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地区民间建筑彩画样式分析

2023-11-17宝鸡文理学院

天工 2023年19期
关键词:彩画古建宝鸡

李 强 宝鸡文理学院

建筑装饰的历史久远,史前红山文化遗址已发现带有菱格纹的建筑装饰。古代建筑及建筑装饰在技术、材料、文化观念等的作用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样式。中国古建彩画是在保护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呈现审美装饰和文化观念的建筑装饰手法,如秦汉、隋唐时期建筑遗址上的艺术图像就反映出当时建筑装饰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与规模呈现出较严格的等级规范,北宋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都有对彩绘装饰的规范要求,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更提供了古代建筑彩画装饰的实例。

一、传统建筑彩画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科学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先生对此做出了卓越贡献。梁思成通过对《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则例》的研究,以及对我国15个省200多个县保留下来的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古建筑遗物的考察,著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著作,其中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类型。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也集中在官式建筑彩画的领域。然而除了官式建筑彩画,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还保留了具有历史特色的民间庙宇、祠堂、祖宅,其上也绘制有丰富多样的彩画,这些彩画因地域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色,随着人们文保意识的增强以及非遗保护的发展逐渐受到关注。

相较于官式建筑彩画,地方彩画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完全覆盖,呈散点式分布,未形成严密的体系。陕西古建彩画研究只有少数专家涉及,集中于陕北榆林地区与西安地区古建彩画,他们对地域性的建筑彩画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官式彩画进行了比较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关注于陕西宝鸡地区,宝鸡地区历史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加强地域民间建筑彩画研究,就是为了填补关中地区古建彩画研究的空白,为构建系统的古建彩绘研究体系和“匠作彩画”、非遗保护做出努力。通过调查掌握丰富多样的古建彩画资源,挖掘地域性“匠作彩画”传统技艺,推动其活态传承。

二、宝鸡地区古建彩画留存现状概述

从2013年开始,相关研究者对宝鸡地区的传统寺庙建筑及彩画、壁画留存情况行了田野调查,初步了解了宝鸡地区现有的古建筑中壁画、彩画的保留情况。从调查资料分析,这些建筑遗存中大型寺院建筑保留不多,目前留存的古建筑主要以小型单体建筑为主,并且现状并不乐观,古建筑的前檐和建筑内部梁架上保留有一定的建筑彩画,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等原因,能够辨识和具有图像研究价值的彩画比较散乱,有待整理。这些彩画是古代匠师的艺术创造,有着较高的工艺水平且富于地域特色,应该受到关注并进行研究。

宝鸡地区现有的建筑彩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保留的古建彩画有一定历史,具有地域性特点,区别于清代官式建筑彩画。这一类彩画保留的数量不多,主要有香泉镇关帝庙前檐彩画(见图1)、坪头大湾黑虎寺檐下彩画(见图2)、新民圣母庙檐下彩画、县功景峰寺吴岳大帝殿彩画等。

图1 香泉镇关帝庙前檐彩画

图2 大湾黑虎寺檐下彩画

第二类,古建彩画受到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由于古建筑主体依然保留,在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掌握传统彩画技艺的老画匠在庙宇恢复香火后采用本地域彩画风格和传统技艺重新装饰,所以此类彩画还保留着本地域的特点。代表性的有五丈原诸葛亮庙、金台观、扶风城隍庙等,其中包括一些乡间寺庙也都保留有传统彩画,至今也有30余年的历史,如新街杨家岭庙宇、吴山下院等。

第三类,改革开放后,一些复建的仿古建筑也开始使用清代官式建筑彩画进行装饰,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等。官式彩画形式规范、参考范本多,贴金装饰后显得金碧辉煌,所以被很多彩画匠人使用,这种建筑彩画对传统地域彩画的生存有所冲击。

前两类彩画保留了宝鸡地区传统彩画的样式与风格,是研究中需要分析的重要资料。研究又进一步统计了宝鸡地区保留下的古建筑,并将建筑彩画的保留情况进行了分类,可以看出古建筑上保留比较完好的彩画数量比较少,见表1。

表1 宝鸡地区的古建筑彩画分类

本研究主要关注具有本地地域风格特征的建筑彩画和老艺人传承下来的建筑彩画传统样式。

三、宝鸡地区古建彩画样式分析

宝鸡地区历史文化深厚,有很多庙宇建筑,虽然很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仍然有一些古建筑及其彩画、壁画保留至今,从对这些寺庙建筑彩画的分析研究中可以初步了解宝鸡地区古建彩画的特点。

