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作品 《远清秋》 的音乐创作与技法运用

2023-11-18林芷羽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筝作曲家乐曲

林芷羽

纵观当今, 我国民乐在世界上的发展前景渐渐步入佳境。 随着民族音乐逐渐进入世界音乐的舞台上, 越来越多人对古筝这门乐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同时由于筝的演奏音域较为广阔, 既可磅礴大气描绘山河澎湃, 又可轻拢慢捻低诉儿女心事。 大多数作曲家对于筝也有独到的理解, 喜爱以筝为主体创作作品。 作曲家将作品创作出来之后, 演奏家再次进行改编创作。 并且将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融入原曲, 这种属于二度创作, 《远清秋》 这首作品就是由作曲家谢鹏与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合作创作的。 整首作品不仅蕴藏了许多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 而且融入了西方的作曲创作形式, 文化气息浓厚, 艺术价值极高, 传递了创作者的音乐审美与价值观。 纵观整首作品, 基调虽以孤寂悲凉为主, 但却蕴涵了即使是身陷愁绪万千, 仍然想要挣脱无边孤寂的桎梏, 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

一、 筝曲 《远清秋》 的意境分析

《远清秋》 这首筝曲是作曲家谢鹏与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在深秋时节创作的一首乐曲, 其中蕴藏了作者内心对于 “清秋之愁” 的真实情感, 整体情绪较为复杂, 并且加入了自己对于古筝演奏此曲的独特见解与感受[1]。

(一) 从创作来源分析

该曲目的创作源自于北宋词人柳永 《雨霖铃》 中“多情自古伤别离,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词作者当时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 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面对人生的感叹, 他用了 “清秋” 二字。曲作者加入自己的理解, 将其化用为 《远清秋》。 秋是让人们感怀伤时的季节, 那曾经流连忘返于风雨沧海的过往, 那曾经恍如昨日的言笑晏晏, 而如今秋风仍在空中飘摇, 清风淡雅; 如秋叶在大地散落, 宁静泊远。 最终只留下了一间红房, 一庭秋雨, 一瞥忧眸, 一锦霓裳。 同时为了更直观地体现乐曲整体的氛围, 作曲家将“清” 一字蕴含融入曲名中, 这里的 “清” 是指萧索的、瑟瑟清冷的、 冷雨霏霏的秋天。 如果这样孤冷寂寥的情景有颜色, 那定是水墨画般的, 天山一色的秋天。 而不是金色的、 硕果累累的秋天。 可仅仅用 “清秋” 还不够, 这二字并不足以将作曲家心中的愁苦冷寂,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还需再疏远一些, 因此加了 “远” 字。这里的 “远” 相比起本意的形容作用, 在这里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正在渐渐远离、 疏远的动作, 那无处安放的愁绪, 那寒风凄雨的秋日, 都终将会随时间更迭而慢慢消弭。 所以整首曲子没有较为主动的大开大合, 没有太多激昂的情感释放点, 基本都处于被动的, 收放自如的状态[2], 所以作者用这三个字十分恰当地描绘了冷清, 疏远且又萧瑟的秋, 以及清秋渐远的静谧平静。

(二) 从曲式结构分析

乐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为慢段, 利用古筝拨弦的弹奏方式, 仿佛将一位女子的涓涓心事娓娓道来, 而随着加入的钢琴演奏, 就如同一位绅士细细聆听陪伴, 并软言安慰。 钢琴伴奏的低音能与古筝的复调性对位, 并将古筝的色彩与钢琴的音响色彩融合, 给人们创设安静、 忧伤的氛围。 刻画了凄凉感伤的场景, 表达了内心有苦却无法抒发的情绪。 这一段最能凸显 “秋”, 在笔者听完这一段后, 便仿佛置身于那满目凄凉的落叶场景, 叶片枯萎凋落, 萧瑟秋风催人感伤, 不禁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想到了许多伤心的事情, 也逐步走进了作者的音乐世界。

第二部分为快板, 音乐如同飞瀑倾泻, 一碧万尺,音乐节奏也进入到强有力的氛围中。 相对于慢段控制的演奏方式, 这一段的旋律则需要的是泼墨式的宣泄。 整体的节奏比较跳跃, 速度欢快, 整体的表现力较强, 能表达出积极向上的需求。 在古筝声部的演奏过程中, 左手低音与右手高音的节奏, 加入钢琴与之呼应, 描绘出一番欢庆的场景。 其间利用欢快的旋律和大量的古筝演奏技法来抒发作者心中的压抑。 希望运用这种 “宣泄状” 的快板演奏方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况排解出来,也将作者积极向上以及憧憬美好生活的态度展现出来。

第三部分也为慢段。 主题再现, 运用长篇幅的旋律与 《远清秋》 的呼应。 长线条的抒情性的摇指将乐曲逐层地向上推进, 感情也随之增加, 逐步得到升华, 将这首作品推向了乐曲的高潮。 而整首筝曲的情绪起伏较大, 演奏者需要进行左右手的相互配合, 并保证在乐曲最后情绪归于平静。 同时与前面的慢段和快板形成对比, 慢段和快板抒发自己既难过又愤慨的情绪, 而第三部分则描绘出心中虽然是愁难自抑, 但仍充满光明, 相信未来终会有拨开云雾见光明的一天。

