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2023-11-17李跃峰
李跃峰
(安徽肥东店埠镇农技站,安徽 肥东 231600)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韩俊先生在《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中提出,“健全包含信息服务体系在内的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基于此,应构建信息化等要素为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切实将监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效果与效率。
1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1.1 产地环境的监控
以往,农事记录靠手写、监管巡查靠跑腿、排查隐患靠瞅一眼的传统模式,就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工作效率低是最为明显的问题[1]。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产地环境监控中,能够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加快产地环境监测效率。在农产品种植期间,产地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因此,需要注重产地环境的监控。借助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能够实现农产品产地地理位置的精准采样,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配合使用具备多重优势,包括深入挖掘数据、系统管理及评价信息、短时间内获取实时信息等,一旦发现农产品种植环境存在问题,则需要及时治理,保障农产品种植质量。
例如,上海市摸清生产基地主体底数,绘制监管对象“一张图”做法。市农业农村委、测绘院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统一制定技术标准,实行一地块一编码,完成了全市100多万个农用地地块的数据采集和上图,涉及15.33多万hm2的7类农用地,汇聚了地理空间、土壤环境、遥感等多源数据,形成了上海农业的一张“数字基础底图”,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1.2 投入品信息的监管
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是基层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根源所在,农资销售店铺是农业投入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农产品生产期间需要借助化肥、农药等辅助用投入品,针对这项内容开展监管能够充分避免劣质、残留超标的农业投入品应用到农产品生产中。如青岛市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为抓手,通过汇聚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和农业执法数据,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矩阵式网格监管体系;将生产主体、农药经营企业、兽药经营企业、镇级农产品快速检测站点纳入智慧监管平台,为质量监管、分析研判、辅助决策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为智慧监管夯实基础。此外,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还能够分析农资交易各项数据,做到有效预警和预测农业投入品。
1.3 农产品生长情况的监管
根据农产品生长状态,采取恰当措施不断优化农产品培育。在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应用范围日益拓宽的背景下,衍生出了更加先进的网络监控技术,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可以达成实时监控的目标,实现全过程监控。如在农业场景当中,有些经验不足的农民可能会无法辨识或误认一些害虫,导致不能及时对虫情进行防治,继而扩大害虫造成的损失,还容易诱发农残问题与生态破坏问题。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发的“虫脸识别”技术已在安徽、江西等6省市推广应用。广东江门台山市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中引进“虫脸识别”技术,通过监测站点覆盖全市8000 hm2农田,为作物病虫害提供精准识别、监测和预警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经由拍摄、上传、分析、反馈等环节,让机器自动化识别照片中害虫种类和数量的病虫害测报,植保人员和种田大户可以快速了解农田内的病虫害情况。目前,“虫脸识别”技术对一些重大的迁飞性害虫以及小麦、水稻的重点关注害虫的识别,已经比较成功[2]。
1.4 产品质量的溯源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期间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借助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完成一个完善的食品及农产品溯源系统的搭建,依托于溯源系统,可以达成智能化监控农产品生产、种植、加工、存储、销售等多个环节的目标,溯源系统能够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溯源,通过使用电子条码的形式,农产品质量监管单位和监督部门和消费者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查询平台,实现查询农产品基本信息的目标,以此实现快速化的质量溯源。
2 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价值的方法
2.1 完善技术应用规范
农产品生产需要经历较多的环节,产业链较长,想要在生产和经营期间实现统一化技术标准的落实往往需要面临较大的难度,一个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否则,一方面对消费者利益和农产品产地口碑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行业及产业整体的进步。基于此,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务必要关注技术应用规范的建立健全问题;这样既有利于信息化农业接口的统一,又可减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传递期间的困难,有效避免资金的额外支出。政府机构需要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制定相应的规范性制度,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制度的完善中集中更多的力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期间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提供坚实保障。
2.2 加强监管部门协作
应当明确的是,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需要依托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力度的提升。不过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受机构改革影响较大,检测条件和手段缺失在短时间内还较难取得突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编制少、进人难、骨干缺、现有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存在年轻的技术骨干流失的风险。省、市特别是县乡检测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要求;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质量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时难以执行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3]。就现阶段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各单位之间加强通力合作是十分迫切的。借助这一技术,能够为各单位之间的良性、紧密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各个监管部门需要注重与其他部门之间合作力度的提升。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大众的健康。无论是政府部门以及涉及的相关机构或关联者,需要对食品安全做到十分敏感、高度重视,致力于形成良好的合力,加大监督和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力度。政府部门需要注重协同监管体系的总体规划与搭建方式,要在各级之间建立良好的线上沟通交流机制,保证相关信息传递的实时化,避免信息孤岛情况的产生。
