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诗文中的“风骨”

2023-11-14王宗志

考试与招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悲苦建安风骨

□王宗志 潘 丽

经历了两汉诗坛道弊百年的沉寂寥落,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在建安年间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在这个动荡乱离的时代,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他们上承诗经、楚辞、汉乐府余风,下启两晋文学。“磊落使才,慷慨任气”,反映时代动荡、民生疾苦,书写建功立业、安邦济民、再造天下的志向。“一时彬彬之盛”,形成了以“建安风骨”而闻名的文学风貌。

“风骨”是建安文学最具时代特色和概括力的词汇。它既反映文学的内容,又代表着言辞的形式风格。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文学气象,形成于汉末乱世。“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篇》)。在曹氏父子的努力下,一大批著名文人聚于曹魏统治集团,成为建安诗人的主体,在汉末动荡的社会中,创造了奇特壮阔的文学景象。他们文学风格相对一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曹操是建安时期政治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同时又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他的为人处世、社会活动、才华品行、创作实践无疑都对以风骨著称的建安文学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曹操及邺下集团文人活动,建安文学很可能是几个各不相干的个别作家的存在。曹操对建安文风更直接的影响来自于他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他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深远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格。

面对汉末乱世,曹操以不回避、不掩饰、不夸大的态度予以直陈,并能将惨淡的人生现实超拔为昂扬向上、慷慨激越的时代雄音。

曹操诗歌首要的优点在于真诚,他既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回避现实,又没有掩饰虚美试图遮住时代的痛处,更不会过分夸大苦难来夸耀自己的济世功德。他一生投身于政治军事斗争,这种现实经历使他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乱世的痛苦,并将此表露了出来。其诗《蒿里行》中谈到当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此六句描述了战争为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于大悲大痛之中,真实地反映了战祸连绵下人民的苦难。这种直面生活地反映悲惨社会现实的精神令人动容。而在《苦寒行》中,“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则以一种更低沉的笔调,描写了困苦的军旅生活,既是对长期从军在外的士卒的同情,也有不经意的自哀,如一普通老兵,冷眼热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忠实于现实生活、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使曹诗具有浓郁的战争风格,鲜明的时代特色,被前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钟惺评曹诗)。

深刻的社会现实使得曹操诗歌呈现出忧郁多虑,慷慨悲凉的气质。“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慷慨悲歌是大部分曹诗气氛的基点,如其著名四言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开篇,诗人就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消逝的悲苦,在痛感来日无多的苦闷中油然产生了人生有如朝露之短的感受。忧郁的心只有饮酒才能解脱,以微吟低唱,道慷慨激昂的心曲。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看似平静欢乐的宴乐描写后,作者突然吟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全诗的气氛一下子沉浸到悲苦之中,接着作者又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个寂寞静冷的意象衬托了自己的心绪。《短行歌》通篇都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中,“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篇》)。作者由社会现实产生的低沉的悲苦,与一个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者的华丽哀伤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此诗难以言表的气氛,使其成为千古兴寄名篇。

尽管生活与时代给予诗人过多沉痛,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在其悲歌中常常融合着积极向上的壮怀激情。正如《短歌行》最后一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暗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势解》)之意,自喻心胸广阔如高山大海,能如周公“一饭三吐哺”般礼贤下士,并期待着人才的投奔。诗的末尾,笔意一转,从矛盾、悲苦中解脱出来,表达了在困难挫折前用顽强的意志来追求建功立业的盛名。他超越了根植于现实的内心苦闷之情,转而代之以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从悲凉中升腾出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使整首诗更具浪漫主义的气质。因此,在曹操诗歌中,对乱世的不满、对生命苦短的感怀,往往转化为“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湖行》)进而成为对其所憧憬的“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太平治世的政治理想的追求。

在后世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从封建愚忠的价值取向出发,往往将曹操塑造为“奸雄”的人物形象,而刘备作为“汉室之胄”成为天下正统。还好有诗人写下的千古名篇为其正名,“是真名自风流,唯大英雄能本色”,那个心忧天下、慷慨悲歌的幽燕老将将长久地在其作品中散发光彩。

猜你喜欢

悲苦建安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太行山村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建安区
幸福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直言才见真风骨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母羊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