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恰图良《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创作技法探究与分析

2023-11-14

戏剧之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主部大提琴小调

丰 瑞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 200031)

一、《大提琴协奏曲》概况

(一)作者简介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是前苏联著名的亚美尼亚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1903 年,哈恰图良出生于格鲁吉亚的首都梯弗里斯的一个农民家庭。哈恰图良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其他民族音乐的熏陶,19 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922—1929 年就学于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先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 年作为研究生毕业。青年时期,受西方现代音乐,特别是莫里斯·拉威尔的影响,他的作品还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后来对亚美尼亚民族音乐,以及格鲁吉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土耳其的民间音乐产生兴趣,1935 年的《第一交响曲》和其后的作品即体现这一兴趣所在,其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语言,复杂的节奏型态等,都与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有着血肉联系[1]。

(二)创作背景

早年在格涅辛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之时,哈恰图良就萌生了创作大提琴协奏曲的想法。20 年之后,于1946 年,《大提琴协奏曲》创作完成,并在同年的秋天由克努舍维茨基首演。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在首演时就受到了演奏家、作曲家和听众的热烈欢迎。甚至推动了整个苏联的大提琴创作热潮,作品中表现出的大量现代音乐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演奏符号,不仅丰富了传统大提琴演奏的表现力,也为20 世纪各种音乐创作背景下的大提琴作品创作提供了经验。这首乐曲的出现,促进了前苏联的大提琴演奏家以及作曲家对大提琴演奏的探索,也引起了20 世纪全世界对大提琴协奏曲的重新认识,英国、法国和北欧诸国的不同作曲家都留下了作品。使得大提琴的技巧进一步探索,音色也得到更好地发挥。

二、《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与创作技法探究

《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但并不是十分完整。形式上与传统奏鸣曲式也稍有不同,如华彩乐段不是出现在乐章末尾,而是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中间出现,因此在结构上延长和扩大了展开部。

(一)呈示部

作品的第1 小节经过一段开门见山、短小精悍引子后,定音鼓由弱渐强轮奏过渡到小提琴热情洋溢的主题动机,并引出了大提琴的独奏主题部分。排练号1 至排练号4 是大提琴独奏的开始,作曲家用mf 的音乐符号标记,本乐句表明这就是乐章的中心思想。也为整个协奏曲奠定了基础。中速快板、旋律线基本平稳,但是出现了三个大跳,都表现在从低音跳到高音后,级进向下,无一不表现出作曲家独特的音乐创作情调。排练号5,主部主题在e 小调独奏大提琴声部开始,见谱例1。这段主部主题旋律运用了许多和弦外音,音响效果绚丽,颇具民族风格旋律的特点。通过排练号7 的位置也可以看出哈恰图良其他旋律的一些基本特征,常将狭窄的音程多次重复和音程大跳间插使用,形成音区范围上宽窄兼容又蜿蜒曲折的走向。除此之外,还常伴有节奏重复,固定低音,舞曲般的律动等特点。

谱例1:

哈恰图良《大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中都采用了环绕装饰的三音体系。切分音节奏也是哈恰图良在各个作品都喜欢使用的节奏之一,作曲家本人也这样说过:“我的作品中的某些因素和切分音节奏与民间歌调有关,我惊讶地看到它们和我创造的音乐形象自然地结合在一起。”[2]如排练号7 第二小节。排练号11是整个主部的高潮点,独奏大提琴经过上述手法的一系列推进之后,到达一个高音E,此处的旋律进行具有音型环绕的特点,分别每小节围绕E,D,C 进行环绕,使音符旋律线二度下行,排练号11 第5 小节,独奏大提琴的音区逐渐下移,伴随乐队声部的留白,主部段落正式结束。

连接部为排练号12至排练号14,从降e小调开始,整个连接部都可以看到哈恰图良使用了固定低音,让连接部围绕bE 展开,使调性具有说服力。全乐队奏出两小节降e 小调主和弦之后,由圆号率先从属音降B 上开始演奏旋律,这个旋律也具有三音体系的特点,并伴有半音级进。排练号12 第五小节,单簧管提前演奏了排练号16 才会出现的副部主题,与圆号声部构成对比性复调织体,在音响上构成了呼应效果。由单簧管提前奏出的副部主题乐句接下来会在副部由独奏大提琴正式扩大,展开。无论是固定低音的用法,还是率先奏出的副部主题乐句,连接部都已率先呼应了下文。

副部为排练号15 至排练号18,降e 小调,见谱例2。乐队声部的和声部分主要运用了固定低音的手法,与连接部不同的是,在这里哈恰图良通过每小节空出第一拍前半拍打破了传统四分之四拍的强弱规律,形成了新颖的节奏律动。排练号16 第三小节,独奏大提琴与小提琴声部构成模仿性复调织体,在这里哈恰图良再一次运用了前文中提到的三音体系和半音级进手法,小提琴声部不断重复着A,利用和弦外音构成旋律,围绕A 进行二度环绕,此处的三音体系为:#G,A,#F。独奏大提琴的三音体系为bD,bE,C。排练号18,大提琴与小提琴的模仿型复调织体转为独奏大提琴与双簧管的对比型复调织体,随着音乐即将推向展开部的过程中,音色的纯度差异变换也逐渐明确。呈示部省略了结束部,排练号前4 小节,独奏大提琴与乐队有明显的加速,将结构推进到展开部。

