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
2023-11-18王久才
尹 丽,王久才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主要包括红色物质资源、红色精神资源和红色制度资源等基本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资源,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1]。
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比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资源能够为高校提供优质教育素材、助推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校有效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1.为高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首先,红色资源能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程是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有利于正面引导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政治的认同、道路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中,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感染力。思政课上,教育者通过播放优质的红色影视作品、讲解红色故事、分析历史事件等方法,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深刻地感受革命年代全体将士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学生内化成自己的理论建构,引起价值观上的共鸣。其次,红色资源能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生动的教育元素。高校在开设通识课、专业课课程思政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育者通过灵活选用红色资源融入课堂之中,有利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形育人效果。帮助大学生强化政治认同,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升道德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强化价值引领作用。再次,红色资源有利于丰富高校日常思政的形式和内容。高校在日常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红色资源充分融入到各类活动之中,如组织大学生实地考察革命遗址遗迹、举办革命历史知识竞赛、组织革命英雄事迹故事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能量,进而增强家国情怀。
2.助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红色资源能够为大学生培育优秀个人品德提供富有感召力的学习对象。红色资源中包含着大量革命英雄英勇奋战、先进劳模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比如东北抗联的将士们,在吃不饱、穿不暖,且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恶劣环境下,依旧能够英勇抗战,不畏牺牲。面对敌人的层层围剿,威逼利诱,战士们依旧坚持自身的信仰,充分彰显了东北抗联战士们的优良品德,有利于鼓励大学生锤炼斗争精神。其次,红色资源可以为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提供大量可供学习的优秀楷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红色资源能够为思政课提供有益的案例,如战争年代广大革命将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故事比比皆是,如东北抗联、南京路上的好八连等广大人民子弟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时代楷模乐于助人、忠于职守的故事层出不穷,如雷锋、王进喜、郭明义等先进模范,用这些先进人物和他们的典型事迹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显然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提升文明素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再次,红色资源可以为引导大学生自觉用优秀业绩报效祖国和人民提供众多可借鉴的优秀榜样。高校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做一名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有担当意识、积极为国家分忧,为民族解难、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新时代好青年,自觉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民族大业相结合,争做一名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助力高校有效应对多元文化冲击
首先,红色资源有利于克服不良文化影响。客观而言,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社会舆论导向的巨大影响,高校校园内传统的一元化文化模式日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青年文化,因此,大学生所生活的各个领域难免会充斥着分属于亚文化体系范畴的各种不良文化,比如,“躺平”“摆烂”等生活观念就会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的负向影响。基于此,高校如果能够科学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能有效抵御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显著提振大学生精神动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其次,红色资源能够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不被负向的“流行文化”所动摇。当前,一些崇尚暴力、富含黄色信息、鼓吹享受生活的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短视频等负向“流行文化”在大学生中拥有广泛市场,这些负向“流行文化”的害处无疑相当于“精神鸦片”,必定会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巨大冲击,如若高校能够运用红色资源对其加以正向引导,一定可以有效抵制这些负向“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再次,红色资源能够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松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文化输出的契机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更是成为渗透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二、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红色资源已经融入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红色资源传播力度不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模式过于单一以及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有待提高等问题。
1.红色资源传播力度不足
首先,高校红色资源的传播渠道单一。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的红色资源传播渠道主要表现为资源传输和理论讲述两种形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高校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创新和完善高校红色资源传播渠道的意识不强,应用新型的互动式、参与式的传播渠道不够[3]。其次,高校红色资源传播的组织形式陈旧。一些高校红色资源的展览形式仍然还停留在文字图片加橱窗的传统形式上,设备技术十分落后,加之红色资源年代久远,学生参观也仅限于简单参与和拍照。如何改变从前枯燥的组织形式,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学生所喜欢的形式灵活地创办红色文化活动,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拉近大学生和红色文化的距离,从而达到运用红色资源育人的目的。再次,高校红色资源的传播形式出现负效应。短视频时代,受人们接受信息呈现娱乐化和碎片化特性的影响,一些自媒体在开展红色资源传播过程中同样制作并推送了相关视频,但不可忽视的是,碎片化和娱乐化追求难免造成大学生所接受的红色文化信息不全或一定程度上被篡改,进而导致对学生产生误导,阻碍了学生对红色资源内容上的深度思考。
2.红色资源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足。部分教师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时依然习惯沿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并不善于借助新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状态,学习热情持续时间短,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师运用红色资源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其次,课堂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倡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部分教师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感受以及课堂参与度,使教学模式成为课堂上的短板。再次,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部分教师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中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存在与现实脱节、对于当今社会影响的剖析不够彻底、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显而易见,教师过于注重红色文化的理论灌输,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必然会导致教学缺乏趣味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有待提高
