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排头兵”作用 提升农业供应链建设水平

2023-11-17李冬霞

蔬菜 2023年11期
关键词:排头兵主导产业产业园

李冬霞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97)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供应链是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具有创新、协同、共赢、开放、绿色等特征;同时提出供应链应用和创新的重点任务是“建立农业供应链”。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也将提升农业产业供应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农业是天然弱质企业,要培育起健全完善的农业供应链,其周期要远长于一般产业供应链。农业供应链中多以合作社、小型企业甚至是农户参与其中,核心企业对农业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支配能力不强,供应链仅依靠简单的契约关系维系,尚未形成深度融合的配套服务关系,导致农业供应链链条稳定性不足[1]。想要构建稳定的农业供应链,就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单靠农民自己摸索是很难实现的。2017年,国家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在空间上形成产业群的聚集区,集聚现代化生产要素,实现优化资源配置、高效生产、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的目标,是提升农业供应链建设水平的有益探索,对于农业供应链水平提升有着很强的促进效果和示范效应。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情况

数量及地区分布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3类,由各级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创建和认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2]。国家级农业产业园主要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中央部委牵头负责顶层设计、建设指导、园区评定等相关工作,成为各类园区发展的龙头和样板。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2017—2023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先后批复创建了8批(2017年两批)30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含15家纳入国家级管理体系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先后审核验收认定了5批1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具体情况见图1、2。各省(自治区、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认定数量排名见表1,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广东省(创建数21,占比6.93%)、四川省(创建数20,占比6.60%)、江苏省(创建数16,占比5.28%)、黑龙江省(创建数15,占比4.95%)、山东省(创建数15,占比4.95%);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布范围与社会集中度密切相关,可能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及农业产业要素流通等情况的影响。

表1 2017—2023年各省(自治区、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与认定数量情况

图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数量

图2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数量

主导产业及产业分布

对已经认定的1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进行统计,参照《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主要农产品分类,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分为粮食、油料、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特色饮料、林业及特种花卉、畜牧业、水产养殖、种业、其他(糖、橡胶、纤维)。由图3可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导产业排名前4位的是粮食、畜牧业、水果、蔬菜,主导产业为粮食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39个,占比19.80%,主要为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等;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34个,占比17.26%,主要为牛、羊、猪、鸡等;以水果为主导产业有33个,占比16.75%,主要为苹果、猕猴桃、梨、柑橘、脐橙、菠萝、柠檬、樱桃、蓝莓、荔枝、枣、芒果、杨梅、柚子等;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有27个,占比13.71%,主要为设施蔬菜、青菜头、大蒜、荷藕等。

图3 已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分布情况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供应链水平途径分析

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通过高效生产和创新组织实现供应链水平提升,通过增值效应(要素聚集、节本增效、品质提升、品牌营销等,强化生产功能)和组织效应(完善、创新与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联农带农),实现生产效率提升、节本增效、产业增值、农民持续增收(图4)。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供应链水平,就是提升增值效应和组织效应,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水平。

图4 现代农业产业园供应链水平提升途径

增值效应提升途径:通过要素聚集、科技注入、信息化支撑、绿色发展、品牌营销等方式,拓展增收渠道、提升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条,获取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组织效应提升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各种新型经营主体为桥梁,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关系中处于枢纽地位,聚集土地、资本、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能力强,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主导力量[3]。园区通过聚集新型经营主体,采用“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等多种方式,对生产要素及小农户进行聚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农业的组织化水平提高;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分红、企业就业等方式,农户抗风险能力及收入增加,产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供应链增收效应提升借鉴

本文以主导产业为种植业且已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对其农业供应链增收效应及组织效应提升进行梳理总结。

紧握农业“芯片”,以种业建园

建设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用园区化理念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探索。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了10个以种业(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为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四川省邛崃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福建省建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北京市通州区、山东省嘉祥县、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各产业园充分发挥种业产业园产业集聚、主体集中、要素集约的平台载体作用,聚焦科技研发、种业孵化、公共服务等,建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无锡市锡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园艺作物种子种苗为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近2 666.67 hm2(4万亩),形成了集种子种苗研发、繁育、加工转化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已建成3个全国乃至全球“之最”:红豆杉繁育基地是全球面积最大的种子基地,提炼加工的抗癌药物紫杉醇占全球总量的15%;绣球花新品种种苗生产基地占有率全国最高,成功培育了“无尽夏”等系列绣球花新品种40多种,占国内市场的80%以上;彩色苗木引繁育种基地是全国最先进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乔木组培实验室,拥有国内领先的乔木组培微嫁接技术,年培育加工“红枫”“豆梨”等彩色苗木种苗120万株[4]。邛崃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国家在西南首批布局的唯一国家级种业园区,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项目建成后可以保存农林牧渔草种质资源约180万份(剂),保存期最长可达50年;除了“保种”,园区也致力于全面提升种业科研水平,打造产学研相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高地,目前,园区已吸引了先正达(中国)、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种业及关联企业,10个科研团队,70余名科研专家人才入驻[5]。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产业园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占全国的30%以上,杂交水稻供种量占全国的35%。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产业园制定专门政策扶持制种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营水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制种企业47家,制种品种达到5 000多个[4]。

