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紫砂壶《梅竹双亲》的造形设计与内涵意义

2023-11-18冯志浩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双亲花器梅花

冯志浩

梅花,不仅美丽还有着高洁的风尚。王安石赞其“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陆游以梅花自喻,一首“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诗,让人心生敬佩;特别是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更是激励了多少中国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竹子,不仅风雅还有着坚毅的品行。徐庭筠赞其“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苏东坡就说得很直白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刘禹锡以《庭竹》自拟“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道出了君子如竹不随风逐流,无论身处何处均可自立清高的人生格局。

这样的梅花与竹子,已经不仅仅只是让人观赏的植物了,而是成为象征着精神品格,民族气节的文化符号,备受人们推崇。它们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书画中,比如擅长写竹、画竹的郑板桥,以梅诗、梅画闻名于世的王冕等。梅与竹虽然不同属性,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品行,所以,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生出了竹与梅相会于一幅画中的绘画形式,这样的内容题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梅竹双亲”。这样的艺术形式既有了梅的美,又有竹的雅,既有竹之清,又有梅之洁,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不仅常常出现在中国画中,也出现在了紫砂壶的创作中。随着紫砂文化的发展,紫砂壶已经不再只是饮用器皿,而是像诗歌书画等领域的艺术一样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秉性,传递了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具有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的艺术品,所以紫砂壶的创作常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且以这种独特的手工艺术的形式反映中国的文化观。极具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梅和竹是常见的紫砂素材,以梅花为题材的经典壶式有梅桩壶、梅花周盘壶、梅报春壶等,以竹为题材的传统壶式有竹段壶、竹节壶等,而《梅竹双亲》将梅与竹这两种元素融于一壶,以求达到叠加的美感呈现与加倍的情感表达。

紫砂《梅竹双亲》这样以梅和竹为元素的创作理念由来已久,史上有不少的紫砂匠人都有尝试过此类壶形,可以说是紫砂“束柴三友”壶系列的分支之一。“束柴三友”是将梅、竹、松三者合一,后来也就有了梅与竹、梅与松、竹与松这样的两两组合,所以《梅竹双亲》也算是传统的壶式之一了。但是做为手工艺术,历代紫砂匠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与艺术风格,即使是同一个壶式在不同的手艺人手中也会生出不同的风格,比如曼生石瓢与子冶石瓢,虽以石瓢为结构框架,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造型艺术,本文的《梅竹双亲》也是一样。在同样以梅与竹为素材的造型中延续了梅与竹的情感表达,在传承了梅竹一壶的创作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大家呈现了不同的紫砂《梅竹双亲》壶。

这把《梅竹双亲》的造型迥异于其他同类型的壶,特别是壶身呈圆柱型,表面光洁素雅,配以较大的壶口,像一只紫砂杯,如此便有了极佳的实用性。壶把、壶嘴、壶钮都是以弯曲的梅树枝为形制,盖面上有从壶钮处胥出的梅花,在盖面上盛然开放。无论是枝干的弯折还是梅花的刻绘,都追求着自然的形态,特别是细节中的处理,比如枝干上的树瘿,盖面上的花瓣,都以非常细腻的技法刻画得极为形象生动。竹元素的应用非常巧妙,以花器中贴花的技法呈现在壶身上,枝叶自然伸展,立体生动。因为梅花表现得比较纷繁,所以竹元素就以较少的笔墨呈现出来,这样就有了繁而不乱、疏密有序的和谐美感。缤纷炫丽是花器的一大美学特征与造型优势,而这件《梅竹双亲》却选择了通体一色的本色花器的艺术形式,希望在不借助颜色表达的情况下仍然能以纯熟精细的工艺呈现自然之象,希望受众不被炫丽的色彩沉迷,而是专注到梅与竹的风骨,感受到作品中旺盛的生命力和坚毅不屈的精神力量。

这把《梅竹双亲》,没有炫丽的色彩,没有纷繁的造型,但是在这壶中好像看得到白雪皑皑中,凌寒深处里,那红色的梅花傲然,那翠绿的竹子挺立,闻得到那清冽的梅香,感受得到那竹的坚毅,这就是这把《梅竹双亲》壶的造形设计与内涵意义。

猜你喜欢

双亲花器梅花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蝶恋花·秋日忆双亲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梅花
举世无双
双亲嵌段共聚物PSt-b-P(St-alt-MA)-b-PAA的自组装行为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