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不息

2023-11-17陆晓如

中国石油石化 2023年20期
关键词:王进喜铁人大庆油田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

▲铁人虽去,传承不绝。 摄影/肇启龙

学铁人、做铁人,为油拼搏、为油奉献。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为贫油的新中国输送黑金,孕育形成了铁人精神。

时光荏苒,今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 周年。岁月的流逝,从未削弱铁人精神带来的震撼与激励。一代代石油人像铁人那样去学习、去成长、去奋斗,在时代的脉动中不断为油拼搏、为油奉献,不断赋予铁人精神新的内涵,不断续写中国石油工业的伟大荣光,不断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王进喜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人们之所以牢牢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他像一颗火种,和众多老一辈石油工人一道点亮了新中国的石油之光——开发建设了世界闻名的大庆油田;更因为在那个火热的创业年代,他用鲜血和生命树立起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在历史地位的最低点,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以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为代价,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射出一股黑色油流,宣告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

一场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由此打响。4 万多名石油工人,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期待,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松嫩平原。王进喜即是其中之一。

王进喜,1923 年10 月8 日出生在甘肃玉门。幼年时,因为贫苦和战乱,他在老君庙油矿当了童工。曾经无奈的选择,在玉门油田解放后成为了他奋斗终生的事业——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巍巍祁连,至今仍萦绕着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现1205 钻井队)“钻透祁连山、战胜戈壁滩,快马加鞭进军吐鲁番、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回响。1953—1959 年,贝乌5 队完成钻井进尺71000 米,等于旧中国1907—1949 年42 年钻井进尺的总和。

当大庆油田发现的喜讯传到玉门油田,王进喜带领全队迅速奔赴大庆。

当时的大庆,一片荒凉,可谓是“三无”之地——无房、无床、无灶,艰苦程度不亚于在西北戈壁研制“两弹一星”。但是,王进喜下了火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

钻机到了,没有吊车怎么办?人拉肩扛!钻井开钻了,没有水怎么办?端水打井!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吃在井场、干在井场、睡在井场……一个个看似“冲动”的行为,只因他们心里装着祖国。

1960 年,在遭遇井喷险情的紧急关头,他不顾腿伤,纵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这一幕,被永远定格在了历史中,成为无数人心中最震撼的画面。

曾在王进喜身边工作过的孙宝范,今年已经84岁。他至今难忘老队长当年的那份豪迈——“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

虽然跟铁人只有过短暂的共事经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原组长张轰却被铁人深深折服:“王铁人确实了不起!”他至今仍保存着一架书桌小摆件,上面刻着王进喜写的几行字:“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

人拉肩扛运钻机,破冰端水保开钻,王进喜成为大庆石油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

拼命忘我地工作,王进喜积劳成疾,1970 年因病逝世,年仅47 岁。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短暂而辉煌,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他的故事广泛流传。4 次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获得周总理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手握刹把、傲然挺立在井台上的形象烙印在了邮票上……

一个铁人前面走,千万个铁人跟上来!

▲感谢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原组长张轰为本期封面故事赠送了保留几十年的珍藏。

▲不管时光怎么转变,“五面红旗”永远飘扬在石油工业战线上。

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工人传承铁人精神,前赴后继,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勘探开发突破,如铁人所愿,彻底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

“我的父亲和铁人王进喜一样都是大庆油田的第一批创业者。父亲经常和我说,要‘学铁人、做铁人,当个好工人’。”大国工匠、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 队采油班长刘丽说,“铁人精神已经刻印在了石油工人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墙内开花,香飘万里。1964 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促进各行各业比、学、赶、帮、超活动的深入开展。而随着“工业学大庆”的推进,铁人精神不仅走进了工业部门,而且走进了交通、财贸、文教等各个部门,走进了党、政、军、群众团体的各级机关中,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

攀向石油科技最高峰

“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但他始终是我们这些追随者的灵魂坐标,始终是我们行进中的引航灯塔。”谈起铁人王进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王启民感慨不已。

