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内控手段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2023-11-18包景慧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9期
关键词:部门财务管理制度

包景慧

一、前言

高校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日常运转都需要经费支撑,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需要运用内控手段加以监管,使原有的高校会计记账模式变为双分录模式,逐步向企业会计制度靠近,并且更加注重管理会计的功能,这无疑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财务管理长久以来经费使用管理模式粗放,需要通过财务内控手段加以管理,来满足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因此,探讨高校财务管理中内控手段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财务管理内控的特点

(一)全面性

高校财务管理是建立在高校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管理,不仅涉及各学院、各部门的资金使用管理工作,还涉及各个部门的职能衔接及监控管理等工作。因此,高校不仅需要在日常运行中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也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充分呈现整个高校的运营和发展价值。财务管理内控应贯穿学校一切经济活动的决策层、执行力度和跟踪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覆盖与控制[1]。此外,还应当实行全员性控制,不留内部控制空白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必然有教师、学生等人员的参加,经费的使用在于活动参与者,经费的管理在于财务、国资等管理部门,但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风险是需要整个业务流程参与者共同承担的。

(二)潜在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业务开展多样化,高校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当前,政府会计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在面对新业务时虽然以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为指导,但更多的情况是凭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经验进行处理,主观性较大。也许当时能够解决问题,但当审计等部门进行相关业务审计时,专业知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合理或违规操作便会出现,进而使其工作效果不理想,甚至还会对日常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内控工作不是局限于某些业务活动或者某一个群体,是针对全面业务活动、全体人员潜在风险的一种内部控制管理。基于审计工作视角,高校应在了解每个部门业务流程的同时,对财务管理内控内容中的相关隐蔽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内控制度,提高内控的有效性。无论高校运用哪种类型的管理形式,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存在相应的潜在性,可能是一些潜在性问题,也有可能是其潜在性风险,这是无法消除的。只能通过完善的内控将存在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的范围,降低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

(三)关联性

内部控制是高校内控制度的核心,主要集中于对货币资金的控制[2]。其中,货币资金的支出报销过程不仅涉及多人,如经办人、验收人、分管领导等,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以科研项目为例,涉及二级学院、科技处、国资处、人事处、财务处等多个部门,业务流程审批权限的衔接需要多人的联动,业务职能环节的衔接需要多个职能部门信息、制度的相通。因为大部分报销业务都是事后核算,因此,在财务报销前期有关部门和人员也需要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强化监督力度,提高部门在内控方面的关联性,强化高校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制度衔接的互通,才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实现高校的良好发展。从高校外部来看,无论是高校的基本建设,还是高校人才培养,均与高校外部的企业、实习单位、政府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使得经济业务活动不仅存在于学校内部,同时也发生在学校外部,从合作协议、经济合同的签订审核,到往来资金的收付,每一个环节均需要与高校内控相联系。但高校财务部门对于报销核算前端的经济业务具体事项并不熟悉,因此,需要学院、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事前的内控管理,以便整个业务流程的顺利进行和风险防控。因此,高校内控管理不仅需要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还需要重视相关部门工作的关联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内控。

三、运用内控手段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价值

高校经济业务活动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内控工作不仅涉及内部经济业务活动,还涉及外部经济业务活动。因此,高校在运用内控手段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高校内外的实际经济业务情况、会计核算关节点及主体行为纳入内控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提高对有关人员的约束力度。高校内控的关键之一是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以便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个参与主体加强彼此之间的控制监督,进而达到合理分配岗位和职权,让各种各样的会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高校运用内控手段,有效开展财务管理的核心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能够推动高校相关行为的规范化,二是能够更加明显地提高内部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实际的管理效益转化成为相应的经济效益,实现高校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运用内控手段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防止因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损毁等问题。在应对外部审查风险上,需对高校货物、服务的采购,通过完善采购制度,资产验收保管监控、资产与会计核对等方式进行常规的内控,以免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给高校造成声誉及经济上的损失。构建高校内控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使得相关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避免相关部门或人员违规行为,为职能部门监管提供参考和依据,还能够确保各项经济决策顺利实施,有效地规避各种徇私舞弊行为发生,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为高校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和提高内部经济活动有效衔接[3]。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资金良好流动的基础是业务活动的合理合规。因此,要想更好保障正常经营活动有效开展,就需要通过全方位的内控手段促进经济业务活动行为的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的绩效。

四、运用内控手段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原则

企业的内控原则有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四个方面,高校内控与之不同之处在于,高校是公益事业单位,不以利润为最大目标,但同样注重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因此,高校内控过程中更注重经济业务活动的导向性、制衡风险的有效地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导向性

高校有效实施和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监管和风险的防控,避免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低效开展和无效开展,促使教职工能够结合内部控制法规合理开展工作,促进高校教育事业更高水平地发展,使高校更好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要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所有的业务及管理活动均是围绕高校战略发展目标开展的,借此建立高校内控制度,并全面落实相关制度及政策。高校内控体系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此为内控导向,通过规范管理、有效控制、追责问效、防范风险来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4]。

(二)控制点

当前,在运用内控手段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有序开展中,需要坚持控制点原则。为更好进行会计内部控制,高校需要结合现有业务要点,梳理各部门业务活动的流程及特殊性,找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和漏洞,评估相应的风险,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管控。如固定资产采购业务,预算环节的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审批环节的制衡性、采购环节的合法合规性、资产保管环节的资产安全性、账实对账环节相符性,均需要制定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但前提是控制点的确定及分析。

