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曙光已出现中国海工何去何从?

2023-11-17吕龙德熊莹

广东造船 2023年5期
关键词:海工风电装备

吕龙德 熊莹

沉云散去见朗月。近年,集装箱船、LNG船、油船等细分市场轮番火爆,为全球造船业带来了惊喜。显然,造船市场复苏已从当初猜疑声中成为了现实,而船企也切实地从中获益匪浅,逐渐走出了困境。正当造船界一片叫好的时候,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国际油价不声不响地升到了较高位置,一扫长时间颓势。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海工市场也发生了喜人变化,装备需求增长,订单量稳步上升,许多海工企业开始呈现生产繁忙的景象。目前来看,海工回暖趋势仍会延续,并且极有可能会维持较长时间。这对于经历了漫长低迷期的海工行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机会已来,唯有付诸行动变机会为动力,从中分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才是睿智的选择。曙光正普照,中国海工是否做好了准备?

油价持续回升,海工市场活跃

2021年下半年,虽然疫情还在进行中,但国际油价在缓慢上涨中已悄悄来到了70美元/桶。进入2022年,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国际油价更是井喷式增长,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曾一度高达129美元/桶,涨幅超过60%。短暂冲高后,虽然开始回落调整,但仍能稳定地保持在70美元/桶这条底线上。今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又掀起了新一波反弹,至9月27日,布伦特原油飙升到97美元/桶,美国原油达94美元/桶。近日,巴以冲突升级,国际原油继续走高。有媒体分析称,不排除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面临更高油价的可能。对于油价走势,不少机构持乐观态度,如摩根大通能源认为布伦特价格将延续涨势,到2026年升至每桶150美元。客观地说,经历长期低迷,在當前各种条件叠加下,油价上升大势所趋,且会较长时间企稳在百美元位置上。

油价涨跌的原因并不复杂,无非是供需关系的博弈。对于这次油价拉升,也不外于供需失衡所致:首先是需求方面。疫情结束后,世界工业生产、交通出行、经济贸易等恢复正常,原油消费需求成倍增长,而随着时间推移,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稀释,各行各业加快重建,原油消费量更是与日俱增。其次是供应方面。由于市场萧条,许多油田停止开采或搁置,全球原油库存已接近极低边界。更为重要的是,国际重要原油供应国缩减产能。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自去年11月起减产200万桶/天,今年又在4月和6月分别减产160万桶/天和100万桶/天,减产幅度达到全球需求量4.7%。此外,原油重要生产国俄罗斯也将日产量调至减少。除了减产,原油出口发货量同样下降。今年8月,沙特运往大多数主要目的地的发货量降至多年来最低点。俄罗斯则在9月将石油出口减少30万桶/天。在供应收紧和需求反弹下,原油供应缺口进一步扩大。据相关预测:第四季供应缺口将达到每天270万桶。

海上油田开采的油价盈亏线是60美元/桶,而近年油价已突破这一价格,并不断向上涨。这极大提振了油气公司的投资信心和热情,使得海上油气开发活跃度明显提升,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加快复苏,装备利用率和日租金持续上升。从2022年12月至今,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浮式钻井平台市场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日租金则分别从去年底的11.2万美元/天和27.3万美元/天升至今年9月的11.9万美元/天和30.7万美元/天,今年三用工作船和平台供应船日租金也增势强劲,如3200载重吨和4000载重吨平台供应船日租金分别为20125美元和32050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4%和26.2%。在上游市场带动下,海工装备制造市场步入回暖期。这有海上油田开采需求激增的因素,也有全球库存海工装备得到有效化解的原因。正是这样,海工装备新造订单量不断增加。2022年,全球共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125艘/座,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35%。其中,生产平台订单达到19艘/座共155亿美元;海工船订单为106艘/座共81亿美元。今年前8月继续保持较好局面,全球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80艘/座共144.5亿美元。市场复苏为海工制造企业扫去了曾经的冷清,带来了生气和活力,如中集来福士接获了巴西国油EPC总包订单,大船海工签订4座JU2000E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启东中远海运海工为新加坡胜科海事开建N1151 P-82 FPSO主船体……

