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黄连素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2023-11-17孙振华王国胜

辽宁化工 2023年9期
关键词:黄连素小檗研究进展

孙振华,王国胜

开发与应用

盐酸黄连素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孙振华1,王国胜2*

(1. 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 广东 佛山 528300; 2. 沈阳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42)

介绍了盐酸黄连素的制取技术,包括天然产物提取技术和化学合成技术;介绍了盐酸黄连素的药理作用、染色性能、荧光探针、传感器与电极、衍生物以及纳米给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化学合成方法的改进、盐酸黄连素中有关物质的确证以及结构特征与应用领域的开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盐酸黄连素;制取技术;有关物质;应用领域

盐酸黄连素( berberine) ,又名盐酸小檗碱,是黄色的针状结晶,分子式(不含结晶水)为 C20H18ClNO4,分子量371.8,熔点145 ℃,工业品含有 2~5个分子结晶水,可溶于热水、乙醇,难溶于乙醚、苯。常态下为淡黄色粉末,加热失水后为土黄色。盐酸盐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热水,而硫酸盐则易溶于水。黄连素是一种季铵型异喹啉类生物碱,且其具有氮三角的化学结构。黄连素是小檗属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黄色提取物,最早是在1830 年由 Buchner与 Herberger发现的[1]。在 19 世纪 20 年代黄连素也被命名为牙买加菜树苦素和花椒树脂。而黄连入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便有收录,长期以来,中国将其用来抗菌、消炎、止泻等。目前,发现其它中药材如黄柏、关黄柏、古山龙、三颗针、功劳木、白屈菜、伏牛花、南天竹、金印草、俄勒冈山葡萄、黄藤和树姜黄等数十种植物中也含有黄连素。这些植物药材尤以黄连和黄柏中的含量为高。药理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抗菌、降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等作用。此外,因其具有氮三角的化学结构,所以在抗肿瘤方面也显示了很好的活性。近年来,在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精神疾病、消化道疾病甚至是艾滋病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疗效。

1 制取技术

1.1 天然产物提取技术

1.1.1 水溶液浸取溶媒增强技术

工业提取黄连素技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了水溶液浸取的增强技术,辅以精制技术,得到了相对纯度的黄连素。水溶液浸取增强技术包括酸、碱、醇或者酸碱、醇酸或者醇碱耦合等技术[2-3],具体以酸溶液浸取技术为例,将黄连等药材粉碎,加入含有少量酸的水溶液浸泡,浸出液加生石灰调节pH值至11~12,静置,过滤;滤液中加入10%量的固体氯化钠,放置,过滤,得到盐酸小檗碱粗品;将其溶解于热水,趁热过滤,滤液加盐酸,调节pH值至1~2,放置,过滤,得到盐酸小檗碱;再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干燥,得到盐酸小檗碱。水溶液浸取增强技术是根据黄连等中药材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特点考虑的,即多种生物碱的碱性、多种有机酸性物质的酸性、成分的有机物性质、热水溶解性等特点。据此可知,单一的酸、碱增强浸取方法,一定程度上较之水浸取技术,在提取率上有所提高,但是成分复杂。而醇增强浸取技术可以将黄连中的酸性、碱性等有机物均被溶出,比较而言有较高的提取率,但是,同样浸出物成分复杂。

1.1.2 物理法辅助增强技术

在水溶液溶媒增强技术的条件下,利用超声震荡技术的空化作用[4],可加速物质分子的运动频率和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利用微波技术的微波照射[5],使植物细胞破裂,同时电磁波的震荡,都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利用纤维素酶[6]等具有破坏植物细胞壁的作用,从而使得有效成分的溶出;其它,利用超高压水射流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膜萃取技术等与水溶液浸取技术的耦合[7-8],都增强了黄连素提取的效率。利用物理增强技术对水溶液浸取技术加以改进,均能提高黄连素产品的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但是,同样存在成分复杂的问题。

用热水浸取或者煎煮使其中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的技术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成分复杂,这种方法很难得到纯的黄连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这也是中药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1.2 化学合成技术