(三)及时性

在会计内部控制中,高校对资料信息的获取速度和质量会在一定情况下影响财务管理后续工作的实施,而且精准、及时的信息可以有效帮助管理人员改进工作方案,以及修正管理中的问题,进而防止更大的失误发生。对此,在内控方式运用中,高校需要坚持及时性原则,通过该原则能够为管理人员第一时间优化和改进相关工作提供辅助,也可以促进高校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往往以会计信息为基础,涉及高校不同院系的经济业务。因此,为了财务工作和各部门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做好相关信息的及时获取、收集和互通工作,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错漏造成的工作失误、业务活动停滞,造成内控失灵。

五、高校运用内控手段加强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管理内控意识不足

现如今,通过内控手段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开展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但当前不少高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未能运用内控手段进行财务管理的问题,财务管理内控意识不足。一方面,高校未能在管理层方面增强内部控制意识,也没有在具体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工作,明确内控工作带给财务管理的益处,推动内控工作从上至下地有效落实与实施。另一方面,高校未能在内控中增强制度建设意识,对制度了解不足,也没有在制度方面充分支持与帮助财务管理内控工作。同时,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也未能结合具体工作业务流程与制度,促进内控工作合理开展,不断提升实际的开展水平和效率。除此之外,高校未能在内控管理工作开展中为各项工作提供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忽略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增强人才的内控意识。这就导致许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结合内控制度体系开展各项工作,加上高校未能结合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对人员工作岗位进行配置,导致实际的内控工作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执行监督工作机制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过内部控制手段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缺乏执行监督工作机制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实际的工作效果不理想,不能更好实现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引领落实。首先,高校未能结合自身的相关情况,打造监督机制,也没有根据国家的法律要求,促进高校监督机制的合理制定,进而导致高校监督机制的制定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保障相关监督工作对高校每个部门的有效控制。其次,高校没有在内控工作开展中展现出每个部门之间的监督优势,引导各个部门之间构建形成更好的监督关系,也没有带领所有部门和教职工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对高校监督工作的执行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5]。最后,高校未能构建更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举报制度和处罚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对业务活动本身或者业务活动主体的监督,没有第一时间了解其活动和活动主体是否存在错误以及舞弊等行为。并且,也未能在发现时第一时间进行举报,或者由监督机构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从而导致监督的实际水平和效果不理想,不能推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合理开展,降低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另外,在执行监督工作中,高校未能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员身上,最终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六、运用内控手段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路径

(一)强化财务管理内控意识

首先,良好的内控意识是高校内控体系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基石,而高校领导重视和推动这项工作开展则是关键。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发展中已经认识到内控手段运用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还存在落实意识滞后的问题。对此,高校需要从管理层加强内控的落实意识,在实际的管理中重视内控工作,清楚其对财务管理带来的益处,进而向下逐层落实并有效实施。其次,在内控中需要提升制度建设意识,在制度方面对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工作实施提供支持和帮助[6]。高校各部门管理人员应结合工作业务流程和制度,提高内控效果,更好带动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最后,应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内控工作的人才。高校需要保障内控管理工作有足够数量匹配的专业人才,并通过对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强化其内控意识。并按照高校内控制度体系,配置相关工作的人员,根据其岗位职责开展内控工作,但要确定内控工作的牵头主体及其职责和分工,牵头主体应围绕财务管理工作展开内控的实施。

(二)构建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

通过内控手段加大财务管理力度过程中,高校需要构建相应的执行监督机制,也可以对自身现有的执行监督机制进行优化改革。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随着高校的发展而不断优化的,具有长期性,需要不断地完善。高校内控体系的建立应确保每一层级的内控主体具有制衡性,才能将内控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高校需要在监督机制的建设中有综合考虑,一方面,高校可以立足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监督机制。同时,还需要结合国家相应的法律要求,这样可以防止高校监督机制的制定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发生,保障高校的每个部门都可以受到相应的监督。另一方面,在内控工作中,需要将每一个部门之间的监督作用展现出来,推动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监督关系,也可以引导所有部门和教职工进行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应建立相应的内控举报制度和处罚措施,在发现业务活动本身或业务活动主体存在错误或以权谋私、舞弊等相关行为时,能够及时纠正举报或交由监督机构处理,进而促进监督的成效。

(三)提高内控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更多地是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对于财务管理等行政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而高校财务管理等行政部门往往是信息汇集的中枢地,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很多工作的开展仍然以人力为主,不利于工作高效率的开展,违背了内控管理的及时性原则。所以,在未来的工作开展中,高校需要在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为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提供更便捷的条件[7]。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内控信息化建设和实际工作需要,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让管理人员信息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提高内控的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需要有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样,高校内控工作的实施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所以,高校需要将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广泛地引入到内控工作中,并且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打造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发挥信息系统的辅助作用,为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保障。

(四)创新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任何一个高校的发展都需要有相关规章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在财务管理内控中,高校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设置与创新,进而在相关制度的指引下,提高具体的管理效果。一方面,在创新和制定制度中,有关人员需要突破传统束缚,积极分析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要求,促进制度建设、创新与高校具体情况融合起来。另一方面,在创新和完善内控制度中,要保持制度的全员参与性,让相应的部门和员工加入内控制度的创新中,让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内控制度的落实上,逐步促进制度的完善。这样才能提高制度优化和改革的合理性,让内控工作在制度的引领下更好开展。

七、结语

运用内控手段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内控制度体系建立的基础,在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监控高校业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防止高校业务活动风险的发生,促进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部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