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扬剧进高校课堂的个案研究

2023-11-18薛鲁豫王霞楠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扬剧曲牌剧目

薛鲁豫 王霞楠

一、 扬剧的唱腔及吐字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扬剧诞生于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城——扬州, 《尚书禹贡》 一书中记载到: 远古时期分为天下五州, 其中“淮海惟扬州”, 古汉语中 “惟” 通 “维”, 因此后人将扬州称作 “维扬”, 而扬剧在早期就名为 “维扬戏”, 以传统的 “花鼓戏” 和 “香火戏” 为基础。 扬剧属于曲牌连缀体的音乐, 也就是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 将几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 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1]。扬剧的唱腔曲调非常丰富, 具备刚柔并济的魅力, 它主要包含了花鼓戏中轻柔细腻的曲调, 香火戏中阳刚粗犷的曲调, 民歌中深邃清新的曲调以及清曲中情绪多变的风格。 扬剧作为地方戏曲属于曲牌体, 主要由花鼓戏音乐、 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三部分组成, 其中扬州清曲是最主要的一种, 如 [南调] [满江红] [银钮索][老玉美针] [梳妆台] 等。

目前, 扬剧曲牌的使用大致可分为一曲多唱、 曲牌组合、 摘句连接、 旧曲变体四种类型。 一曲多唱主要是指在同一曲牌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节奏、 旋律等内容从而演唱出不同的情绪变化; 曲牌组合通常是指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 将调性相近的曲调有规律地进行组合, 便于整个剧情的叙述和情感的表达; 摘句连接则是指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 对曲牌的部分进行提取组合, 从而形成新的唱段, 更好地体现词的含义, 使词与曲的结合更加契合; 旧曲变体跟老歌新唱有异曲同工之妙, 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曲牌进行翻新, 二度创作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或者是更加贴合表达需求的新作品。 在此基础上扬剧作品对于曲牌的运用还兼具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曲式上, 扬剧大多选用长短句的曲牌体, 这种曲牌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长短句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运用音乐元素制造戏剧化的冲突、 矛盾, 从而起到烘托戏剧性高潮的作用。 其中短句的表达更具口语性, 在叙事上更加生动活泼, 也更适合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内心情绪的转变过程。 在曲牌组合上, 扬剧受到扬州清曲的影响采用首尾同曲的组合方式, 也就是说, 在开头和结尾沿用同一曲牌, 在中间插入不同的曲牌进行串联, 组合而成一副完整的曲牌[2]。

扬剧的演唱技巧同样借鉴了扬州清曲的演唱, 对于唱的要求十分严格, 在气、 板、 声、 字韵、 唱法等五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就是气, 气是歌唱的基础,气最基本的包括用气、 换气、 偷气、 屏气、 控制气等,充分掌握气的运用, 在演唱中就能使声音圆润浑厚, 滔滔不绝, 挥洒自如, 让人身心舒畅, 反之, 声音就会干涩, 枯燥无味。 其次是板, 我们在戏曲中通常会提到板眼, 在戏曲中板指的就是节奏, 板的种类大致有一板一眼、 一板三眼、 快板、 散板等, 演唱者必须掌握好板眼才能充分了解如何换气, 如何控制抑扬顿挫、 强弱快慢。 第三是声, 声指的就是演唱者发出的声音, 好的声音要做到圆润、 清亮、 自然, 声音是决定演出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需要多花功夫勤练习。 第四是字韵, 字韵拆开来理解就是指吐字与行腔, 吐字要做到清晰纯正,才能让人听得懂发音和唱词, 行腔要做到圆润, 才能让听众听得舒适和悦耳。 最后是唱法, 唱法简单理解就是演唱技法, 在演唱中技巧和技法有很多, 一个演唱者如果只有好的声音而没有匹配相应的演唱技巧, 那么出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演唱技巧包括但不限于发声的位置、 咬字的方式、 气息的断连等[3]。

二、 扬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 受众面小, 观众趋于老龄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 中老年人也可以通过抖音、 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获取快节奏的娱乐观赏, 在此 “流量为王” 的时代, 无疑对扬剧等地方传统戏曲或其他非遗产生较大的冲击, 甚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扬剧等很多非遗项目缺乏了解, 接触甚少,年轻人难以对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 扬剧主要流行于扬州、 镇江等地区, 地域范围跨度较小, 扬剧主要以扬州方言念唱, 质朴而生动, 但受限于扬州方言, 通常听众有一定的扬州方言基础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扬剧中活泼、 诙谐、夸张的表演方式, 因此如何扩大扬剧的群体受众面值得深入探讨。 多方面原因导致扬剧受众面小, 观众趋于老龄化, 逐渐丧失竞争力。

