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管理视域下的德育实践探究
2023-11-15张丹娜
摘 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学府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办学立身之本。作为检验和衡量高等教育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以融合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教学前提,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建设的人才需求为己任,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观念引领作为工作重心。基于此,文章深度探究了當今社会高职院校教职人员开展德育等相关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期助推当代大学生德育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德育实践;立德树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149-04
拉开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二者分数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通过深入了解该阶段的学生,可以发现在这些学生的整个成长道路上,存在着严重家庭教育本位的缺失,且在素质教育阶段,许多教师过多关注秩序管理和成绩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情绪关注不足,使得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陷入迷茫时,无法正视个人情感需求,无法结合客观困境向家长和老师表达困惑并主动求助。未能养成良好的认知观念,在许多认知观念上缺乏清醒辨析和成熟理智的决定。需要各大高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进行正向的思想引导,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助力学生端正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德育对高校和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课堂的实用性
德育工作,不应仅局限于思政课堂,应当在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课程中融入德育思想和教学元素。守住高职院校的育人责任,承担起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学府提出的基本育人要求。从各个层面和教学细节中加强德育实践,结合细节深度地理解校风校训、认清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以构筑思政理念为教学的基石,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应变能力、思辨能力,培育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依托德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以产教融合为教学抓手,实践并发扬德育对当代高校和大学生的现实意义[1]。
(二)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攻坚时刻。一方面,全人类社会因科技与医疗的进步走入稳步增长阶段,全球各国在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另一方面,随着能源战争的持续恶化,各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国际形势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2]。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想法也更加自由和包容。如何结合当前国际社会形势和国家发展需求对当代青年做出正确地指引,让年轻人透过话题的表象认清个别迂腐思想的恶劣本质,形成端正、先进的思想观念,当代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方,将有益于学生思想建设的理念和文化融入教学工作,使高校德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当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教职人员对德育的认知不足
学生辅导员是在大学期间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最频繁的群体,也是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主体。要想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应首先确保学生辅导员对德育具备清晰地认知,对学生的思想共识和个体差异有着全面的了解。从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发挥自身对学生的监管和引导作用,利用生活教学情境开展德育。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生辅导员对德育工作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表现和思想理念过于乐观,认为过往教育工作的基础奠定已经足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政治素养的年轻人。其并未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渗透,未了解到各种经过美化和伪装的偏激思想正在腐蚀着当代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导致学生辅导员没有发挥好育人职责,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的消极思想和认知偏差,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观念出现问题[3]。
(二)专业教师的德育水平不高
当前,各大高校都具备专门的思政教育组,因此其他专业的教师并未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仅仅将其简单理解为“爱国爱党、正直善良”。进一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合适的课堂表现缺乏敏感度,没有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也未将思政教育与自身负责的学科充分融合,在教学中未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积极引导和明确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院校在内的教职人员团队越发的年轻化、开放化。教职人员日益年轻和活跃,能快速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日常沟通和管理工作也更加顺畅[4]。但正是这一份融洽,让学生在课堂和日常相处中,无法做到尊师重教、严谨求学。学生状态松散和性情顽劣也难以得到及时的指正,使许多学生越发乖张和散漫,更容易在原则问题处理上欠缺谨慎和思考,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导致其做出更多逾矩之举。
(三)高校教学课堂并未融合德育
当下许多高校课堂的教学理念相对老旧,育人方式缺乏改革和创新。以德育为例,许多高校的思政课程课时比例不高,采取多班大课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堂的课程安排也相当地枯燥乏味,对当下的国际形势、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以及日常学习生活融入较浅,只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地讲解理论知识,不具备现实教育意义。各大高校能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将社会时政案例与生活感悟与思政教育相串联的教学课堂少之又少,教师无法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思想政治观念,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面临诱惑和选择时坚定正确的立场。
只有结合不同的情景,才能有效带动学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度思考,让学生重新认识到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自身所要面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担当[5]。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他们才能结合社会热点中的光荣人物事迹和违法犯罪背叛国家的社会法律案例,更加清醒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但目前多数高校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实践和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仍不够到位。
三、探索高职教学管理与德育的融合路径
(一)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要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组织院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依托良好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体验式活动,以深受学生喜爱的宣传教育方式,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将深厚的爱国情怀根植在当代青年的思想沃土之上。
要健全活动育人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极具工匠精神和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培养其综合素养基础,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育人活动,让高校的德育工作办出特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精神。
(二)构建党建引领的全员育人体系
各大高校应当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发挥校内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建强院系、师生基层党组织。完善以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书记和校长负责、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指示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管理为重、队伍为要的工作思路,坚持关心关爱与严格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从提高职业素养入手,规范学生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完善评价制度,推进“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规范化、精细化、全程化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模式[6]。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渠道作用