国外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年报道了黄连素化学合成技术[9],随即我国组织有关制药厂开展黄连素化学合成技术研究,实现了黄连素的化学合成[10-12]。盐酸黄连素的化学合成均采用胡椒乙胺的合成,继而与2,3-二甲氧基苯甲醛反应,继续与乙二醛催化环合制得盐酸黄连素。

1.2.1 胡椒乙胺

1)黄樟油素

广西南宁制药厂[11],利用广西的土特产-黄樟油素为原料,经过异构化、氧化、硝化、还原得到胡椒乙胺,与2,3-二甲氧基苯甲醛经过缩合加氢后得到N-2’,3’-二甲氧苄基胡椒乙胺盐酸盐(简称缩合物盐酸盐),继续与乙二醛催化环合生成盐酸黄连素。

2)胡椒醛

东北制药总厂[10],以胡椒醛为原料,经过还原、氯化、氰化、加氢还原得到胡椒乙胺,与邻位香兰醛甲基化后得到的甲基邻位香兰醛经过缩合加氢得到缩合物盐酸盐,继续与乙二醛催化环合与成盐反应生成盐酸黄连素。

3)邻二氯苯

杭州第一制药厂试验室[12],以氯苯生产的副产物邻二氯苯为原料,经过水解、亚甲基化、氯甲基化、氰化、氨化得到胡椒乙胺,与2,3-二甲氧基苯甲醛经过缩合加氢后得到缩合物盐酸盐,继续与乙二醛催化环合生成盐酸黄连素。

4)苯酚

东北制药总厂[13],以苯酚为原料,经过氯化、催化氧化、次甲基化、氯甲基化、环氧和水解、脱羧,再经氨化、催化加氢得到胡椒乙胺,与2,3-二甲氧基苯甲醛经过缩合加氢后得到缩合物盐酸盐,继续与乙二醛催化环合生成盐酸黄连素。

上述四种方法以不同原料化学合成黄连素,标志着我国化学合成盐酸黄连素的成功,但是,由于黄樟油素和胡椒醛原料不易得,且两个工艺使用了氰化钠剧毒物质,没有实现工业生产,而邻二氯苯虽然易得,但是由于是副产物,且仍然使用氰化钠剧毒物质,也没有工业化。东北制药总厂以苯酚为原料,虽然原料易得,同时改进了工艺,避开了氰化钠剧毒物质,但是由于工艺复杂,工业化过程没被采用。

5)儿茶酚

2001年,东北制药总厂在以苯酚为原料制备盐酸黄连素的研究基础上,以儿茶酚为起始原料,经过成环反应得到胡椒环、氯氰化反应得胡椒乙腈,经缩合、催化、氢化得缩合物盐酸盐,经环合反应得黄连素初品,经碱化、成盐等步骤可制得黄连素盐酸盐,2004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目前,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盐酸黄连素生产主流企业,产品产能每年300 t,少量出口。

西南民族大学[15],以儿茶酚为原料,与二氯甲烷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亲核取代,再进行氯甲基化反应、亲核取代、水解、脱羧、酰胺化得到3-(3,4-亚甲二氧基苯基)丙酰胺,后经霍夫曼重排得黄连素合成中间体3,4-亚甲二氧基苯乙胺(胡椒乙胺),最后缩合、环合得到盐酸黄连素。该技术主要具有避免使用剧毒试剂氰化钠,且没有催化加氢等优点。

6)胡椒环

西南民族大学[16],以1,2-亚甲二氧基苯(胡椒环)和乙基亚胺为原料,胡椒环经过溴化后的产物与乙基亚胺经二碳酸叔丁酯保护得到的产物,在格式试剂作用下,亲核开环,再脱叔丁氧羰基得到胡椒乙胺,最后经过缩合、环合制备得到盐酸黄连素。该技术具有合成路线短、收率高等优势,但是,乙基亚胺仍属于高毒类化合物。