引进先进技术,以科技兴园

◎ 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支撑

重视科技,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才能尽快突破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的技术瓶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数字化改造,让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赋能产业园发展。

梅州市梅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开展金柚智慧化农业项目,建成5个信息业务应用系统、38个金柚物联网种植示范基地和智慧农业科技展厅,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温湿度、气候、土壤、病虫害和长势进行实时监测,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农户利用手机端柚服务系统实现对柚园生产管理的远程控制;通过对金柚价格、销量等市场信息的统计分析,实现产品销售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数据共享平台、农业生产基地全程视频溯源大数据监管平台以及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搭建了区、镇、村三级无缝监管网络,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81%[6]。苏州市吴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水稻种植生长过程中,产业园“无人化农场”运用北斗定位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精密控制技术和5G技术等,获取土壤肥力信息、作物长势信息、气象数据信息和病虫害信息等水稻生长环节实时数据,集成智能决策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无人耕整地、无人机插+侧深施肥、无人植保、无人机收和可视化大田管理。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已打造出核心区域面积35.33 hm2、辐射带动面积666.67 hm2(1万亩)的稻麦轮作“无人化农场”集成示范区,实现小麦和水稻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并正在向产业园其他区域和外省市输出推广“无人化”产粮模式[7]。

◎ 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提质增效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产业发展的具体手段;因地制宜推进农机装备集成应用,推进品种、栽培与装备融合配套,可大幅减轻劳动强度、降低人工成本,增加种植效率。

茂名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规模化、标准化果园建设,已建成千亩果园3个,百亩果园78个,总面积938.6 hm2。通过品种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水肥智能化、防控绿色化、管理数字化的“五化”工程的标准化果园建设,实现园区生产成本下降了40%、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收益提高了40%,每年带动周边2 000 hm2以上果园开展标准化生产[8]。安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用标准化方法改进种植,提升柠檬产量和质量,按照“深沟宽厢起垄+无病毒容器育苗+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建立了标准化柠檬生产基地1 247 hm2,并通过改水系、改密度、增施有机肥、完善基础设施的“两改一增一完善”措施,完成老旧果园改造0.33万 hm2(5万亩),建成全国最大柠檬生产基地,使现有标准化柠檬基地达到近1.20万 hm2(18万亩),带动全县柠檬种植达3.47万 hm2(52万亩)[9]。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大蒜精量播种机每天可播种大蒜3 hm2,一台机器相当于200名劳动力的工作量,彻底改变了传统大蒜播种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率低的局面,大蒜覆膜、收获机械、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装备已在园内大面积推广应用[10]。

发展循环农业,以绿色强园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命力的秘诀就在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各地产业园积极推广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推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良种良法绿色生产配套技术不仅实现了投入品的减少,而且还促进了增产增效。徐闻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菠萝种植面积1.57万hm2,菠萝产业总产值达44.66亿元,年加工产值达30.8亿元。为了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产业园改良土地2 000 hm2,发展水肥一体化实现节水35%、节肥30%;建成“畜—沼—果”资源再利用生态循环示范基地5个,形成“养殖—粪便—沼气—肥料—种植—养殖”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还严格执行投入品监管制度,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创建以来化肥和农药均减量5%[11]。泗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以工厂化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循环农业,采用“一料三菇”的生产模式,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由多种营养物质组成,生产的脚料只需破碎加水就适合草菇培育,而生产草菇剩余的脚料又能种植双孢菇,最后的废料又可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整个流程实现循环利用,不产生污染,在同等成本下能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园区在产业集群、产业上下游链条之间初步形成“农作物秸秆、果蔬剩余物→食用菌生产基质→鲜食食用菌、功能食用菌→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生物饲料→果蔬、水产种养基地”的产业链大循环、流水鱼养殖链自循环等10多种循环发展模式。园区以工厂化食用菌为内核的循环发展模式、秸秆“五化”利用模式、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方式普遍运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化肥使用量减少5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9%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8。

