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软实力”到“硬实力”:让工业文化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赋能
2023-11-16刘坤
刘坤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846)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角”,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1]。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现代制造业的焦点和引领者,是制造业创新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伴随着科技的赓续进步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等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为工业增长空间的拓展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一带三核两支撑”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地理空间分布总体格局[3]。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离不开技术、金融、劳动力等因素的加持,也离不开耐心、意志、定力等文化的柔性支撑。工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如工业产品、工业系统、工业遗存等)、制度文化(如工业管理体制、行业和企业管理制度方法、生产方式等)和精神文化(如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总和[4]。目前,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研究和分析通常只是从产业链、技术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传统角度进行,尚未在工业文化的赋能层面进行充分思考。因此,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认知还十分有限。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奋进新号角,激发了工业文化赋能作用。因此,助力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逢其时。
一、工业文化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作用与价值
中国工业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茁壮成长、不断积淀和提升,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国际化的视角、战略性的思考以及本土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最佳实践,为培育和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了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区域认同的理论洞悉和科学指引。
(一)从“知识”到“智慧”,提供了丰富的集群培育理论
在现代制造业中,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拥有知识和技能还不足以使企业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工业文化涵盖了工业精神、工业设计、工艺美术、质量品牌、绿色工业、企业文化等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这些知识、经验和思维在科学化、专业化、体系化的基础上对工业制造中的产品规划、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维护反馈等各个环节产生持续影响,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人才培养、组织结构与流程的不断优化。首先,工业文化注重“技艺精湛、品质为上”的工业精神,为现代制造业的标准化、精细化、自动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次,工业文化强调“人才至上”和“创新驱动”,推崇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最后,工业文化注重行业协作和资源共享,推崇“众多一体”的合作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减少重复投资,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并降低风险,同时也有益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此外,工业文化还提供了至少三种认知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全新视角:从专业视角看,利用工业文化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可以掌握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现状,预测其发展方向,为制定制造业发展路线、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等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洞察和参考;从多学科视角看,工业文化的跨学科性质(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工程学、美学、经济学、地理学、史学等)实现了对先进制造业集群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和整体性认知;从跨文化视角看,工业文化蕴含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时代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艺术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基本价值和内涵。不同的文化影响着工业文化的发展和实践,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挖掘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总之,工业文化不仅为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多方面的价值,还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理论从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和更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从“自信”到“自强”,注入了强大的集群发展基因
制造业是国家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和支柱。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标志之一就是该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5]。从全球工业化进程的角度看,工业文化不断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被认为是工业进步最为直接、最基础的思想动力来源。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其独特的工业文化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信念。这种工业文化鼓励企业从文化中汲取自信力量并勇敢地面对挑战,同时鼓励企业从“自信”向“自强”转变,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提升并实现自身价值。首先,工业文化为中国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在商品的竞争中,文化附加值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通过创新和技术,工业文化将制造过程转化为一种文化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商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技术、品质和价值。其次,工业文化强化了产品的人文关怀。工业文化注重品质和服务,以人为本,注重每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具有良好人文关怀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还能够让用户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和认同,增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再次,工业文化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铸就了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品格。中国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国际市场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良好的工业文化,这些集群不仅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拥有艰苦奋斗的品性,对未来充满信心和热情。