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鲤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探讨

2023-11-14侯永红曹玉莲

中国水产 2023年10期
关键词:病鱼主要症状鱼体

◎ 文/侯永红 曹玉莲

本文介绍了几种鲤鱼常见疾病的流行情况、主要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倡导水产养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提出具体疾病防治建议,以期帮助鲤鱼养殖户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鲤鱼是河南省主要养殖品种之一,也是国内重要的经济鱼类。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面积增大的同时,鱼病的发生率也有所提高,每年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本文就河南省养殖常见鱼病的流行情况、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养殖户鱼病防治提供思路。

一、总体情况

河南省养殖鱼类常见病害种类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真菌病及其他疾病。受水温、气温、降雨量等因素影响,水产养殖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疾病发生,但每年的6月~8月是养殖鱼类发病种类和发生疾病数量最多的月份,因此要格外提高警惕。

二、鲤鱼常见疾病

(一)烂鳃病

在养殖生产中烂鳃病一般分为病毒性烂鳃、细菌性烂鳃、寄生虫引起的烂鳃、鳃霉菌引起的烂鳃以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烂鳃。其中鲤鱼急性烂鳃病又称锦鲤疱疹病毒病,仅危害鲤鱼,其他几种烂鳃病也属鲤鱼常见病,现针对这几种烂鳃病及防治方法做简要介绍。

1.鲤鱼急性烂鳃病(锦鲤疱疹病毒病)

(1)流行情况

该病一般每年两个发病高峰,分别是6月初~7月末和9月,这两个时段水温在18℃~28℃,水温太高、太低都不发病,初夏发病较秋季严重,当水温超过30℃,发病池塘病鱼死亡率开始下降,烂鳃开始自愈。

(2)主要症状

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病鱼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在水面漫游与鱼群分离;鱼体软绵、体表黏液增多,局部体色淡;体表不出血或少量出血,鳍基部表面出血;眼球凹陷、鳃丝成暗红色,灰色或灰白色。肾脏、肝脏、脾脏肿大;病鱼体常伴有寄生虫寄生且有细菌。

(3)发病原因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锦鲤疱疹病毒感染、环境恶化等综合原因引起,该病通过水传播,且只有鲤鱼、锦鲤及其普通变种易发病。

(4)防治方法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避免购入带病苗种或从疫区引入苗种;发病时保持较好的水质,溶氧保持在5mg/L,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减少至平时的一半,内服抗病毒药物和增强免疫力药物,为防止细菌和寄生虫继发感染可在饵料中添加抗生素,外泼抗病毒及经审批的调节水质药物;减少应激性操作,降低病鱼死亡率。

2.细菌性烂鳃

(1)流行情况

细菌性烂鳃一般发生在高温期,水温20℃以上就开始流行,每年的4月~10月为流行期,6月~9月为发病高峰期。从种鱼到成鱼均可受害,水温越高发病越严重,鲤鱼的死亡率可达60%,夏季病鱼死亡周期可持续1周~2周,低温季节呈慢性发病,死亡率有所降低,但病程较长。

(2)主要症状

病鱼一般鱼体发黑,尤其是头部;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鳃丝溃烂并有较多白色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内皮肤充血,表皮腐烂,常被叫作“开天窗”。

(3)发病原因

一是养殖过程中拉网、转塘等操作可能造成鱼体受伤,抵抗力下降。二是投喂量大,水质差,水体中悬浮的剩余饲料形成的黏粒过多,容易使鱼类鳃部的上皮细胞受损。三是水体中细菌越多、密度越大,鱼的抵抗力就随之下降,细菌便会乘虚而入。

(4)防治方法

预防重于治疗,池塘需进行冬季晒塘并用生石灰消毒,平时要定期消毒,可用生石灰进行泼洒,减少细菌数量。改善和优化养殖水环境,可酌情使用经审批的微生态制剂、中草药以增强鱼体抵抗力。鱼种放养前用2%~2.5%食盐水浸洗,时间控制在10min~20min。投喂饵料量不要过大,尤其高温天气。鱼发病时需向池塘泼洒0.3mg/L的二溴海因,泼洒3d后再向全池泼洒光合细菌1mg/L,可在饲料里搅拌入适量恩诺沙星药物连续投喂3d~5d。