这首筝曲的创作体现了作曲家作为现代人对传统美学思想观念的追求, 并传承我国古典传统美学思想。 谢鹏认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人们普遍压力较大, 心灵亟待得到彻底的涤荡与放松。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上,仍需注重对于人生价值、 心灵信仰的追求, 希望能从嘈杂的生活中暂时脱离出来, 真正表达自身内心的实际想法。 利用淡雅的曲调与平和的旋律, 将作曲家对人生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展现出来。

二、 演奏技法在乐曲表现中的作用

《远清秋》 这首筝曲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合理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的和声色彩, 并加入了现代化作品的创作风格。 在这首音乐作品当中, 传统的按音、颤音、 滑音等古筝技法对该首作品都起到了很好的润色效果。 并且融入了左手的配合, 以多种现代化的技法,体现现代化技巧与传统民族元素融合的特点, 形成了独特的乐曲风格, 展现了乐曲中的优美意境, 具体阐述如下。

(一) 滑音

筝曲中的滑音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主要分为回滑音、 上滑音、 下滑音等。 对于音高的变化来说, 主要就是依赖左手按弦[3]。 《远清秋》 中利用的滑音大都是上滑音, 出现下滑音的次数较少, 基本上都是速度比较快的大二度。 运用上划音的技法将现代化元素与古典元素进行融合, 表现出乐曲在韵味上的美。 所以在整首作品的引子部分与华彩部分, 都加入了滑音的表现方式, 以此将秋风萧瑟、 满目凄凉的场景与作者心中压抑的情感描绘和表达出来。

(二) 颤音

在筝曲发展的过程当中, 颤音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对于筝曲中的颤音来说, 属于按音的一种, 是古筝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演奏者右手演奏完毕, 左手将该弦微微按下, 并进行颤的动作, 此时音高会发生改变, 达到一种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 同时其会根据动作的要求与音色的要求, 形成多元化的风格特点, 成为代表性较强的演奏方式, 为整首作品加入更多的艺术色彩。 《远清秋》 在慢板部分, 出现的颤音很多。 一方面突出了古筝特有的艺术技法, 凸显了古典韵味。 另一方面作者运用到颤音也是一种情感的转折, 使得旋律线条变得多样,增添了乐曲的表现力。

(三) 按音

对于 《远清秋》 整首作品中的变化音来说, 不仅有食指按音还有中指按音, 能使得作品的旋律更加丰富,具有现代化的演奏特点。 按音属于古筝最传统的 “以韵补声” 的演奏技法。 “以韵补声” 的最大作用就是利用左手在琴码左侧进行各种作韵技法对音乐旋律加以修饰。 将按音的各类韵律变化加入乐曲本身, 不仅可以使乐曲的情绪表达更加深邃, 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主要有吟、 揉、 颤、 滑、 点, 由此融合、 派生出其他的作韵技法。 在乐曲 《远清秋》 中, 作曲家将按音运用得淋漓尽致, 将这种 “以韵补声” 的技法渗入乐曲,与乐曲本身的情感基调糅合在一起, 乐曲的基本旋律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 优美、 细腻, 并在听觉感受上更加富有线条感。 通过对按音的有机运用, 更深入地揭示呈现了慢段音乐的情感变化内涵, 更细致入微地抒发了演奏者内心跌宕起伏的情感。 其次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秋”, 描写了作者眼中 “秋” 的变化, 并赋予了乐曲以“秋” 的生命。

(四) 长线条摇指

摇指, 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对快速弹弦的合理理解运用, 使得寡淡单一的音色具有一定的韵律连贯性, 这属于一种特殊且复杂的传统古筝演奏技法。 现阶段, 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 乐曲的整体表现力也不断提高, 产生了多指摇、 扫摇等。 在 《远清秋》 这首筝曲当中, 第三部分为乐曲的摇指段落。 由快板段转入了长线条的摇指。 摇指段落是乐曲的高潮, 情绪已经达到最高点。 在这个段落里, 我们所聆听的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听他对于愁绪万千的愤懑, 听他渴望挣脱苦闷囹圄的心声。 他将听者完全拉入了内心的世界, 去感受他的所看所悟, 所思所想。 同时长线条摇指的运用使听者更加沉浸于音乐的世界, 感受到这个曲子所表达的强烈情感,增添了乐曲的色彩, 提升了乐曲的表现力。 在这段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在遍阅过往的人生, 同时也在抒发着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 不愿意一直无休止沉湎于低迷, 相信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好, 传达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 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碰撞