最后,工业文化推进制造业重塑国家工业形象,提高“中国制造”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工业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中国制造业的形象逐渐得到了改善,并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青睐。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了优秀的工业文化,中国制造业能够以更加卓越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从“共识”到“共实”,奠定了扎实的集群形成基底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一种通过集中资源和优势企业来共同发展的产业形态,其形成需要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文化积淀。而区域认同涉及历史、当代和未来,历史人口地理、历史政区地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认知水平、当代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等都会对区域认同产生影响[6]。“共识”和“共实”是区域认同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在“共识”阶段,各方需要达成相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形成共识;在“共实”阶段,各方需要实际行动起来,通过合作、互动等方式推动区域内制造业集群的发展。从“共识”到“共实”的区域认同是一个注重实际行动和推进的过程,而工业文化则可以为这个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来说,工业文化在以下三个方面奠定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的基础:第一,工业文化可以促进区域内各方的价值观念和目标的一致性,形成区域认同的共识性。在区域内,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往往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这使得协同推动集群的形成变得复杂而具有挑战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前提和基础在于建立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而工业文化是实现这一条件的重要手段。工业文化通过对制造业传统优势及其精神价值的宣扬和传承,唤醒了区域内各方对制造业的追求和认同,从而形成了区域共识。第二,工业文化提供了行动纲领,带动区域内各方共同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设。工业文化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扬不仅能够让传统工业精神焕发新生,并且引领区域内企业及政府部门通过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来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对象在所遵循的行动纲领和目标下积极实践,加速集群的形成。第三,工业文化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可持续的基础。工业文化是一种可以延续的、不断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将工业文化与集群建设相结合,并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以让集群发展拥有更加长久和更可持续的基础。
二、文化观照下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面临的挑战
随着建设进程的高速推进,一些集群发展积累的矛盾和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包括长期停留在低度化的发展状态、产业关联度较小、难以形成真正的集聚效应、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品牌影响力有限以及缺乏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等[7]。这些挑战也反映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和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尚未真正形成,人们还未全面意识到工业文化的重要性,导致工业文化对集群的赋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工业精神的弘扬传承不足
当前,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还面临着工业精神弘扬和传承不足的问题和挑战。第一,开拓创新不够。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主要以模仿和跟随为主,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二,匠心耕耘不深。一些企业过于注重效率和规模化生产,忽视了产品的精细化和个性化要求。第三,责任诚信不足。一些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环境、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第四,实业精神弱化。一些企业将眼光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忽视了产业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浪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不注重节约和环保,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关注,都是实业精神弱化的具体表现。第五,企业家精神欠缺。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者局限于传统思维和固定模式,对新点子和新方法缺乏包容性和敏感性,倾向于保守和稳定,不愿意尝试新的机会和挑战,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追求卓越和进步的动力等,导致企业发展模式较为短视。
(二)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不深
工业文化与制造业在有机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造过程中缺乏文化内涵。中国拥有悠久的工业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钢铁、煤炭、纺织等行业都有独特的工业文化。然而,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中,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制造过程缺乏文化元素的融入,使产品更多地局限于功能和性能方面,缺乏情感和审美的表达。二是工艺技术的融合不深入。传统工艺技术是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但如今很多传统工艺技术面临着被淘汰甚至失传的风险,与现代制造业的需求不够吻合。三是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工业文化强调团队合作与协同创新,但在制造业的实践中,仍缺乏行业间、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机制。缺乏开放的创新平台和资源共享的机制,限制了工业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四是企业家对于工业文化的重视不够。一些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缺乏对工业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关注。他们往往更关注商业模式、市场销售等方面,而忽视了工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影响。五是缺乏文化与制造业的跨界合作。工业文化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需要文化界和制造界的紧密合作,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相互疏离的情况。文化领域和制造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不够紧密,难以实现真正的“文产合一”。
(三)制造的品质内涵和美誉度不高
虽然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品质内涵和美誉度不高的问题。第一,注重数量而非质量。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一些企业过分追求产量和利润,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虽然有一些企业致力于提升品质,但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尚未建立起以品质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第二,标准化程度不够高。中国制造业缺乏一套统一且严格的标准体系,在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规范现象,导致产品品质良莠不齐。第三,售后服务欠佳。尽管一些企业注重产品销售,但对售后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四,缺乏品牌建设意识。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尽管一些企业重视品牌推广,但整体上,中国制造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五,文化认同度不高。产品品质和美誉度的提升需要与消费者需求和文化认同度相结合。在一些市场中,中国品牌的文化认同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注重文化基因的融入,提升产品的美誉度和用户体验。