3.寄生虫引起的烂鳃

(1)流行情况

导致鲤鱼烂鳃常见的寄生虫有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斜管虫等。每年的5月~6月是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为发病初期,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病鱼常伴有细菌感染。

(2)主要症状

病鱼游动异常,体色变暗甚至发黑,有的鳃盖张开不能闭合,病鱼的鳃盖内表面组织一般无损伤,不充血,有些病鱼眼睛突出,鳍部发红或溃烂。因鳃丝组织受损导致鱼的呼吸功能受损,容易引发鱼的缺氧浮头。不同寄生虫确诊方式不一样,有些可肉眼判断,如中华鳋、孢子虫寄生,而小瓜虫、指环虫、斜管虫、车轮虫等则需要通过显微镜判断。

(3)发病原因

池塘消毒杀菌没有做好,饲养密度大,没有及时调节水质,鲤鱼鳃片鳃丝感染寄生虫以后,寄生虫在鳃上寄生,活动过程会严重损害鳃的上皮细胞,造成鳃组织的损伤,引起鳃部细菌、真菌的继发感染,导致鳃组织的炎症和局部坏死,影响鱼的呼吸及内脏功能。

(4)防治方法

同样是预防重于治疗,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才能增强鱼体的抵抗力。河南地区常在冬季晒塘,要注意清除池底淤泥,水泥池底要强力彻底冲刷,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购入检验检疫合格的苗种,或在鱼苗下塘前进行抽样检查,如果发现有寄生虫寄生,需要用药物进行药浴处理。对于已经发病的池塘,需要杀虫并消毒,可选用中草药为主的杀虫药,配合大蒜素使用。同时使用消毒剂以防止继发感染并改善水质,也可在饲料中加入提高鱼体免疫力的药物。药物的用法用量可根据说明书具体使用。

(二)细菌性肠炎

1.流行情况

细菌性肠炎病在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期,肠炎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主要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或不吃食。腹部膨胀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按压腹部,肛门会有血液或黄色黏性液体流出。解剖病鱼,可见病鱼肠壁充血发炎,消化道呈红色。

3.发病原因

主要因为水质差,饲料变质,溶氧低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大量增殖,鱼抵抗力下降,感染该细菌引发肠炎病。

4.防治方法

要预防该病,首先要保证水质良好,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保持水体呈弱碱性,高温季节提高水位,防止水温过高。定期为水体消毒,可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4g/m³~20g/m³。投喂饲料要新鲜,不使用腐烂或变质的饲料。对于发病池塘可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有效碘1.0%)0.2mg/L~2mg/L,每天一次,连用3d~5d。每千克体重口服大蒜素0.1mg~0.2mg,每天一次,连用4d~6d。

(三)细菌性败血症

1.流行情况

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淡水鱼类暴发性鱼病,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危害鱼的种类也多,如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该病常年发病,冬季气温9℃以下时较少发病,水温25℃以上时发病情况较严重。

2.主要症状

病鱼厌食、停食,在水中不动或阵发性狂游。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皮肤充血、出血,眼球突出,鳃丝灰白,腹部膨大,轻压腹部即有淡黄色积水流出,剖开后可见腹水,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肠系膜、肠壁充血、出血。

3.发病原因

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因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养殖过程中如不注意池塘消毒,池塘淤泥过厚会给病原菌提供生长繁殖条件。长期投喂高营养的饲料容易给鱼肝脏增加负担,肝脏受损往往会引起鱼类营养代谢失调,免疫系统紊乱,抗病力变差。投饲不科学造成的饲料过剩容易造成池塘水质变差,拉网过程使鱼体受伤导致鱼抵抗力下降等多种原因,都会诱导细菌性败血症发病。

4.防治方法

首先要注意池塘清塘消毒,水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消毒,科学投喂。对已发病鱼塘,全池泼洒三氯异氰脲酸0.3mg/L~0.5mg/L,隔天用药1次,连用3次。每千克体重口服磺胺间甲氧嘧啶(与甲氧苄氨嘧啶以4:1比例同用)50mg,每天一次(首次药量加倍),连用4d~6d,每千克体重口服维生素K5mg~8mg,连用4d~6d。