上述研究,重点关注胡椒乙胺的合成中避免使用有毒氰化钠,对短流程技术也进行了设计,但是同样流程复杂,使用另一种高毒物质。

1.2.2 2,3-二甲氧基苯甲醛

作为合成盐酸黄连素的另一个原料,2,3-二甲氧基苯甲醛,是以邻位香兰醛为原料,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在碱性条件下,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17],甲基化合成得到,收率在83%~86%左右。由于硫酸二甲酯的毒性较强,近期以碳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的研究有所报道,但是,反应条件苛刻,不易工业化。

邻位香兰素是香兰素生产的副产物之一,产量很少,目前,香兰素世界总产量在16 000~20 000 t之间[18-19],国内产能在10 000 t左右,2016年,产量7 000余t,而且分布由14家企业生产,只有3~5家企业香兰素的生产规模达到2 000~3 000 t/a,作为香兰素生产的几种副产物之一的邻位香兰素,只有少量几家企业能够提供100~200 t/a的供应,这就给盐酸黄连素的扩大生产形成了限制,目前,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盐酸黄连素的产能限制在300 t以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概括起来,化学合成盐酸黄连素取决于两个中间体原料,一个是胡椒乙胺的合成,另一个是2,3-二甲氧基苯甲醛的合成,胡椒乙胺的合成,应该继续研究工艺路线简捷,避开使用有毒氰化钠等;2,3-二甲氧基苯甲醛的合成,一方面,考虑使用碳酸二甲酯代替有毒的硫酸二甲酯做甲基化试剂,另一方面,以批量工业产品为原料化学合成2,3-二甲氧基苯甲醛,克服香兰素生产产能的约束,不失为盐酸黄连素药物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考。

1.2.3 缩合与环合反应

1)缩合加氢

以胡椒乙胺和2,3-二甲氧基苯甲醛经过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采用雷尼镍做催化剂,催化加氢,与盐酸成盐得到缩合物盐酸盐。雷尼镍的保存、生产以及储运都有一定的限制,且易燃,所以,在开展缩合加氢反应机理研究的前提下,合成金属镍基催化剂代替雷尼镍将会对缩合加氢过程的改进有所帮助。

2)催化环合

以缩合物盐酸盐为原料,在催化剂条件下,与乙二醛环合反应得到黄连素,精制成盐得到盐酸黄连素。对于催化环合反应过程,目前还没有催化环合反应机理的研究报道[20],而且,催化剂不可回收,造成黄连素污水重金属污染,加大对催化环合反应机理的研究,制备金属基催化剂,实现可回收使用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 有关物质

2.1 天然产物提取

黄连的根茎含有的化学成分有12种[1,21],包括小檗碱(berberine)5.56%~7.25%,黄连碱(coptis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减(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上述成分,有的已经单独被化学合成,并作为治疗药物得到使用。

2.2 化学合成

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于化学合成的盐酸黄连素的有关物质的要求仅仅是含量小于2%,有关物质的种类与成分等没有规定,有关物质的研究未见报道,结合2018年我国药物一致性评价等要求,开展针对盐酸黄连素药物有关物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应用领域

黄连素是一种季铵型异喹啉类生物碱,且其具有氮三角的化学结构,黄连素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22-28]。从属性来看首先是生物碱,从结构特点来看主要从季铵型、异喹啉类以及氮三角结构等,这些特征是黄连素多重功能的出发点。

3.1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研究表明[29],其抗炎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和炎症因子的活性来达到抗炎目的。黄连素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趋化性运动、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羟自由基的形成、过氧化氢的释放、中性粒细胞磷脂酶活性以及降低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2的含量来阻止和减缓炎症反应。

2)抗菌作用,黄连素的抗菌机制迄今为止尚不十分确定,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细菌蛋白酶的活性、细菌的粘附作用等达到抑菌作用[23]。通过抑制宿主细胞核转录因子与应急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发挥抗病毒作用。黄连素对革兰氏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幽门螺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有杀灭作用,能够阻止霍乱、肠伤寒、痢疾杆菌的繁殖。

