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农业高校耕作学课程的探索

2023-11-17段素梅沈树周邵庆勤闫素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课程

段素梅,沈树周,邵庆勤,闫素辉,艾 昊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有人专门以 1998—2021年为时间段对中国知网中CSSCI来源期刊进项检索,检索关键词为“劳动教育”,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对“劳动教育”开展的研究以 2018 年作为“分水岭”,自此之后实现“暴发式”突增[1]。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以“劳动性”“生产性”为本质的劳动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2]。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更新快,更强调效率,全新的教育观念更强调劳动的教育性,注重劳动素养的生成。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全过程都要融入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更加需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大融合,真正发挥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第一条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开展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就劳动教育内容要求高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应用“四新”能力的培养,即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注重创新能力,要具有劳动创新的能力,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意见》中还明确提到,普通高等学校再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的课程和采取的方式,其中特别指出,本科阶段要不少于32学时。除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根据其自身特点积极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4]。耕作学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农业工作者孙渠从苏联引进到我国的。7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该学科的内容、体系及理论日益完善。如今,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一起成为全国农学类重点学科。鉴于新时代加强对劳动教育新形势的需要,高校课程建设也迫切需要做出调整。在更新内容和调整方法方面如何增加劳动教育环节,将劳动教育融入耕作学课程教学各环节,以满足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是摆在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时代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意见》中也指出应该清醒看到我国劳动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以来,我国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学生受教育的面大大增加,全国很多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效。必须清醒和理性地看到,青少年中仍然出现不少不愿意劳动的现象。今天的高校,学生的主流已经是“00”后,面对这一代新人,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吸引他们参加劳动教育并且让劳动教育起到教育效果还存在着不少压力和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变化,导致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环境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现仅从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变化亦可以窥见,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很多观念上的变革。以前的大学生吃饭是需要自备碗筷,吃完需要自己洗刷。现在的大学食堂吃饭不用再自带碗筷,吃完走人,有人为大学生的饮食服务做好了最全面的服务。如今的高校公寓,窗明几净,公共服务一应俱全,衣服脏了有洗衣房,卫生打扫有物业……高校社会化服务,保障和满足了学生生活和需要的服务并且越来越高效和全面,同时不得不承认,这些服务弱化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很多同学不珍惜服务人员的劳动,认为自己花了钱了,就理所应当享受这些服务。

1.2 高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我国目前的高校,基本上全部实行的是寄宿制,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要全方位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日常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但从当前全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劳动教育实施现状来看,高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仍有很多不足[5-8]。因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规模和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施,以前传统很多高校沿袭的以打扫卫生为主的劳动课已经交由服务外包,学生只需要安心学习。前些年,几乎没有高校真正开设了专门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在课程设置也没有完善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考核办法,大学的劳动教育很难真正起到预期教育效果。分析原因,不乏有人认为,日常劳动是一项基本技能,而且很多内容应该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已经教育过的,大学没有必要再进行重复开展。所以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并没有充分体现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另外,还存在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劳动教育是大学教育以前的事情,应该是中小学和家庭教育的事情,大学教师不用操这份心。更有极少数教师自身的劳动价值观存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起着反面教育的效果。再加上,新时代中的部分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中充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落后文化对于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会产生消极影响,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学校安排劳动教育课是浪费他们时间。

1.3 家庭对劳动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劳动观念薄弱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我国宪法,随之诞生的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成为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掌中宝、心头肉,很多家长对孩子溺爱,孩子缺少必要的劳动教育环节。这一代孩子大部分娇生惯养,以升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为目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做好全方位服务和保障,舍不得让这些孩子吃苦受累。由于家长的溺爱,不但让孩子从小树立了错误的劳动观念,导致孩子从小缺少劳动技能的锻炼,而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容易变得不积极、主动。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每年新生入校的现场,父母成了搬运工、保姆,出现部分大学生床铺需要爸爸妈妈铺,衣服脏了要等节假日带回家甚至邮寄回家洗等不可思议的现象。大学生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将来如何堪当大任。连自理生活能力都没有的人才并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端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光荣,积极参与劳动,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专门对什么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功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文中明确“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一种教育活动。劳动和教育不存在割裂现象,这里要强调“劳动教育”绝不是某些人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和“教育”简单的叠加,而是劳动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是劳动者身心嵌入劳动过程中,是劳动者通过劳动知识获取、劳动技能掌握、劳动素养提升的教育活动全过程。

