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2023-11-18柯婉萍
柯婉萍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一、引言
目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减少碳排放已渐渐成为了全球共识,我国顺势提出了“双碳”的战略目标。“双碳”是我国在2020 年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目标,包括碳达峰及碳中和,我国力争于2030 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力度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直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双碳”目标的提出对我国走向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2020 年以来,因为全球疫情停工停产的原因,全球汽车市场发展低迷,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却异军突起,增长势头良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成长顺应了我国的“双碳”战略目标,而在“双碳”目标下,加快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布局发展也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益于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产销情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总体呈高速增长态势
图1 2018—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及增长率
近年来,在市场和政策二者的双重影响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始终总体保持上升态势,拥有领先全球的市场规模。截至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远超预期得到爆发式增长,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705.8 万辆和688.7 万辆,较上年分别增长96.9%和93.4%。
2.出口状况: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出口核心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汽车出口中占比越来越高,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从出口数量来看,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1-5 月我国汽车出口175.8 万辆,同比增长8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45.7 万辆,同比增长1.6 倍。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出口能力持续走强。从出口市场来看,2022 年中国新能源车主要是出口欧洲和亚洲市场,前三的出口国家为比利时、英国和泰国。从出口结构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车型为乘用车,客车、货车的出口中新能源车占比还较少。
3.产品结构:纯电动车为主,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迅猛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结构仍以生产纯电动车为大部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2 年纯电动车销量依旧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加67%。而插电混合动力车和增程式电动车销量实现超高速增长,分别增加141%和107%。随着新能源电动车技术的成熟以及产品更加多元化,用户的选择将更加多样化。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
(1)自然资源
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在全球稀土资源分布中,我国占比36.7%为全球最高。在稀土资源中蕴含的钕、铁、硼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中广泛应用的材料。电池级碳酸锂、钴、镍、铂、镝等为制作电池正负极和稀土永磁电机的关键性矿产资源[1]。而我国目前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池需求,依赖国外进口,对外依存度强。
(2)资本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受“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国际油价的影响,近几年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投资经历了快速增长到开始减少的过程,目前社会资本、国有资本、互联网巨头等纷纷将目光转向少数的优质企业,缺少资本支持的企业被逐渐淘汰。总体上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是呈上扬态势的,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3)人力资源
我国的高等教育人力不断提高,各个汽车产业基地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和研究所,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2]。许多传统车企也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系统的开发,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产业的复杂性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周期较长等原因,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上游的整车制造和核心零部件等环节,面临着较大的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还缺乏核心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有限。
2.需求条件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内需市场具有旺盛的需求,其中纯电动车占有较大比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2021 年我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 万辆,同比增长157.5%[3],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政策的支持与推进,以及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使用成本低等优势了解越来越深,我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意愿也在逐渐增加。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持续向纵深推进,让销售市场得以下沉,逐步展现出县乡市场的消费潜力,而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是挖掘内需潜力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正在由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4],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成长速度都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新能源汽车内需市场结构得到优化,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引领下,将倒逼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进步与升级,不断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3.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有矿产资源和稀土资源,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但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不足。在产业链中游,电池、电机、电控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是其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核心零部件,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宁德时代作为我国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2021 年其排名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第一,达到96.7GWh。在电机方面,中国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效率等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而电机控制器技术正在迅速追赶国外先进水平[5]。我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整车生产能力,整车厂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游,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中国的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充电桩数量已位居全球首位。随着智能驾驶带来的更多汽车价值增量,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需求在与日俱增。但我国汽车芯片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2020 年以来,美国等国家出台的多项限制法案导致新能源汽车所需芯片市场供应不足。目前,欧美企业仍然是车规芯片研发设计的主要来源,我国芯片产业研发能力还需提升。总的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零部件、整车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小的进步,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升,规模也逐渐壮大。但随着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还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要注重核心技术的突破,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与技术链。
4.企业战略发展及同业竞争
表1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分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传统车企背靠汽车制造基础,拥有比较完整的研产销产业链条,销售模式主要依靠经销商和4S 店;新势力车企正在改变传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价值分工,不断加强自身研发三电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实力,更加注重品牌宣传,采取“新零售+数字化”的营销模式。传统车企的代表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企业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中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6]。比亚迪作为传统车企,不仅具有强大的整车制造和零部件组装经验,还拥有不小的规模和成本优势。而且其内部能提供大多数的车辆元件,从而整合供应链,控制供应链上游的成本。因此比亚迪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能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与其他企业相比,比亚迪具备很高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和模具技术水平,提升规模效益,不断研发新产品,将产品不断进行细分,通过差异化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与传统车企布局于中低端不同,一些新势力车企如理想、蔚来等,往往定位于高端产品,在软技术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其品牌理念为人熟知,采取与消费者紧密联系的运营模式。但其整车组装、车辆部件等常出现问题,影响用户体验。从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销量可以看出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主导地位的是传统自主车企,头部效应凸显,比亚迪占比最高。外资车企特斯拉也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新势力车企如小鹏、蔚来、理想也逐渐崭露头角,占有一席之地。