3)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30],自由基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如细胞繁殖、分化、凋亡、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细胞吸收、基因表达等,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过量的自由基将导致氧化胁迫,可造成DNA 链断裂、蛋白-蛋白交联、蛋白-DNA交联和脂质过氧化而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黄连素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活性氧的生成、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等途径来实现的。

4)抗癌作用,黄连素可通过对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作用,来实现对结肠腺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的抑制、肝肿瘤的复发抑制、肝癌治疗以及抑制肝癌转移[31-35]。黄连素可以通过下调CD147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还可以诱导活性氧大量产生,破坏肿瘤细胞来实现抗肿瘤作用。而通过对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调控,可以抑制骨癌细胞、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通过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可影响骨肉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

5)心血管系统,腺苷-磷酸(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是生物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黄连素通过上调缺血心肌的蛋白激酶的浓度来实现对心肌的保护作用[36,37]。还可以通过减少心肌膜上的α-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从而抑制钙离子内流,阻断细胞凋亡,而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黄连素通过对血小板诱导剂导致血小板的聚集的抑制、血小板血凝块的收缩作用的抑制以及加速血小板聚集团的解聚,从而减少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黄连素还可以通过上调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使一氧化氮生成增加,从而达到舒张血管降压的目的。

6)神经系统,黄连素可以增加α分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A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还可以通过控制胰岛素降解酶蛋白的基因表达来控制Aβ淀粉样蛋白的降解,从而对阿尔兹海默症起到治疗作用[38-39]。乙酰胆碱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递质,参与机体众多的生理功能,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乙酰胆碱酯酶能使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而黄连素能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来增加乙酰胆碱浓度,从而对乙酰胆碱起促进作用。通过降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起到改善交感性颈椎病症状的作用。黄连素的抗炎与抗氧化作用,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对中枢神经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黄连素还能够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具有治疗脑梗死的功效。

7)高血糖和糖尿病,通过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转运葡萄糖的活力,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影响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40]。通过抑制SIP2-MAPK通路介导的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增加可能是黄连素抗糖尿病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黄连素在调节血糖的同时,能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肾组织醛糖还原酶活性与基因表达以抑制多元醇通路的激活发挥其肾功能保护作用。黄连素还能够降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黄嘌呤生成尿酸,起到对肾组织的保护作用。

8)作用靶点,目前,小檗碱的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及体内过程已较清楚,有效成分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研究也广泛开展,然而对小檗碱药物的转运机制以及作用靶点的研究较少。小檗碱双向跨膜转运结果显示[41],小檗碱是一些外排蛋白的底物,它在小肠吸收方向的渗透性极低,这为小檗碱利用度低提供了理论依据。小檗碱与DNA、脱氧胸腺嘧啶、脱氧腺嘌呤、RNA以及尿嘧啶等的作用直接表明小檗碱对基因转录与表达的作用,而小檗碱与DNA 和RNA作用的时空差异性,是小檗碱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的根本原因,也为小檗碱作用蛋白靶点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42-45]。

黄连素的药理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尤其是黄连素在抗癌作用、阿尔茨海默症、心血管系统以及高血糖和糖尿病等的治疗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价值。

3.2 染色性能

黄连素的分子结构具有季铵型阳离子特征,具有自然色泽和天然香味;同时,它又具有抗炎、抗菌作用;黄连素来源于黄连等植物,可生物降解,与生态环境相容性好,而且可再生等。研究表明黄连素是天然的阳离子染料,带正电荷的黄连素分子可以和带负电荷的纤维形成离子键,使染料吸附在纤维上。黄连素对蛋白质纤维、锦纶以及腈纶纤维的上染率较高,对天丝以及棉织物则必须先进行棉织物改性方可染色[46-51]。黄连素作为核酸染料染色直接为生物机制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52]。