谱例2:

(二)展开部

引入部分从排练号19,d 小调上开始,使用了主部主题,利用切分音节奏,半音的级进过渡到中心I。中心I 的部分从排练号20 开始,依旧延续了固定低音的模式,由大提琴与贝斯合奏,加强了乐句起落的对比。独奏大提琴以十六分音符演奏着和声音型,均是主部主题的变形。排练号20 第6 小节,双簧管声部再次出现三音体系:D,#C,C,接下来小提琴声部的拨弦在节拍重音上与独奏大提琴重复,构成了节奏型强调。

从排练号22 开始至排练号25,单簧管和双簧管相互接连奏出乐曲的主部主题,与独奏大提琴演奏的变形后的主部主题构成对比型复调织体。这个段落的调性布局为二度调性模进,分别为排练号22:d 小调,排练号23:降E 大调,排练号24:E 大调,排练号25:F 大调。

排练号25 的第三小节首先出现了bD,bE,C这一三音体系,接着二度下行模进,引出之后独奏大提琴演奏的发展后的副部主题。中心II 从排练号26 开始,g 小调,发展后的副部主题与之前的副部主题在性格与形象上大不相同,由ff 的力度开始,最短节奏值变为八分音符,而不是之前的三十二分音符,音响效果变得宽广,民族风格浓郁,而同时,乐队部分小提琴与单簧管接连交替奏出紧缩后的主部主题旋律,形成了主部和副部乐思叠置出现的对比增强效果,也进一步加深了织体的复杂化。这里的乐队伴奏声部也符合全曲常用的固定低音的特点,是由两个大二度、一个小二度和一个增二度叠置的持续音和弦,尖锐的和弦音响显然是模仿亚美尼亚民间打击乐的音色和节奏,使展开部的戏剧性发展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融为一体。再加上粗犷的舞曲织体节奏,把听众引入到一个民俗性的歌舞场景中。在哈恰图良的作品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3]。排练号29 重复e 小调的七级音#F。本曲的华彩片段与传统协奏曲第一乐章位置不同,位于展开部和再现部中间,调性的开头和结尾也维持在e 小调上,在结构上类似一个展开部的延长。

(三)再现部

排练号31 开始,乐曲进入再现部,首先由乐队奏响主部主题,节奏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相比进行了紧缩,力度也从p 转为ff,这奠定了动力性再现的基调,接着独奏大提琴以f 力度加入,恢复了原先的节奏,直到排练号37 都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相同。

排练号37 至38,进入连接部,副部主题的bD,bE,C 乐思以移位的方式再一次出现,之后的排练号40 又再次出现bA,bB,bG 等三音体系,在这里也可以看出三音体系在本乐章的频繁运用,这也是我们从本乐章中感受到的强烈民族性的原因之一。本乐章中常出现的三音体系往往以一个大三度为音程框架,在框架内部加入一个大二度或小二度音程。再现部同样省略了结束部,排练号41 末尾,作曲家将副部再现收束在主调e 小调上,后直接进入尾声。

(四)尾声

本乐章包含一个庞大的尾声,分为三个部分,从排练号42 进入,在乐曲的主调e 小调上展开。尾声中独奏大提琴的旋律主要使用了副部,与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不同,尾声的副部主题以十六分音符的舞曲风格进行,在三音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的紧缩并多次模进,将三音体系与民间风格舞曲节奏结合,烘托出热烈气氛,使全曲结尾在铿锵有力中干净利落地结束。排练号46 至49 是尾声的第二个部分,此处乐队声部与独奏声部形成对立关系,时常在纵向上与独奏大提琴演奏的副部主题旋律叠置呈示主部主题动机,形成戏剧性对比,如排练号46 的单簧管与大管,演奏的是主部主题中前八后十六节奏搭配半音级进的固定音型。排练号47,独奏大提琴用六度音程作半音级进推进,为之后尾声片段的高潮作铺垫。排练号50 至53 是尾声的最后一个部分,巩固了乐曲的主调e 小调,排练号50 主要由全乐队重复副部主题,之后独奏大提琴以三音体系推进,乐队的和声接连在弱拍上出现,构成了独特的律动。之后全乐队进行合奏,整个乐章在强烈辉煌的音响效果中结束。

三、结语

亚美尼亚地属外高加索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群居的地方。亚美尼亚的民族音乐与俄罗斯传统的斯拉夫音乐不同,充满东方色彩。哈恰图良在自己的早期创作作品中就表现出对于亚美尼亚音乐文化深远渊源的惊人敏感。哈恰图良善于运用三音体系、切分音节奏和民间歌调,并且将多种因素与他所创作的音乐形象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如《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中,吸收了自身民族底蕴,体现出浓郁的亚美尼亚音乐风格。哈恰图良多次对中西亚地区三音体系的运用,以此作为作品音乐主题根基;多民族的亚美尼亚,库尔德游牧民族音乐的影子、波斯阿拉伯音乐中的节奏,连续重复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总是带有马蹄的跳跃感。运用三音体系营造的西亚风情的副部主题;以及连续切分音可以说是哈恰图良音乐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部分。

猜你喜欢

主部大提琴小调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五河小调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