(一)宝鸡地区古建彩画的用色、规制特点

宝鸡地区古建彩画在整体上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基本发展特征,虽然与清代官式彩画在表现内容、绘制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总体看元代之后中国建筑彩画的色调趋向于以蓝、绿为主色调,宝鸡古建彩画用色也继承了以蓝、绿色调为主调的装饰特点。

地域建筑彩画与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在用料及做工等方面存在差异。宝鸡地区的古建彩画在用料和工艺制作上也遵循古代彩画的规范与要求,但又出现了变化,总体讲就是就地取材,遵循实际的需要,在规制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更自由一些。下面就结合建筑彩画保存较好的坪头大湾黑虎寺檐下彩画、香泉镇关帝庙前檐彩画以及景峰寺吴岳大帝庙前廊彩画等综合分析,得出宝鸡地区的古建彩画有以下特点。

宝鸡地区保留下的古建筑规格并不高,基本是由乡间的“会社”信众捐资修建,供奉着护佑百姓生产、生活平安的神祇玉皇、关帝、五圣等,建筑规模大的面阔三间,小的面阔仅一间,虽然庙宇面积不大,但信众以敬畏之心对这些“神殿”极尽装点,对建筑外墙与内部都加以认真修饰,使整个建筑从视觉上达到“雕梁画栋”。建筑彩画基本绘于前檐的檩、枋、斗拱、柱以及建筑内部的梁架之上。建筑彩画一般以两柱间的一开间的檩、枋为一个基本单元,按照一定范式绘制,三开间的庙宇根据梁柱结构檩、枋分为等分的三段,其中中间的一段檩、枋在彩绘的主题和结构样式上最为重要,而两侧的彩绘结构基本相似。彩绘施于檐下的各建筑构件上,主要集中于前檐的檩与枋的位置,在檩与枋连接的部分——柱头有时也有特殊的装饰,在梁架、斗拱部位一般也有木雕或彩画装饰。

(二)宝鸡地区古建彩画的图像、工艺分析

檩部彩画为建筑彩画最主要的部位,基本的结构安排类似于清代的苏式彩画,主要包括枋心、聚锦、找头、箍头等部分,在檩与柱的连接处也会出现盒子。

枋心的岔口变化比较丰富,有如意头、宝剑头等造型,在枋心中一般绘制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见图3)、凤搭麒麟等图像,有时一些非主要位置的枋心、栱心与盒子一同表现人物故事,还有更具写生特点的“鲜花卉”。

建筑彩画的找头部位以硬草、软草组合的形式绘制出宝鸡地域极具特色的“绿蓝草”装饰,枋心边缘的岔口、箍头以回字纹、万字纹与连珠纹装饰,连珠纹被绘制成具有色彩晕化的朵子,民间称为“菊花琢子”,以增加变化,枋心两边有时也以阶梯形与弧形留出聚锦并表现博古图。

宝鸡地区的民间建筑彩画从色调上看与官式彩画差异较大,清代官式彩画用料用工精良,并大量使用沥粉贴金工艺以营造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效果,所使用的天然矿物质颜料从选料到加工都追求品质,所以我们至今都可以看到明清皇家殿宇的熠熠辉煌。民间庙宇的彩画在用料方面无法达到皇家要求的品质,考虑到工程造价,民间画工有时也就地取材,用一些替代性颜料,所以色彩的鲜艳与饱和程度要低很多,同时民间庙宇建筑彩画沥粉贴金装饰用量有限。

宝鸡地区古建彩画的枋心、盒子部位喜用写生花卉、人物故事等装饰,花鸟的内容丰富又富于生机,折枝花卉以折朵绘法表现。人物故事有三国故事、白蛇传故事(见图4)等,人物的妆容上还出现了秦腔脸谱的表现方法,增加了建筑彩画的故事性与耐看度,这些内容与供奉的神祇形成一定的呼应关系,装饰手法更加多变,与官式彩画严格的等级规范要求形成了反差。

图4 白蛇传故事彩画

宝鸡传统的建筑彩画中也出现了“斗工活”,实例有香泉镇关帝庙彩画、任家山圣母殿彩画等,说明民间古建彩画制作上灵活变通,庙宇的捐助者更希望通过工匠竞争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质量、丰富彩画的表现内容。

民间画工群体是宝鸡地区建筑彩画的传承者与创造者,他们吸收融合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又从现实生活和各类姊妹艺术中获取素材与灵感,创造出丰富独特的艺术形式。