60 多年前的大庆油田,刚开发就陷入困境——由于缺少经验,只能套用外国“温和注水,均衡开采”方法开发,结果造成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原油采收率一度不到5%。继续下去,将使80%的地下资源化为乌有。

从打好井到采好油,王启民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

和同事们穷十年之功,先后采集分析了1000 万个数据,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相继发展形成了分层调整开采技术、层系细分开发调整技术,逐步开辟了向低渗透油层进军的新领域,助力大庆油田登上了年产突破5000 万吨的高峰。

高产做到了,如何保持稳产?

1990—2000 年期间,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产量逐级递减。时任大庆油田领导问计王启民:“大庆油田是中石油的希望,也是全国的希望,究竟还能不能高产?”

不止大庆油田在寻找这个答案。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优质后备资源接替不足、非常规资源有效开发难度增大、稳产难度大等一系列困难,是所有资源型企业绕不开、躲不过的现实难题。

越是艰难困苦,越要激发伟大精神的磅礴力量!以王启民为代表的石油科技工作者像铁人一样为油拼搏,立足关键技术自主攻关,为油气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强劲的科技力量。

王启民把目光盯向厚度只有0.5 米的表外储层,摸索出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技术,实现了由主力油层向薄差油层开采的过渡和产油量的接替。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 亿多吨,可采储量近2 亿吨,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油田!

在科研道路上“啃骨头、榨骨髓”,以颠覆性技术助力大庆油田实现年产原油5000 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7 年,成为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王启民被中国石油党组授予了“新时期铁人”的荣誉称号。

“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这不只是王启民的心声。

长庆油田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带头人张文正说:“这辈子我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基本摸清了鄂尔多斯盆地‘磨刀石’的脾性。”

41 年前,年仅22 岁的张文正从浙江大学地质学专业一毕业,就一头扎进了长庆油田的地质研究工作中。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领域里,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成型的技术参考,没有适用的试验装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41年来,张文正以水磨工夫在“磨刀石”上做文章,找到了产生孕育油气的母体——烃源岩,摸清了整个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成藏聚集规律,奠定了长庆油田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的资源基础!

2017 年7 月9 日,油气行业的奥林匹克——第22 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土耳其召开。中国石化高级专家曹绪龙代表胜利油田把非均相复合驱技术作为大会第6 会场的压轴报告,向与会同行展示。

曹绪龙学的专业是化学分析,1983 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开发实验室采二组从事化学驱研究工作。虽然是一个石油勘探开发门外汉,但化学驱事业是油田的需要、国家的需要。

有了坚守的信念,面对阿科、德士古等国际石油公司得出的“胜利油田根本不可能开展大规模化学驱”的结论,他铆足一股劲:“就不信那个邪!他们干不了,我们自己来!”

坚持38 年,他带领胜利油田科研团队始终坚守在化学驱技术研究最前沿,最终以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实现了世界化学驱领军者的角色蜕变,累计采油6900 多万吨,为我国东部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样的科研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但每个故事透露出的底色,都像王启民说的那样:“科学创新的捷径就是最远最艰苦的那条路。”

在最远最艰苦的路上跋涉,王启民总结了一个“三字经”——铁、傻、智。铁,就是要有铁人精神,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有钉钉子精神,盯住问题牢牢不放,必须解决掉;傻,就是要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能无私奉献,甘于十年磨一剑;智,就是要有智慧、得聪明,善于总结、分析、研究。这也是所有石油科技工作者共同的体悟、一致的决心!

把井打到国外去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王进喜的夙愿。接过铁人队旗帜、成为1205 队第十八任队长的那一刻,李新民深感责任重大。

时与势不断把我们推到关隘、险途。但对铁人的继承者们来说,险峰是用来攀登的,激流是用来跨越的!当国家迫切需要拓展海外石油市场时,李新民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面对国内的钻井任务,也要参与国际竞争!”