注重二产发展,以加工拓园

集聚发展、开展精深加工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的必由之路。

东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引进东台市赐百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翠源食品有限公司、江苏辰羽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7家,投产建设智能温室和鲜榨冷压西瓜汁深加工项目,甜叶菊糖苷加工项目等,目前,产业园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81.2%,主导产业加工产值与主导产业一产产值比值达3.06∶1[12]。梅州市梅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以柚子为原材料的精深加工产品,如柚苷、甜味剂、金柚啤酒、果汁、果脯、果酱等。园内加工企业52家,建成国内首套柚类提取柚苷中试平台和生产线,成功开发出柚苷、柚苷二氢查耳酮、金柚原浆、金柚啤酒、金柚果脯、金柚饮料、金柚花茶、金柚洗护等系列产品,提升了金柚附加值。梅县区金柚龙头企业——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前期建成烘干小柚果自动化生产线、年产250 t柚苷提取生产线的基础上,又在梅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高纯度柚苷提取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年产高纯度柚苷1 000 t,年产值约2.5亿元;公司还计划在柚苷提取车间旁边打造以柚苷为原材料的金柚中药饮品加工车间,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1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泡菜研究院——中国泡菜研究院,集聚了行业最具优势的单位和最优秀的专家学者,为园内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科技支撑,目前已研发出泡菜微生物分离筛选、直投式功能菌应用等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的清酱泡菜、口口脆等泡菜新产品达100多个,产业园年产值占全国泡菜市场1/3的份额[14]。

创新营销渠道,以品牌富园

抓营销、创品牌,需要多管齐下。

四川省峨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是筑强区域品牌,全力打造以绿茶为核心,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为支撑的“一核多元”产品体系,“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达41.76亿元,居四川第二,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二是扶持企业品牌,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新注册商标54个,培育“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等知名品牌20多个,其中竹叶青公司连续14年稳居中国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第一,入选“四川名片”;三是培育新生品牌,用活全省“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发展试点”,协调7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茶叶贷”等信贷产品,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用于产业发展,推动200余家茶企培育新生品牌近千个,“三父子”“佛芽”等茶企年销售额超5 000万元,成为行业新锐[15]。广东省茂名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是讲好茂名荔枝故事,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荔枝产业大会,荔枝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荔香润长安·好心扬茂名”西安茂名双城文化旅游交流会、“520我爱荔”诗文大赛、茂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选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传播荔枝文化和展现茂名魅力;二是打造“茂名荔枝·千年贡品”品牌,通过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等20多家主流媒体刊播茂名荔枝系列报道,在广州、北京、西安等城市户外大屏等渠道宣传茂名荔枝,提升茂名荔枝的社会影响力,达到人们一说荔枝就会想到“茂名荔枝”的效果;三是线下线上销售相结合,线下既有商超直采、商超供应链本地销售,也有通过快捷便利的交通网外销形式;线上销售主要通过电商、微商、直播平台等渠道,掀起了全民电商卖荔枝潮、全民直播带货潮,依托顺丰、邮政等物流系统,让全国百姓在家也能尝到来自茂名的新鲜荔枝[16]。邳州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地总面积5.6万hm2(84万亩),总产值达180亿元,其中大蒜主导产业产值150多亿元,为打响“邳州白蒜”品牌,策划举办了国际大蒜峰会、邳州白蒜带货、白蒜王擂台赛等多个民俗活动,并打造京杭大运河生态观光带,建成辐山大蒜创意村及宿山蒜香美食园,推动“稻、蒜、文、教、旅”大融合[17]。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塑造品牌、创销路一是建设五常大米交易中心,采取“交易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稳固保真销售渠道。在京津沪、江浙闽等地建立直营体验店,推行可视化、定制化销售,同时依托阿里巴巴和京东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二是创新宣传推广,运用现代科技提升产品的观赏度、辨识度,升级溯源防伪系统,统一产品包装物、标识、LOGO、吉祥物,不断强化品牌形象;连续举办3届五常大米节、参加了3届国际大米节,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18]。

延伸产业链条,以融合立园

统筹农业生产、科技创新、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要素,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拓展产业多种功能,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周边村级资源进行整合,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村民房屋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形成以稻作源为核心,以枫林口村文甲起义红色基地和三角堆村乡村振兴绿色基地为两翼的旅游格局,实现农旅文有效融合。该基地形成了杜鹃湖农耕文化体验区、枫林口文甲起义革命传统教育区、稻作源传统文化及稻作文明展示区,既是青少年劳动实践、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学习的绝佳场所,也是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19]。2021年,鼎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50%。江苏省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稻米和禽蛋”为主导产业,在产业园核心区雅周镇建设“万顷稻田”示范基地,依靠自行车赛道、“彩虹”跑道发展观光旅游业,春季赏花、夏季赏果、秋赏红叶,打造乡村旅游新地标;同时解决了雅周镇500余名农民务工问题[20]。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供应链组织效应提升借鉴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根本在于做强产业、富裕农民。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参与、共享发展的方式,突出产业融合和企业聚合,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张天柱等[21]认为,农户与农业组织之间签订的合约一般可分为要素合约和商品合约。商品合约一般指的是农户和农业组织通过定量农产品交易达成的合约关系;要素合约一般指的是农民以土地、资金等资产入股合作社后形成的合约关系。按照其分类,要素合约的利益联结方式包括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产业化联合体、社会化服务模式,商品合约的利益联结方式包括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还有较多学者从农户角度出发,根据农户与其他参与主体的关系,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划分为“市场+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目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形成了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也有不同的叫法,但大概基本上都符合以上模式或者多种模式的联合。

