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机对北京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2023-11-16杨雅静李宗煦

现代农业装备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机械化农机

蒋 彬,张 岚,熊 波,杨雅静,高 娇,李宗煦

(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北京 100079)

0 引言

农机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2018 年12 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推动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典型城市,2021 年北京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05%,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等产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分别为37.63%、76.55%、45.26%、32.30%、39.93%。总体上,农机已经渗透到北京市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现代农业已进入到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发展阶段,机械化为主导的农业生产观念已深入人心。可以看出,随着北京现代农业的改革发展,今后将更加依赖农机装备的支撑和替代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了解农机投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影响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北京现代农业发展。

1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概论

1.1 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1-3]。直接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动植物),间接生产要素包括资金、科学技术、教育、管理、信息等。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以体力为主。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同,导致各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不同,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资源条件决定农业产量高低,影响劳动生产率。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地方,同样的投入可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现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良种、良法、现代科技装备等,劳动力成为农业生产的能动要素和主导力量,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科技进步而大幅提升[4-7]。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能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和能力,通过优化各种自然资源、技术、劳动、机械等生产力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组合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原来不能利用或很难利用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

1.2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关系

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才能发挥最佳作用。如图1 所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生产要素组合具有要素的不可分离性、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要素组合比例的变动性和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等特征。具体表现为,现代农业生产更加依赖于资本、科技与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可分离;资本、科技要素投入占比不断加大,职业农民呼之欲出,各生产要素的组合性、系统性明显增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反映的是生产要素之间采取的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经营方式等,反映生产要素的质的关系。

1.3 农机技术角度的生产要素组合关系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农业机械化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随着农机科技装备的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得到长远发展。

如图2 所示,农机主导的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农机科技、自然资源、劳动力、劳动资料、资本和农艺技术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装备的功能从单一的机械化向信息化、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农机科技的复杂性和技术融合性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越高的农机装备在实现更多功能的同时,对农机科技技术层面要素提出了更高的系统性要求。

图2 农机技术角度下的生产要素组合关系

农机科技与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的职业化、农业投入减量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机农艺融合化,最终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技术层面,要求农业从业人员掌握先进的农机操作技能,运用农机装备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对地块规模、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作物品种和农艺技术也必须优先满足机械化生产要求。

2 农机对现代农业生产影响的推拉理论分析框架

“推拉理论”由巴格内(D.J.BAGNE)首次提出,原是用于研究人口流动原因的理论,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因素,而流出地的不利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是推力因素,因此人类的流动是由推拉两股力量所决定的[8-9]。后来李(E.S.LEE)在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有推力,同时还存在中间阻碍因素[10]。现代农业生产是政府、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共同作用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受重视程度、经济投入、资源配套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发展满足各方的需求,最终目的是要释放农业农村活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和获得感[11-15]。该理论模型为解释农机如何影响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从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制约因素3 个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机对现代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框架如图3 所示。

图3 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机对现代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框架

2.1 农机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推力因素

由推拉理论可知,推力指的是现代农业生产系统面临的不利因素或新需求,即为什么要改变农业生产现状,发展农业机械化。主要有2 个方面因素:一是环境约束趋紧,长期以来为保证农业产出数量,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水、肥、药等大投入、大产出,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倒逼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发展高效精准农业,进而对农机科技装备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出了要求,更加注重农业的绿色生态属性;二是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从追求“吃饱”转到“吃好”,对优质绿色蔬菜和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此外,由于首都农业具有显著的都市型农业属性,市民对农业的观光休闲、生产体验、游玩赏乐有了更多的期待。

2.2 农机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拉力因素

拉力指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发展农机化的吸引力或有利因素,即为什么能够发展机械化农业,做好农业现代化生产。主要有3 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机科技,这是连接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关键,在保证农业产出质量的条件下,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升级;二是农机政策,农机装备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成本高、回收效益慢的特点,当前农机政策是拉动农民投入农机科技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机保险、金融、推广等政策;三是农民收入水平,这是农业从业人员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经济基础,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以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前提。

2.3 农机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影响其发展进程的因素会随着现代农业所处条件环境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相反有利因素也能够转化为不利因素。这其中农业生产主体居于主导地位,这类制约性因素包括农业农村制度、生产经营水平、思想观念等。以思想观念因素为例,农业从业者的思想观念转得快,跟得上产业发展、政策调整的步伐,就会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改革发展要求;相反,如果思想观念停滞落后,跟不上时代节奏,就会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推力因素分析

