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2012—2021
2023-11-17吴旭晓
吴旭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464)
一、引言及文献梳理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面向2035年,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河南省不仅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也是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之一。因此,在持续缩小河南省城镇化规模与全国落差的同时,加速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实现中心城市“起高峰”,成为河南省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新型城镇化概念之后,如何有效测评新型城镇化质量就成为国内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归纳起来主要划分为两个层级:一是省域层级。王宾和杨琛等(2017)[1]从经济、社会、生态、人居和城乡5个子系统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扰动属性模型对2001—2013年我国省(区、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赵娜(2021)[2]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个维度选取指标,利用改进熵值法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估。蒋正云和胡艳(2021)[3]从人口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建设、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熵值协调函数对2006—2018年我国31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分析。黄敦平和陈洁(2021)[4]从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人口质量、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统筹6个维度选取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估。赵永平和熊帅(2022)[5]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和生态环境质量6个方面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对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何育静和张臣臣(2023)[6]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资源和创新能力5个维度选取指标,应用熵权-TOPSIS模型测度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二是市域层级。曹文明和刘赢时等(2018)[7]从经济、人口、环境、社会和城乡协调5个维度选取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2013年湖南省14个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王文举和田永杰(2020)[8]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土地城镇化5个维度选取指标,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6年河南省各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估。史欢欢和林影等(2020)[9]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科教文卫5个维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将改进的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2017年江苏省13个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马胜春和赵思悦等(2023)[10]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城乡协调、社会共享和绿色发展6个维度选取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的熵值法对2011—2020年我国西部8省(区)77个地市和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欧进锋和许抄军等(2023)[11]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绿色低碳和创新发展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对2009—2020年广东省21个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分析。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单一指标无法有效反映新型城镇化内涵,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需要从多维度进行,但从哪些维度选择指标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熵值法是运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已经成为近年来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的主流方法。
因此,本文在综合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5个维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反熵权法(Anti—Entropy)与修正G1法相结合的耦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系统评估,剖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区域演进趋势及存在的主要短板,试图为河南省现代化进程中高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评价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