2006 年2 月,1205 队一举中标苏丹3/7 区块,铁人的夙愿成真!但是,苏丹多年战乱,且被称作世界火炉。

“有铁人精神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树不起来的旗!”从踏上苏丹的那一刻起,李新民就带领1205 队立标杆、争分秒、扛红旗、打头阵,许下“打不好井,全部责任由我们来负”的庄严承诺。

用铁人精神打造“中国名片”,1205 队用17 天成功打出第一口井,一举打响中国钻探品牌。进入苏丹市场5 年,1205 队创出当地23 项高指标、新纪录。迄今为止,苏丹政府共颁发了两次代表钻井最高荣誉的PDOC“钻井杯”,两次都被1205 队夺得。

2010 年10 月,李新民带领1205 队转战炮火连天的伊拉克。妻子忧心不已,他说:“我就是干这行的,只要有石油,再危险的地方也得往前冲!”

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善于“在困难面前做英雄”,“能够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压倒”,1205 队从零开始,用47 天3 小时完成3167 米的定向井,创下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的最高纪录。2011 年,李新民被中国石油党组授予“大庆新铁人”称号,成为第三代铁人。

迈开向世界开拓的步伐,无数石油人走出了国门。他们把井打到了哪里,就把铁人精神带到了哪里。

2011 年2 月中旬,利比亚出现紧张局势。正在国内休假的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利比亚经理部总经理张继兴再也坐不住了,“还有163 名兄弟在危险中,我得把他们一个不少地带回来!”

顾不上妻子的担忧,他火速飞往利比亚,历经千难万险,将员工安全撤离。撤回人员的行李中,自己的家当都扔下了,而把采集的数据、软件、硬盘一样不落地背了回来。

中国石油东方物探70%的项目处在高安保风险国家。在非洲热带雨林探区,绝大部分员工得过疟疾;在西亚陡峭的高山上,所有的勘探设备只能靠人抬肩扛;在伊拉克、尼日利亚等高风险探区,许多项目是员工穿着防弹背心、戴着钢盔,在政府军、保安荷枪实弹的保护下完成的……

“与西方大物探公司同台竞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话语权越来越多,与我们始终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分不开的。”东方物探原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苟量表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东方物探人身上的基因,是我们海外制胜的精神法宝,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丢失。”

2020 年6 月,在尼日利亚几内亚湾海域施工的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新胜利一号平台突发疫情。远离陆地、居住密集、使用中央空调……海上钻井平台防控疫情难度极大。

平台经理李恩朋核酸检测为阴性,本可以撤离,但考虑到现场员工的稳定和几亿元国有资产的安全,他毅然决定留守平台。“我是平台的负责人,我必须对平台负责!”

面对外籍人员的不理性,他苦口婆心安抚劝说,联系合作方协调当地工会组织,化解危机;面对员工的恐慌焦虑情绪,他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安抚,引导员工走出疫情阴霾;面对平台岗位缺员,他带头冲在前面,实现了连续生产800 天安全无事故……

承担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实现市场经济时代对石油队伍的厚望,石油闯将们把业务开拓到哪里,就在与前沿接轨、国际接轨中,树立起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让世界为之惊艳。

大庆油田海外业务进入中东、中亚、亚太、非洲和美洲五大区域,海外权益产量达到千万吨级规模;东方物探海外业务分布在73 个国家,为300 多个油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累计承接海外项目合同额已超350 亿美元……

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2022 年,我国全年原油产量2.04 亿吨,时隔六年重上两亿吨。同时,天然气产量约2200 亿立方米,年增产量连续六年超百亿立方米。

一滴滴原油,一缕缕天然气,都化作了驱动中国巨轮远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竭动力,印证着“铁人式的好干部”陈建军,“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海上铁人”郝振山,“大庆油田新时代铁人式标兵”张晶、张金友、刘丽、曲晗、杨光风、杨兆龙、贺建磊、王一伦等等,矢志不渝为国献油,不断创造着无愧于先辈、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祁连山含悲,石油河呜咽,因为“铁人式的好干部”陈建军。

曾经,玉门油田的产量达到140 万吨/年,但因为资源接替不足,产量一路下滑到了40 万吨/年。玉门油田还能不能发展?明天向何处去?坚持的意义在哪里?……悲观的情绪如乌云笼罩着“石油摇篮”。

扛着极大的压力担任玉门油田总经理,陈建军坚定地说:“‘石油摇篮’的旗帜不能在我们手中倒下,要高高飘扬在祁连山脚下!”

