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如何守得住“不杀”的底线

2023-11-15赵冬梅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3年10期
关键词:奏疏文彦博御史台

赵冬梅

“台”是御史台,“谏”是谏院,御史台的官和谏官合起来叫作“台谏官”。他们专门负责批评监督和提意见。相传,在宋朝政治传统中,太祖誓碑中就有“不杀大臣,不杀言事官”的祖宗家法。“不杀”是底线,然而这个底线之中蕴含着对士大夫的尊重,也蕴含着宋朝皇权的清醒与克制。

手握生杀大权,面对激烈指责、坚决反对自己的台谏官,宋朝皇帝如何守得住“不杀”的底线?他们有两个办法:一是关起门来不见,也不接收书面批评;二是实在没辙就把这个人调离台谏官岗位,调到地方工作。这也是贬谪的一种做法,但是经过这种贬谪的台谏官会在整个官僚队伍中身价倍增,成为未来的领袖。皇帝与台谏官之间只有暂时的意见相左,没有永久的互相怨恨。

那么,宰相呢?宋朝台谏官的很多批评会针对宰相,因为宰相是政府首脑,事儿是在他的领导下办的,有了错误,他难辞其咎。有时候,台谏官力谏皇帝依旧无果,也会把批评的矛头转向宰相——这是有认知依据的,宰相负有与皇帝论是非的第一责任,不能及时阻止皇帝做出荒唐决定,当然是宰相的错。台谏官批皇帝毫不留情,批评宰相更是如此。

举一个例子,宋仁宗时期的御史唐介批评仁宗,仁宗让步,但是唐介觉得让步力度不够,于是将矛头转向宰相文彦博。仁宗大怒,把唐介的奏疏丢在一边不看,扬言要贬谪唐介。唐介把奏疏拿起来,不慌不忙地读了一遍说,我为忠义所激愤,下油锅都不怕,更别说贬谪了。

仁宗心里冒火,当场召集大臣开会,给他们看唐介的奏疏,说,唐介说别的事没问题,他说文彦博是靠后宫妃嫔的关系当上宰相的,这是什么话!任命宰相的大事,后宫怎么可能参与呢?文彦博就在对面站着听。仁宗说完,文彦博还没表态,唐介说,文彦博应当自省,如果真有这样的事,就不要隐瞒。文彦博什么反应呢?拜谢不已。仁宗气恼,派人把唐介架出去。唐介走了以后,文彦博对仁宗说:“御史台官批评政事是职责所系,希望陛下不要治唐介的罪。”

仁宗怒气未消,狠狠地贬了唐介。谏官、御史继续为唐介辩护,仁宗后悔,怕引起众人恐慌,在朝堂贴出告示来,把唐介的贬谪地点改到条件好一点儿的地方。又生怕唐介半路上死了,引发群臣愤怒,便派宦官护送唐介前往,加以保全。

为了让台谏官能够尽职,宋朝赋予了台谏官一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台谏官提交的书面批评报告,是密封直达皇帝的,中间环节既不能打开看,也不能要求台谏官提炼报告中的内容。二是“风闻言事”,“风闻”就是听说,台谏官进行批评弹劾,可以用“臣风闻”打头,而不必透露信息来源。

台谏官的奏疏在直达皇帝之后,如果皇帝觉得事情实在是难以推行,可以“留中”,即留在宫里,那么外界就只知道某台谏官给皇帝上疏了,至于上疏内容是什么,只有皇帝和台谏官本人知道。如果皇帝觉得台谏官所说的事情可以讨论,那他就会把台谏官的报告下发到宰相府、枢密院或者其他有关政府部门。这个时候,政府方面才知道哪一位台谏官说了什么。这些特权对台谏官来说是有效的保护政策,在这种保护之下,台谏官才能有效批评。

在制度和文化保护下的宋朝台谏官,到了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时代,终于成长为一种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势力,所以欧阳修才能对范仲淹说出“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的话来。任何一个群体,当它被赋予了特殊权力的时候,都有可能走向反面。

那么,如何防止台谏官膨胀呢?宋朝有精心的制度设计。

第一,台谏官级别低,人数不多,独立于政府之外,直属皇帝。

第二,台谏官是由高级官员推荐,然后由皇帝亲自选定;皇帝代表着国家,是帝制政治体制当中公正无私的天然存在。

第三,台谏官的人选要避开所有大臣的亲戚。

第四,台谏官任职期间,不得与大臣们交往,这叫“谒禁”。司马光做谏官,自律极严,跟老同年范鎮是隔着一堵墙的邻居,也不交往,恩师庞籍退休在京,双方也只是书信往来。

可惜的是,到王安石做宰相,这些制度就开始纷纷遭到破坏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的大舅哥谢景温被任命为御史台的副长官。王安石推荐李定做谏官,遭到抵制之后,李定最终还是做了御史。负责批评政府的御史台从此布满了王安石的爪牙,这对王安石推行阻力重重的新法当然很有效。但是,台谏官成了宰相的人,宋朝的台谏制度自此崩坏。急功近利的皇帝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合力,阉割了宋朝政治中最伟大的成就——台谏纠错机制。

由此以降,以至南宋,台谏制度的元气再也没能恢复到范仲淹、欧阳修时代的样子,倒是越来越像明朝。当然比明朝还是好得多,起码宋朝“不杀”。

猜你喜欢

奏疏文彦博御史台
宋 文彦博 行书与安抚资政启帖
屠仁守御史奏疏上奏日期订正
两汉的“兰台”与“御史台”
文彦博树洞取球
南宋陈天麟《许昌梅公年谱》献疑两则
论王安石奏疏的艺术特征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论我国检察院的角色定位、具体权能及其尴尬
数豆子数出来的修养
文彦博智保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