实上尚未组织好对潜防御,沿岸没有实行灯火管制,直到1942年4月18日,沿岸才实行灯火管制,到5月中旬,北美沿海基本建立起护航体系。

由于北美护航制度的建立,邓尼茨将潜艇战的重点重新放在了中大西洋及护航较松散的南大西洋。在中大西洋存在着一个盟军岸基飞机无法达到的“黑窟”,无论是从美国、加拿大的基地还是从英国和冰岛的基地起飞的反潜飞机都无法到达这一区域,这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潜艇战的重点区域。由于“狼”的数量不断增多,“狼群”与护航编队的较量也达到白热化。

1942年初,德国潜艇数量达到249艘,年底上升到393艘,平均每月有17至18艘潜艇服役(该年月均损失约7艘)。1942年9月,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处于作战状态的潜艇数量第一次达到了100艘。邓尼茨认为,与其在护卫兵力强大而又狭小的不利于潜艇作战的直布罗陀外海纠缠,不如全力攻击大西洋航线,因为登陆场需要源源不断的补给才能维持和发展,而盟军集中大量驱逐舰于北非登陆场,削弱了大西洋交通线上的护卫兵力。由此,11月盟国的运输船损失达到了开战以来的最高数字72万余吨。1942年,盟国共损失1664艘船只(共779万吨),其中被潜艇击沉1160艘(626.6万吨),该年只有700万吨位左右的新船服役。由于船只损失严重,1942年英国进口量降到3400万吨,比1939年减少三分之一,特别是油料储备告急,贮存量仅有30万吨,而每月消耗13万吨。

1943年1月,邓尼茨升任德国海军司令,潜艇战继续进行。1943年3月,整个大西洋海战达到高潮。然而很快,形势就发生了转折。1943年4月28日至5月6日,德国集中了3个潜艇群共48艘潜艇对英国ONS-5护航队展开攻击,虽然击沉了13艘船,但却损失了6艘潜艇,另有4艘遭重创。浓雾使得驱逐舰能先于潜艇发现对方,潜艇在浓雾中是“睁眼瞎”,而配备了雷达的驱逐舰却能在荧光屏上清楚地找到在水面航行的潜艇位置。驱逐舰(包括支援舰队)的驱赶使得潜艇难以迫近运输队。随后的几次作战,德国潜艇的损失激增,整个5月德国海军损失潜艇38艘。由于英美在反潜技术上的突破,德海军狼群战术濒临破产。邓尼茨在5月24日的战争日志中写到:“5月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损失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发生了形势上的逆转。

尘埃落定:盟军节节胜利,德军无力回天(1943年5月至1945年5月)英美盟军在反潜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原先的猎食者——潜艇,成了被捕猎的对象,德军潜艇完全丧失了先前的威风,只有被动挨打的份,盟军最终依靠雄厚的实力战胜了德国。

美国援助英国的老式驱逐舰

1943年5月以后,由于技术上的突破——盟军装备的超高频雷达、四引擎远程反潜轰炸机,以及支援舰队的配合,德国的狼群战术对护航运输队难以再构成重大威胁,自身潜艇的损失数量却激增。同时,苏联红军在东线节节胜利,德国空军在西线已所剩无几,英空军在西线的优势已相当明显。英空军对德国比斯开湾的潜艇基地的轰炸收效不大,因为德国建有坚固的潜艇工事,可以抵御炸弹的攻击,英空军便着重对出航中的潜艇展开海空猎杀。6月英军发现潜艇57艘,约占通过比斯开湾潜艇总数(83艘)的69%,攻击26艘,击沉2艘;7月发现80艘,约占通过总数(88艘)的91%,击沉11艘。

空军与海军缺乏配合是德国海军的硬伤。空军没能很好地掩护潜艇通过危险地带,以至于邓尼茨向希特勒抱怨:“在现代海战中,德国潜艇得不到航空兵的支援,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为了能顺利驶出比斯开湾,德国海军潜艇改变了战术,在夜间通过比斯开湾并采用潜航,只有充电时才浮出水面,并在潜艇上加装高射炮,采取多艘潜艇编队通过的方式以增加对空攻击力。德国海军的渡湾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英国的封锁效率再次降低。德国潜艇普遍装备通气管后,英海军难以再有效封锁比斯开湾了。但新式潜艇无法挽救德国的命运,苏联红军在东线节节胜利,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及对德造船厂的战略轰炸,使得德国无力在大西洋再次掀起恶浪。

英国护航运输队

1944年以后,德国潜艇基本上放弃了狼群战术而改为单艇作战,因为潜艇在和盟军反潜兵力的对抗中,技术上已经处于劣势。1944年前3个月,盟军横渡北大西洋的105支护航运输队中有3360艘船,只有3艘被击沉,德国潜艇却损失了36艘。1944年8月,德国潜艇转移到挪威,虽然通气管的装备减少了潜艇在空袭中的损失,但1944年9月至12月的4个月中,在英国近海德国潜艇也只击沉了14艘船只。

在这种情况下,潜艇为什么还要继续作战?邓尼茨认为,潜艇牵制英美的力量是巨大的,盟军为了对付潜艇,动用了数百架飞机、上百艘驱逐舰和护卫舰,如果盟军把这支力量腾出来用于轰炸德国本土或攻击其他地方,后果将更严重。虽然通气管装备潜艇可以起到隐蔽的作用,但由于没能解决水下高速机动的问题,潜艇仍然难以破解护航编队。新式的水下高速潜艇直到1945年4月才服役,这时德军已经无力扭转局势了。

结语

在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中,无论是英美方面还是德国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经验教训。德国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战前海军发展战略上存在失误;水面舰艇巡洋破交战缺乏可行性;潜艇吨位战缺乏空军战略轰炸配合难以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打破地缘困境后没有果断发展航母;海军缺乏编内的航空兵;海空军之间缺乏配合、协同。英国方面主要问题有:在战前对德国狼群战术应对准备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护航舰艇。狼群战术、护航体制、立体反潜和支援舰队则是双方战法上的成功运用。

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双方的海军战略与海军发展战略、在交战过程中依据武器装备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战法等,对之后各国海军的发展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同时,大西洋海上战略通道争夺战对于未来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破坏未来可能敌人的海上交通线,打破强敌的海上封锁等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交通线大西洋舰队
无人舰队拼团记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汉中密约”与川陕红色交通线的建立
超级舰队
大西洋海雀,你真倔
飞越大西洋
畅游于大西洋彼岸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大西洋底来的人·第二集 不速之客
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