3.3 荧光探针

黄连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异喹啉环,具有荧光特性。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其天然荧光较弱,使得直接利用荧光进行生物特性研究受到很大限制。盐酸黄连素本身荧光也较弱,但是与DNA相互作用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强[53-56],这为DNA及RNA的生物特性研究提供了较大便利。葫芦脲是第四代超分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主客体键合能力[57-65],与黄连素形成的包合物具有极强的荧光发射能力,能够形成稳定黄连素-葫芦脲荧光探针体系,研究发现碱金属离子等能与黄连素-葫芦脲荧光探针体系发生包合竞争反应,而发生荧光强度有规律地猝灭,从而提供了一种测定碱金属离子-葫芦脲配合物平衡常数的方法。 利用包合竞争反应机理,同样可以建立低毒农药菌核净的含量测定方法。

3.4 传感器与电极

黄连素的测定方法很多,包括苦味酸沉淀的重量法、硅钨酸滴定法、薄层分离洗脱比色法、安培滴定法等,这些方法必须将黄连素与其他生物碱分离后再进行测定,方法繁琐,且准确度不高。利用黄连素与四苯硼酸钠反应制备得到活性物质(黄连素-TPB)[66-69],加入增塑剂,以PVC或者石墨进行涂膜制成电极,可以准确测定黄连素的含量,而且免除了分离过程。

3.5 衍生物

构效关系研究表明[70-74],在9号、13号位上引入适当长度的烷基或者酯基会增加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在2号、3号位上的亚甲二氧基环是保持降糖、降血脂等活性的必要基团;在9号位上接入胺类化合物,抗肿瘤和抗氧化能力会增强;在7-N位上引入烷基,可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在8号位上接入烷基链会提高抗氧化、抗菌、抗肿瘤和降血脂活性。咪唑基取代的去甲黄连素表现出优良的抗细菌活性和较宽的抗菌谱,特别是对枯草杆菌的抑制能力是临床药物氯霉素的四倍。在9号位上引入肉桂酸等基团,可提高黄连素药理活性、生物利用度及毒性等。黄连素与氧化石墨烯通过化学键合作用形成液晶复合材料[75],不仅证明了黄连素药物的生物相容性,而且为其缓释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黄连素与棕榈酸可形成网络状的荧光纳米纤维[76],为新型有机离子对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6 纳米给药技术

纳米给药技术的目的是增强小檗碱的缓控释放性能、靶向定位作用以及生物利用度[77]。将黄连素担载在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上[78],具有可控释药、磁靶向性优点,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纳米载药系统对肿瘤细胞杀伤具有计量依赖性,载体系统细胞杀伤作用强于等浓度量的黄连素。选择适宜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出黄连素纳米乳给药系统[79],药效学结果表明,黄连素纳米乳药效比黄连素片剂和黄连素胶囊显著提高。

4 结 语

1)盐酸黄连素天然产物提取技术不仅保持了我国的中药特色,也是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的必然,尤其是黄连中药物成分的确证,给生物碱类药物开发以及黄连素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为天然产物具有的天然黄色与荧光特征,也是天然染料开发利用的优势之一。

2)盐酸黄连素化学合成技术实现了工业化量产,但是,工艺过程中仍然存在使用有毒物质氰化物、反应步骤多、收率低、有关物质不清楚等缺点,继续开展工艺技术革新,强化现有工艺技术的反应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确保产品产量与质量,实现降成本增效益是当务之急。

3)以邻位香兰素为原料,使得盐酸黄连素生产的产能受到香兰素产能的约束,一方面,作为香兰素的副产物,仅有少量的工业供给,不能够产能放大,另一方面作为香兰素的副产物,其杂质成分及含量无有效控制,寻求邻位香兰素的替代原料,将会创新黄连素工艺技术路线。

4)化学合成的黄连素中有关物质的研究未见报道,按照中国药典要求,随着一致性评价的进行,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对我国天然产物药的禁令,对化学合成盐酸黄连素中有关物质的确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5)盐酸黄连素荧光探针技术已经成为生物药效以及代谢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新的黄连素探针技术,拓展应用领域将会赋予黄连素新的使命。

6)盐酸黄连素产品为黄色针状晶体,药物晶体的晶型结构与构效关系、手性拆分或者手性药物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7)继续深入对黄连素在心血管系统、高血糖与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以及抗肿瘤治疗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甚至与其它药物的协同作用研究,以及作用靶点的研究,都是黄连素药效研究的热点。

8)根据黄连素的分子结构特征,开发黄连素的阳离子、异喹啉环以及氮三角特征及性能,是黄连素产业链延伸、新药开发、新材料与新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

[1] 肖培根,肖伟,许利嘉,等. 黄连及含小檗碱类生物碱的中草药[J].中国现代中药,2016, 18(11):1381-1385.