细看漫长复苏路

2014年是国际油市最为诡异的一年,前三季还是欢呼声不绝于耳,不曾想第四季国际油价突然暴跌,进而“跌跌不休”一发不可收拾,从此跨入漫漫低迷期。国际油市变天虽然这么突然,但并非乱无头绪,而是有迹可循的。在上一个海工繁荣期里,国际油价从2010年就开始逐渐走高,至2014年最高时涨到布伦特价格115.06美元/桶。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美联储QE政策不断加码、全球央行集体放水等因素进一步刺激石油消费,使得油价在市场供不应求状态下持续拉升。在市场助推下,全球原油产量不断递增,尤其是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增长加快,但世界经济基本面仍没有好转,随着地缘政治冲突逐渐缓和、美联储收紧QE、美元持续升值,推动了原油价格下行,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国际油市终于在2014年下半年崩盘,油价一泻千里,至2016年初创下了27.88美元/桶的罕见低点,即使是稍微见涨的2017、2018年,最高时也只有50美元/桶。2019年,国际油市开始稳中有升,年末更是来到67美元/桶,令人觉得市场寒冬将要过去。

但是,2020年全球性新冠疫情爆发,希望国际油市复苏的幻想彻底破灭。随着疫情扩大化、严重化,各国实行封城封国,停工停产、停航停运、控制社交聚集成为常态。这样一来,全球石油需求降至低谷,最终导致油价再次狂跌,在当年4月21日更是创造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历史纪录:美国WTI原油5月期货价格暴跌300%,收于每桶-37.63美元,油价第一次变为负值。至暗时刻过后便是不温不热的横盘,直到2021年下半年才重新越过每桶60美元大关,也从此推开油市回暖大门。从2014年9月算起,这一跌就是足足7年低迷。

上个海工繁荣周期出现时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造船业急速下滑,许多船企不堪重压纷纷转型进军海工行业,尤其是我国大量船企、跨界企业和社会资本面对产业利好和国家有利政策一窝蜂涌向这个行业,导致海工行业规模急剧膨胀,产能巨量扩大,而当时市场也确实给力。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金额752.38亿美元。由于海工行业过度发展,过剩产能不断累积,当油市萎缩、油价狂跌时,石油企业不得不压缩或停止勘探、开采投资,导致海工市场一时间风声鹤唳,不仅订单难求,而且弃单弃接、延迟交付等现象频繁发生。很多船企或倒闭破产或转型其它领域,更惨的是那些为去库存而焦头烂额的海工制造企业。残酷的现实让众多海工企业在随后的漫长去库存路上遭受了刻骨铭心的创伤。这是一条异常艰难之路,且不说市场衰退前期,即使境况稍好的疫情爆发前一年也是举步维艰,因为海工装备具有船舶产品不同的特性,其定制性比船舶更为明显,从而导致通用性差。海工装备的设计建造与特定作业海域、作业内容等紧密关联,要想转售给不同船东就必须投入时间和资金重新进行改装,所以去库存的难度相当大。譬如我国船企在2022年交付的一座钻井平台,为了进入沙特市场,对原有平台进行了工期长达5个月的适应性改造。不管怎样,经过近年的消化和转移,海工去库存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很多弃接装备得到了有效处置,而这两年多国际油市持续回暖,更是令海工行业有望迎来市场高光期。

市场呈新格局,海上风电装备成主流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海洋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储运、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通常分为三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它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其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也是传统海工装备业,主要包括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起重船和各种支持辅助船等。透过这几年订单构成可发现,本轮海工市场复苏与以往明显不同,即海上油气装备不再是唯一主角,海上风电装备已跻身市场主流。这可以看看以下一些数据:2022年,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金额中,海上风电装备占32%。这些海上风电装备包括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铺缆船、运维船等,主要市场在欧洲和亚洲。2023年上半年,全球成交海上风电工程类船舶31艘,订单金额占比达33%。这是2014年前海工市场未曾出现的新特点,而且这种趋向仍在持续。