(二) 扬剧演员出现断层, 缺少培训班

目前, 扬州市培养专业戏剧人才的院校较少, 培养扬剧人才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中专和高职阶段, 戏剧人才毕业后的发展渠道有限, 这导致戏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缺乏戏剧人才的培训设施,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中专或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攻读相关专业进行深造的机会非常有限, 这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个人发展空间, 也让许多热爱戏剧的学生放弃了专门从事戏剧的想法, 仅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 因此, 演员队伍出现断层现象, 青黄不接, 缺乏稳定性, 专职演出人员流失严重。 总体而言, 缺乏相应的扬剧培训班, 扬剧演员老龄化趋势加深, 演出团体逐渐减少, 市场份额萎缩, 扬剧演出团体亟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三) 演出阵地缩小, 青年观众群体丧失

扬剧发源于扬州, 为扬州人民喜闻乐见。 过去, 扬剧演出有大舞台、 红旗剧场、 大众剧场、 便益门剧场、大光明剧场、 治淮礼堂等演出场所, 其中不少剧场现在都已拆除或移作他用。 目前有一定规模的、 能演戏的一些剧院剧场又面临租费过高、 剧团租用不起的困境, 这也导致许多优秀扬剧剧目无法进行演出, 普通百姓也大多不会选择高价买票看剧, 致使扬剧观众流失; 其次,学生对扬剧历史了解不够深入, 对演唱中的故事情节不够熟悉, 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 致使学生在聆听扬剧音乐时, 不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 因而无法深刻感悟扬剧中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内涵; 此外, 扬州媒体对扬州本地戏曲宣传报道较少, 纸媒缺少关注度,而新兴媒体也很少将大量篇幅用于扬剧宣传, 有关扬剧的新闻往往是在各种活动中偶尔被提及报道, 电视里播放扬剧频率也较低, 扬州的年轻一代很少接触到扬剧,自然也就谈不上爱好和学习演唱扬剧了, 更有甚者, 一些中老年扬剧爱好者被部分年轻人鄙视为 “老土”, 这也使得扬剧扎根当地群众的基础逐渐动摇。

(四) 新编剧目有限, 创新意识缺乏

扬剧目前演出的剧目还是以传统剧目为主, 新编剧目有限, 当下流行音乐等更受青年大学生的青睐, 创新意识普遍缺乏, 新编剧目演出反响平平, 难以形成推广。 现实情况主要还是以老一辈扬剧演员为主, 新生力量不足, 扬剧作为地方戏曲整体受到地域限制, 新编剧目题材受到扬州地区范围限制, 因而既贴合当地群众生活, 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特点的剧目创作难度较大。 新编剧目创作对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颇高, 对扬剧的背景、 演唱技巧、 人物情感、 故事主题、 文化内涵等需要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新编剧目进行打磨。 其中创作资金的来源也是遇到的难题之一, 由于扬剧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就需要政府主导的资金支持, 然而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加, 政府、 学校、 企业等机构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编剧目创作, 综合上述原因扬剧有待进一步扎根当地培育土壤, 结合时代发展, 深耕青年一代及农村资源。

三、 扬剧进高校, 传承历史文化价值

扬剧源远流长, 影响深远, 是扬州文化的宝贵财富, 反映了扬州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 经济、 文化、 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也蕴含了扬州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 保留扬州文化特质和原生态状况,既是扬州地域文化的见证, 也是文化创作发展的基础,因此, 传承发展扬剧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扬剧属于地方戏曲, 中国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传统习俗不同, 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戏剧风格迥异。 既有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 也有铿锵有力的京韵大鼓, 无论哪一种戏曲都是当地文化生态中的璀璨瑰宝。扬剧自然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振兴地方戏曲,必将活跃基层演出市场, 尤其是更加重视乡村文化振兴, 拓宽演出市场, 让扬剧下基层、 下乡镇, 农村相对城市而言, 缺乏文娱活动, 对于留守儿童及老人而言,扬剧下乡可以让基层百姓看到更多的戏曲精品, 丰富基层人民的文化生活。