[2] 谢红旗,季可可,何英杰,等. 模拟连续逆流提取黄柏中小檗碱工艺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29:1959-1965.

[3] 傅灵艳,爱琴英,曾治军,等. 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工艺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5):66-69.

[4] 郭孝武,张福成,林书玉. 超声提取对黄连素提出率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5, 20(11):673-675.

[5] 黄学仁,李超柱,陈艳辉,等. 微波法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的工艺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 25: 395-397.

[6] 王玉洁,刘静,王碧霞,等. 正交试验法优化黄柏中黄连素的酶碱法提取工艺[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29:2092-2096.

[7] 马智兰,许红平,姬晓灵. 正交实验法研究液膜提取黄连素的最佳条件[J]. 膜科学与技术,2001, 21(1):56-58.

[8] 杨庆珍,郑司浩,黄林芳. 小檗碱提取方法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5, 24(5):519-532.

[9] 董振舜. 黄连素全合成新路线[J]. 杭州化工,1974, 2: 34.

[10] 东北制药总厂. 合成黄连素试制成功[J]. 医药工业,1972, 4: 4-5.

[11] 广西南宁制药厂. 常压合成黄连素的工艺方法[J]. 医药工业,1973, 7: 1-4.

[12] 杭州第一制药厂试验室. 邻-二氯苯合成盐酸黄连素试制工艺[J].医药工业,1974, 8: 6-8.

[13] 东北制药总厂. 合成盐酸黄连素新路线[J]. 医药工业,1975, 4: 12-15.

[14] 东北制药总厂. 黄连素及其盐类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2004, 9,CN1164588C[S].

[15] 陈程,罗卓玛,杨鸿均,等. 盐酸黄连素的合成研究[J]. 有机化学,2016, 36: 1426-1430.

[16] 陈程,徐蒙蒙,赵青,等. 盐酸黄连素的汇聚式合成研究[J]. 有机化学,2017, 37: 503-507.

[17] 程绍全. 相转移催化反应在合成黄连素工艺中的应用[J]. 医药工业,1980, 12: 5-8.

[18] 张建斌. 香兰素制备技术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广州化工,2018, 45(12):163-166.

[19] 香兰素市场报告(上). 国内外香化信息[J]. 2015, 9: 3-6.

[20] 林维凤. 关于盐酸黄连素合成中环合反应的研究[J]. 沈阳化工,1981, 3: 16-20.

[21] 邱艳萍. 黄连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8, 10(22):141-143.

[22] 王福云, 邬良贤, 于晓虹, 等. 黄连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17 (9): 68-70.

[23] 胡诚毅, 莫志贤. 黄连素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0): 213-219.

[24] 邢宇,刘鑫,林园,等. 小檗碱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 31(6):491-502.

[25] 邓晓威, 谢宁. 黄连素及其衍生物的药效学研究进展[J]. 中医药学报, 2017, 45 (4): 108-111.

[26] 任贻军, 高逢喜. 黄连素的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 50-51.

[27] 左茹, 曹雪滨, 张文生. 黄连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 2014 (7): 568-572.

[28] 尹丽丽. 黄连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6, 8(28):144-145.

[29] 李红枚,党万太,杨小红. 小檗碱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7, 14(33):31-34.

[30] 刘国安, 张晓煜, 陈青兰, 等. 多种体系中黄连素和NAC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8 (6): 890-895.

[31] 孟芳,谭小武. 黄连素诱导肿瘤细胞调亡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 18(4):99-102.

[32] 朱学君,王译伟,张孝琴,等. 小檗碱及其衍生物的抗癌机制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2017, 45(17):3-6.

