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

2023-11-16高春玲张熙茁

图书馆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高春玲 张熙茁

(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系统解读我国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进展,以期为图书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提供借鉴和思考,并探寻未来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向。

2 “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自2021年以来,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对其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见图1)。

图1 “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强调坚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1]。《“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和提高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和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4]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5]分别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人两个角度强调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弘扬,并提出非遗代表性项目研修培训任务及目标。《“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要健全非遗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等,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提高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强化文物和非遗真实完整保护传承[6]。

以上政策在2021年密集性发布,从坚持保护到加强保护、重视传播普及、加强地域性保护、培训传承人以及发布保护细则等层面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不断细化和优化。由此可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

3 文献综述

笔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AND图书馆”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22年12月8日,共检索到689条结果。对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后,得到421篇有效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关键词提取和优化,运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图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图谱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应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图书馆的保护职能,尊重特殊性质,提高研究水平,加强监督管理[7],在加强理论性研究、建立特色馆藏等4个方面开展创新性服务[8];图书馆应该与非遗保护中心协作,合理利用口述档案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9]。许昌市图书馆作为典型案例之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化原生态存储与保护等5个方面开展保护工作,并在推动文化产业、开发文化旅游等4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价值[10]。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图书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11]。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其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和挑战,应从技术方法、用户使用习惯[12]、建立建设标准、加大宣传力度[13]等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此外,还应从构建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模式、加强数字化建设、组建人才队伍[14]、建设数字博物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VR技术完善娱乐化策略、加强政府引导[15]等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3)民族地区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在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16]。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注重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建立地方特色馆藏[17]。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采集、立档、保存、传播及宣传[18],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19]。

(4)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高校图书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工协作属于添砖加瓦或锦上添花式的保护和实践[20]。可以通过开办专题系列讲座、增设选修课程、建立研究中心等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1]。还可以在特色馆藏、数字化建设、科学研究[22]、人才选拔、宣传策划、团队建设、学科结合、拓展应用[23]等方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地方文献的完整性、丰富馆员知识、培养非遗保护的能力和热情、提升宣传工作的质量、促进学科互融和知识再生产十分必要[24]。另外,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在宣传教育、引领示范、人力和资源、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作用及优势,以主要组织者的身份参与价值导向机制、协同运行机制、协同保障体系和协同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25]。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学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措施和保护主体两方面,侧重保护以及传承的理论研究。但对于图书馆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现状未见充分报道,因此有必要进行全面调研,探讨我国图书馆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为未来工作的推进提供解决思路,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4 图书馆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31所省级图书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进行系统调研,从而探究我国图书馆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践进展情况,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

4.1 总体概况

4.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我国省级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主要包括非遗特色馆藏资源、主题活动、科普、培训、纪录片和文创产品6个维度,如表1所示。

表1 省级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方式

由表1可知,31所省级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最常见的方式有主题活动(以展览、动手实践为主)、科普(以讲座为主)和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其中主题活动和科普这两种方式在图书馆界的覆盖率达到了100%,部分图书馆还通过培训、文创产品、纪录片等方式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4.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在笔者所调研的31所省级图书馆中,有16所图书馆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建设,覆盖率达到51.61%,其中9所图书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专题数据库。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所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门类[26],根据以上十大门类,筛选出我国省级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内容(见表2)。此外,云南省图书馆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范围扩展至全国,建设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不断扩充了国内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2 省级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内容

4.2 典型案例

调研发现,有的图书馆充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技术、领域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1)引入新兴科学技术。浙江图书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VR技术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真实地展现在参与者眼前,让每位参观者能身临其境地进入南浔嘉业堂藏书楼中,体验古老的雕版印刷过程[43],给参与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南京图书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展“漫步中山陵、探访雨花茶”的研学旅行活动。研学导师陈盛峰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由其带领参与者游览并讲解紫金山、明孝陵、下马坊等景点[44]。到达研学基地后,参与者除了了解雨花茶的生长环境、制作技艺外,还会参与采茶、炒茶、品茶等过程。此举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还有利于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

(3)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山东省图书馆以非遗民间传说“八仙传说”为文本,结合八仙文化中暗八仙的形象,传承烟台泥塑彩塑、烟台剪纸、烟台绒绣等非遗传统技艺,以“虎”形象中最为常见的布制老虎为基础形象,开发了八仙福虎品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45](见图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3 八仙福虎品牌及产品包装设计