(四)水霉病

1.流行情况

水霉病是一种因真菌感染引发的常见水生鱼类疾病,水霉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3℃~20℃最适宜其生长繁殖,该病发病主要集中在4月末、5月初,温度25℃以上鱼类不易感染发病。

2.主要症状

初期病灶不明显,数天后病灶部位长出肉眼可见的白色棉絮状菌丝,在体表迅速繁殖扩散,形状不规则,多部位均可出现。病鱼多游动缓慢,食欲不振。

3.发病原因

该病发病主要因养殖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继而引发水霉菌感染导致。水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淡水中,在适宜温度时游动的孢子附着在鱼体表受伤部位,开始生长繁殖侵害鱼体。

4.防治方法

春季是该病发病高峰期,预防重于治疗,要做好清塘消毒,清除过多淤泥,池塘消毒可用漂白粉(有效氯30%)用水溶化后全池泼洒,用药量为每亩水面15kg(水深1m),也可根据池塘具体情况调节用量。二是养殖生产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对已发病鱼,可用食盐10g/L~30g/L浸浴5min~10min,或用2mg/L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也可用市面上防治水霉病的药物,但要注意用药量。

(五)竖鳞病

1.流行情况

竖鳞病又叫鳞立病,是一种鲤鱼常见病,在水温20℃左右即春季多发,冬季亦有发病情况,该病可侵害鲫鱼、草鱼、鲢鱼等多种鱼类。

2.主要症状

病鱼主要表现为鱼体表面不平整,眼球凸出,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发病初期部分鱼鳞向外张开,发病后期全身鱼鳞向外张开,按压鱼鳞有液体流出,鳞片极易脱落,严重时致鱼死亡。

3.发病原因

竖鳞病发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养殖池塘水质变差,不注意杀菌消毒,养殖过程操作不当导致鱼体受伤,鱼的抵抗力下降引发水型点状假胞菌等细菌感染。

4.防治方法

鱼病重在预防,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做好池塘的清塘消毒工作,尤其是疾病高发季节更要做好水质管理。捕捞,拉网过程要尽可能保护鱼体,不要使其受伤。对于已发病池塘,可以加注新水,并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用法用量可参考制剂说明书。将病鱼隔离,并用3%食盐水浸泡10min~15min,每天1次,连续3d~5d。

(六)小瓜虫病

1.流行情况

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各种淡水鱼均可感染小瓜虫,该病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在养殖密度高、水质环境差、鱼抵抗力下降时多有发生,温度在15℃~25℃时发病率最高,以春、秋为主。

2.主要症状

小瓜虫主要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引起组织增生发炎并产生大量黏液,观察病鱼可见鱼体表、头部、鳍、鳃甚至眼角膜上有白点且伴有黏液,严重时鳞片脱落,鳍裂开,鳃腐烂坏死,瞎眼。病鱼呆滞,游动缓慢,好侧身与池壁等固体摩擦蹭痒,游动逐渐失去平衡,若不及时救治,短短几天就会引起大量死亡。

3.发病原因

诱发小瓜虫病原因主要有:引入的苗种不符合检验检疫标准,养殖池塘底质脏,不注意改底;水质偏瘦,不注意肥水;不注意定期消毒导致水质差,鱼的抵抗力下降。

4.防治方法

引入苗种要经检验检疫合格。池塘要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清除过多淤泥。定期改底,给水体消毒,注意肥水。喂鱼要使用营养全面的饲料以提高鱼的抵抗力。对于发病池塘,每立方米水体可用400mg干辣椒粉和150mg生姜片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3d~5d。可将病鱼放入1.5%硫酸镁和3.5%食盐的混合液中浸洗5min。操作工具要彻底消毒,防止再次感染。

猜你喜欢

病鱼主要症状鱼体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猪传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与防控措施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中国劲酒缓解肾阳虚证患者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
裂唇鱼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几种鱼体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