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3-11-17王秀琳师长海张恩盈
王秀琳,师长海,张恩盈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教学实践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是以学科本体认识为突破口,以专业课程知识为载体,将思政育人目标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让专业教学回归“育人”本真的育人理念[3]。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专业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20年,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4]。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5],是青岛农业大学校级特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药用植物方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部分高校农学(药用植物)、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常用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及生产现状,为从事药用植物生产、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打下基础。但该课程在教学上注重内容的完整性与条理性,讲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而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存在不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程度不够。因此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课堂授课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自然融合”和思政育人“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对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案例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且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授知识与培养技能,更要将课本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起来,加强德育教育,于细微处入手、于无声处树人,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6]。中医药文化不仅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地传承并发展好中医药文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7]。将优秀中医药文化融入药用植物栽培学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引导学生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行业相关政策、中医药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等,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要性,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同时,通过药用植物栽培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讲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1.2 发扬创新精神,挖掘中医药精髓2015年12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主题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强调“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8]。中医药在很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髓,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讲授药用植物品质及其形成——萜类和挥发油——青蒿素内容时,就可以引入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及意义,通过播放BBC纪录短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屠呦呦》,使学生了解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过程,了解其在疟疾治疗上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屠呦呦锲而不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研态度;启示学生发扬创新精神,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髓,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促进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
1.3 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目前我国仍有70%左右的药材来源于野生药用植物,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协调野生药用植物采集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5]。药用植物栽培学一些章节比如药用植物栽培现状、药用植物野生抚育等内容都涉及野生中药资源现状及如何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融入“野生甘草围栏养护”的思政案例:甘草、洋甘草和胀果甘草因常年采挖,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面临濒危;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与北京美康中药材公司在当地野生甘草分布区合作建立了甘草围栏护育基地,利用围栏将野生甘草分布区封闭,同时辅以适当的人工管理,实现了野生甘草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统一[9]。通过案例分析,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保护野生中药资源的意识,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4 注重为生产服务,培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0],勉励科研工作者要立足于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生产中,切实为祖国发展做贡献,而不做虚假无用的科研。该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本科毕业后读研继续深造,从事药用植物生产或其他方向科学研究,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挖掘相关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注重为生产服务。如在讲授药用植物虫害防治内容时,引入我国昆虫学家、昆虫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章士美的事迹案例:章先生一直从事昆虫教学及研究工作,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并且一贯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服务生产实践为导向,对害虫综合防治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通过该案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虫害防治历史、学习虫害防治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老一辈植保专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为生产服务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脚踏实地办实事。
1.5 增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发展药用植物种植,建立完善的优质药材生产及加工体系,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材生产企业和药用植物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精准帮扶进行药材种植,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充分挖掘相关思政元素,如在讲授真菌类药用植物的栽培时,可结合灵芝栽培技术引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仙芝楼董事长李晔的事迹案例:多年来,仙芝楼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精准对接需求,扶持福建省浦城县贫困户种植灵芝,带动农户5 100户,累计种植灵芝733.33 hm2,实现户年均增收1.5万元,帮助1 000余户贫困户脱贫[11]。通过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灵芝栽培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农兴农”的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2.1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专业任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完善,专业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汇编思政案例,由思政教师把关并进行补充,集思广益,为专业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可利用和借鉴的案例资源。专业任课教师要身体力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密切关注行业新动态、新政策与大事件,与时俱进,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不断探索,不断充实课程思政案例库,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具体授课内容和具体思政案例,采用网络视频、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翻转课堂法等适当教学方法,借助互联网+、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将思政教育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讲授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应用前,提出问题:紫杉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但直接提取需要消耗大量红豆杉树木,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途径?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上传到超星学习通;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探求解决途径;最后就这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分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这种启发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颠覆传统课程“填鸭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学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2.3 优化考核方式,提升课程思政效果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是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径。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考核一贯采用“过程性考核(30%)+期末闭卷考试(70%)”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占比较低,主要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测验等内容,难以反映课程思政的效果。在课程思政设计过程中,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增加思政元素考核具体内容,通过讨论结果评价、翻转课堂表现评价、文献阅读报告评阅等方式,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对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进行全面考察;期末考试增加开放题比例,既考核知识掌握又考察综合素质。在考核形式上,摒弃传统的教师打分的考核方式,灵活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大程度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使评价更为公平和公正[12]。
3 结语
药用植物栽培学作为高校中药及药用植物生产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深入梳理课程内容,密切关注行业新动态、新政策与大事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政策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