上述图书馆基本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VR技术、研学旅行以及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趣味性和传播范围,也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

5 我国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虽然我国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在初级阶段,在数字叙事能力、推广与传播手段、资源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5.1 数字叙事能力有待加强

虽然大部分图书馆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展览、讲座都以传统的参观、讲授形式为主,活动趣味性不强。馆藏资源中音频、视频的占比也较低。总体来说仍然以传统的叙事方式为主,数字叙事能力有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非物质”的特点,传统的叙事方式无法充分展示出其特点和魅力。长此以往会降低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5.2 推广和传播手段比较单一

我国省级图书馆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推广与传播普遍依赖于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两大平台,推广传播手段传统单一。线上多平台宣传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微博、B站、小红书等新兴宣传平台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手段亟需创新。因此活动对年轻用户缺乏吸引力,难以吸引新的用户群体,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宣传和推广。

5.3 资源建设有待全面整合

虽然大部分图书馆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但是尚停留在资源整合阶段,仅有9所图书馆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专题数据库,覆盖率仅为29.03%。各图书馆整合的数字资源彼此孤立,较为零散,对于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也不充分,尚未形成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

6 我国图书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举措

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和特色,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为图书馆日常基础性工作之一,并从资金、人员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6.1 运用数字人文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馆是最古老的知识服务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建立了一套系统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同时,随着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图书馆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重视和应用程度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不断向系统化、智能化集成。数字人文是借助计算机技术与人文学科进行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46]。因此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完整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充分运用数字人文等技术优势,将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迅速传播。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资料保存和储藏机构,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应当充分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级整合,提高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深圳图书馆开辟的深圳记忆数字人文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性保护,为数字人文技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案例[47]。

6.2 采用数字叙事的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录文明发展和社会风俗及其历史演变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责,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的保存和记录是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职责。图书馆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资源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采用数字叙事的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叙事是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介展开的一种新型叙事方式[48]。和传统模式相比,数字叙事可以激发视听感受,打破文字与印刷传播时代单向输出的表达方式,更强调主观能动性与互动性[49]。因此,图书馆可以增加AR、VR、地图等叙事元素,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游戏,以时间线、地图等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可视化,引导用户深入地融入叙事之中,有效提高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日常工作的融合

图书馆是大众接触频率最高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同时,图书馆业务广泛且活动开展丰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图书馆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图书馆阅读推广、数字素养教育、志愿者服务等各项业务深度融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日常业务”的服务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现常态化。

此外,图书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于日常工作,不仅有助于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而且也有助于引导公众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未来工作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4 培育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培育涵盖文创实物产品、特色活动等多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图书馆还应将品牌特色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以及特色活动中,塑造品牌故事,拉近与用户的距离,增强用户黏性。同时,图书馆应发挥自身的公众影响力,运用微博、抖音、B站等新兴多媒体平台,开发新奇有趣的推广方式,联合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强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

6.5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

图书馆不仅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大量文献,而且是公众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来源的权威渠道之一,具有良好的公众影响力。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文化教育职能,开展培训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保护传承人[50]。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之一。如,山西省图书馆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工艺普及计划培训班,招收六十余名古琴学员,专注于正确的琴学理念、专业的琴学次第、扎实的基本功法[51],为我国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案例。目前,我国已有7所省级图书馆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十四五”时期,我国图书馆界应当为培育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服务保障和制度保障,为“非遗在图书馆”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6.6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目前,我国省级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活动方式主要是由图书馆来进行资源建设以及活动规划,用户只是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非积极组织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庞大的用户群体优势,群策群力,促进社会参与。

欧洲数字图书馆(Europeana)在通过互联网保存和传播欧洲的人文历史、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直推动公众参与,建立创新的伙伴关系[52],如Europeana在网站的新故事版块中邀请用户分享关于欧洲体育的故事以及运动经验、照片等[53]。国内图书馆网站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设置相应版块,并开设点评、转发等功能,方便用户自主设计、发布并转发非遗相关内容。图书馆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网络社群,开展一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有效促进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互动甚至融合。

7 结语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省级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图书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去图书馆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