三、工业文化融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对策建议
在内外部宏观形势变化、技术迭代升级、生活方式变革加剧的情况下以及在制造强国目标的引领下,相关管理者应从工业文化语境出发,紧密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落实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紧盯集群发展痛点和堵点,注重从工业精神、文产融合、品牌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为集群打上工业文化的“底色”和“烙印”,释放工业文化的“能量”与“红利”,久久为功,有力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实现从提升“软实力”向发展“硬实力”的转变。
(一)弘扬工业精神,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助跑
工业精神是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当前全球经济博弈竞争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制造业向先进集群转型,需要有强大的工业精神支撑。要把弘扬工业精神摆在工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头号工程”位置,全力挖掘先进制造业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事迹和经验,通过总结归纳,提炼出具有指导意义和可借鉴性的精神内核[8]。对这些内核进行准确定位和深入阐述,使其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从业者的精神追求。要加强对工业精神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可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向社会传递工业精神的正能量。同时,要强化网络舆论引导,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公众对工业发展持有积极、理性的态度。应建好用好工业精神载体,为精神力量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撑。建立工业精神教育基地、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等载体,将工业精神融入实际场景中,让人们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工业精神的魅力和力量。此外,应开展一系列以工业精神为主题的培训班、讲座和竞赛活动,培养献身工业的奋斗者,激发广大从业者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工作动力。要构建弘扬工业精神的工作体系,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让工业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同时,要加强对工业精神的研究和学习,形成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推动工业精神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持续赋能。
(二)推进文产融合,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值升链
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为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需密切加强预见性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同时,要全面规划,实行“宜融则融”“能融则融”的方针。在此基础上,可以打造面向未来的“以文促产,以产强文”的“工业文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推动工业文化元素与制造业有机碰撞、交互融合,从而丰富集群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具体来说,首先应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促进集群协同创新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在产业环境中充分利用工业文化的优越资源,提升企业文化内涵,促进原型设计、品质管理、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提高,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广阔和持久的空间。其次,应以创新为底色,创造性地建设文产融合专业化服务平台,为集群企业提供全面、专业、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最后,应提升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赋能集群制造的能力与水平,进而催生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孵化新模式,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为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金量”。
(三)强化品牌建设,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提档增效
品牌建设是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手段[9]。坚持因地制宜、因产制宜、错位发展,加大对集群品牌IP 建设的财政支持,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品牌的研发和推广。瞄准全球制造品牌第一方阵,通过搭建品牌创新联盟平台,促进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品牌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与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深层次合作,充分利用科研成果,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政策保障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基础,着力建立健全的品牌建设和管理机制以及支撑体系,以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从而增强品牌“磁力”。按下“加速键”,部署实施企业、产业、区域、中国和全球的“品牌生态培育”计划,探索形成一个多样化、特色化的品牌推进阶梯格局,打造强有力、高美誉度、具有聚集效应的集群品牌标杆和品牌管理科学规范、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一流品牌企业。推动企业从单纯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形成分层次、优势互补、有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中国制造“品牌集群”,实现产品的文化溢价。要借力国际和国内“品牌日”“质量月”活动、展会展览平台等“他山之石”来传达中国品牌理念,增强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品牌的偏爱、信任和集体认知[10]。需要立足于国际视野,推进品质革命,加强品牌保护,完善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探索创建国家制造标志或商标,打造一批国际化高端品牌,同时要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提升国家工业形象位势能级。
四、结语
在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制造业是主动力和生力军。作为当今制造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先进制造业集群正深刻改变着“中国制造”的面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与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是推动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推手”。从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到区域认同,工业文化为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灵感激发和合作基础。在文化观照下,要充分认识并正视先进制造业集群所面临的短板,努力弘扬中国工业精神,促进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品的品质内涵和美誉度,打牢集群的“硬实力”铸造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