(一) 古筝现代改良

古筝在其现代发展中, 发生了许多改变。 在20世纪70年代古筝演奏者发现, 为了以后古筝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 从原本的14 根琴弦, 改良为21 根, 增加了较低音与较高的音, 增添了其音域范围。 21 弦筝的创立拓宽了古筝演奏的表现形式, 展现古筝演奏的更多方面, 和不一样的乐曲特色。 同时为作曲家们创作古筝作品创立了便利的条件, 也为日后筝与其他乐器的共同演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与钢琴配合

该曲目同时也为古筝协奏曲, 是古筝与钢琴共同协作的乐曲。 当今大趋势下的古筝演奏, 作曲家为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通常会再增加乐器使其可以更好的烘托情绪, 表达音乐思想。 同时也增加乐曲的旋律线条, 补足古筝在演奏当中的缺陷。 二者之间相互配合, 古筝传统技法突出韵味, 伴奏织体增加旋律感。 钢琴作为中西使用最广泛的乐器, 不管是与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乐器古筝, 抑或是与其他不胜枚举的音乐形式的协奏, 钢琴的情感表现在音乐中都起着独树一帜的作用。 近年来, 优秀的古筝协奏曲作品俯拾皆是, 在其中, 钢琴与古筝的协奏作品更是星罗棋布。 在我看来, 古筝与钢琴这两种拥有截然不同音色的乐器, 之所以能在情感表达的层面上, 做到如此浑然天成、 相得益彰, 其主要原因与以下方面密不可分: 1.钢琴在作为伴奏声部的同时,能够补充乐曲中古筝声部演出艺术效果欠缺的问题。 2.钢琴作为伴奏声部, 它能为主奏声部增加音乐表现力。比如在 《远清秋》 中, 钢琴充当了乐曲填充的作用: 在作品的11 小节处, 钢琴与古筝的协同演奏与音乐碰撞,为听众刻画了秋风戚戚, 裹挟着秋雨缠绵的生动画面。在22 小节处, 由于古筝需要移码转调, 钢琴此时就充当着慢板部分的间奏, 为古筝移码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再如从快板51 小节处开始, 钢琴声部的左手有着重音点的作用, 为快板部分的发展进行烘托, 与古筝的演奏相辅相成, 将快板部分的情绪推上去, 并为下段的长摇指做提前准备[4]。

(三) 和声性

传统筝曲与现代古筝作品在其音乐组织结构上不太相同, 现代作品更加注重乐曲左右手和声的整体进行,大量的伴奏织体表现形式满足现代作品表达乐曲和声性的要求。 而和声性体现了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 传统古筝乐曲大多都为传统五声调式, 而现代筝曲为乐曲可以实现多种形式, 将五声调式改编为自由定调, 指的是作曲者可以根据乐曲风格来制定每一根弦的音高。 所以作曲家在作曲时, 发散思维, 将每一个音高都制定成最完美的状态, 并把和声线条更加饱满的设计出来。 所以在《远清秋》 一曲中, 无论是古筝自身的和声感, 还是古筝与钢琴的和声感, 都十分准确地展现了出来。 如: 77小节处, 钢琴作为主旋律的再现声部, 使该作品再次展现乐曲主题, 点明乐曲表达中心。 在82 小节处, 乐曲进行换拍, 钢琴声部的织体也将和弦转为分解和弦, 重音点转为抒情的旋律段落, 为之后的旋律线条发展进行了铺垫。

结 语

音乐是让人宣泄展现情感的艺术, 作者通过一首《远清秋》, 紧扣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的主题, 在音乐层面尽情表现他对于 “清秋渐远” 的无奈与喟叹, 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作者对 “秋” 音乐的独到理解。我们如同一片秋天欲坠的枯叶, 一瓣即将凋零的落花,一袭微凉的晚风, 伴随着他的脚步, 飘过嶙峋枝丫, 掠过潺潺流水, 穿过山林人烟, 最终归于无尽的静谧之中。 通过对 《远清秋》 中所有的意境、 感情、 气韵的整体逐次分析, 我明白了作者对于这首曲子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作者以创造美的世界为理想目标, 不仅给听众呈现了一幅寂寥的深秋图, 更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释放让听众明白乐曲背后的深刻含义, 由此引发听众对此曲的情感共鸣与思索。

总而言之,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 筝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乐器, 能很好地传递与抒发人们的情感。 对于筝曲的创作活动, 需要含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内容, 并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精准的把控, 运用普罗大众最熟悉、 最亲切的音乐进行创作。 筝曲 《远清秋》的创作者就将现代化的作曲方式与民族传统元素相结合, 二者的相辅相成彰显出来我国民族乐器的古典之美。 这不仅符合我国新时代乐曲创作的表现特点和艺术水准, 还能够将作者自身的音乐思想融会贯通展现出来, 同时又能将演奏者自身对于乐曲的理解和情感蕴含其中, 赋予整首筝曲更加丰富的生命力和乐曲表现力,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与舞蹈艺术结合, 形成多元化的艺术融合, 增加了音乐的多样性, 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健康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古筝作曲家乐曲
始乱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我的古筝之旅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