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农业旱涝灾害中的应用
2023-11-18杨姝
杨 姝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222)
近年来,全球气候恶化趋势加剧,国内国外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涝灾情和地质灾害,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因此,使用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就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对农业生产力进行评估,而且还能够及时预测旱涝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各类气象和地质灾难。农业生产高度依赖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恶化对粮食安全有巨大的威胁,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气候变暖,降水不均,旱涝灾害等。全球范围内每年都发生旱涝灾害,我国也长期受到旱涝灾害的侵害,水灾旱灾频发,占我国自然灾害的一半以上。我国遥感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飞跃的进步,实现了高、中、低分辨率全覆盖,精度最高可达0.5 m。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遥感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高光谱技术已经深入到智慧农业生产当中。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领域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遥感技术预测蝗虫等灾害。在农业旱涝灾害中,遥感技术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作为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其监测日益迫切。
1 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旱涝灾害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全球气候恶化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地自然灾害明显增多,2020年以来,气候和地质灾害频发,欧洲水灾和高温、南亚干旱、美国山火以及2023年的土耳其地震都给人类生存敲响了警钟。从过去20年的视野观察,极冷、极热等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极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损害耕地面积持续增加,每年造成巨大的GDP损失。我国在过去近50年来也发生了50多次大洪水和近20次大旱灾,给国民经济、粮食生产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其次,极端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全球的农业系统和人类生活环境,比如农田设施的损害,水资源的短缺,洪灾泛滥以及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等。如洪涝灾害不仅会给农田水利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直接损失,而且还会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显示,在强降雨和洪涝灾害后,滑坡的发生率非常高,其次为崩塌和泥石流。对2018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泥石流的发生率为55%,崩塌的发生率为28.9%,其发生地区多在西南地区,这和该区域降水量较大密不可分。
第三,气候条件对旱涝灾害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西北地区干旱较为严重,在南部地区洪涝较为严重。地形地貌也会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在高原荒漠区域,干旱现象较为常见。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发生影响较大,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正在逐步改变气候,全球变暖的速度加快,极端天气造成干旱和洪涝加剧,水资源的使用需求增大和浪费导致农业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对欧洲几十年来洪水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
因此,这就需要应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前预警、风险评估和应对决策将危害降低到最低。
2 遥感技术的优势分析
2.1 遥感技术在旱涝灾害监测中的优势
目前对旱涝灾害的监测手段主要包括两种,即地面常规监测与卫星遥感监测,前者依靠站点观测,受到站点建设和分布的影响,对于较大范围的灾害难以准确观察。站点观测也不够全面客观,干旱环境下作物的胁迫变化无法反应,如果发生洪涝灾害,那么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而与之相比,遥感技术的监测范围大,可以实现全天候监测,而且获取资料的速度快,采用信息技术实时进行处理。在应对旱涝灾害时,其适应性强,连续进行大范围探测,数据量巨大的优势更容易发挥出来。结合GIS技术,能够为旱涝灾害的处理提供辅助决策,更好地进行灾害应对。
2.2 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监测中的优势
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使用该技术不仅可以监测农业灾害,而且还可以模拟农作物生长,评估粮食产量,正确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分配灌溉量,监测气候和地质环境的变化。遥感技术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能够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实现全面监测,过程简单、程序简捷,智能性和精准程度高。相比于费时费力的人工调查方式,遥感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还能够实现全天候监测,将作物性能、气象变化、水分消耗、土壤表征、灾害变迁量化全天候监测。比如,进行土地墒情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灾害监测等。以土地墒情监测为例,通过对水分的监测,采用干旱指数、垂直干旱指数等方法,可以了解干旱的具体状况。
3 遥感技术在农业旱涝灾害中的应用方法
3.1 卫星遥感数据源的使用