5.机遇
在国家政策环境层面,国家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顺应了世界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而目前我国“双碳”政策的落实与推动,更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技术创新层面,在各大车企的积极研发和技术创新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智能网联化等不断取得技术进步与突破,是新能源汽车的长足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海外市场需求层面,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展和RCEP 协定的签署等,我国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往来更加密切,海外市场日益多样化。近年来欧洲国家为实现减碳目标,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激活了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
6.政府宏观指导
我国政府注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始终坚持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颁布了许多利好政策。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驱动,陆续出台了涵盖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积分管理、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政策[7]。为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国务院颁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并会议决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至2023 年年底。虽然2022 年底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退坡,但在“双碳”的背景下,国家政策总体上仍将重点放在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
四、“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结合相关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本文选取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中2021 年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德国、中国、韩国、比利时、美国进行评价,并采取IMS、RCA、TSC 三个指标来测算其2017—2021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横向比较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以下数据中的新能源汽车指代纯电动乘用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
1.国际市场占有率(IMS)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一国产业竞争力最为直观的指标,值越大表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额在逐年增加,从表2 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近两年提升速度加快,2021 年已占全世界10.51%。虽与德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仍能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在波动下降,但仍占据不小的位置。
表2 2017—2021年五国国际市场占有率 (单位:%)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本文通过RCA 指数来考虑经济规模、出口结构的影响,做进一步判断。RCA 指数主要用于反映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该指标大于1 则表明该产品有优势,值越大,说明优势越明显[8]。如表3 所示,美国、德国、韩国和比利时都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与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2017—2021 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表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比较优势不足,但2021 年相比2017 年增长了六倍,说明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3 2017—2021年五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3.贸易专业化指数(TSC)
TSC 指数的取值(-1,1)之间,大于0 表示该国这种商品处于贸易顺差,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反之处于贸易逆差。从表4 中可得出,我国的的新能源汽车TSC 指数由负转正,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水平不断加强,由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出口优势,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竞争力在增强。德国、比利时和韩国的数值变小,出口优势在逐渐减弱,而美国正在由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不具备出口优势。
表4 2017—2021年五国贸易专业化指数
总的来说,与美国、德国、比利时和韩国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出口优势越来越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可以预估到在未来能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相较于其他国家还较为弱势,但从增速来看仍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五、“双碳”背景下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国产替代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从政策导向往市场导向转变,“后补贴时代”来临。2022 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国家补贴取消,技术创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应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特别是在当前的“双碳”的大环境下,汽车的低碳程度、碳排放量等技术指标,将成为未来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且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产业,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承担起“双碳”目标的使命,把减排作为重要任务。要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就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核心技术人才。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学校人才培养为基础,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体系,齐心协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2.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国际化
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实现电能对石油的替代,对碳中和目标的完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能源与环境危机和“双碳”政策的促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优势在不断增加,国内的新能源企业要把握住海外市场蕴藏的巨大机遇,积极地“走出去”。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已在海外投资建厂,不断地开拓海外市场,在一些国家也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要积极与国外企业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海外如欧洲追求减碳目标的利好情况,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在进行海外市场开拓时,特别要重视国外的售后服务和运营咨询,因地制宜,逐步提升我国汽车企业在国外的形象。
3.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充电桩为纯电动汽车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其合理有效的建设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从而更好的促进碳减排。但我国充电桩建设乏力,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充电慢,成为了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首要问题。2020 年工信部对相关问题出台了工作要点,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标准化工作的同步有望得到增强。要想解决“充电难”,最重要的是完善布局充电网络,新能源汽车购买私人化渐渐成为主力,在居民区建设充电桩愈发重要。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居民区可能存在的电力容量不足、充电安全性等问题。而解决“充电慢”难题则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革新快速充电技术。最后要促进充电桩建设国家标准化,加强与新能源汽车的协同发展,为消费者解决好新能源汽车售后的换电问题。
4.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打造高质量品牌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加剧行业重新洗牌,未来依然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处在新能源赛道的企业要注重新能源汽车的细分市场,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五菱宏光的MINI EV 系列以极低售价为吸引,将箭头对向城市内部出行的年轻群体,取得了不俗的销量。未来我国新能源车除了要维持自身技术创新领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实现品牌价值突破,加快构建售后服务和汽车金融等产业生态圈,打造高质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