遵循系统性、可比性、典型性、科学性等原则,基于新型城镇化内涵、基本特征,以相关文献[12]为基础,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5个维度选取26个指标来描述新型城镇化质量,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1)人口城镇化
主要从城镇化水平、就业状况及人口素质等视角选取指标。城镇化水平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反映,就业状况用城镇从业人员占比以及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描述,人口素质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来代替。
(2)经济城镇化
主要从经济非农化和共同富裕两个角度来考量。经济非农化用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来衡量,共同富裕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来描述。
(3)社会城镇化
主要从日常生活、医疗、文化、卫生、教育等角度选取指标。日常生活水平以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来反映,医疗、文化、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分别用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万人公共厕所数、普通初中生师比来描述。
(4)空间城镇化
主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质量等视角来选取指标。生产空间质量用市区经济密度和城市开发强度来衡量,生活空间质量用市区人口密度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来描述,生态空间质量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来反映。
(5)环境城镇化
主要从环境治理、环境设施、环境效率、环境规制等方面选取指标。环境治理水平用市区污水处理率和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来反映,环境设施用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来描述,环境效率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表示,环境规制是环境规制强度的简称,一般用节能环保财政支出与工业增加值之间的比值来衡量。
2.评价模型
(1)指标无量纲化
为了实现不同属性指标之间的合成,需要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正向无量纲化处理。具体说,指标xij标准化按照下式进行:
(2)指标耦合赋权
为避免传统熵权法的弊端,本文运用反熵权法(Anti—Entropy)与修正G1法耦合来确定指标权重。该方法求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指标反熵值。
其中,Ψi是指标反熵值;qij是中间变量;aij是指标xij标准化后数值。
其次,根据反熵值计算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系数rk(k=m,m-1,…,3,2)。
根据评价目标对准则层下属各指标xi从高到低进行重要性排序,得到指标之间的序关系:
接着,确定指标xk-1与xk之间相对重要系数rk。
最后,根据rk值计算第m个指标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wm。
由wm可以推算出准则层下属各指标的权重wk:
(3)质量指数测度
维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Bj是第j维度质量指数;wi是第j维度下属第i指标权重;aij是指标xij标准化值。
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是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Bj是第j维度质量指数;wj是第j维度权重。
3.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2022年的《河南统计年鉴》,大部分指标数据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计算得到。
三、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评价与分析
本文计算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考虑到全省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按照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区域对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五大区域分别为:郑州都市圈核心区(郑州、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安阳、濮阳、鹤壁)、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南阳、信阳、驻马店)、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商丘、周口)、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洛阳、济源、三门峡)。为了表述方便,在下文分析中简称为“一圈四区”,即郑州都市圈、豫北示范区、豫南示范区、豫东示范区和豫西示范区。
1.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维度指数
以2021年为例,分析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城镇化指数,图1(a)—(e)依次展示了由高到低排序的18个省辖市(示范区)5个维度的城镇化指数。
图1 2021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5个维度城镇化指数
(1)人口城镇化指数
2021年人口城镇化指数在5个维度中相对偏低,全省平均值只有0.433。其中,郑州人口城镇化指数居于全省第一位,高达0.929,郑州也是全省人口城镇化指数唯一超过0.6的城市;济源和焦作排在第二、三位,分别为0.574、0.522;周口和驻马店人口城镇化指数低于0.3,居于后两位。郑州、济源、焦作、洛阳、鹤壁、平顶山和新乡人口城镇化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省辖市低于全省均值。
(2)经济城镇化指数
2021年经济城镇化指数全省平均值达到0.694,在5个维度中排第一位。其中,郑州和济源经济城镇化指数在0.9以上,许昌也达到0.85。焦作、鹤壁、漯河、新乡、洛阳在0.7—0.8之间,安阳、三门峡、濮阳、平顶山在0.6—0.7之间,其余省辖市在0.5—0.6之间。经济城镇化指数高于0.6的数量占比达到66.7%。
(3)社会城镇化指数
