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2023-11-17杨乾乾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3期
关键词:洼田肌电肌电图

杨乾乾

(兰陵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临沂 277700)

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造成的脑损伤,可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神经功能损伤,引发肢体瘫痪、言语不利、吞咽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因吞咽相关的肌肉神经异常所致,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等后果[2]。肌电生物反馈能利用患者的视觉听觉进行实时反馈,加强其自主参与意识,对多种疾病的康复均有效,但目前对其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中的研究尚不够深入[3]。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由石学敏院士所创的特色针刺疗法,可通过特定手法及针刺方向对不同穴位进行刺激,发挥开窍启闭、调理督脉的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 年3 月—2022 年10 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其表面肌电图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伴有面颊部存食、口角流涎、吞咽功能失调等明显吞咽障碍症状;首次发病且病程<3 个月;洼田饮水试验评级≥Ⅲ级;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源性栓塞;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伴有意识不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4 例;年龄45~59 岁,平均年龄(52.29±3.16)岁;病程8~27 d,平均病程(13.94±2.65)d。观察组中男22 例,女16例;年龄43~58 岁,平均年龄(51.34±3.21)岁;病程7~30 d,平均病程(14.16±3.34)d。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血压血糖监测、营养支持、药物支持、口腔护理等常规措施。

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嘱患者取坐位,对其皮肤进行消毒,将表面肌电图仪(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12210394,型号:MyoMove-EOW)的电极片放置于其舌骨上肌群,将参考电极与测试电极临近放置,记录测量信号。首先,测试患者的自然吞咽能力,要求患者保持自然连续吞咽状态,持续5~10 次,间隔10 s;之后根据肌电图上的最低电信号值,将其增加至110%并设定为阈值,指导患者用力吞咽;待患者吞咽训练达到阈值后,可逐步增加电信号阈值,直至增加至150%。每次训练15~20 min,1 次/d,5 次/周,持续干预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固始公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豫械注准20192200580,规格:0.35 mm×25 mm、0.35 mm×75 mm),嘱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待针刺部位及周边消毒;取患者双侧内关穴,直刺入15~30 mm,得气后实施提插捻转泻法60 s;后取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刺入10~15 mm,得气后采取雀啄手法,以患者出现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宜;取三阴交穴,直刺入30~45 mm,得气后实施捻转补法60 s;取风池穴、完骨穴及翳风穴,向喉结方向刺入40~60 mm,高频率小幅度行捻转补法60 s,以患者咽喉部感知麻胀感为准。以上穴位针刺完成后均留针30 min。如核受损所致延髓麻痹可针刺廉泉穴及咽后壁,其中廉泉穴向舌根部刺入40 mm,行捻转补法60 s;咽后壁点刺,嘱患者张口,用舌板压住其舌体,使咽后壁充分暴露,取针对其双侧咽后壁快速点刺8~10 下。操作1 次/d,持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洼田饮水试验等级: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嘱患者取常规坐位并饮用30 mL常温水,根据其饮用情况进行分级:1 次饮下,记为Ⅰ级;分2 次饮下,记为Ⅱ级;1 次饮下伴有呛水,记为Ⅲ级;分2 次饮下伴有呛水,记为Ⅳ级;温水难以下咽且不断呛咳,记为Ⅴ级。(2)表面肌电图:检测患者干预前后的表面肌电图。将表面肌电图仪放置于患者颏下肌群,嘱其吞咽流质食物,同时检测颏下肌群肌电信号的平均波幅及吞咽时限。(3)吞咽功能: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SSA 得分区间为18~46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吞咽功能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比较[n(%)]

2.2 两组表面肌电图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各项表面肌电图指标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项表面肌电图指标水平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的平均波幅大于对照组,吞咽时限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比较()

表2 两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比较()

2.3 两组吞咽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SS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SSA 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SSA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SSA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是指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因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致使口、咽、喉等部位肌肉发生运动障碍的连锁反应[6]。脑卒中多发于老年人,其口、咽等部位的肌肉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机体无法有效将食物送至胃部,一旦发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会使吞咽咀嚼更加困难,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且存在脱水表现,不利于其预后[7]。因此,加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干预,对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对照组,平均波幅大于对照组,吞咽时限短于对照组,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饮水试验等级,改变其颏下肌群肌电信号,增强吞咽能力。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中将电极片放置在患者舌骨上肌群,通过测量、放大肌电信号,将达到阈值后的电信号转化为视觉信号、听觉信号,使患者直接了解舌骨肌群的变化。利用反复多次的生物反馈对大脑进行重复性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建立吞咽动作的反射弧,有效改善吞咽功能[8]。同时,肌电生物反馈能刺激肌群中的Ⅰ型肌肉纤维与Ⅱ型肌肉纤维,纠正肌肉收缩异常现象,并提高吞咽肌群的肌力,从而促进吞咽功能恢复。醒脑开窍针刺法通过特定手法、针刺方向、深度对不同穴位进行刺激,具有醒脑开窍、调神通络的作用。针刺内关穴可安神养心、疏通气血;针刺水沟穴可开窍启闭、健脑凝神;针刺风池穴可醒脑调神;针刺完骨穴可宁心安神;针刺翳风穴可聪耳通窍;针刺廉泉穴可开窍除痰。诸穴合针,具有通利开窍、补益脑髓、疏通精气的功效。有研究表明,风池穴、完骨穴、翳风穴与舌咽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等神经末梢有关,对这些穴位进行针刺能释放神经冲动、增加神经反射,加强皮质区感觉神经的作用,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吞咽反射弧[9]。针刺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动脉与椎动脉的血流量,促进病灶及周围毛细血管的生长及侧支循环建立,加快病灶及周围脑细胞的重组,促使脑组织恢复对咽喉部肌群、神经支配作用,进而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10]。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刺激肌群、加强肌力、改善咽喉部肌肉收缩,修复吞咽运动的反射弧,同时能加快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恢复脑组织对咽喉部的支配能力,提高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有效提高其吞咽功能,改善表面肌电图信号,加快吞咽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洼田肌电肌电图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
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盆底表面肌电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