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献整理与利用研究*
2023-11-16孙慧云申志文
孙慧云 申志文 王 晓 徐 泳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
1 绪论
1.1 沂蒙红色文献定义
红色文献是记录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沂蒙红色文献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特定的红色文献,因此,沂蒙红色文献可以定义为记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革命根据地革命历程的一切文献。
1938年底,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按照毛泽东指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根据地位于山东省的中南部,北依胶济铁路,南接陇海铁路,西临津浦铁路,东濒黄海。沂蒙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开辟、创建的全国著名根据地之一,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八路军山东纵队等山东的党政军群机关在此驻扎,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工作过。山东新华书店、新华社山东分社在此创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在此创刊。沂蒙革命根据地产生的大量红色文献是沂蒙革命历史的最好见证。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沂蒙红色文献承载着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记录着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踊跃参军、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是沂蒙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直接体现,为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提供源泉活水。挖掘和利用好沂蒙红色文献,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资料。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红色旅游等创新发展”[1],为探索“红色文献+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撑。沂蒙地区红色文献厚重,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挖掘利用沂蒙红色文献资源,有助于拓展红色旅游的深度和广度。
2 沂蒙红色文献分类
笔者在沂蒙红色文献调查基础上,将沂蒙红色文献按照红色图书、期刊、报纸、红色特种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并分别列举代表文献。红色图书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进行分类,红色期刊和红色报纸按照创办单位进行分类,红色特种文献按照载体类型进行分类。
2.1 沂蒙革命根据地红色图书分类
沂蒙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红色图书种类丰富,根据笔者的调查,沂蒙红色图书涵盖《中图法》的大部分类目,社会科学类代表性文献见表1。社会科学类代表文献充分体现了战时社会环境、政治政策、经济运行和军事斗争情况,充分体现了文献服务战争需要的特点。在资源稀缺的战争年代,马列丛书、哲学丛书较多,可见当时非常重视用理论武装头脑。政治类、军事类文献突出时事政治的宣传和普及,有助于高效贯彻执行中央指示,上下统一、步调一致,对于加快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当时经济运行困难、数据统计艰难的条件下,仍有研究分析经济运行的文献,实在弥足珍贵。这些文献有助于研究当时经济运行状况和行政管理模式。当时非常重视文化的普及,沂蒙根据地开展了识字班、庄户学、冬学、文艺宣传队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创编了大量通俗教材和文艺作品,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认识。
表1 沂蒙革命根据地社会科学红色图书代表文献书目信息
相较于沂蒙革命根据地社会科学类红色文献,自然科学类文献相对少些,其代表性文献见表2。这些文献体现出即使在战争年代,人们也不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如天文类文献和生物科学文献。医学类和农业科学类文献较多,这同样体现了当时的需要。在战争年代,医疗资源需求大、供给匮乏,更需要普及医学知识,加强预防和自救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自然经济,然而,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民族革命战争,却打败了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发达的日本帝国主义,其中农业科学类文献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2 沂蒙革命根据地自然科学红色图书代表文献书目信息
2.2 沂蒙红色期刊分类
