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表流年

2023-11-17苗连贵

金山 2023年11期
关键词:座钟挂钟手腕

苗连贵

二十多年前,就是借我爱因斯坦的脑袋,我也想象不出有朝一日可以把电话机装进口袋里,如今,手机如同当年的手表一样普及。作为随身之物,以拥有手表为傲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钟表可是宝贝哩。那年月有钟的人家不多,墙上有挂钟的,那是上一辈留下的传家宝;桌上有座钟的,是殷实户。我们家既无挂钟也无座钟,报时全指奶奶一声吆喝——“到點了,起床!”“不早了,上学去!”

奶奶似乎有感应时间的异秉,她估摸个几点几分,大致八九不离十。我发现奶奶其实是看天掐算时间的——日看天色,夜观星象,通过不同季节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推知时间的早晚。但倘若遇到阴雨天便不灵了。记得那年学校要求早锻炼,阴沉的冬天,天亮得迟,奶奶说到时间了,等我赶到学校,值夜的门房说才凌晨四点。

我参加工作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发工资就给家里买了一只小台钟,奶奶再也不用参星星,拜月亮了,我们也成了有钟的人家。

此后几年我又有了手表。那时年轻人以戴表为荣,聚在一起常比较手表的优劣,把表贴在耳朵上听表壳里的“钢音”,认为越清晰悦耳越好。戴好表抬人,倘若你手腕上是一只带日历的表,或是瑞士的英纳格,常被人高看一眼。那时手表价格不菲,才参加工作的要积攒几年才买得起,而且还得搭券——工分券。工分券何物?物少人多,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手表几乎还是谈恋爱的必备之物,特别是男方,手腕上光秃秃的,叫人瞧不起。女方倘若是有些刁钻的,还故意试探,谈得好好的,冷不丁问一句:“现在几点了?”叫人面红耳赤。我妻很大度,她不在乎我有表无表(刚巧,那时我的表坏了),而她是有的。她第一次与我约会特意戴上新买的表,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三转一响”她已有其一——这在当时是多么贵重的家当!

那时的表都是大表盘子,无男女之分。妻很珍惜她的表,在家时用一方手巾包好,放在衣柜里,出门走人家才拿出来戴。表于她,不是记时,而是佩饰,其贵重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黄金手链,戴上是一种心理满足。后来,为照顾我上班路远,她慨然把她的表给了我,但怕我手粗拧断发条,每晚她亲自上好,对准时间,放在我床头。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仿佛一夜之间,手表由“至尊至贵”变得无足轻重了——电子表横空出世,计时准且价廉,机械表从此风光不再。

据余秋雨(《行者无疆》)说,是中国的旅游者挽救了瑞士钟表业。疫情前,每年都有一批接一批的中国游客攥着大把的现钞来瑞士买名牌手表。手表的计时功能已不重要,莫非看重它的保值功能?

先前大家都不富裕的时候,都想收藏一点值钱的东西,就会想到手表,因为收藏手表比收藏文物、金银安全,也容易兑售。余秋雨说,他小时候见过一对老年夫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开过一个手表店,后来就留下一盒子瑞士手表养老,每隔几个月卖出一块作生活费。他们每天在餐馆用餐,点两条小黄鱼,这在贫困年代还是很叫人羡慕的。可后来有一天,他们只点了一条鱼,大概是年龄见长,可是手中剩下的瑞士手表不多了,更大的可能也许因为手表贬值了,可见手表的保值功能并不可靠。

后来手机出现,而且越做越好,手机的功能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手表从此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现在也还有戴表的,多是作为一种佩饰。钟也还有,我家有一只锚链形的,挂在墙上,是一种壁饰。退休的老人爱戴表,也不贵,一般的表也就几十块钱——或许年轻时没戴过,圆一下先前的梦。手腕有个记时的东西也不错,什么时候买菜,几点送孙子上学,心里有谱。我奶奶倘尚未作古,或许也要戴一个哩!

蓦然回首,钟表时代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猜你喜欢

座钟挂钟手腕
古董座钟
阿琳家的座钟
偷懒的挂钟
挂钟
两只挂钟
现在,为手腕减点负
在时光的咽喉里(二首)
扳手腕
太阳挂钟
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