使用先进的卫星遥感信息源,比如Landsat、SPOT、Sentinel-2A、ASAR、SAR等。搭建陆地成像仪和热红外传感器,前者可以覆盖九个波段,更容易分辨植被和非植被区域。Landsat系列数据尽管周期长,容易被云层遮挡,但有中高空间分辨率,波段丰富,开源性强。一般推荐优先使用MODIS数据,利用其波段范围广,光谱分辨率高的特性,估算农作物产量更为精确。在其36个波段中,全面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光和热红外光波段,能够实现250 m的分辨率,在农作物的关键生长期监测更为精确。NDVI指数能够全面监测植物生长状态,其取值在0~1之间,包含了裸岩、雨、雪、云和植被等,正值代表植被覆盖,负值代表对可见光有高反射。在实际研究中可以选择过去20年的250 m分辨率数据,通过两颗卫星互补增加覆盖频率,详细记录影像数据参数。之后进行数据镶嵌与裁剪,异常值变换,投影变换,然后构建不同生长季的波段,让云层覆盖等因素变得更小。尽管属于中分辨率监测方式,但是MODIS数据接收方式较为简单,而且全球免费,更新频率很高,能够获取多时相数据。相比之下,SAR数据穿透力强,适用快速监测,但是成本更高。
3.2 DEM技术的应用
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对地面地形进行数字化模拟,即DEM,能够实现30 m和10 m分辨率,其数据皆可从NASA等机构获取。其数据比MODIS分辨率更高,并且能够实现对全球地表的高精度覆盖,并且实现了三维建模,改变过去二维遥感的方式。传统遥感采用路径规划、面积体积计算以及测量绘图的方式,而DEM方法采用直观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实现对环境的动态监测,全面分析灾害的侵蚀区,对灾害的预警更为精准。比如,在发生洪涝灾害后,DEM能够对危险区域的山体进行坡度分析,具体评估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的状况,细致到纹理特征。这不但能够有效对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形成预警,而且还能够建立危险评价机制,识别中高风险区。DEM模型可以对洪水进行模拟,因为无需有水力学模型计算基础,因此计算速度特别快,在大规模洪水到来时能够有效应用,但是计算精准度不够高。在平时计算中,可以采用水文水力学方法,更有利于精确把握水体规律。
3.3 监测信号的矫正
首先要进行大气矫正,遥感过程中要与大气层发生接触,这一过程会使能量衰减,进而影响光谱的分布。这会让信号包含噪声,使地表反射率值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对其矫正,消除叠加、多重射损耗和混杂效应。其次,要使用融合遥感的方式,遥感影像是分幅成像,受到传感器成像方式的影响,其范围有限,一景影像不足以实现精度要求,因此需要融合技术进行弥补。比如采用STARFM方法进行计算改进,使用图像镶嵌与裁剪。此外,还应该采用多源遥感技术,进行多时序监测。比如在洪灾发生时,一般都会伴随阴雨天气,这会对监测造成影响,无法实时进行监测,很多时候只能等到灾后监测。针对这一情况还要使用SAR技术(合成孔径雷达)进行穿透监测,能够精准分析滑坡形变等。第三,使用ENVI软件进行图像处理,采用基于知识的决策树分类,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该软件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与GIS进行整合,实现三维显示,而且也能够结合DEM建模及地形信息提取,智能化程度高。其影像分析先进、可靠,光谱专业性强,能够随心所欲添加模块,扩展新功能。用户不但能够自由定制平台,而且是实现流程化图像处理的高效工具,图像处理效率高。
3.4 对旱涝灾害进行时空变化分析
作物、水体和土壤等光谱规律不同,不同作物的抗旱和抗涝性也不相同,旱涝灾害会影响其反射率和作物生长,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时序数据和空间数据提取。如不同的农作物光谱特征不同,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环境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作物的产量进行估算。这一特征同样能够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各类灾害的监测中,以玉米、大豆和水稻三种作物为例,随着洪涝受灾程度的增加,大豆反射率值域更大,大豆和玉米在红波段反射率高,但是水稻却相应降低。同时,大豆水稻的反射率呈现出从高到低的光谱差异,但是玉米没有明显差异。在监测中要大量搜集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多时相连续变化特征,比如选择所研究区域过去20年的降雨数据,对时间尺度下的SPI进行计算,分析时间序列变化。结合季节特征分析SPI波动轨迹,了解干旱期和洪涝期的发生规律。同时对灾害影响的空间范围进行分析,绘制分布图,把握其发生频率。应用Landsat8卫星数据和 Sentinel-2A叠加,在受灾前后分析MODIS NDVI曲线变化,提取动态信息,能够准确分析受灾范围,影响程度和恢复结果等。
3.5 农作物面积和产量的监测
通过产量和面积监测,以遥感技术建立旱涝灾害和农作物产量的关系模型,更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地分析旱涝灾害的影响。农作物面积信息提取,比如使用成像光谱仪等数据,运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灌溉面积,通过多时相卫星影像绘制农作物的面积。通过ARTMAP和分层决策树等方法,不但可以实现自动遥感提取,而且还能精确估算产量。提取物候现象信息,比如农作物的幼苗期、插秧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以及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等。在产量估算过程中,要进行误差验证,从而不断修正模型,提高精确率。我国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估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基本上能够实现准确估量。
4 旱涝灾害的防治建议
灾害预警信息是抗灾防灾的决策依据,因此必须要高度利用和应用卫星数据信息。要不断加强多源遥感数据算法研究,提高数据的数量,并且优化方法,实现动态管理,提升数据的应用价值。比如在台风启动时就进行洪涝灾害监测,在其影响范围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监测。根据遥感数据的分析结果,在中高风险区建立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根据卫星系统分析评估的危险等级,安装灾害监测设备,提升预警能力。如果处于灾害频发区域,而且破坏性较大,那么就需要提前进行搬迁处理。如果有干旱预警,要提前进行节水设施建设以及引水工作。从源头上防治旱涝灾害和可能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控制其诱发因素,比如提升植被覆盖率,禁止滥砍滥伐,保护土壤和水源,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加强防灾工程的建设,建设滴灌喷灌网管、大坝、水渠、挡土墙、抗滑桩和排水沟,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5 结语
在全球气候恶化的背景下,加强旱涝灾害的预警更加迫切。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创新遥感技术,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监测到的气象资料,评估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前预测灾害,降低对粮食减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