沂蒙红色期刊按照创办单位性质分为党刊、政府刊物、军队刊物、群团刊物。党刊主要有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创办的《大众》、中共山东分局青委创办的《中国青年》(山东版)、滨海区党委创办的《滨海农村》、鲁中区青年工作委员会创办的《建团通讯》等。政府刊物主要有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山东省政府前身)创办的《山东民主导报》(后改为《民主导报》)、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主办的《支前导报》、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教育处创办的《教师之友》、山东省粮食总局创办的《粮政通讯》、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山东教育》、山东卫生总局主办的《山东卫生》等。军队刊物主要有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创办的《战士》(月刊)、山东军区政治部创办的《山东画报》、山东军区卫生部创办的《山东医务杂志》《医务生活》、山东军区通讯业务编委会编辑出版的《通讯业务》、新四军山东军区卫生部创办的《战士卫生》、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主编的《歌与剧》、新四军山东军区政治部编印的《军政》(半月刊)、山东鲁中区武装部创办的《民兵通报》等。群团刊物主要有山东各界群众抗日救国联合会创办的《山东群众》、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的《山东文化》《大众歌选》《大众歌声》《农村生活》《戏剧》《儿童之友》等。
2.3 沂蒙红色报纸分类
沂蒙红色报纸按照创办单位性质分为党报、政府报、军队报、群团报。党报主要有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鲁中区党委机关报《鲁中日报》(《鲁中大众》)、滨海区党委机关报《滨海农村》、鲁中南区党委机关报《鲁中南报》、沂蒙地委机关报《沂蒙导报》、中共蒙阴县委机关报《人民报》等。政府报纸主要有山东战时邮政总局创办的《山东战邮》等。军队报纸主要有由山东纵队机关报改为鲁中军区机关报的《前卫报》、华东鲁中南军区政治部的《前卫报》(鲁中南)、滨海军区政治部机关报《民兵》、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党报《军政周报》、新四军直属机关直属兵团党报《军政报》、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后勤部机关报《战勤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机关报《华东前线》等。群众团体的报纸主要有日照县抗战总动员委员会的机关报《总动员》、沂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机关报《动员日报》、郯城动员委员会的《动员报》等。
2.4 沂蒙红色特种文献分类
沂蒙红色特种文献指除红色图书、红色期刊、红色报纸以外的沂蒙红色文献,包括小册子、传单、檄文等印刷品;各种文书档案资料,如决议、指示、报告等;手稿、书信、日记、笔记等文字记录资料;图像资料、录音资料、缩微资料等非书资料;地图、乐谱等特定文献[6]。印刷品类文献用途明确、时效性强、发行范围有限,如1947年10月21日鲁中二地委为向党政军群机关的党员干部及时传达中共中央最新发布的重要文件而印刷的一本小册子。文书档案资料类文献一般为正式公文,具有档案价值,如1947年山东新华书店总店出版印刷的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等。文字记录资料类文献一般为个人文字记录,以手稿、书信、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当时的情况,这类文献比较珍贵、稀少,并且难以保存,如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两本见证红色山东大学的笔记。非书资料类文献主要指以图像、录音、缩微等形式记录和保存的沂蒙红色文献,它们多依赖于一定的保存介质,甚是稀有,原始文献难以找寻。但在图书、报纸以及革命纪念场馆中可以看到印刷版的战时图片,如革命旧址、革命领导人在沂蒙地区的合影、战争场景、战时民众生活等题材的图像。地图、乐谱类特定文献,如山东抗日根据地大发展时期形势图(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42年)等。
3 沂蒙红色文献的特点
3.1 内容服务于战争需要
在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7]。”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沂蒙革命根据地产生的红色文献都以服务于抗战为目的。依靠这些文献,军民了解了抗战的形势、任务,抵制住了敌顽势力的奴化宣传和汉奸殖民文化的腐蚀影响,学会了拿起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武器来武装抗战的力量。以战时课本为例,从地方小学课本到八路军战士课本多以战争为题材开展教育工作,如八路军鲁中军区政治部翻印的《国文课本》,第22课内容为“抗日军,责任大,救人民,把敌杀”,第56课内容为“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救人民,打日本,为的老百姓”。
3.2 通俗易懂,大众色彩浓厚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群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8]。”为改善沂蒙根据地民众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沂蒙根据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创编了大量通俗作品,成为沂蒙红色文献的主体,如《战时小学常识课本》《战时小学自然课本》《怎样带小孩》《怎样种棉花》等图书,《谁养活谁》《翻身》《生产曲》《过关》等文艺作品。
3.3 文献价值高
沂蒙红色文献对于培养民族意识和开展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文献内容虽然通俗,但讲述的是拥军爱民、坚持抗战、正义必胜的内容,培养的是民族自信心。沂蒙根据地的党政机关通过报纸、期刊、黑板报等形式,借助冬学、庄户学、识字班等教育平台宣传新民主主义文化,改变了民众的阶级观和政权观,增强了抗战的自信心,扫除了落后的社会风俗,改良了社会风气,孕育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9]。这些宝贵的沂蒙红色文献对于研究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 沂蒙红色文献挖掘与利用路径
4.1 加强沂蒙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