几千年来, 中国传统戏剧一直是娱乐性和教育性兼具。 在观众欣赏中国传统戏剧的同时, 了解历史, 明是非、 辨善恶、 知礼节、 净化心灵、 提升人格。 中国传统戏剧中包含的爱国主义、 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对真善美的追寻、 刚正不阿守节死义的美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欣赏戏曲除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典剧目, 还有许多现代优秀的编剧导演创作的符合观众审美的时代作品, 如大型古装扬剧 《史可法——不破之城》就是根据史可法抗清改编的, 一曲大气磅礴、 气势恢宏的悲壮史诗, 成功塑造了史可法文武双全、 忠贞不渝的爱国将士形象, 这样的作品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 震撼人心。

中国地方戏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民性、 独特的地域性和极高的审美性,融入当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再加上动人的演绎, 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生动体现, 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名片之一。 高校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而扬剧作为颇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肩负着振兴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 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责, 扬剧必将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四、 扬剧进高校, 拓宽传承创新路径

(一) 开设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自2001年以来, 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明确规定中国应建立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体系, 该系统中所指的学校是 “校本课程”[4][5]。 这种管理制度改变了过于机械化的传统课程, 强调了地方学校应该拥有课程改革的力量, 改进了课程管理系统, 提高了课程对地域、 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反映学校教学特点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 同时, 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 戏剧教育通常包含在音乐教育专业中, 而校本课程对地方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今后高校教师应在相关教学中注重意识、 方式、 实践、 资源的补充教育, 加快青年大学生创新工作进程, 凝练并加以创作, 以艺术形式呈现, 可以更好地增强高校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融入当地社会, 达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 建立扬剧研习社团

在高校建立扬剧相关学生社团, 在社团里可以让同学们体验扬剧的角色妆造, 从妆容和服饰入手, 切身感受扬剧的魅力。 首先, 以艺术类学院为开设基础, 邀请有相关戏曲专业基础的同学加入, 同时聘请专任教师做日常指导, 结合第二课堂育人目标, 开展一系列展演活动, 以点带面, 扩大扬剧的受众群体, 初期以师带徒的模式传授扬剧演唱技巧, 组织研讨会了解扬剧相关剧目的创作背景、 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特点等, 由浅入深,对扬剧的人物塑造、 演唱表达有更细腻、 深刻的认知;通过建立扬剧研习社团, 能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扬剧文化的自主学习、 传承和传播, 锻炼大学生的组织、管理、 沟通交往能力, 创造传播扬剧文化的实践机会,继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悠扬的旋律、 动人的歌声更能打动学生。 做好扬剧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 将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内涵进行传承,建立扬剧相关社团是扬剧文化传递、 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6]

其次, 可以利用学校公共选修课为平台, 成立服务全校师生的扬剧研习社团, 广泛发展各学院扬剧爱好者, 充分运用校公共选修课的师生优势资源, 将其纳入学校美育教育的一环, 结合当地特色很好地提升学校美育文化, 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以公共选修课程为平台, 搭建扬剧研习社团与扬剧专业表演者的联动平台,进一步拓宽扬剧的辐射影响, 加强学生校园美育文化生活。

(三) 实践演出, 调研走访

以高雅艺术进校园为契机, 邀请扬剧表演者进校园, 聘请其作为扬剧研习社团或相关研讨课程的兼职教师, 为学生带来最专业的扬剧表演, 激发学生们对扬剧的兴趣, 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扬剧, 使扬剧走进高校,走近青年学生; 充分利用好寒暑假社会实践, 联系扬剧相关专业表演团体, 前往实地进行参观、 调研, 了解扬剧表演者的日常生活, 对演出场地、 服饰、 道具等直观体会, 实地体验扬剧表演者最真实的生活、 演出状态,逐渐挖掘符合当地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相契合的扬剧演出资源, 进而推动扬剧中的人物故事演变成为第一、 第二课堂教学资源; 与扬剧非遗传承者对话, 采访了解目前扬剧发展的前景及方向, 与此同时走访记录扬州当地人民群众对扬剧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扬剧归根结底需要扎根当地人民, 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扬剧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 守正创新, 传播美育精神

扬剧是中国非遗传承项目的代表之一,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同时也是运河音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 在不断加强传统剧目表演的同时, 需要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扬州是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 也是中国唯一一个被纳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 把扬剧的发展与大运河核心城市的地位结合起来, 争取政府项目资金支持, 同时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成为剧目创新的素材库,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 对于当地高校而言,扬剧是高校美育教育优质的传播载体, 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烙印, 扬剧进高校也是促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将扬剧和学校美育教育相结合, 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扬剧曲牌剧目
舞台剧目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优秀剧目进校园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