[33] 方慧华,李洪娇,何小蕾,等. 小檗碱及其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17, 52(6):429-433.

[34] KUO H P, CHUANG T C, TSAI S C, et al. Berberine an Isoquinoline Alkaloid Inhabits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Breast Cancer Cells via Akt Pathway Modulation[J]., 2012, 60: 9649-9658.

[35] 王海燕,余海忠,郑玉兰. 小檗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15, 37(8):1791-1795.

[36] 杨硕,佟倩. 黄连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6(6):1526-1527.

[37] 姜甜,贾友宏,李一石. 小檗碱调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 31(5): 727-730.

[38] 蔡悦,袁捷,刘晓龙,等. 小檗碱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 33(8):2154-2158.

[39] 高子蕊,初明. 黄连素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7, 4(11):7-11.

[40] 洪金妮,杨金霞,王学美. 清热解毒中药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5, 46(17):2656-2681.

[41] 武卫党,张星艳,慈小燕,等. 小檗碱对有机阴离子转运体抑制作用及双向跨膜转运研究[J]. 药物评价研究,2017, 40(6):778-782.

[42] PRERNA N, DOMADIA, ANIRBAN B, et al. Berberine Tardets Assembly of Escherichia coli Cell Division Protein FtsZ[J]., 2008, 47: 3225-3234.

[43] JONAS S, ANDREAS N, BRAIN B, et al. An ATR-FTIR Sensor Unraveling the Drug Intervention of Methylene Blue, Congo Red, and Berberine on Human Tau and Aβ[J]., 2017, 8: 710-714.

[44] 袁梽漪,王玉刚,柴玉爽,等. 小檗碱作用靶点及其吸收特点-老药如何新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16, 41(12):2362-2370.

[45] 赵玉楠,谢伟东,邢东明,等. 中药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研究的策略与实践[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 18(6):1005-1011.

[46] 曹机良, 孟春丽, 王柯钦, 等. 改性腈纶黄连素媒染染色[J]. 印染, 2013, 39 (15): 7-9.

[47] 曹机良, 许志忠, 李亚辉, 等. 黄连素的提取及其对锦纶6的染色性能[J]. 纺织学报, 2012, 33 (9): 88-93.

[48] 曹机良, 孟春丽. 黄连素对腈纶纤维的染色[J]. 毛纺科技, 2010, 38 (8): 21-24.

[49] 李晓春, 孟春丽, 程献伟,等. 稀土作为黄连素羊毛染色媒染剂的研究[J]. 毛纺科技, 2015, 43(10):24-27.

[50] 杨柳, 曹机良, 安刚, 等. 阴离子改性棉织物天然色素黄连素染色工艺[J]. 上海纺织科技, 2016 (7): 24-27.

[51] 许志宗,许治铭,陆辉,等. 阴离子改性天丝织物的抗紫外线和染色性能[J]. 印染,2017, 24: 9-12.

[52] 张晓峰, 曹机良, 孟春丽. 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及整理后黄连素染色工艺[J]. 针织工业, 2014(10):37-41.

[53] 朱超. 黄连素作为核酸染料染色效果的探讨[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10):224-224.

[54] 杨金玉,李永生,高秀峰,等. 盐酸黄连素作为脱氧核糖核酸荧光染料染色效果的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2008, 27(9):968-972.

[55] MD M I, SEBANTI R C, GOPINATHA S K. Spectroscopic and Calorimetric Studies on the Binding of Alkaloids Berberine, Palmatine and Coralyne to Double Stranded RNA Polynucleotides[J]., 2009,113:1210-1224.

[56] LI X L, HU Y J, WANG H, et al. Molecular Spectroscopy Evidence of Berberine Binding to DNA:Comparative Binding and Thermodynamic Profile of Intercalation[J]., 2012,13: 873-880.

[57] Monika Megyesi, Laszlo Biczok,Berberine Alkaloide as a Sensitive Flurescent Probe for Bile Salt Aggregates[J]., 2007, 111: 5635-5639.

