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藏海
2023-11-16
还有哪幅画是他们没看过的
文/流念珠
在1972年到1976年间,作家蒋勋在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当导游。1976年某一天,他接到了一个“三人团”订单——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来卢浮宫参观。这个母亲很希望两个孩子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完成“填鸭式”教育,在最后一天,她问了蒋勋这样一句话:“还有哪幅画是他们没看过的?”一时间,蒋勋愣在那里。他深知母子三人千里迢迢来一趟不易,可听过这样的话后,他感到莫名的难过。
十几年后,蒋勋到一家自助餐厅用餐。他看到,一个端着堆满食物盘子的小伙子一边挑选、叠放食物,一边问身边的朋友:“还有哪一样食物是我没吃到的?”
蒋勋立刻想起了逛卢浮宫的母子三人,也突然明白,自己当初为何感到难过。那时,蒋勋已经在卢浮宫待了整整四年,所有的画他都见过,但“见过”只是打过照面,而不是“看过”,他眼里的“看”,是欣赏,是细品。所以,当有人说出“哪幅画还没看过”这样的话时,蒋勋感到难过——许多游客只注重参观名画数量而不注重对名画的理解。
蒋勋说,如果当初那位母亲把“还有哪幅画是他们没看过的”改为“他们都看过哪些画”,吃自助餐的小伙子把“还有哪一样食物是我没吃到的”改为“我刚刚吃到的那一口,真是好得不得了”,那就极好了。他的意思是,如果人在一生中只执着于“还没得到的东西”,而不珍惜“已经得到的东西”,那么将会一直处于不满足与不幸福的感觉之中。
可是,要怎么避免一直纠结于“还没得到的东西”呢?蒋勋说:多去品味,而品味绝不是比量,而是比“质”。六朝时期,人们很喜欢用“品”这个字,他们把写诗写得最好的人放到《诗品》这本书中,把画画画得最好的人放到《画品》這本书中。在那么遥远的古代,人们都已懂得将“质”排于“量”之前,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着眼于已经吃进嘴里的当下的那一口,尽情去感受它的美好呢?
(菊之雅摘自2023年4月18日《联谊报》,斤禾图
你会先救谁
文/罗振宇
听一位老师讲课,他问了一位女生一个问题:如果老公和闺密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女生犹疑了一会儿说,救我闺密。而老师说,你怎么不想另外一个问题呢?你老公和闺密为什么会同时掉水里?这背后要是追溯清楚了,没准你一个不想救了呢。
这当然是个玩笑了。老师借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绝大部分人做事的时候,本能反应都是,一出来问题,马上就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都是应激反应。只有很少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去定位问题,去追问问题背后的问题。
世界总是给我们出选择题,想让我们在两难之中选一个。而我们要想得高分,最重要的是反过来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让我选啊?
(孤山夜雨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斤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