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深藏”地下的实验室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
2023-11-15武建华
武建华
安装中的液闪蒸汽剥离纯化装置
深藏在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是中国为研究中微子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这个神秘的探测器长什么样?它为什么要建在地下那么深的地方?又是如何探测中微子的呢?
浸泡在水池中的探测器
江门中微子探测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金鸡镇打石山。为了屏蔽宇宙线,它被安装在地下700米处,实验厅跨度约50米,是目前中国跨度和土石方量最大的地下实验硐(dòng,山洞)室。
江门中微子探测器是一个有效质量为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比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大20倍;设计能量精度为3%,比国际上能量精度最佳的探测器提高了1倍。
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的“十八般武艺”
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中微子质量顺序决定了中微子的味结构,直接影响中微子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宇宙演化、太阳及超新星中微子的产生与传播中有重要影响。
对中微子混合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其精度将比目前实验的精度提高10倍以上。
探测超新星爆发时射出的中微子。超新星爆发时,大约99%的能量在10~30秒内以中微子的形式被发射出来,并产生大量不同能量、不同味道的中微子。对于典型的超新星爆发,江门中微子探测器一次可以探测到5000~8000个中微子。
有望首次判定地球物理模型。地球内部的铀、钍(tǔ)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地热是驱动地球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们衰变产生的中微子被称为地球中微子。不同的地球演化模型预言了不同的铀、钍含量,江门中微子探测器能够更准确地探测地球中微子,有望首次判定地球物理模型(用来研究和解释地球形势、天气和海洋形势等地球特性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示意图
寻找“隐形人”的利器
光电倍增管是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的核心器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它像眼睛一样,捕捉液闪发出的闪烁光,将其转变成电信号记录下来,再分析是不是由中微子发出的。
液闪既是中微子的靶物质,也是探测中微子的介质。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的液闪由烷基苯、PPO(聚苯醚)和bis-MSB3種物质混制而成。烷基苯是溶剂,PPO是发光物质,bis-MSB是波长位移剂,吸收PPO发出的光并重新发射,将光谱调整到光电倍增管灵敏范围内。
江门中微子探测器使用的液闪,其主要挑战来自极低本底(进行某种检测,如放射性检测等,没有进样时检测器测得或输出的信号值)和极高透明度的要求。在此前的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2020年12月正式退役)中使用的液闪,其透明度在当时已是国际上最好的水平,但如果直接用于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约70%的光仍旧会损失在液闪中而无法被光电倍增管“看到”。
已安装的光电倍增管
安装中的液闪蒸汽剥离纯化装置
为进一步提高烷基苯的透明度、降低液闪的放射性本底水平,研究人员为江门中微子探测器精心设计了4套大型纯化设施——先将2万吨的烷基苯“滤”一遍、“蒸”一遍,混制成液闪后再“洗”一遍、“吹”一遍。通过氧化铝过滤吸附杂质,提高烷基苯的透明度;通过蒸馏和水萃,去除液闪的放射性杂质;最后,用气体剥离去除残存的氡气和氪气。
江门中微子探测器中,直径41米的球形不锈钢网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体不锈钢主结构,由预制的H型钢通过12万套高强螺栓拼接而成。其结构制造精度要求连接孔与环槽铆(mǎo)钉的安装间隙不超过1毫米,球形网壳网格拼装精度小于3毫米。
安装完成的中心探测器不锈钢网壳结构
江门中微子探测器于2021年底正式开始安装,2022年6月完成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的安装,计划在今年完成探测器核心部件安装,2024年完成灌装并试运行取数。这个“藏”在地下700米的大科学装置,有望率先精确测量出中微子的质量顺序,同时在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等探测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知识链接 “隐形人”——中微子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之一。它们不带电,质量是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因此中微子如隐形人一般,极难被探测到。从1930年科学家理论预言中微子的存在,到1956年第一次在实验中发现中微子,用了20多年的时间。即便如此,关于中微子仍有许多基本的科学问题未解决。
已探测到的中微子共有3种味道。这里的味道不是口味,而是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德国物理学家哈罗德·弗里奇提出的概念。他们为了区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12种基本粒子,将质量小的粒子叫作“轻味”,质量大的粒子叫作“重味”。
3种味道的中微子会相互转化,这被称为中微子振荡。中微子振荡对应3个混合参数——θ12、θ23、θ13。国外科学家先后在1998年、2001年测到了θ23和θ12,中国科学家于2012年测到了θ13。
正在建造中的有机玻璃球
(责任编辑 / 高琳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