首先,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意识有待增强。在新媒体的催化下,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各种文化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匮乏,理想信念不牢,忽视对红色资源的了解,对红色文化呈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其次,大学生需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主动思考。近年来,由于一些高校的红色教育课程停留在被动灌输阶段,造成大学生缺乏发散性思考,特别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进而容易偏离思想上的轨道,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知识的吸收。再次,大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主动认同。由于大多数红色资源富有年代感,加之一些教师的讲解也较为抽象、死板,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必然会降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导致大学生无法利用红色资源进行自我思想教育。
三、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
面对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从大力开发红色资源,创新多种宣传形式、丰富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获得感等向度着力加以解决,以提升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大力开发红色资源,创新多种宣传形式
首先,构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平台。政府可以从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建设和发展长远规划,为高校的红色网络宣传平台提供政策、制度和经费上的支持。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4],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将各区域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构一个红色文化联动网络体系,建设红色文化网络化的新形态,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其次,建立大学生红色文化旅游专线。当代大学生热衷于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主体,基于此现状,高校可以与旅行社加强联动,合力打造大学生红色旅游专线。红色旅游景点应加强与大学生游客的互动,为高校游客设立邮箱,将他们的所见所感以及景点建设提议通过邮箱的方式收集起来,通过审核予以采纳。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既能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全新体验,又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教育。再次,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法。当前,动画在大学生中受众群体比较广泛,微课以短而精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高校可以尝试以新颖的动画、微课等形式演绎三到五分钟的红色故事,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动画或微课大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赛过程中,高校要注意指导大学生把握好红色文化这一主题,从微叙事的视角出发,通过叙事去表达主题,优化动画、微课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推动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
2.丰富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
首先,教师需创新理论教学方法。理论课的创新包含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两个方面,高校教师在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讨论,结合学生已有红色文化的经验对其进行启发式教学。传统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是在教学的某一层面去讲授知识,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应具有多层次、多方向、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时,要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合作共同探讨,做到师生双向互动。同时,高校教师在选用红色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时还应注意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注重赋予红色文化以不同的时代内涵。其次,教师要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教师在将红色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对于学生的引领仅停留于理论表面,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努力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外,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红色展览馆、观看红色电影、组织红色故事演讲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师需开拓网络教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扩宽思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底蕴,创新教学方式,让红色文化不仅拘泥于传统课堂之内,还要积极推动红色资源融入网络,通过利用新媒体,开展精品慕课、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教学方式,让尘封已久的红色故事以一种新的形式走进学生生活,发挥好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地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地去学习红色文化理论知识,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3.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学生获得感
首先,教师要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在将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自觉摒弃传统枯燥的“我讲你听”的授课模式,可以尝试通过课前小组任务驱动法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觉开展红色资源调研,促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课堂上将要学习的红色资源内容和相关的红色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汇报小组调研成果,教师给予分析、总结和评价,进而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高校需注重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众所周知,实践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去社区开展红色文化宣传、集体参观红色纪念馆、组织红色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更深更透地了解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诸多红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自觉追寻先辈红色足迹,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高校需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政治意识和思想方向的引导,利用恰切的契机,运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隐形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红色文化情怀,引导学生自觉从心底愿意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把学习红色文化践行到实践之中去,养成自觉学习红色文化的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中涵盖着丰富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激励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同时也要深入分析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加以科学研判,从适合的向度提出解决对策,以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