1)农业环境约束。农业生产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农业生态价值的具体体现。过去主要强调农业产量产出,导致了水、肥、药等要素投入过量。以化肥施用为例,按照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公报耕地93 547.90 hm2测算,2021年,北京市农业中氮、磷、钾平均施用强度分别为223.35、33.63、35.68 kg/hm2,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为673.14 kg/hm2,这高于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规定的化肥施用强度极限值250 kg/hm2。在有机肥替代化肥方面,目前北京市畜禽养殖业粪污处理利用率还不够高,需要加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等设施、科技装备的配套应用,促进种养业循环发展。

2)消费需求。一是消费结构。北京产出的农产品占市场消费的比重较小,理论上北京市农业产出能够实现自产自销。如表1 所示,从全市居民消费结构看,已完全转向了以肉、蛋、奶、水果、粮食和蔬菜消费为主,其中蔬菜及菜制品占比最大,为29.61%,其次是粮食、干鲜瓜果,分别占比27.35%、19.21%。肉类、奶类及其制品、蛋类及其制品分别占比8.34%、7.41%、4.0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转移,粮食消费量会进一步减少,消费结构向肉、蛋、奶升级。二是消费模式。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市民对农业体验参与度大幅度提高,2021 年农业观光园为1 009 个、经营收入18.4 亿元、接待游客1 154.5 万人次,每年农业采摘、游玩、体验等人均休闲农业支出160 元,表明市民对农业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和文化性需求。

表1 2021年北京市居民家庭主要食品人均消费量

3.2 拉力因素分析

1)农机科技。包括2 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和机械技术结合的硬件,这是农业科技的物质载体,主要指各类农业机械;二是以机械化调度、经营管理、规划等为主的软件,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现代化。与其它生产要素相比,一方面农机科技成本高、投入大,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特点,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越高,农机装备就越能发挥它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会生产出更优于现有农机装备技术效率的机械,这说明机械化生产本身就有技术迭代发展的优势。

2)农机政策。农机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报废更新政策2 个方面,指对农民个人、家庭农场和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农机具给予补贴,起着带动农民购买农机,减轻农民购机经济负担的作用,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目前北京农业购置补贴已经涵盖粮经、蔬菜、畜牧、渔业、生态、林果等产业,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型农机具种类齐全、各个农业产业及环节全面覆盖、高中低端农机装备并存的发展新格局。

3)农民收入。近10 年来,北京市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大幅增长,如表2 所示,2021 年北京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 303 元/ 人,是2012 年的2.02 倍,相应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 年的70.51% 提高至93.05%,提高了22.54%。采用一元回归线性模型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进行拟合,得出机械化发展与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正向相关性。回归模型为

表2 2012—2021年北京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式中:

Y——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X——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该方程的相关系数R为0.992,测定系数R2为0.984,显然高度相关,检验通过。该方程表明,近10 年来,北京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 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应增加1 801 元。

3.3 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农村制度。这里主要指土地制度,包括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土地的一项基本政策和经营制度。但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应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发展形态和阶段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2)生产经营水平。农机科技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主要是靠它们的使用者,同样的科技装备投入,不同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会有不同的产出效益,这是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所决定的。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就会产生正向拉动作用,相反则会产生负向的制约作用。

3)思想观念。人们会倾向于依赖其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或经验进行农业生产作业,这种依赖具有较强的粘性和惯性,而农机科技装备的应用势必对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冲击,这就要求农业从业人员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跟上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的步伐,相反则会成为制约因素。此外,人们对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推进的路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机科技水平等都会从不同角度影响北京现代农业的发展。

4 结论

1)农机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桥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机科技是现代农业科技、生产要素、人才要素、资本要素的集成、融合以及优化配置的节点,是推动农业生产由数量向质量、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发展的核心,更是促进农业技术层面组合变革向农业生产及管理制度层面组合变革的关键。

2)农机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借鉴“推拉理论”对机械化角度的北京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推力因素包括农业生产环境约束、消费需求,拉力因素包括农机科技、农机政策、农民收入,制约因素包括农业农村土地制度、生产经营水平、思想观念等。分析表明,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相对应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 801 元;通过自身技术进步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优化,农机科技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解决农业发展中积累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满足农业生产中各参与方的需求,推动北京农业现代化发展。

3)要以农机为基点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北京要继续加大先进农机科技装备的集成推广应用,同时加强政策、资源、制度、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配套,切实把农机科技融入到现代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中,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配置,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机械化农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沃得农机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不一样的农机展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