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2023-11-16王少飞李政罗炼铎

国资报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企业中央企业

王少飞 李政 罗炼铎

中央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果策略不对头,就会“事倍功半”。要搞清楚策略,就要先掌握当前科技创新和创新产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从理论上得出一些基本的规律性认识。熊彼特创新假说认为,那些领导市场的巨型公司“拨动了创新的琴弦”,而最近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颠覆性创新往往诞生于具有科学家基因的工程师团队和小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传统创新理论是否已经被颠覆?这对中央企业又有哪些启示?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与研究。

当前创新实践对于传统创新理论的背离

传统创新理论认为,资本投入强度、垄断性收益激励、风险承受能力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定了大企业和不完全竞争是技术变革的源泉。实证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有其“不变”与“变”的两面。

不变的是,大企业在创新投入上仍然更具热情。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统计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2021年,在榜的2500家企业研发投入合计10939.2亿欧元,占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86%。分国别来看,美国有822家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合计4396.8亿欧元,占当年美国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81.3%。德國有114家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合计910.3亿欧元,占当年德国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80.8%。另一项规模更大的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BvD全球上市公司分析库收纳的全球155个国家近8万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雇员在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户均研发投入7614.4万美元,是300人以下小企业户均研发投入的6.8倍。分国别来看,这一比例在美国是8.5倍,德国是17.1倍,英国是22.2倍。

变的是,小企业产出了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小企业在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日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截至2019年,美国有3070万家500人以下的小企业。全美70%的科技创新成果由小企业创造,小企业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2倍。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曾收集20世纪对美国和世界有过巨大影响的65项发明和创新,总结发现:“这些发明和创新基本上都先由个人完成,取得专利后创办自己的小企业,生产和销售这种新产品,最后再发展成为大公司。”德国小企业以盛产“隐形冠军”闻名。2016年德国有1307家“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不到1亿欧元,但产品市占率排名全球前三或大洲第一,以0.6%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德国20.4%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欧盟委员会曾做过一项统计,德国70%的发明创造、80%的工程师培养都由小企业完成。

实践与理论背离的原因是产业分工的精细化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

比较大企业创新优势和小企业创新优势的主要论据,前者强调大企业在资源和能力上的优势,关注的是市场结构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的地位;后者强调小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和不确定性中的灵活性,关注的是创新环境以及与之相契合的组织结构。

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来自创新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预期。传统创新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其对大企业创新优势的认识与当时广泛出现的垄断市场结构有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垄断企业和垄断组织在主要发达国家大量出现。以美国为例,1910年有445个托拉斯。以产值计,各类托拉斯控制全国纺织工业的50%,玻璃制造业的54%,食品制造业的60%,化学工业的81%,钢铁工业的84%,石油精炼产业的90%。在这种市场结构下,行业利润规模是限制大企业营利能力的直接因素,使其有充分的积极性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经济学家托马斯·迪洛伦佐称之为“高效的垄断”:“卡内基钢铁将钢轨价格从1875年的160美元/吨降至近25年后的17美元/吨;洛克菲勒在1897年将精炼石油价格从30多美分/加仑压低到5.9美分/加仑;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将汽车成本从每台8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19世纪80年代,垄断行业的产出增长高达175%,而非垄断行业仅有24%。”“高效的垄断”本质是由于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导致创新的收益不能被创新成本的承担者独有。而大企业因为充分占有市场,使得创新收益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并尽可能归于自身。市场结构越集中,大企业的这一优势就越显著。

随着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契合离散的创新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现代化,产业分工日趋精细,横向上不断有中间品和零部件行业从最终产品中析出,纵向上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价值链环节也逐步出现分离。在整个总成产品创新中,归属于大企业的部分越来越少。比如,在19世纪末,汽车完全是一种手工单件生产产品。全球仅有20多家汽车公司,采用家庭作坊的方式完成从发动机到车厢、车灯等全部组件的制造和组装。1908年福特推出第一台T型车时,公司有500多个生产部门。而在今天,汽车已经是由2万多个零件、240多个零部件品类构成的复杂产业。零部件产值占到整车的50%~70%。无论是多大的汽车公司,都只能专注整车设计以及少数核心部件的研发,绝大多数零部件创新都需要分散到供应商中完成。汽车产业的变迁,只是社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可以肯定,只要一个行业的效率提升仍依赖专业分工实现,该行业内小企业的创新作用就会持续强化。