[58] MONIKA M, LASZLO B, ISTVAN J. Highly Sensitive Fluorescence Response to Inclusion Complex Formation of Berberine Alkaloid with Cucurbit[7]uril[J]., 2008, 112: 3410- 3416.

[59] 郭文彦, 徐晶晶, 李常风. 以黄连素为荧光探针测定配合物的平衡常数[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6 (3): 52-55.

[60] ZSOMBOR M, LASZLO B.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Berberine Inclusion in Cucurbit[7]uril[J]., 2014, 118: 2499-2505.

[61] 杨钧. 基于葫芦脲为超分子主体的分子光谱学研究及分析应用[D].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62] 赵潇俊,夏利华,王孟可,等. 荧光猝灭法考察小檗碱及衍生物与牛血清蛋白作用[J]. 药物生物技术,2018, 25(3):206-209.

[63] 张萍,刘丹,陈安银,等. 荧光粉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J]. 广州化工,2015, 43(19):103-104.

[64] 刘慧,黄承志. 荧光碳点与小檗碱类药物的作用及盐酸药根碱的选择性测定[J].中国科学:化学,2016, 46(8):810-815.

[65] 张跃淑,史文波,李俊芬.小檗碱和药根碱的光谱行为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5, 32(3):32-35.

[66] 程伟, 李建军, 许闽海,等. 黄连素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J]. 化学传感器, 1999 (3): 37-40.

[67] 戴自钦. 黄连素石墨涂膜电极的研制与应用[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 (2): 60-66.

[68] 黄德培, 周燕真. 一种PVC膜涂层玻璃电极的研制[J]. 分析化学, 1989 (7): 646-648.

[69] 池华, 周同惠. 黄连素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J]. 药学学报, 1983 (4): 40-46.

[70] 杨云, 余盼, 夏超杰, 等. 新型黄连素肉桂酸类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J]. 山东化工, 2017 (21): 10-13.

[71] 朱万仁, 崔锋燕, 李家贵, 等. 新型黄连素席夫碱的合成与表征[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7 (5): 42-48.

[72] 文思奇. 新型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相关抗微生物活性研究[D]. 西南大学, 2016.

[73] 韩谢,邵开元,胡文祥. 小檗碱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8, 40(1):1-7.

[74] DEBIPREETA B, MAIDUL H, FRANCO B, et al. Biophysical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the 13 Position Substitution of the Anticancer Alkaloid Berberine on its DNA Binding[J]., 2012,116: 2314-2324.

[75] 苗英杰, 多酸基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76] JOE C, NATHALIE S, MARTINE C, et al.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Fluorescent Nanofibers and Recticulated Solid from Berberine Palmitate: A New Example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Enhancement in Organic Ion Pairs[J]., 2011, 27:2844-2853.

[77] 石舵,罗素琴,刘乐乐,等. 小檗碱及其盐类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8, 40(1):80-83.

[78] 王政. 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担载黄连素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吉林大学, 2015.

[79] 孙红武. 黄连素纳米乳给药系统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erberine Chloride

1,2

(1.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 Co., Ltd., Foshan Guangdong 528300, China;2.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142, China)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berberine chloride was introduced, including the purification of natural product and chemical synthesi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dyeing property, fluorescent probe, sensor and electrode, derivative and nano-drug delivery technology of berberine chloride wasdiscussed. The improvement of 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s, the confirmation of related substances in berberine chlori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fields were suggested.

Berberine chlorid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substances; Application fields

TQ463

A

1004-0935(2023)09-1337-07

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22JH2/101300113)。

2023-02-20

孙振华(1975-),男,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化工与制药生产、销售及管理等。

王国胜(1965-),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化工与制药,纳米材料与催化技术等研究。E-mail: wgsh-lyc@163.com。

猜你喜欢

黄连素小檗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贵州野生小檗属植物土壤与植株微量元素相关性及富集特征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黄连素并非止泻“神药”
交泰丸中小檗碱联合cinnamtannin D1的降血糖作用
黄芩苷-小檗碱复合物的形成规律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奥美拉唑联合黄连素治疗胃溃疡41例
黄连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的降血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