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他马不停蹄到各单位调研。围绕扭亏脱困和提质增效,他提出“油田上下游一体化、主营业务与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勘探与开发一体化”思路,明确优先发展勘探开发业务,稳健拓展炼油化工业务,协同推进工程技术业务的布局。

把全部身心扑在玉门油田,一心希望带领这个老油田扭亏脱困,实现产量重上百万吨的目标,陈建军忽视了自己的身体,被确诊为肝癌。

突如其来的重病,没有击垮他。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他就带着药赶回了油田,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化疗24 轮,其间开会、调研、慰问120 多次。

高强度的工作,一个健康的人身体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重病的人?而支撑他坚持的动力,就是为国找油的信念和油田重上百万吨的使命。

2019 年年初,在玉门油田开发迎来80 年之际,陈建军在油田职代会上提出“三年扭亏为盈、五年重上百万,高质量建设百年油田”发展战略。玉门石油人重拾发展的信心,可谁也没想到,带头人倒下了。

去世前的几天,陈建军还听着《勘探队员之歌》。当旋律响起,他微微张开嘴巴,含含糊糊地跟唱:“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向东而去,鲁西北大地上,镌刻下了“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创造的革新成果。

1981 年,王为民从济南钢铁厂调到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从成为石油工人的第一天起,他就抱定建设油田、献身油田的坚定信念。但他意识到,时代不同了,石油工人不能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的阶段。于是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掌握好技术。

铺盖一卷,床板就是办公桌,工房就是试验室。在胜利油田的16 年,初中都没有毕业的王为民,就在一张床板上,绘制了上千张图纸,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生产难题,产出了30 多项革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千里之外的南海,无数惊心动魄的时刻,成就了郝振山“海上铁人”之名。

曾经,被誉为海上钻井平台“权杖”的刹把,被牢牢攥在外方司钻手里。凭着一手真功夫,郝振山成为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

1998 年秋的一天,南海六号钻井平台停在锚地接受检查时突遇土台风。强对流来得突然,已经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程序撤离了。时任高级队长的郝振山带着10 多名留守人员坚守在平台上。

但是,接受检查时打开的船体外浮箱和密封舱室的盖子没有全部及时盖上,发现时密封舱那里的海水已经涨到齐腰深了。如果再不盖上,钻井船就会因灌满海水而沉没,留守人员全部都会有生命危险。

怎么办?必须冒险一搏,顶着强风巨浪把盖盖上。

郝振山坚定地对大家说:“我第一个上!”他把缆绳绑在腰上,带着大家,一个串一个,把全部浮箱和密封舱盖都盖上了。

▲供图/宫瑞卿 大庆油田

台风过后,平台经理心疼地说:“真有能耐,竟然能那样干!真有点像当年的王铁人!”郝振山却没事人似地嘿嘿一乐:“不管怎样,只要国家财产和人员没受损失就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虽然王进喜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铁人”的称号依然被世人敬仰。穿越时空、奔赴山海,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涌现出了无数“铁人”。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但铁人精神始终一脉相承——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奋斗的航向!

在延续能源报国的道路上接续奋斗,让铁人精神成为事业生生不息、社会滚滚向前的推动力量,“铁人”是每一名石油人,是每一个你我他!

猜你喜欢

王进喜铁人大庆油田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海上铁人郝振山
铁人王进喜(节选)
王进喜:一条铁的家规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CHINESE ID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