文献整理是文献利用的基础,加强对沂蒙红色文献的整理有利于摸清沂蒙红色文献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沂蒙红色文献种类多、分布广,但总存量少、价值高,应持续抢救和采集。可以在文化市场、古玩市场采淘,从个人收藏家手中购买,到沂蒙山区民间访求等。此外,还应寻找沂蒙红色历史亲历者、见证者、知情者,进行文献抢救并采集口述历史。
4.1.1 加强纸本沂蒙红色文献的整理
编制沂蒙红色文献联合目录。沂蒙红色文献种类繁多、资料分散,若不加整理难以检索和利用。可联合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景区、私人藏家等沂蒙红色文献收藏者,建立联合目录机制,统一著录规则,形成系统目录。可按照《中图法》进行文献分类,通过对人物、地名、事件等进行主题标引。在书目信息基础上编制书目提要,对文献进行详细介绍。通过编制沂蒙红色文献联合目录,掌握沂蒙红色文献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有利于沂蒙红色文献的研究和利用。
建立沂蒙红色文献专题书目。专题书目是为全面系统揭示某一主题的文献而编制的文献目录,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某专题的特定文献。将丰富的沂蒙红色文献分类整理,形成特定专题,有利于快速契合读者的兴趣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适应读者对沂蒙红色文献的阅读需求,可从红色档案、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文艺等角度建立沂蒙红色文献专题书目。
4.1.2 建立沂蒙红色文献数据库
文献数据库相较于传统文献具有检索便捷、浏览快速、便于共享、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建立文献数据库已成为文献整理和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可在广泛征集、建立目录的基础上,对沂蒙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沂蒙红色文献全文数据库。目前国内已建成“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陕西省图书馆)、“广西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桂林图书馆)、“湖北红色历史文化数据库”(湖北省图书馆)、“东北抗联人物志数据库”(吉林省图书馆)等诸多红色文献数据库[10]。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数字人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形成基于细颗粒度标引知识深加工,具有跨文献类型统一检索、高级检索、语义检索、关联检索功能,且载量丰富、智慧化程度高、人机交互友好的沂蒙红色文献数据库。
4.1.3 加强沂蒙红色文献出版与研究
文献出版一方面有利于原始文献的再生性保护,另一方面便于文献的传播和利用。聚焦沂蒙红色文献出版《沂蒙红嫂》《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沂蒙》《中共中央华东局在沂蒙》等出版项目,总结梳理革命历史,重温革命岁月。对稀见沂蒙红色文献进行影印出版,便于信息传播与共享。
图书馆联合沂蒙红色文献收藏单位开展沂蒙红色文献的二三次开发,提升文献价值。借助于文献开发,还可开展文献版本研究、文献对比研究、文献专题研究等。
图书馆联合高等院校、社科联、史志办、党史研究院等单位开展课题研究,以沂蒙红色文献为载体,深化史料整合与专题分析,完善平台建设与科研架构,研究沂蒙红色文化、沂蒙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中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编制沂蒙红色文献集成、编年性质工具书、目录索引类文献。全方位回顾沂蒙革命根据地历史,开展有关战争年代沂蒙革命根据地各行各业发展状况的研究。
4.2 挖掘沂蒙红色文艺文献,创新性开展文艺创作
文艺以其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等优势,在文化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战争年代,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文艺作品,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民众、抵制文化侵蚀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夺取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因素。歌曲《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报告文学《南北岱崮保卫战》《坚持沂蒙山》、小说《一个空白村的变化》《铁道队》、诗歌《不平歌》《旱苗得雨》、秧歌剧《送郎参军》、戏剧《铁牛与病鸭》、三幕五场话剧《过关》、连环画《翻身》等优秀文艺作品,以不同体裁从不同角度演绎着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
沂蒙革命史塑造了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对于文艺创作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新时代,我们应深挖沂蒙红色文献,开展沂蒙红色文化主题文艺精品创作,以艺术化、形象化、网络化形式呈现沂蒙精神。文化“两创”大环境为沂蒙红色文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遇,要将静态的文字变为生动的形象活跃于文艺园地,以艺术的形式演绎革命故事,共同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获得“文华大奖”的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时期沂蒙革命老区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展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11]。《沂蒙山》的创作离不开大量沂蒙红色文献的启迪,这些感人的事迹来自对众多沂蒙红色文献的有效发掘。民族歌剧《沂蒙山》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了厚重的沂蒙精神。