2.1 充分挖掘大学生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所谓教育,并不限于学校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时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包含劳动教育。新时代,高校大力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分析和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区分不同家庭在劳动教育上的重视和实际效果,有针对性的发挥个别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大一开学家长送孩子入学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群,班级公众号等新媒体途径,密切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只有家长认识到劳动的教育意义,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同时,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们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家长就会成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指导者和协助者。帮助家长改变原来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以身作则的引导学生。家长思想观念的改变,就自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在家庭劳动过程中以身作则,付诸实践。

2.2 注重发挥高校劳动教育的主导性作用《意见》中明确“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因此,高等学校想更加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制定科学有效的具体落实方案。首先,要更新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很多高校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已经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劳动教育回归高等教育课堂。课程设置容易,但与课程相配套的师资提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很多专家已经注意到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可以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课程。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价值理念。特别是类似笔者所在的涉农类高校,本身就有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课程发展史和授课的老教授们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劳动教育素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适时融入,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劳动必修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在劳动教育重点同向发力问题,有效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真正“走深走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切实做劳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和受益者。其次,丰富劳动教育方法,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大学开展劳动教育要灵活创新,不能千篇一律,靠硬性规定命令式安排。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方式方法,由原来的粗放地“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才能够有效提升教育实效[5-8]。

2.3 注重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家庭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做得再好,都是外因,外因还要靠内因才能更好地发挥实效。能够唤醒大学生主题的自我觉醒,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作用,那么劳动教育才是真真正正地发挥作用。现实中也不难发现,许多大学生仍然存在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其实真正原因就是这些同学的自我劳动教育的内生性作用没有发挥的原因。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要让他们立足生活现实,让他们清醒地看到,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是劳动创造的,幸福生活是靠勤劳双手劳动换来的。发挥大学生亲朋教育作用,加强大学生自我劳动教育,主动担当起建设美好生活的时代责任。面对新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青年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劳动者不仅要爱劳动、会劳动,而且要懂技术、能创新。高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危机意识、争先创新的进取心[9-10]。

3 劳动教育在耕作学课程中的实践

怎样把劳动教育和专业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呢? 作为耕作学课程负责人,笔者通过教学活动,就理论课堂和实习实践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环节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践。

3.1 课堂融入“劳模”先进案例,播下劳动光荣的根结合课程思政的需求,在各章节案例教学设计中,融入劳动模范事迹讲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精神和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思想观,学农爱农,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生活是靠勤劳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的果实最甘甜。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很多事迹感人的劳动能手、劳动模范,特别是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更是非常多。例如在讲述土壤耕作章节内容时,引入“拖拉机开垦出美好生活——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严德春”的事迹。严德春1931年出生在海南省,现居住在沭阳亲水人家小区,邻居只知道他是外地人,年轻时到沭阳就再没有离开,30年前从沭阳的农机推广站退休,却没几人知道他是1957年的国家级农业劳模。严德春年轻时是一位拖拉机手,不仅是开拖拉机的能手,还善于动脑筋动手改进发明创造改进耕耙技术。曾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颁奖合影时毛主席夸奖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活学活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社会学家艾君曾经说过:“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一个国家的非凡成就,总是由点点滴滴的平凡人物汇集而成。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自身特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中,注重结合每年的国家评选出来的“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等这些先进人物实际,建成案例库,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丰富了课程思政内容,相得益彰,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9-11]。

