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of Science的公众急救培训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23-11-16雷子辉谢婉银李欣妍
雷子辉,冯 晶,谢婉银,屈 歌,李欣妍,申 鑫,甘 勇,2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430030;2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571199
急救是对急性疾病或损伤提供的初步救助,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起急救,以保护患者生命、预防进一步的伤害发生[1]。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伤害发生后的黄金急救时间内应立即展开救援,而专业人员可能无法及时到来现场,导致抢救时机的延误[2]。报告显示,在专业人员到来前由旁观者实施急救可以避免超过59%的死亡[3],故而在公众中开展急救知识培训,让公众成为“第一反应人”十分有必要。科学计量学对文献内在结构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揭示了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现状,识别了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4]。由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软件具有强大的引文分析功能,通过文献信息绘制的文献共被引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清晰地反映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及研究热点[5]。虽然目前公众急救培训研究的文献数量不断攀升,但是相关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还存在不足。研究显示,我国公众急救标准化培训起步较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公众实际开展现场急救的频率极低,反观国外,美国具有标准化的公众急救培训考核体系,急救反应时间也明显更短[3,6-7]。因此,对公众急救培训领域文献展开计量学研究,对提示我国研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引文索引为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收录的论文,将“first aid”“train”和“public”及这3个词的变体作为主要概念,以主题词构建检索式展开检索,文章发表时间限定在2002年1月1日-2022年4月30日,发表类型限定为论文和综述论文,得到1746篇文献。对文献的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排除主题与公众和急救培训无关的内容,最终获得符合标准的文献570篇。在Web of Science中对文献进行标记并以“全记录和引用的参考文献”纯文本的格式导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WoS的检索结果分析功能对作者、机构和国家的发文量进行统计。使用CiteSpace 6.1.R2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视化图谱绘制的具体参数设置为:时间切片1年,节点选择为Top 50,Cosine算法计算联结强度,剪裁方式为寻径剪裁。通过CiteSpace对文献的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突现词探测,并绘制可视化图谱。使用Excel 2021绘制了关键词突现检测图谱。
2 结果
2.1 文献发表年份分布
共纳入570篇公众急救培训相关文献。发文量呈现为2个阶段:2002-2015年期间发文量呈小幅度的上升趋势,2016-2021年期间发文量呈快速波动式的上升趋势。后10年的发文量占20年间(未统计2022年)文献量的70.13%,且近5年的发文量较大。见图1。
图1 公众急救培训相关文献发表年份分布
2.2 作者发文量统计及合作网络分析
表1列出了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图2则给出了作者的合作网络,对网络进行聚类分析,Q值为0.9405, S值为0.9717。由图2可知,相应作者的集群主要包括:以Leary Marion和Blewer Audrey L为代表的美国研究集群;以Iwami Taku和Nishiyama Chika为代表的日本京都大学研究集群;以Jorm Anthony F和 Kitchener Betty A为代表的澳大利亚研究集群;以Myklebust Helge 和Birkenes Tonje Soraas为代表的挪度医疗公司研究集群等。
表1 作者发文量统计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3 关键词分析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3为CiteSpace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共有节点723个,连线4704条,网格密度为0.018,将高频关键词和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整理为表2。其中,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为心肺复苏、生存、院内心脏骤停、基本生命支持和心脏骤停;前5位的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为态度、教育、儿童、对照试验和照护。
表2 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排名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2.3.2 关键词聚类分析。CiteSpace提供的关键词聚类分析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了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使前期研究的内在结构更加清晰。对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共得到13个一致性较高的聚类,Q值为0.4972,S值为0.7980。图4为关键词聚类图谱,13个主题主要有仅手心肺复苏、急救、自动体外除颤器、心理健康急救、心脏骤停、院外心脏骤停、院外心肺复苏、管道、救护车响应时间、心源性猝死、仅按压式心肺复苏、出血控制、幸存者。聚类分析发现2002-2022年期间的文献主要研究了心脏骤停、失血和心理健康问题3类疾病。研究内容则涵盖了心肺复苏培训、辅助器具使用(如自动体外除颤器、管道等),以及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计划。