2.3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对于食品安全的保障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为其提供保障的基础性工作,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以往的监管模式呈现出固化、僵化的问题,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开展水平。在分析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具体落实效果时可以发现,对信息技术认知程度不足是一项较为普遍的问题,呈现出监管方式盲目的特征,无法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因此,实践过程中务必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筑牢信息化融合思维。提升人员培训力度可以为技术落实奠定基础。相关单位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诸如: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追溯、检验检测、“三品一标”认证等。例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微信小程序,主要用于农产品全产业链监管,实现产品信息可追溯、流通去向可追踪、主体责任可追究、风险隐患可预警等目标。
2.4 梳理健全保障机制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一项持久化、长期化工作,仅靠零散的策略手段很难保证成效,因此,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梳理和健全保障机制。首先要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从本质看,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需要确保包含生产经营者、食品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在内的各个主体均可以在监管机制中广泛参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客户端、抖音账号等多种形式,并将与农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信息发布在这些平台上,拓宽大众了解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渠道,让大众认识到落实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职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切实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效能[5]。其次要建立区域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需要包含政府管理部门,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与固定风险监测点也需要在其中广泛参与,完成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达成及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分析、分类查询、风险分析、检测预警农产品监测数据的目的,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决策的有效制定。
2.5 优化成效评价体系
如何系统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的落实成效是该系统落实期间的重点问题,基于此,需要借助科学化信息监管成效评价指标和机制的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运用期间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精准体现。相关主体可以根据具体应用成效,调整监管系统的下一步应用方法,不断优化监管效果。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可以囊括监管效果、监管功能和监管成本等多项内容。此外,在建立农业标准与农产品安全技术推广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分散、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产销供求合作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责任追溯和质量保障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的提升。因此评价过程中还应将产业集聚程度、信息整合程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为监管效果的优化提供助力。
2.6 增强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各部门还应当编制专门化的应急处置预案,从保障产业安全入手,配套完善舆论引导机制、社会维稳机制,增强对微博、微信等论坛平台的舆情监测力度,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事件,避免负面信息过度炒作与放大,维护保障消费者权益,为农业生产安全保驾护航。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影响下,公众对食品质量的担忧和焦虑一直存在,对食品安全也愈发重视,不过,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往往不会对包装中是否存在认证标志过度关注[4],实践中要加强引导和宣传。
2.7 创新技术手段与方法
现代信息化技术快速崛起和发展,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更多机遇与平台,实践中要加强开发和引进,积极借鉴优质技术方案与做法,为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应用提供支持。以青岛市创新智慧监管模式为例,为克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提高基层监管效能,积极发挥信息化作用,青岛市通过绘制智慧农安“一张图”,织密全市“安全网”;运用现场监管“采集仪”,掌握信息“短平快”,借助远程视频实现全天候监控,推行掌上执法等;借助远程视频“千里眼”,实现监控“全天候”,自动采集信息、生成农事、监管行为记录,自动识别分析预警,改变传统模式,推行掌上执法“直通车”,全程管控“无缝隙”,建立智慧分析“大数据”,赋能信用“云管理”,全面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青岛市连续3年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3年进入全国10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提升。青岛市依托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这一体系的智能化、现代化转型进程,旨在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监测及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极大跃升。通过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将会发挥更多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