2021年社会城镇化指数全省平均值为0.639,在5个维度中排第二位。济源排在省辖市(示范区)中第一位,社会城镇化指数达到0.815;郑州、三门峡、洛阳排在第二、三、四位,社会城镇化指数在0.7—0.8之间;漯河、鹤壁、焦作、开封、许昌和驻马店排在第五至十位,社会城镇化指数在0.6—0.7之间;其余省辖市在0.5—0.6之间。社会城镇化指数高于0.6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占比是55.6%。
(4)空间城镇化指数
2021年没有一个省辖市(示范区)空间城镇化指数超过0.6,全省平均值只有0.406,排在5个维度末位。其中,郑州居于全省第一位,空间城镇化指数仅有0.528;许昌、周口、平顶山、驻马店、洛阳、焦作、漯河、新乡、濮阳、安阳排在第二至十一位,空间城镇化指数在0.4—0.5之间;济源和商丘居于后两位,分别只有0.274和0.195;其余省辖市排在第十二至十六位,空间城镇化指数在0.3—0.4之间。
(5)环境城镇化指数
2021年环境城镇化指数全省平均值为0.611,在5个维度中排第三位。漯河居于全省第一位,环境城镇化指数为0.711;周口、郑州、濮阳、南阳、驻马店、安阳、开封、信阳、许昌和鹤壁排在第二至十一位,环境城镇化指数在0.6—0.7之间;济源居于最后一位,环境城镇化指数仅有0.474;其余省辖市排在第十二至十七位,环境城镇化指数在0.5—0.6之间。环境城镇化指数高于0.6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占比为61.1%。
2.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综合分析
2012—202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及维度指数时序演变情况见表2。从时序演变趋势看,河南省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指数和综合指数呈现稳步提升态势,空间城镇化指数除了在2015—2016年出现横盘,其余年份也表现出稳步提升趋势。环境城镇化指数在2012—2019年实现稳步提升,2020—2021年表现出下滑态势。
表2 2012—202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维度指数及城镇化率时序演变
2012—2021年在新型城镇化5个维度中,经济城镇化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环境城镇化在2012—2020年居于第二位,2021年下跌到第三位;社会城镇化的情况与环境城镇化相反,在2012—2020年居于第三位,2021年上升到第二位;人口城镇化在2012—2019年居于第五位,2020—2021年上升到第四位;空间城镇化由2012—2019年的第四位下滑到2020—2021年的第五位。与2012年相比,2021年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分别提升了107.74%、47%、53.51%、33.13%和32.73%,人口城镇化提升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社会城镇化。
2012—202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一直滞后于城镇化率,表明河南省城镇化“量”的扩张领先于“质”的提升。可喜的是质量提升速度快于数量扩张速度,“质”与“量”之间的落差由2012年的4.79个百分点下降到2021年的0.75个百分点。同时要看到,河南省城镇化无论是城镇化率还是质量指数仍然比较低,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2—2021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及其排名结果见表3。除了郑州、开封、焦作、许昌、三门峡、商丘、济源,其余11个省辖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为了突出重点,本文仅对部分省辖市(示范区)进行具体分析。2012—2021年郑州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位,2012年质量指数为0.577,2013—2017年质量指数在0.6—0.7之间,2018—2021年一直在0.7—0.8之间;郑州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在2019年出现微调,主要是受空间城镇化指数和环境城镇化指数的影响,空间城镇化指数由2018年的0.505下降到2019年的0.491,环境城镇化由0.879下滑到0.786;2020年有明显回落,主要是受经济城镇化指数和环境城镇化指数拖累,经济城镇化指数、环境城镇化指数分别由2019年的0.962、0.786下滑到2020年的0.933、0.672。许昌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在2012—2014年、2016年落在0.4—0.5之间,2015年、2017—2020年处于0.5—0.6之间,2021年提升到0.600,总体跃升两个台阶;在2012—2015年、2020年居于全省第二位,2018年位居全省第三,2016年位居全省第五,2017年、2019年和2021年均排在全省第四位;许昌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在2016年出现回调的原因是社会城镇化指数出现下滑,由2015年的0.520下降到2016年的0.515。三门峡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高开低走,2012—2018年处在0.4—0.5之间,并分别在2015年和2018年出现两次回调,2015年主要是受社会城镇化指数、空间城镇化指数和环境城镇化指数叠加下滑的影响,2018年主要因为经济城镇化指数和空间城镇化指数下滑;2019—2021年处于0.5—0.6之间;其排名变化为:3(2012—2014年)→7(2015年)→6(2016年)→7(2017年)→12(2018年)→10(2019年)→8(2020—2021年)。济源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实现两级跳,2012—2016年处在0.4—0.5之间,2017—2020年处在0.5—0.6之间,2021年超过0.6;受空间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指数下滑的影响,2016年济源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出现小幅度回调;其排名变化为:4(2012—2014年)→3(2015年)→4(2016年)→5(2017—2018年)→6(2019年)→4(2020年)→2(2021年)。洛阳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低开高走,并上了两个台阶,2012—2013年处在0.3—0.4之间,2014—2018年上升到0.4—0.5之间,2019—2021年上升到0.5—0.6之间;排名变化为:12(2012年)→10(2013—2015年)→7(2016年)→8(2017年)→7(2018—2019年)→5(2020—2021年)。南阳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虽然一直不高,但也实现了三级跳,2012—2014年处在0.2—0.3之间,2015—2018年提升到0.3—0.4之间,2019—2020年上升到0.4—0.5之间,2021年超过0.5;但排名一直较低:17(2012—2015年)→18(2016—2019年)→17(2020年)→16(2021年)。商丘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比较特殊,虽然一直不高,但也实现了三级跳,且出现拐头情况;2012—2014年处在0.2—0.3之间,2015—2016年上升到0.3—0.4之间,2017—2018年提升到0.4—0.5之间,2019—2020年再提高至0.5—0.6之间,但在2021年回落到0.432,主要原因在于空间城镇化指数和环境城镇化指数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分别由2020年的0.524和0.623下跌至2021年的0.195和0.553。