图4 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2.3.3 关键词突现分析。图5识别了近20年的15个突现词,其中突现强度较高的5个关键词为效果、自动体外除颤器、院外心脏骤停、联系和教育。一直持续到2022年的研究热点包括效果、联系、教育、干预、院外心脏骤停等。
图5 关键词突现检测
3 讨论
3.1 国内公众急救培训研究的发文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
从发文量的时间分布看,公众急救培训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近5年发文量较大。通过WoS对纳入的570篇文献的引用次数进行分析可知,文献共被引11529次,篇均被引20.26次,H指数达到了51,公众急救培训领域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处于较高水平。国内发文量达到了48篇,但2008年才出现第1篇被WoS收录的论文,篇均被引为8.85次,H指数为12,在中科院分区的顶刊杂志发表9篇文献,但6篇主要是国外研究团队的成果,仅以参与者加入。这一差距显示了国内在该领域较晚的起步。作者合作集群可视化图谱也显示,国内作者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更高。公众急救培训研究的差距可以由国内外医疗体系的差异解释。以基层为重点的发达国家医疗体系,医疗资源主要分布在社区诊所中,保证了大多数疾病能够在基层解决,这为急救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员和场所的基础[8]。而国内大多数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大型综合医院,基层能够开展的活动非常局限,急救培训基本都由中国红十字会承担,从而导致了国内外对急救培训重视程度的差异[9-10]。此外,发达国家为急救培训建立了专门的培训基地,培训流程也不断专业化和规范化,而国内急救培训仍存在多头管理等障碍[11-12]。因此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创新本土的急救培训推广模式,以适应基层人员配备不足,培训难获取和公众参与率低的现状。
3.2 心肺复苏是公众急救培训的热点主题
从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可以发现,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是大多数研究关注的重点。从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中可以发现,前期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心脏骤停的处理、心肺复苏的教学、心理健康急救以及出血控制。根据文献内容进一步细化为心肺复苏的培训现状和效果[13]、心肺复苏培训方式的改革和新技术的运用[14]、心理健康急救和失血控制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和影响因素[15-16]。进一步从高频关键词和最大聚类集群(仅手心肺复苏和急救)的文献中挖掘前期研究的热点,发现3个热点主题,即公众急救培训知识的保留情况[17]、急救培训的现状和影响因素[18]、不同形式心肺复苏培训效果比较[19]。从公众急救培训的主题和热点可以发现,心肺复苏在学术界受到的关注最多,发文质量也最高。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重要抢救措施,研究者们在改进培训方式、简化心肺复苏步骤以及保证培训效果等应用性的工作上展开大量研究,发现了自我指导教学、仅手心肺复苏、短时间学习回顾以及急救调度员指导等多种改善培训效果的方式,保证了现实中心脏骤停患者能及时和有效地获取到急救帮助[20-22]。202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将人民的健康促进划入法律范畴,其中,院前急救体系的完善作为重点条目列出。目前,中国急救培训主要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红十字会提供,培训方式较为局限。在国内外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能否通过系统评估完善急救培训体系,通过试点建设扩宽急救培训方式,通过公共媒体扩大急救受众人群,值得引起关注。
3.3 研究前沿主要包括公众急救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等方面
对关键词中的突现词进行二次检索,发现公众急救培训的研究前沿主要有4个重要方面。①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提升的探索性研究,如Zheng等对虚拟现实技术用于急救培训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和分析[23]。②新地区急救培训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如Mao等对重庆市大学生急救培训情况、意愿和知识水平的调查[24],以及Uny等对贫困社区急救培训影响因素的调查[25]。③儿童急救培训重要性的研究,如Martinez等对西班牙8-12岁的儿童进行2小时急救培训后学习效果的调查[26],以及Nakagawa等对儿童学习急救技术重要性的文献审查[27]。④急救培训公众参与率提升的研究,如Scapigliati等对多种社区策略开展范围审查以确定提升公众参与率的策略[28]。从公众急救培训的研究前沿可以看出,学术界一直致力于提升公众开展急救的有效率,通过在儿童中开展急救培训,利用现代化急救培训的技术,以及改进公众获取培训的策略,让更多人加入到急救培训中来。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全民健康素养提升,重点疾病预防作为总体目标出现,教育部也将学校急救设施建设和师生急救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工作纳入教育“十四五”规划中。但是中国当前公众急救培训水平还较低,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前沿研究的经验如何本土化应用到中国实践中,能否通过技术发展完善培训效果,以及是否可以优化医疗资源分配,都是公众急救培训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