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砖瓦里的乡情

2023-11-15赵子荣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砖瓦大塘老屋

我的老屋于1957年(农历丁酉鸡年)建造。房屋是坐北向南,背靠青龙山,面朝大池塘。建筑风格是大拱门式的一栋两间青砖瓦房。我之所以说它是老屋,是它历经沧桑见证了困难时期的农村生活和社会变迁。

老屋是父母亲用双手辛勤劳作,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盖起来的房子。记得盖屋那年,我已是8岁的孩子,也懂事了。父亲说,盖一间屋要用五年时间来备齐料,样样都是自己动手的。备料七大件:第一件是用24条大梁,80条四方横条和120条格子,这些材料都是在榄圩乡康潭村旧州屯买的,用牛拉回来,在村前池塘浸三年才抬上来晒干。

第二件砖和瓦片都是请工匠和亲人来帮忙。打瓦是请宝新村砚田屯工匠赵联启;打砖是本村干爹黄曰秋和黄曰教。打砖瓦很讲究,用有黏性的黄泥土。首先挖一个1米深的大圆坑,用干净的黄泥土来填满两市尺深,人工挑水灌满坑里泥土,然后用3头公牛来踩三至五天,踩成凝土来先试打,能打出砖瓦就停牛踩了,并用茅草来盖挡住太阳晒干。随后师傅进场就开始打砖瓦了。打出来的生砖放在一间茅棚,一畦一畦,摆得整整齐齐,砖瓦阴晒两三个月,待晾干才搬进砖窑里烧。

第三件烧砖的燃料是用草料,都是自己到山岭用镰刀割草木和请亲人来帮打草料。草木料晒干后挑回来堆放在窑左边的木棉树根下,形似一座“小山”。到底多少吨草木没称过,全凭经验够烧一窑砖瓦就是了。

第四件搬生砖进窑。我母亲和亲戚负责挑砖放在窑口,由师傅赵联启、黄曰秋(干爹)、黄曰教三位工匠装窑。砖装满了就封窑门,只开一个火口。然后宰一只狗用狗血洒在窑门四周就点火烧窑了。烧窑分三组,每组两人,一人把草料送进火口,一个用钗把草料冲到窑门。轮流烧七天七夜,师傅在窑口往里面观察,火烧到整个窑内的砖变成红彤彤,火候够了就停火封窑口,窑顶天窗和三个小烟囱也封起来。接下来,用水来冷脚窑顶,每天两次上午7点,下午6点。请亲戚8人用木水桶从布沙泉眼挑来倒在窑顶的天窗和三个小烟窗,淋水冷脚7天。然后温窑,一般温窑30天,就可以开窑取砖了。

第五件开窑取砖。先把封窑顶天窗扒开,人钻下去先把上层的砖往上送,一块一块青砖提上来。下去提砖的师傅很辛苦,汗流浃背,衣服沾满火灰,脸黑乎乎,体力消耗很大。几位师傅轮流下窑提砖,到中间层就用泥箕装砖吊上来,吊上来的砖,由几个亲戚在窑顶接收装进泥箕挑回来,每担20块砖,叠成正方形的砖吨,每吨200块,瓦片围叠成层层的圆圈,等着开工。

第六件老屋宅基是挨在大伯赵流芳泥墙右侧的一块地,长满着一种草木叫“果蓬毕”(土名),高达人腰,叶子大黑色,开花时花瓣是紫色,有蜜蜂飞来采花粉。听老人说“果蓬毕”的叶子有药用功能,摘叶子冲碎放到锅里炒热,用纱布包裹在腹中能治肚子胀消化不良。那时,我已能干轻活儿了,帮父母砍掉所有的“果蓬毕”,整理成了一块宅基。

第七件父母亲去宝山村礼合屯河边挖河沙,把河沙积成一大堆然后请人挑回来存放,石灰是从外地买来的。建房所用的材料准备满满当当。

丁酉鸡年八月十一己卯日,父亲请风水先生何浛亨来做开工仪式。父亲燃上三炷香,老先生从布包里取出罗经(即罗盘)放到一碗大米中,双手转动罗盘,使罗盘水平,确定山向分金。老先生双手转一转罗盘看天心的指南针,指的方位是壬山丙向兼亥己分金坐丁亥向,便在屋基中心,挖一个半米深的圆坑,放下朱砂和几个铜钱,然后放下一块石头用于镇宅,用鸡血洒圆坑四周,最后用泥土掩埋,点燃鞭炮“噼噼叭叭”地响,炮烟飘散四周,便是动工仪式完毕。