表3 2012—2021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及排名
河南省五大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阶段性特征见图2。无论是党的十九大之前的时间段(2012—2016年),还是之后的时间段(2017—2021年),五大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均值在空间上都呈现核心突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党的十九大之前相比,党的十九大之后“一圈四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均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分别提升了10.1、10.3、12.2、14.7、8.4个百分点,提升比例依次达到22.21%、24.74%、36.92%、46.36%、18.64%。豫东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提升幅度、比例均在五大区域中排在首位,这也是豫东示范区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赶超豫南示范区的原因所在。
图2 河南省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阶段异质性
分别以对应年份全省城镇化率和综合指数的均值为分界线,大于平均值为高,低于平均值为低,将各省辖市(示范区)划分为4种类型,即LL型(综合指数和城镇化率都低于全省平均值)、LH型(综合指数低于全省平均值,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值)、HL型(综合指数高于全省平均值,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值)、HH型(综合指数和城镇化率都高于全省平均值)。为了节省篇幅,表4仅列出2021年各省辖市(示范区)综合指数与城镇化率分布矩阵。
表4 2021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综合指数与城镇化率分布矩阵
表4显示,2021年LL型省辖市(示范区)数量最多,占总数50%;其次是HH型,占总数27.78%;LH型与HL型省辖市数量相同,均占总数11.11%。平顶山、安阳、周口等LL型省辖市面临“质”“量”双提升压力,要积极对标HH型省辖市,既要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也要提高城镇化率;LH型的新乡和三门峡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HL型的漯河和许昌需要加速城镇化进程,在保“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扩张,提升城镇化率;郑州、济源、焦作等HH型省辖市(示范区)要以国内先进地区的现代化城市为标杆,争取“量”与“质”再上新台阶。
3.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及维度指数区域演进
河南省“一圈四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演进情况见表5。受篇幅所限,表5仅列出典型年份数据。从演进态势看,2012—2021年河南省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及维度指数总体稳步向好,但也存在极个别区域在个别年份出现下降情况。
表5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和维度指数区域演进
就人口城镇化而言,“一圈四区”均呈现持续走高演变态势。区域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都市圈、豫西示范区、豫北示范区、豫南示范区、豫东示范区。
从经济城镇化看,“一圈四区”均呈现上升演变态势。在具体排名上,2018年郑州都市圈为第一、豫西示范区为第二,其余3年豫西示范区为第一、郑州都市圈为第二;豫北示范区一直位居第三;在2018年和2021年,豫东示范区为第四、豫南示范区为第五,其余2年豫南示范区为第四、豫东示范区为第五。
就社会城镇化看,“一圈四区”均呈现持续提高演变态势。豫西示范区一直位居首位,郑州都市圈一直位居第二;在2021年,豫南示范区为第三、豫北示范区为第四,其余3年情况相反,豫北示范区为第三、豫南示范区为第四;豫东示范区除2018年外一直为第五。
从空间城镇化看,郑州都市圈、豫北示范区、豫南示范区和豫东示范区均呈现逐步提升演变趋势;豫西示范区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演变态势,即由2012年的0.362下降到2015年的0.301,再上升到2018年的0.313,最终提升到2021年的0.368。2021年郑州都市圈位居第一,其余3年位居第二;2012年豫北示范区排在第四,2015年和2018年排在第三,2021年上升到第二;豫南示范区由2012年、2015年的第五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四名,再到2021年的第三名,排名稳步上升;豫东示范区在2012年位居第三,2015年和2018年位居第一,2021年又回落到第三;豫西示范区在2012年位居第一,2015年跌到第四,2018年下行至第五,2021年回升至第四。
从环境城镇化看,郑州都市圈和豫北示范区均呈现先上升后回落演变态势。郑州都市圈排名变化表现出波动式下滑趋势:2→3→2→4;豫北示范区在2021年位居第二,其余3年位居第一;豫南、豫东和豫西示范区环境城镇化指数均呈现不断提升变化趋势。豫南示范区排名变化表现出波动式上升趋势:3→1→3→1;豫东示范区排名变化整体表现出下滑趋势:5→4→4→3;豫西示范区在2012年位居第四,其余3年位居第五。
从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看,“一圈四区”均呈现持续走高态势。郑州都市圈一直位居第一;豫西示范区一直位居第二;豫北示范区一直稳居第三;豫南示范区在2018年排在第五,其余3年排在第四;豫东示范区在2018年排在第四,其余3年排在第五。
4.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的制约短板分析