综合模式案例:五常市现代产业园构建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财政奖补资金折股量化等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水稻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银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模式,推行“八统一分”(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获、统一品牌标识、统一销售和分户经营)社会化服务模式,带动小农户、小合作社、小企业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新机制带来新活力,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22]。2020年,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联结农户2.53万户,人均纯收入逾2.1万元。四川省安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3种方式加强了联农带农力度,首先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产业化联合体,使农户参合比重达70%以上;其次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发展模式,通过保租金、保就业、保收购、保风险和保托管以及超产分红、二次返利、股权量化收益分红等机制,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农业、“土地流转+保底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6.5万多户,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10%;另外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吸引近6万名农民入园就业,其中返乡创业人员2 000人[23]。新会陈皮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大力推动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品牌联盟”等农企合作模式,以陈皮村为中心建成陈皮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积极打造陈皮产业“双创”孵化基地。目前,已培育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6家新会柑专业合作社,孵化新会陈皮企业超200家,带动规模化种植户900多户[24]。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案例:梅州市梅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折股分红、就业、托管服务等模式,园区内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即通过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农户实行股份合作制,实现农民土地流转得租金、劳动力入园就业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入股分红得股金“一地生四金”的成效。对企业而言,有稳定的加工原料;对农户而言,有稳定的市场,实现双赢[25]。

“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案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拓展增收致富渠道。2020年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带动农户8 329户,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农户3 549户,以订单模式带动农户35 965户,采取“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方式带动农户1 630户,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6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0%以上[26]。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主导产业本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产业类别存在同质化问题

Ling等[27]对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产业集中度、投入产出效率发展特征进行研究,通过HHI指数对各省主导产业的地域集中度进行探究,研究显示各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的HHI范围为0.128~0.500,具有低寡头垄断和高度寡头垄断等类型,表明各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广泛存在同质化现象。目前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畜牧业、水果和蔬菜,且存在种类趋同的现象,本地资源挖掘不够充分,缺乏特色。

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与效益和产出的“质量”之间不平衡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既有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升级等硬件投入,又需要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经营主体培育等软件投入,投入“数量”较多,但是由于产业园建设资金的实施主体对实际需求对接不紧密,合作社和农户的资金分配较为分散等导致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益较低,加之受到建设进度考核的压力,资金更倾向于硬件设备的投入,导致投入不均衡,进一步影响了产业园效益的产生。因此,园区建设存在冗余投入和产出不足的现象。

产业链上下游联结不紧密,农民增利获利能力较弱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农业龙头企业已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但农业供应链中仍然是合作社、小型企业居多,未形成深度融合的配套服务关系,联农带农能力仍有欠缺;加之园区仍存在产业链条延伸还不够、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民在获得产业链和农业多功能拓展带来的增值收益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启示

多元。我国在区域布局上划分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营方式都有显著差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需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并非一种模式适用所有地区,在模式推广中要注重地区适应性,根据地区特色做出相应调整。在开发主导产业方面,要充分挖掘区域禀赋资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各园区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在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方面,国家农业产业化项目要明确主导产业的定位和功能。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外,还需要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内容,兼顾社会利益和消费者需求,打造多元化产业特色农产品,发挥农产品竞争优势,发挥品牌效应。

集聚。集聚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从内涵上看,集聚是理念的集聚、创新的集聚、制度的集聚,从表现上看,集聚主要体现为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在一定区域内促进人力、技术、资金的空间聚集,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产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促进农业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8]。无论是要素集聚,还是产业集聚,都需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企业的引领作用,发挥农业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布局。

共赢。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存在不平衡,一些园区综合社会效应不突出、产业融合不够、企业盈利能力差、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未能实现利益相关方共享多赢。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必须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园区运行管理机制。要合理协调各种投入要素比例,调整投入产出结构,开发利用要素资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需要增加土地、劳动力等内生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县级农业管理部门和产业园区管理主体要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持,积极培育县域资源,合理配置供给要素,吸引现代要素进入产业园区。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管理应增强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体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投入产出的一致性和持续流通与流动。

猜你喜欢

排头兵主导产业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积极拥抱新能源 争当低碳排头兵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纪检监察干部要争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排头兵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