海上风电装备强势崛起,海工市场呈现新格局是“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的必然结果。近年,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日益关注,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通过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已达成共识并付诸实际行动。海上风电作为一种理想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备受欢迎,海上风电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全球扩张势头迅猛。经过10多年发展,全球海上风电已进入大规模商業化阶段,装机容量巨大且增速惊人。据克拉克森数据,至2023年8月,全球海上风电在运营与在建容量共104.83GW。有机构预计,至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发电量将达到1.5亿千瓦。日前,G7联合公报承诺最迟在2050年实现能源系统净零排放,必将推动海上风电更加蓬勃发展。海上风电项目主要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丹麦等国占据重要市场。另外,亚太地区的中国、越南、日本、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强力崛起,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扶持下,海上风电爆发式增长,从“十二五”小步慢行到如今抢装潮涌。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在运营容量和在建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在运营容量达31.01GW。据风能协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200GW以上。海上风电如火如荼发展,直接带动了海上风电安装船、运维船、起重船和铺缆船等装备需求,吸引了大批风电企业订造海上风电装备。当前,海上风电市场已经出现风电船舶不足的局面,而在各种缺口中又以风电安装船和运维船最为严重。这种紧缺情况在我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市场前景和潜力非常诱人。以浮式海上风电为例,因为用于预铺设、拖曳和挂钩浮式风电机组的主要船舶必须具备起锚功能,然而当前全球2400艘起锚船主要服务于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系统建设,只有不足50艘起锚船具备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能力,且缺乏大规模海上浮式风电建设所需的关键功能,所以用船荒的局面很大程度存在。与此同时,随着国际油市回暖,浮式风电领域的可用船舶数量由于海上油田开采占用更多船舶而捉襟见肘。业内预计,随着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极速增长,到2035年浮式风电安装船制造市场将高达120亿美元。

海上风电装备的市场繁荣还得益于前些年海工市场由于衰退导致大量库存产品需要化解。一边是弃接或被搁置的大量传统海工装备,一边是急需的海上风电装备。通过库存产品改装为海上风电船舶来积极推动去库存,这一做法很快就在船厂和船东之间一拍即合。实践证明,这个模式不但为低迷期海工行业开辟了发展之路,缓解了企业生存困难,而且能更快地实现交付,为海上风电企业争取早日作业施工。这样的成功案例很多,如前几年我国船企曾将两座钻井平台改装为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赴南海作业。此举赢得了越来越多船东的关注和选择,不经意间成为了一股市场新潮流,从而大幅拉升了海上风电装备新接订单量。即使在海工市场迎来复苏的今天,这种改装做法也没有停止,未来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之前遗留的过剩海工库存完全消化掉。

新能源时代或难复制传统海工昔日繁荣

纵观过去每个海工繁荣周期,国际油价持续高位企稳至为关键。这次原油市场复苏,海工行业在兴奋之余,更关注的是原油价格能涨多久,能否牢固站在较高位置。因为原油价格决定了海上油田开采景气度,而石油企业的投资积极度又决定着海工特别是传统海工装备需求。因此,原油市场复苏后会否复制上个周期的繁荣景象成了业内聚焦点。业内较为集中的看法是:海工市场复苏虽然是不争事实,但在新能源时代下,传统海工要复制上轮繁荣周期可能性不大,很难像以往繁荣期那样保持较长时期高油价。的确,这一观点不无道理,毕竟条件、要求和趋势等不同了,油气开采、使用逐步减少是不可逆转的未来主题。