接下来,众人齐心协力,按师傅的指点,用事先准备的撑竿,绳索,撑的撑,拉的拉,拉线打桩确定砖柱基脚,用石灰粉来作标志,来帮工的亲戚用锄头铲挖出15个砖柱基脚,忙碌了一天。老屋承建工匠是钦州市大寺镇人,一个叫梁师傅,一个叫黄师傅。梁师傅是砌砖匠,负责砌拱门及砌砖柱;黄师傅是木工匠,负责锯刨横梁,凿八字横条,大梁顶木瓜等工艺。我记得清楚,当时梁师傅问父亲说:“东家,您想盖什么式样的房子?”父亲说:“我也不知道什么建筑风格,只知道干爹黄曰秋盖大拱门砖瓦木楼房,有气派,就按干爹房的式样来盖吧!”梁师傅说:“好吧,那就按这个房的风格来盖啰。”

在施工盖房期间,父亲每天做灰浆工。盖房用石灰粉浸半年多成为石灰膏,按比例石灰膏与河沙混合搅成建房浆。在盖房期间母亲已怀孕了,只干烧开水煮饭,保证两位师傅吃好饭。每天有几个亲人来帮工递砖头、送灰浆等。在众亲人的帮工下,施工半年盖出了一栋1269平方的拱门砖瓦木楼房。但房子右侧墙还是空空荡荡,只能用几张竹篾挂上挡风遮雨。

二位师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能拉二胡琴,晚上拉二胡琴是粤剧《宝莲灯》的曲子。夜静人悄,琴声悠扬回荡整个村庄。二位师傅是高人。父母亲把两位师傅当成兄弟,有好吃的东西留给师傅吃,师傅也把父母亲当亲人。房子盖好了,师傅要离开回去,父亲杀鸡鸭设宴招待师傅。父亲双手捧着酒杯对师傅说:“二位师傅,你们老远来帮我盖房,很辛苦,没有什么好菜来招待你们,心里过意不去,来,我敬你们一杯酒……”父亲从口袋里掏钱,送给师傅每人36元工钱。二位师傅接收钱后说:“东家有情有义我们不会忘记,你夫妇勤劳诚实,为人心地善良,在艰苦的环境能筹那么多材料来建房不容易的,大家都是苦命人,只有奋斗才能过好日子……”

第二天,天未亮,母亲起来做点糯米糍粑给师傅带回去,父亲亲自送师傅到大新车站,嘱咐师傅回去后,有时间请来做客聊聊,祝师傅一路顺风。师傅点点头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每每回忆想到黄、梁二位师傅的形象,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两个人能建一栋砖瓦民房不容易……他们是好人好工匠啊。父母亲为了建房,省吃俭用,有三年不做新衣服过年,终于有了自己的窝。可是尚未搬进新房,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来了,村里父老乡亲全搬迁到宝新那弄屯去住(这叫拼村,宝新是公路沿线),老家成为公社养猪场,我屋变成存放粮食的仓库。我随家父搬迁到那弄屯住,就地在宝新小学读书。那时叫“共产主义宝新小学”,吃饭不要钱。到1959年底,我村父老乡亲重新回到老家,我屋原存放的粮食没有了,空荡荡,父母把家什重新摆布,手摸着每个砖柱,感到屋里温暖,流下热泪……俗话说,新盖房要修三年。随后用稻草与泥土人脚踩成泥浆打成片贴挂上竹网便成泥板墙,它能遮风挡雨。用红泥土来打造炉灶。房子地板是泥土打成。楼上所铺的木板是父亲请人到咟弄石(山的土名),砍下六棵木棉树锯成木板块叫丈板,并浸在池塘一年多,才捞上来晒干,这样能防止木板被虫咬坏。还用短木板隔成两间房。房间的床是木制的,席子是竹篾席,房子虽然简陋,却冬暖夏凉,总算有个安稳的家。《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也,人以宅而立。”在我的心里,家是避風的港湾,家是彼此支撑、互相温暖的藏爱之地,家是心有所依、苦乐共担的栖息之所;在我的记忆里,家,是父母亲情守候的那盏灯,是夫妻相濡以沫的一条路。

我在老屋生活十几年,1975年离开在城里工作,成家立业,一晃离开家乡45年。老屋是父母亲在那艰难的年代中盖起来的,一家七口人围在一起,尽管粗茶淡饭,但人人吃得舒服、愉快。遗憾的是,母亲因积劳成疾,于1972年5月病故,阳寿49岁。她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儿女,尚未享受好的生活就走了。母亲走时不瞑目,我悲痛欲绝……

母亲病逝后,父亲来城里与我吃住一段时间。他趁我上班不在家,回去跟小弟吃住。我心里很明白父亲坚守着那间青瓦房的初心,他是在坚守一份清贫,坚守一份真挚的情感。古人云:万事皆由天数定,一生都是命安排。父亲是个勤劳、厚道、能吃苦的人,2001年10月在家过世,享年80岁。俗话说,祸不单行。2002年6月我弟因病而离世。每当我回到老屋,看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就会想起老屋曾伴随我们度过无数春秋,许多往事也一一浮现在眼前。老屋里许多物品如大石磨、小石磨、制豆腐架、扁担、锄头、镰刀、蒸酒锅头……都是父母用过的,都与我们一家过去艰难困苦的岁月联系在一起,这真是屋瓦难舍,情感难断的眷恋啊!