京剧《燕翼堂》讲述了沂蒙革命老区山东早期党的领导人刘晓浦、刘一梦坚守革命信仰被反动军阀杀害,“燕翼堂”主事人刘合浦遵其“革命不胜利绝不入土”[12]的遗愿,浮厝在桑行的感人故事,揭示出一个家族与一个国家荣辱相生、休戚与共的关系。《燕翼堂》根据李书圣、薛岩、王鹏柳琴戏剧本《燕翼堂·浮厝》改编,编剧、演员在创作过程中查阅了包含沂蒙红色文献在内的大量历史资料,从而把握人物内心世界,演绎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在沂蒙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众多英雄事迹和先进典型,努力挖掘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可在“文化两创”上大有作为。近期创作的红色影视作品《沂蒙》《沂蒙老兵》《沂蒙枪声》《抗战中的女人》《红娘子》《大地情深》《斗牛》,歌剧《沂蒙山》、京剧《燕翼堂》、现代柳琴戏《福大妮子和山杠子》,这些都是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沂蒙红色文献为沂蒙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3 基于沂蒙红色文献开展沂蒙红色教育
红色文献记载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是最根本、最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基于红色文献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营造爱党爱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
通过开展诵读红色诗歌讲述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表演红色文艺、摘抄红色文献、观看红色文献展览、张贴红色标语、参观红色遗址等形式开展红色教育,让公众体会红色文献的魅力,让红色教育走心入脑。
利用多媒体开展红色教育,如开设“沂蒙红色文献微课堂”,以短视频的形式,在学习强国、抖音、小红书、微信、微博、B站等平台上分享红色文献中的经典战役、英雄人物故事、红色会议等读者感兴趣的知识。同时,注重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关注读者的收藏、点赞、转发、评论等行为,分析读者的兴趣点,增强用户黏性。
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场景,在广场、公园、车站、街头绿地、城市出入口、乡村旅游景区、革命文化遗址等场所设置沂蒙红色文化标识和公益广告。基于红色文献,讲述沂蒙革命战争史,讲述红色文献背后的故事,在权威媒体高频次播放红色文献专题片,同时通过制作短视频、营销自媒体等方式,宣扬沂蒙音乐、舞蹈精品和土特产品,让更多读者走近沂蒙红色文献。
要采取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流动性的红色教育。一方面,分领域、分类型开展沂蒙红色教育。开展沂蒙红色文献进校园、进企业、进监狱、进部队、进社区等,拉近红色文献与不同群体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注重读者的红色教育输出。可以举办市民大讲堂活动,让读者自己分享阅读沂蒙红色文献的感受以及参观革命遗址的体会;培养“红领巾讲解员”,让学生讲述沂蒙革命历史;开展青少年红色文艺汇演活动,用艺术的形式弘扬传承红色精神;开展“践行沂蒙精神、争当行业表率”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4.4 沂蒙红色文献赋能沂蒙红色旅游
沂蒙红色文献与沂蒙红色景区(包含遗址、遗迹、纪念馆等)根植于同一革命历史的土壤,具有相似的红色文化向心力。沂蒙红色文献可以为红色旅游注入文化灵魂,沂蒙红色旅游可以为沂蒙红色文献利用提供创新载体。将沂蒙红色文献的“知”与沂蒙红色旅游的“行”联结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积极开展沂蒙红色文化研究活动,参与研学、党性教育的路线设计和活动策划,开发沂蒙红色文献中与旅游景区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讲课、扫码看书、扫码听书等形式,方便读者深入了解景区文化。聘请老战士、老支前、老红嫂后人等以口述史的形式讲解景区红色历史。举办唱红歌、看红色电影、红色文艺演绎、红军战士场景体验等活动,增加读者的互动性。挖掘沂蒙红色文献中的革命故事,利用全息投影、VR/AR技术,在景区内开展模拟战争、军事游戏、重走革命路线等体验活动,让读者切实了解革命历史,珍惜当代生活。
4.5 沂蒙红色文献激发红色文化产业活力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挖掘沂蒙红色文献中的革命人物、党徽、党旗、冲锋号、书刊封面等图形元素和革命标语、宣传口号、名人名言、诗词、歌曲等代表文字作为创意元素,形成图书、文具、生活用品、家具装饰、服饰等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13]。
在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与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景区等合作,挖掘红色文献中的史实、故事,揭示遗址之间的关联,形成高品质的旅游路线,开发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服务。如以大青山突围战役为例,游客可以穿着战时服装,携带战时物品,重走突围路线,并体验摊煎饼、做军鞋、推推车等场景,提供军帽、水壶、冲锋号、影印版红色文献等文创产品。
沂蒙红色文化IP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影响力以及潜在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能以更直接的方式揭示沂蒙精神内涵。要利用好沂蒙红色文化IP,带动沂蒙红色影视、动漫、游戏、综艺、美术、出版等行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