现代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使得小企业在灵活响应市场和颠覆性创新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项研究,18世纪,知识的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20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变成5~10年;到了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大多数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验证技术的市场价值变得和创造新技术同等重要,而小企业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灵敏。2021年全球有效专利数量超过1650万件,是21世纪初的7.2倍。随专利数量一同飙升的还有专利流失率。据彭博社统计,2013年以来91%的外观专利、61%的实用新型专利和37%的发明专利仅在5年后就被主动放弃。在新技术井喷出现的今天,快速验证技术的市场价值变得和创造新技术同等重要。而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响应市场方面比大企业更灵活。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小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14%,科技投资回收期比大企业短1/4。二是颠覆性创新更加频繁,小企业更有动力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颠覆性创新首先破坏的是大企业的既得利益。柯达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比索尼整整早了6年。但因为自身80%的胶卷市场份额,柯达选择了雪藏数码相机。处于市场边缘的索尼毫不犹豫将其推向市场。这反映出大企业和小企业不同的创新诉求:大企业的目标函数更倾向于渐进性创新,可以通过现有市场放大创新收益;小企业则倾向于颠覆性创新,可以避免在弱势领域与大企业竞争。

市场结构越集中、技术路线越明确,越有利于大企业发挥创新作用,反之则适合小企业创新作用发挥。大企业和小企业创新优势的形成机理不同,大企业发挥创新优势有赖于新技术在已有市场成规模的应用,既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也要求新技术能应用于现有市场。而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则来自行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应对不确定性市场和技术形势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结构越分散、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越强,越有利于小企业的创新作用发挥。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创新产业的“四象限”策略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创新产业发展,是当前中央企业的重要使命任务。在策略上,关键是要与链内企业错位发挥优势,按照不同市场结构和创新活动类型分类选择自主研发、联合创新、投资并购等不同参与形式,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创新分工格局:

在市场结构集中、技术路线明确的创新领域,中央企业应作为技术模仿、赶超和扩散的实施主体。对于这类领域,科技创新的最大障碍不是广泛探索并灵活调整技术路线,而是如何为后发创新主体创造有望形成商业正循环的规模化市场,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改造。中央企业多属于行业内的总成企业,或是最大规模市场占有企业,最有条件集中承担行业的赶超成本,作为技术模仿赶超的具体实施主体,以较低总体成本在短时间内带动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在市场结构集中、技术路线不确定的创新领域,中央企业应聚焦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引领行业发展方向。这类领域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维护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开拓新的发展动能。一方面应强化中央企业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牵头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组织带动共性技术研发,催化行业新一轮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应由中央企业主导产业前沿研究院建设,探索前沿技术发展方向,为推动行业增长和维持国际竞争力提供公共投资。

在市場结构分散、技术路线明确的创新领域,中央企业应突出发挥在复杂系统创新中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作用。这是当前我国面临最常见的创新类型,典型如光刻机、大飞机制造等,产业链分工精细,最终产品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在这类领域,中央企业应主要定位于复杂系统创新的主导者、组织者,充分发挥总成企业的需求牵引作用,以规模化需求稳定各类创新参与主体的市场预期,激发各类主体填补产业链空白,围绕总成产品创新开展专用性投资。此外,中央企业可以聚焦少数核心部件或整机集成开展自主创新,对标国际领先产品进行系统级的创新规划,以出题人身份将创新需求派生到链内企业,为国内产业链持续提供紧跟国际技术前沿的机会。

在市场结构分散、技术路线不明确的创新领域,应支持中央企业有序发展创投、并购业务,强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对于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行业,细分领域繁多,技术更替剧烈,中央企业“从零开始”难度极大、效率也不会高,应当有“买新、买早、买准”的策略,准备承担必要的沉没成本。一方面支持中央企业有序发展创投、并购业务。对照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产业发展方向,鼓励中央企业有序开展创业投资、并购交易,加快在有关领域内的布局,并在负债率控制、经营业绩考核、容错机制等方面提供政策便利。另一方面强化专业化股权投资机构的建设。在强化现有两类公司产业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新设几家专门从事战新产业、未来产业投资的投资运营公司,分领域对国有资本增量投资组合进行专业化管理,设立专门投资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扶持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潜团队和小微企业,成为创新产业循环增长的“蓄水池”。

猜你喜欢

小企业中央企业
企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企业
企业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