阿叔走后,2007年8月,阿叔的儿子金山提出要拆老屋盖楼房,按传统规矩,兄弟继承父辈的房屋分半,各为一间。孙子他要盖新房是他的事,我的那间老屋要保留。十几年来因无人居住,原有家具、农具、蒸酒锅、制豆腐具、织布机、大小石磨等也不见了,老屋瓦片渐渐掉落,但老屋在风雨中坚挺到今天已60多年了。房的青砖青瓦完好,大横梁还坚硬无损。

老家是宋祥兴年间(1278年)建村。据老人口口相传,大塘村的先祖是山东白马县人,因兵荒马乱,躲避战争,逃难来大塘居住。仅几个人,他们垦地造田,一代一代衍生,发展起来的村落。老家几次更名,古时叫回生村,民国时村里长有侣果树,更名侣屯,又因村前有一口大潭,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大塘屯,沿用至今。

老家现有148户。只有姓赵和姓黄两大家族,过去穷得叮当响,在乡间有人唱着歌谣:“大塘,大塘,有水无粮,木薯当口粮,住泥房,家有闺女莫嫁大塘郎……”改革开放40年后,老家变了,今非昔比,乡间有人出来唱歌谣:“大塘,大塘,有粮又有糖,旧房变楼房,家有姑娘愿嫁大塘郎……”两首歌谣不同时代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境况,有意思。

进入新时代,老家变化更大了,拆旧屋盖新房热火朝天,全是二层、三层高的清一色楼房。我退休后回家看望父老乡亲,亲戚好友都来对我说,拆掉老屋盖上新屋吧,你没钱,我们资助……我说,不是钱的问题,屋是父母奋斗半辈子盖起来的,是父母遗产,不能拆掉啊……我目睹老屋的一切景象,仿佛诉说着被人遗弃无人问津的悲凉,赤裸裸地演绎着生命高潮后的惨败和不甘。倏然间我似乎领悟到了生命在显赫和辉煌落幕后的无奈和感慨……

近年来,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乡愁的文章不少,已引起高层和社会关注,有专家提出60年以上的老屋应妥善保护,不能大拆大建,适当保护有特色的老屋。不然子孙后代问我们老家过去怎么样?我们怎么回答呢?只有留住乡愁,它可以是一棵树,一间老房子,一段故事,或一个人物,这些都是一个村屯的历史标志。我决定不拆老屋,花了几万块钱,对老屋进行修缮。2019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九丙午日)请三联村赵宗明、赵宗球等6个工匠来把旧的横条、八字、格子拆下来全换新;增添瓦片;用红木板铺楼板;重新开门等,使老屋恢复了原貌,焕发了活力,起到保护作用,留住了乡愁。

老屋已修好了,2020年元月24日(農历己亥猪年腊月三十丙寅日),我全家人回老家过年。2021年2月11日(农历庚子鼠年腊月三十庚寅日),全家人回老家吃年夜饭,连续两年回老家过年,是烧土炉灶,又闻到人间烟火味了。亲戚好友都过来吃晚饭,大伙都说你离开老家40多年了,咱们好好叙旧情……有的说,大塘变化大,已脱贫走上小康生活……有的说,坐在老屋感到很温暖……我说,这间老屋是土木结构,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大家聊呀聊,不知不觉已是夜里12点。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迎来了辛丑牛年春节大年初一,放鞭炮噼里啪啦地响,祝福牛年大吉、安康幸福……

赵子荣 广西大新县人,中共党员,广西作协会员。出版《崛起的江平》《三官扬帆》《逐梦南国人》三部报告文学专著。其中《逐梦南国人》2019年获首届中国新时代之星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

猜你喜欢

砖瓦大塘老屋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陶瓷砖瓦亮城乡
欢迎订阅2020年《砖瓦》杂志——烧结砖瓦、砌块、墙板、砼彩瓦、路砖
老屋
鄂西走马地区大塘坡组顶部泥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欢迎订阅2020年《砖瓦》杂志——烧结砖瓦、砌块、墙板、砼彩瓦、路砖
关于加快烧结砖瓦行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
画卷苗乡——大塘
老屋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