首先,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可再生绿色能源更多替代化石能源的洪流不可阻挡。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努力方向。为了这一目标,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环保减排法规和政策。2015年签订的《巴黎协定》提出本世纪后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随后,许多国家纷纷立足本国实际制定了零碳战略。我国也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当前,国际上在工业等行业都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进行限制和管控,尤其是交通运输业脱碳减排雷厉风行且成效不俗。航运方面,国际海事组织仅在今年就推出多项环保减排举措,如EEXI和CII正式生效,IMO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通过,确定到2030年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比2008年至少下降20%;到2040年则比2008年至少下降70%。越来越严苛的环保要求促使采用LNG、甲醇、氨、氢等燃料和纯电池作为动力的低碳、零碳船舶大量出现并得到应用。在陆地交通方面,电动汽车在全球实现广泛应用,已成为了陆用交通工具主流之一。其中,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占全球新车销量的10%,我国去年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更是达到25.6%。这种能源变革对石油市场的前途必然是重大冲击,一定程度制约了传统海工市场走向繁荣周期。化石能源虽然在当前能源结构中占比80%以上,主导地位暂时不会被替代,但气候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国际政治的焦点议题,国际能源绿色化大势所趋,未来人类活动必将因为新能源的成熟应用而减弱对石油的依赖。

其次,油价推高必然会增加石油消费企业的成本,进而抑制这些企业的石油需求,如航空、交通、物流、化工等行业面对能耗成本提升自然会削减石油消费,寻求其它替代新能源。目前,新能源主要有氢能、甲醇燃料、氨能、风能等,虽然受技术等因素制约,这些能源供给量无法满足市场,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无法撼动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導地位,但新能源时代已经来临,不仅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如电动汽车风靡全球,新能源船舶不断出现就是有力证明。可以说,石油在未来一家独大的机会已是越来越小,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甚至跃居首位不可逆转。而高油价必将促使全球加大新能源研究力度,推动其技术和应用飞跃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进程。可以预知,油价不断拉高或长时间处于高位的可能性不大,这是现实条件与未来趋势叠加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与之息息相关的传统海工要复制曾经的市场繁荣明显是不可能。

我国海工制造跻身领先行列

近年,在复苏东风吹拂下,全球海工接单量明显增多,开工建造和完工交付的场面屡见不鲜。更为可喜的是,我国海工企业面对市场回暖,积极抢机遇争订单,收获了硕果累累,在国际市场掀起了一股“中国风”。2022年,我国获得海工订单68艘共150亿美元,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榜首,远远甩开了海工强国韩国和新加坡。2023年上半年,我国海工行业延续强劲势头,海工装备完工量、接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领先全球,占比均超过50%。据统计,全球有30家船厂接获海工订单,其中我国有17家;全球有在建海工订单的船厂159家,其中我国船厂80家。从今年我国众多海工企业忙接单、忙开建、忙交付也可感受到,国内海工行业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2023年2月21日,中铁科工集团交付800吨海工起重船“浙交工起1”号;5月,天津凯胜海洋工程设备租赁有限公司交付“湾钻3”海工平台;6月,外高桥造船交付自升式钻井平台“国硕”号;7月24日,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开建40000DWT多用途船H1052船;9月7日,江苏大津重工交付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瓯洋008”;9月16日,振华重工两艘风电运维母船“至诚”号和“至臻”号下水;9月18日,大连船舶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立4座JU2000E自升式钻井平台售卖合同;10月11日,广新海工交付平台供应船“MARTNA I”……此外,我国在FPSO改造新建领域也是热火朝天。这繁忙活跃的背后是行业趋好,更是我国海工制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上一轮繁荣周期乃至更早,我国就通过国家政策倾斜和产能扩张实现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水平大步提升,具备部分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部分船企交付了第六代深水半潜钻井平台。这些平台工作水深在3000~3600米,钻井深度可达11000~15000米。其中,由中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石油981”号就是一款代表性产品,建成后在南海作业服役,取得了可喜成果。此外,我国逐渐进入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船等高端海工产品建造领域,如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为挪威塞旺海事公司建造的全球首座圆筒型深水钻探储油平台“SEVAN DRILLER”。尽管当时我国已跻身海工制造大国,拥有很大海工规模,但整体研发设计能力相对落后,大部分海工企业只能制造低端产品。对于高端产品,很多核心技术仍依赖国外,采用国外概念设计,主要标准受制于人,只有少数企业拥有自升式平台设计、建造的自主知识产权,能进行基本设计。在海工装备配套设备方面,虽然我国海工配套设备技术有所发展,配套本土化率不断提高,但各种功能模块及动力、机械、化工、液流、电控设备等配件还依赖进口。