高校的人才教育教学体系还应当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指导师生共同观摩学习,结合相关指导精神,落实好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思政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和成效,提高思政教研团队的教学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指导高职院校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做强学科专业,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在引领学校思政课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强学管一体的教学队伍建设
学校要格外重视校内教学团队的总体建设工作并有序开展,坚持理论引导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书记校长、班主任、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生管理专业化水平[7]。要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专项培训,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标杆和榜样,增强服务意识、突出表率作用。结合师生群体的共同努力,带动职业院校治校水平和管理队伍能力提升。
四、加强高职院校德育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层面
高职院校的道德责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具有道德责任感,对自我、他人、职业和社会国家负责任的新时代青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道德责任,归因于理性主体”,即人类作为理性的主体,必须要对自身已经做出的选择而负责。大学生群体的年龄普遍在20岁上下,是身体状态的巅峰,但思想和思维的发展尚未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尚未正式进入社会,因为缺乏社会经验,更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和过激的行为,需要家庭、教师、学校和全社会的引导干预:
1. 引导高职学生正视自身社会角色,明确时代使命。高职学生既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者,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不断了解自身社会使命、体察社会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协调自愛与利他之间的平衡,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观念。避免因为认知不足而产生偏激的主观臆断[8]。
2. 鼓励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积淀丰富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驱动力。人生来具备恻隐之心,容易在情感的驱使下,不顾危险、毫不犹豫地对深受苦难之人施以援手,这也是恰恰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富有爱心和温情的新时代,要通过德育和社会势力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温暖和热忱,驱动其产生道德责任感。
3. 坚定高职学生道德责任信念,增强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现实生活,许多年轻人往往会遭遇道德上的两难困境[9],应通过德育工作提高其思辨能力。
4. 提高高职学生道德责任行动力,成为道德责任的自觉践行者。一定程度上讲,知、情、意层面上的道德责任认知,只有转化为行为层面,才具有完整的意义。面对具体的情境和遭遇,青年人究竟能否始终保持理智,承担起应有的道德责任,是判断道德责任主体形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高校带领学生积极投身各种道德实践的行动,从而助力学生形成道德责任人格和优秀的品行。
(二)教师层面
教职人员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这需要教师积极承担价值引导的职责,并将其作为首要任务去执行。要求当代教职人员将其一言一行都直接映射到教育过程之中,在开展思政教育和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学生德育不是一场高喊口号的作秀,而是一种深入管理和教学细节的隐性课程。需要教育人员持之以恒地关注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责任价值体系。例如,教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乐业与勤业精神便是最好的标杆和榜样。无须口头强调,只要知行合一,在行为上做出表率,便可以影响当代高职学生对未来投身的行业和岗位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信念;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亦使学生感受到爱己爱人的道德责任;教师以自身所长传播科学文化,参与企业研发、开展社会服务,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发挥教师群体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价值引领的作用[10]。
(三)高校层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沉淀,强化了个体道德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凝聚。道德行动的产生,皆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应当从自身出发,重视道德责任教育,落实创新育人理念、管理制度、方式方法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也是推进高职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方面,“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虽得到广泛强调,但在实践层面仍然显现出“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为了提高当代高等教育的“德”“技”融合水平,高职院校应当突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道德责任品质的重要地位,培养德才兼备的行业人才。
在管理制度方面,需遵循以人为本、责权对等的管理原则,完善制度的伦理建设,落实责任追究工作。既保证整体管理的公正有序,也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注重个人的正当权利,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管理的柔性和弹性,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圍。
在教育理念方面还需要高校持续创新教学实践理念,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向迈进。关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校园文化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社会实践体验、现代学徒制推进和大国工匠宣讲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以培养和强化主体道德责任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活动,切实引导高职学生加强自身道德责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高职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路径应当强化班主任德育意识,为其德育能力提升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为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提供相关制度保障,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使班主任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内化,加强对学生德育培养的认知,最后通过相关德育能力评价进行工作研究,不断进行德育工作方面的提升和创新,促进素质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项文梅.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3,25(01):30-36.
[2] 蔡佳诺. 高职数字化德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新探索[J]. 成才之路,2023(03):29-32.
[3] 黄璜. 德技并修视域下高职“三维六化”新课程育人模式构建探颐[J]. 成才之路,2023(04):1-4.
[4] 常铃敏.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 大学:研究与管理,2022(01):70-73.
[5] 傅娟. 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探讨[J].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230-230+231.
[6] 陈琼倩,姚菡. 学分制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58-61.
[7] 吴沛.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联动教育模式研究[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2):150.
[8] 陈丽华. 简析高职班主任的“管育并重”德育模式[J]. 吉林教育,2020(29):53-54.
[9] 包涵. 高职学生的德育探析[J]. 亚太教育,2020(07):133.
[10] 唐莉莎. 浅谈高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德育渗透[J]. 新课程研究,2020(36):69-70+91.
(荐稿人:张文华,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张丹娜(1983—),女,学士,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专业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