3.2 把课堂搬到试验田里,边做边学耕作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目前,笔者本人所负责的耕作学课程,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20个学时。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课堂纯理论的讲授,学生听起来是抽象的、枯燥的。利用实习和实践课的机会,专业教师带领同学们深入学校农业种植园和当地农场,到农业生产实际来一次亲密接触。在实践的同时,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学生也切实参与到耕作过程的具体劳动中去。比如种植园布局设计、耕地、种植、收割等,工作量尽管不大,但是学生感触良多。如在种植模式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建立起各种不同种植搭配组合,从设计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到收获,全程体验了什么是间作、套作与复种的概念,也进一步体验了各种不同搭配组合的原理和优劣势,对不同种植制度的合理搭配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掌握了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生产的实用技术。在讲述轮作与连作章节知识点内容时,让学生自己跑遍种植园,逐一调查和取样,分析耐连作和不耐连作作物的特性与差异,通过田间调查、数据记录分析,激起学生课下深入探究的热情,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也由课上延伸到课下,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A同学:虽然看似农场种植园就这么一点点土地,但要合理规划和设计好,还真不容易!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是要讲究科学的。B同学:亲自播一次种,才知道各种不同作物种子发芽出苗的特点,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全班同学一起劳动,同学们对体力劳动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其中的专业技术知识给他们增添更多自豪感,更加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感、成就感。 劳动实践也检验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检验了他们的专业劳动技能。

另外,可以建立课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定期到实习基地参加企业的实际生产劳动,感受企业的生产情况,经营情况,了解企业需求第一手资料。通过这种近距离地感受和实际参与,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增强他们与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的感情,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专业渗透”与 “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第二课堂”中寓教于乐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更容易也更愿意接收新东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传统的劳动教育缺乏吸引力,学生即使参加了也是迫于强制要求,存在走过场和应付的心理。校园各类主题活动偏向于娱乐和体育方面,以劳动教育为主的相关主题活动偏少,没有强调和关注到大学生劳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校园活动不仅可以通过组织有趣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劳动竞赛,充分运用校内媒体与互联网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教育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有效增强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等的培养[12-13]。大学团委和学生会的相关人员都有个普遍的头疼问题,常常辛苦组织的某个活动,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可以把校园文化活动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既解决了单纯的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难题,又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根据耕作学课程的打造“开心农场”“我是农场主”等类似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耕作学实习,分小组划定一定面积的农场区域,从农场作物布局、种植制度设计、作物茬口安排、田间肥水管理等,包括后期作物收割、储藏以及加工等,还可以结合农产品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开展农产品储存、加工和营销大赛等。一个周期下来,即有实际的生产劳动,又有专业技能训练,还可以开展创新、创意何如创业设计大赛,这一系列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即有了载体,也有了参与的人员。另外,也可以在寒暑假开展志愿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结合学生专业和当学期主修的专业课程知识点,通过参与劳动实践锻炼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磨炼意志,厚植情怀。专业实践课与“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3.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学生在课堂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和成长。耕作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课下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去了解和参与家庭的劳动活动。比如,给同学们布置一项专门的课程实践任务“我帮家里干农活”:农村的同学利用节假日回家帮家人至少干一次农活,城市的孩子可以选择去亲戚或者同学的家里,也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帮家里或者社区打理菜园、花园、草坪等形式完成任务。在帮助“家人”干农活的同时,要带能够结合耕作学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调查和发现1~2个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例如,作物茬口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间混套作设计、土壤培肥合理化建议等。同学通过这一方式参与家庭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和责任意识。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劳动,把自己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在实际生产劳动中学以致用,切实体验理论指导生产的实际意义。而作为父母面对自己孩子主动展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才干,内心肯定由衷高兴,能给孩子更多肯定和赞赏,增进亲子感情。

4 结语

从上述可以看出,劳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是行之有效的。以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不但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方法,而且能够以学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创新、责任担当和自豪感。今后,该课程的教学中,必将进一步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探索更多、更紧密的劳动教育切入点和有效形式,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耕作学课程中来。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