当繁荣退去,留给海工行业的是一地鸡毛。面对市场断崖式下滑,关闭破产潮汹涌澎湃,我国海工行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积极态度去韬光养晦,在竭力做好去库存的同时,继续练好内功,紧紧围绕制约海洋工程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科研攻关,以期在设计、建造和配套上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砸掉“卡脖子”的枷锁。许多海工企业也主动沉下心去开发新技术和高端产品。正是这样,“海洋石油982”、“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大国利器”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深海、远海作业从跟跑到并跑,增强了在全球海工领域的话语权,与发达海洋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日前,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已通过CCS基本设计审查的中国首艘海上油田压裂工程船设计方案,更是打破了国外在海上油田压裂船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和封锁。该工程船高度集成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总体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后将满足我国全海域大规模压裂作业、海上多井次批量化压裂作业,以及气井、超深层压裂作业等新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年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上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海洋38”号、“精铟1号”、“龙源振华叁号”和“中天7”号等大批自主设计建造的风电安装平台交付使用,风电运维船的制造能力也突飞猛进,现在更是实现了海上风电运维母船建造。我国工业发达且门类齐全,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为我国海工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托。加之近年国家重磅政策助力,随着市场持续复苏,我国海工装备加快升级,提速实现海工强国目标未来可期。

如何走好未来之路?

市场总是在动态中变化着,正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低迷的雾霾已然散去,海工市场复苏的光芒正喷薄而出,这无疑为久经沉浮的海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风口。面对这个难得的市场机遇,我国海工行业应如何去拥抱这场东风,走好未来的发展之路,最终在有利形势下占得更大市场份额,推动企业实现新跨越?

首先,国家和行业要做好规划与引导,吸取上轮盲目跟风和扩大产能的教训,谨防行业无序发展引发新的市场恶性竞争,经过低迷期的市场洗牌,虽然不少企业退出了海工领域,但面对市场上行的诱惑,难免会令一些企业和资本卷土重来。对此,既需要国家做好宏观把控,遏制扎堆一窝蜂现象,又需要企业保持清醒头脑,谨慎进军海工业务,避免悲剧重演。

其次,海工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要在创新和前沿技术上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推动产品转型升级,主动进军中高端产品,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产品核心能力和国产化水平提升,进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可与国外先进海工设计公司合作,吸收其技术和经验,不断推进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技术上台阶。只有这样,我国海工制造能力才会缩小与海工强国的差距,我国海工产品才会赢得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要抢抓市场机遇,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全力开拓市场,以质量和服务吸引客户。谁也说不清市场回暖能持续多久,但机会面前,谁最先抓住了,谁就会受益获利。为此,海工企业应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主动出击,加强与客户进行联系、沟通,以争取更多订单。

第四,企业间要注意突出优势和优势互补。要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骨干企业要依托自有的综合实力和软硬件优势,在重大海工项目建造上发挥领航性、标杆性作用。中小企业应立足实际,把重心放到自己擅长的细分市场,做精做细做优产品,在既有领域实现出类拔萃。这样做,也有利于遏制市场打价格战。

最后,要跳出传统海工的框框,树立“大海工”意识,在争取海上石油勘探、开采、储存等方面装备订单的同时,还要向海上风电装备、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能发电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上核电装备、岛礁建设及近岸工程装备等新兴领域进军。这些装备制造市场尤其是海上风电市场正呈现方兴未艾的局面,前景相当广阔。近年来,我国已有部分海工企业布局“大海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大发展大收获还有较大距离,亟待整个行业努力。

希望的曙光已降临,久违的机会已出现,海工企业需要的是放开手脚加油干。期待我国海工行业在这轮市场复苏中走向新的腾飞!

猜你喜欢

海工风电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高性能海工结构钢API2W的研发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海工装备用Q390E钢表面腐蚀防护实验研究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重齿风电
沿海电站海工工程的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