四、“绿蓝草”古建彩画的特点

(一)“绿蓝草”彩画的发展传承

宝鸡地区民间建筑彩画在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传统古建彩画的特点,又经过了本地优秀民间艺人的加工,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地域性的样式与风格,其中“绿蓝草”样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绿蓝草”彩画技艺是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的画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以“粉本”“口传心授”“画诀”为特征的完整的传承技艺的方法,“绿蓝草”彩画也是在吸收宝鸡地域传统彩画已有风格样式的基础上,进行更系统的归纳总结与艺术加工的结果。从早期的大湾黑虎寺檐下彩画中,就看到有类似“绿蓝草”风格的找头装饰。“绿蓝草”彩画是在继承传统图式风格与传统彩绘基础上的创新,扶风籍古建彩画老艺人李成甲师承宝鸡地区岐山凤翔一带号称“盖八县”的画师牛玉海,李成甲的儿子李功强得其真传,现任扶风县古建彩绘队队长,由此可以看到彩画技艺传承的清晰脉络。

(二)“绿蓝草”彩画的结构特征

“绿蓝草”彩画主要以找头部位彩绘装饰图案的基本形态而得名,是画匠在长期的“庙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建筑彩绘图案装饰方法。“绿蓝草”分为“硬草”与“软草”两种形式,“硬草”为直线、直角构成的图案,“软草”为曲线构成的图案。“绿、蓝”代表彩绘的颜色,“草”代表图案的基本形态,“绿蓝草”指以绿色的、以曲线圆转为表现的卷草纹和以蓝色直线方折为表现的夔龙纹组合成的适合纹样装饰,找头部分装饰以绿蓝色调的“软硬”草,蓝硬绿软,软硬形成曲直对比,以绿、蓝两种颜色为主调,相间相衬而形成的块面构图样式。在建筑彩绘中相互交叉,“软”“硬”兼施,变化多端(见图5)。

图5 香泉镇关帝庙前廊“绿蓝草”彩画

“绿蓝草”的基本骨架以“S”形对称结构构成,类似于苏式彩画的双茎忍冬卷草纹,并在卷草纹的基础上融合云头纹,从而使得软草部分纹样更富于变化。

“绿蓝草”彩绘配色与清代官式彩画基本一致,其中也包含着阴阳、乾坤的道理,上蓝下绿,蓝色是主,绿是配从(见图6)。

图6 “绿蓝草”彩画 符新昙/绘制

“绿蓝草”彩画以“草纹”命名,草的称谓也具有 “草根”性的文化气息,与官式彩画的“龙凤和玺”“龙锦枋心旋子彩画”等名称相比更具乡土的亲和力,由此可以看到画匠在装饰建筑彩画过程中的灵活变化。在宝鸡地区的古建彩画留存中也能看到在枋心中装饰锦文等图案和在梁枋部位使用旋子彩画,而在枋心内最有特点的除了鲜花卉、博古、人物故事之外,就是出现了戏曲人物的形象,在保留下来的一些古建彩画的盒子部位,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故事、梳妆少女等图像,在20世纪80年代绘制的“绿蓝草”彩画中,枋心及栱眼部位绘制秦腔戏曲人物,几乎成为一种定式,这成了古建彩画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成为地域彩画的一个主要特征。

除了找头部位的“绿蓝草”装饰,宝鸡地区古建彩画很重视装饰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如点缀沥粉贴金、贴水银玻璃镜片,也有泥塑浮雕吞口兽头、鼻环吊饰四喜娃娃、蝙蝠、三足蟾等一些挂件装饰。

五、地域性古建彩画的保护与传承

宝鸡古建彩画形成了地域特色,在装饰效果上与官式彩画有所不同,给人的感受更具亲和力,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富于变化和灵活性。官式彩画遵循严格的等级规范,体现出一种建筑高高在上的威严感,彩画装饰的内容规范性、约束性强,而民间的建筑彩画虽然也受到等级的约束和限制,但总体来讲灵活性更强,民间艺人能够更充分发挥其艺术才情与审美,并能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把握本地民众的信仰与审美心理特点进行创造性表达,从而使得建筑彩画不仅具有装点、装饰的效果,还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观性,显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意义,值得去保护。

从目前来看,古建彩画行业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矛盾,且随着信息交流的广泛和人们对彩画市场的需求,彩画行业也无形中压缩了地域性古建彩画的生存空间。现在的古建彩画更多是按照彩画装饰的视觉效果和客户需求来进行施工,施工时并不是按照地域性古建彩画的特点来表现,当下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等大量官式彩画出现在各地仿古建筑和古建筑的修复中,从而挤压地域彩画的生存空间,使得地域古建彩画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危机,所以在古建彩画的传承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本地域古建彩画的保护与发掘,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更好培育古建彩画艺人对地域彩画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认识地域古建彩画的价值与文化特征,从而将这一传统文化与技艺顺利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彩画古建宝鸡
古建军
古建抗震有绝招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走进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