为了找准提升各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发力点,根据系统理论中的“木桶效应”,得分值最低的维度就是该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囿于篇幅所限,表6仅列出各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制约短板类型演变的部分年份数据。
表6 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制约短板类型演变
表6显示,2012—2021年河南省各省辖市(示范区)的核心短板主要集中在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两个维度。空间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逐年提升,2012年郑州、鹤壁、济源的核心短板是空间城镇化,2015年增加了焦作和漯河,2018年增添了开封和三门峡,2021年增加了洛阳、新乡、商丘和信阳。与之相对应,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逐年下滑,依次为15个、13个、12个、7个,占总数的比重分别为83.33%、72.22%、66.67%、38.89%。2021年空间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超过了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因此,提升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质量成为当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中心城市“起高峰”战略目标的核心政策靶向。
四、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数及5个维度指数测算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2021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5个维度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特征比较明显,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城镇化指数、社会城镇化指数、环境城镇化指数、人口城镇化指数、空间城镇化指数。
(2)2012—2021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呈现逐年稳步提升态势,城镇化“量”的扩张领先于“质”的提升,但质量提升速度快于数量扩张速度;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无论是城镇化率还是质量指数仍然比较低,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3)2012—2021年,除了郑州、开封、焦作、许昌、三门峡、商丘、济源,其余省辖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呈现逐年稳步提升态势;郑州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位,其余省辖市(示范区)的排名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4)党的十九大前后两个阶段,河南省“一圈四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均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豫东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无论是提升幅度还是比例均在五大区域中排在首位;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均值在空间上都呈现核心突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
(5)河南省“一圈四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3个维度指数均呈现持续走高演变态势;豫西示范区空间城镇化指数表现出先降后升演变态势,其余区域均呈现逐步提升演变趋势;郑州都市圈和豫北示范区环境城镇化指数呈现先上升后回落演变态势,其余区域均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
(6)2012—2021年各省辖市(示范区)的核心短板主要集中在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两个维度。空间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逐年提升,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逐年下滑,2021年空间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超过了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短板的省辖市(示范区)数量。
2.对策建议
河南省城镇化正处在动力转换和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期,推动全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的核心主题和必然选择。根据上文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坚持系统思维,实现多元协同共进。协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以数字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促使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联动,保障“产-城-人”协同共生。
(2)坚持“一圈四区”协调发展,优化规模结构。鼓励人口、科技、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提升郑州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级;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和新兴产业壮大,以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为先导,引领人口城镇化提速增效,实现豫东和豫南示范区新型城镇化“量”“质”双升。
(3)坚持以人为本,补短板强弱项。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兼顾存量提质与增量稳进,从宜居宜业、绿色低碳、安全韧性、公共服务均等普惠共享等方面提升城市内涵及品质;在城市更新中重塑各省辖市(示范区)城区空间格局,优化城市“三生”空间结构,提升空间城镇化质量,把城市建设为充满生机活力、人文关怀和幸福感的人间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