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学驱动性问题设计的探究
——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例

2023-11-14王厚福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9期
关键词:驱动政策核心

王厚福

(合肥市第四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结合学科特点,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带着驱动性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研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提高素养。项目式学习正是这样一种基于特定的项目问题,倡导深度学习、科学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学习方式,但是项目式学习具有时间长、跨学科、任务多等特点,很难落实在常态化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而微项目式学习既可以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又可以规避这些问题,它可以聚焦某一个学科知识点,既保留了小组合作的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制作成果等过程,又可以融入常规教学活动,因此本文尝试在微项目式学习理论框架下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而在此过程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一、微项目式学习的界定

项目式学习,是基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学习模式,提倡以真实情境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升能力。夏雪梅博士在此基础上提出,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实用性的驱动型问题,指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形成成果,这种学习的过程和经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而本文所阐述的微项目式学习方式,主张运用项目式学习的理念,按照项目式学习的步骤、结构,将研究的项目问题具体化、微小化。在课堂教学前,基于学科知识,设置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形成初步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同伴点评、讨论、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形成学习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将微项目式学习融入常规教学,成为常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

从以上界定中可以看出,微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一)微项目式学习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

微项目式学习选取核心知识,借助真实情境为载体实现知识的再建构,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情境创设中的驱动性问题,从而构建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二)微项目式学习注重问题驱动

根据学科知识,指导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深入、持续思考。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质量非常关键,问题是否适当、可行,将直接关系到微项目式学习的效果。

(三)微项目式学习可操作性更强

以解决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目的,微项目式学习往往聚焦某一个具体的、微小的知识点,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利用课堂10~15分钟的时间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从而达到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素养。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四)微项目式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在微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根据真实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会经历讨论与碰撞,微项目式学习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多元化表达的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在实践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与素养。

二、基于课程标准确定核心知识,提炼关键问题

为了能让微项目式学习真正服务于教学,本文将以思想政治学科统编教材《哲学与文化》中“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框为例阐述这一理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框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道理。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炼出关键问题及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如下:

核心知识关键问题核心素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3.怎样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科学精神: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解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增强创新意识。2.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认识,做到知行合一。3.政治认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形成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白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和基本观点。4.法治意识:了解并遵守国家政策,增强法治意识。

围绕上述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结合教学目标,笔者特选取我国人口问题及生育政策为真实情境,提出“生育政策如何才能达到国家预想的状态?国家如何提供更好的配套措施来提高生育政策的实效?”这样的关键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了解生育政策的痛点,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与实际生活的对话中建构知识,再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交流分享,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外依然能够持续性地探究我国人口政策的配套措施,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真实情境实现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选取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驱动性问题的优化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而促使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有效落实。

三、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驱动性问题优化设计运用

围绕本课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设计驱动性问题,用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特定情境的微项目的探索中,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合作交流。本节课根据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依据以下策略确定三种类型的驱动性问题:

(一)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设计驱动性问题

课前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进行分组,然后由小组学生搜集当前我国的人口现状及人口政策的相关材料。根据学生分享的素材以及关键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在教学环节一“你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吗?”设置以下驱动性问题:(1)通过资料搜集,你对我国人口现状产生哪些感性认识?(2)你又获得了哪些理性认识?(3)请总结两种认识的区别和联系。在学生的分享和交流过程中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以直观看到我国人口、生育率、人口结构的各项数据,从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以及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解读后,再确定以下驱动性问题:(4)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5)提炼总结人口老龄化等概念;(6)推测2050年我国人口状况;等等。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最后学生从情境体验中总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根据学生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困惑和教学重难点设计驱动性问题

通过预习,学生会对课本的内容产生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确定和核心知识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关键问题:如何认识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根据这两个关键性问题设置一系列驱动性问题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实践的含义和特点这个关键性问题,围绕课程标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二“你知道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应对政策是什么吗?生育政策的实施达到它的理想效果了吗?”以二胎政策为例,设置以下驱动性问题:(1)不同时期生育政策的预期目标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2)生育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又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生育政策?本节以二胎政策的实践结果为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根据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这个关键性问题,依据学生搜集到的二胎、三胎政策,在教学环节三“你注意到三孩政策的发布时间节点了吗?为什么由全面二胎升级为三胎政策”,设置以下驱动性问题:(1)通过人口普查获取相关数据进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这说明了什么?(2)二胎政策的实践让我们对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原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也给后续生育政策的制定带来怎样的启发?(3)二胎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意味着它的实施没有意义?通过互助交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到: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二胎政策实施后暴露出不是生二胎的少了,而是更多的年轻人一胎都不愿意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带着这样的冲突问题深入思考和持续探究讨论,认识到政策限制只是影响生育率的痛点之一,教育、医疗、住房等才是影响生育率的源头问题,所以政策的制定需要更有效的配套措施,学生才能更加理解当前的“双减”政策,落实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而只有实施了二孩政策,才能暴露出政策制定者原先对我国人口问题认识的不足,才能调整认知,修正完善后续生育政策,学生落实了科学精神、核心素养。把真实事件的问题理顺了,就很容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以上这些驱动性问题,既能体现学生对生育政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探索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微项目式学习指导下的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积极讨论,进而领会知识,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发展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三)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设计驱动性问题

针对国家当前的形势,三胎政策如何实施才能取得国家预想的效果?带着这样的驱动性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结合当前的“双减”政策,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我国生育政策的痛点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走访、查询资料、调查等方式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报告在班级展开交流,思考国家应该如何提供更好的配套政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三胎政策的出台出谋划策。同时,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学生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上三种类型的驱动性问题,能引导学生持续思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与各种材料和文本互动,达到微项目式学习的效果,同时培育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四、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驱动性问题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有益探索。驱动性问题的提出,依托课本知识,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查阅资料、参加实践、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也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教学也不是填鸭式的,它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和探究精神,使教学活动富有活力和创造性,处处体现知识的生成和运用。它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核心素养。

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也符合高中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它能够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微项目式学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微项目式学习视角下,依据真实生活情境,对驱动性问题的优化设计可以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目标,为解决政治教学的实际困难,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猜你喜欢

驱动政策核心
政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政策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助企政策
政策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