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家背滑坡抢险治理施工技术研究
2023-11-14曾兴楚夏威
曾兴楚、夏威
(湖南建工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0 引言
地质灾害整体整治是“除险安居”专项行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郴州市人民东路龙家背路段发生了山体滑坡,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该路段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制约条件众多,滑坡危害极大。公路位于滑坡之上,且路边有民居;滑坡前缘向坡脚处数栋居民房屋区推移,使得坡脚处居民置身于悬崖之下;即将施工的人民东路延伸段隧道的施工安全受到威胁,且可能危及隧道的使用安全。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该滑坡进行处治。
1 滑坡加固治理工程概况
1.1 主体项目位置
郴州市人民东路延伸段地处郴州市城东郊,路线基本呈东西走向,有两处隧道穿越山体。滑坡抢险工程位于该路段两隧道间的东隧道出口处,地属郴州市苏仙区白鹿洞街道石榴湾社区。因地名为龙家背,所以称之为龙家背滑坡抢险治理工程。
1.2 地形地貌
龙家背滑坡所处地块为湘南低山丘陵地貌区,地处隧道出口处,地形特点呈西高东低,地面高程在195~235m 之间。勘测地块宽度最大值为150m,长度最大值为160m,滑动体积约为24 万立方米,属于中等规模推移型滑坡。据调查,该边坡在公路动工建设之前就已有很多纵向裂缝,原因是自然条件下坡体受力失衡,导致形状改变和表面出现裂缝等现象,坡顶缝隙大约在1~3cm。经钻探勘察,该边坡岩土层结构自上而下可分为人工填土、粉质黏土、强风化页岩、中风化页岩、破碎灰岩、中风化灰岩六大层。
1.3 监控数据
龙家背滑坡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已有监测资料表明,该地段滑坡始于2015 年11 月上旬,在滑坡后缘出现小规模滑动,坡顶房屋地面出现少量宽约4cm 的中型裂缝,并伴有0.2m 的地面沉降,后经房主自行填实处理。2016 年3 月下旬持续强降雨,滑坡整体发生明显滑动,滑坡体后缘出现大量宽约10~50cm 的张拉裂缝,房屋前方地面被拉裂下沉30~70cm。滑坡体坡顶为村民自建房,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基础,桩端埋藏深度约10m,滑坡后房屋暂未见明显裂缝。房屋前新建公路路面出现多条宽裂缝,并下挫50cm。
2 滑坡治理思路
根据对该滑坡特点的分析,结合郴州市人民东路延伸段东2 号隧道的建设情况,秉持动态设计的原则,将该滑坡治理工程细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滑坡顶部房屋与道路保护。设置后排桩,保护滑坡后部房屋与道路。同时,在此设置抗滑桩以减小滑坡推力,对下方坡体起到部分保护作用。
第二,隧道出口洞门保护。前排抗滑桩设置在洞门位置,两隧道间和隧道口两侧的局部区域设置双排桩,对拟建隧道的洞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确保隧道出口的安全。
第三,前后排桩之间进行放坡减载,放缓坡度处理。同时在坡面采用锚杆框格梁支护,保证表层滑坡体的稳定。
第四,对洞门前两侧边坡进行放坡处理。放坡坡比1∶1.5,以保留更多土体,在保证边坡本身稳定的情况下起到类似于坡脚加载的效果。
第五,距隧道出口6m,沿隧道轴线至后排桩区域采用钢花管注浆工艺,确保隧道开挖过程中洞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第六,隧道结构保护。前后排桩之间,沿隧道左洞左侧开挖边界线外4m,设置一排隔挡桩,减少滑坡西南方向的推力对隧道结构的威胁。
根据已有勘察、设计资料,以及现场踏勘情况,对不同区段采取不同的支护措施,具体支护结构如下:
一是对隧洞出口洞门采用“抗滑桩+锚索+面板+锚杆”支护。前排桩紧贴隧道洞门后壁,桩顶设冠梁。AB 段抗滑桩桩长以入灰岩4m 控制,桩顶按原地形线设置,桩径1.5m,间距2m,面板厚20cm,桩顶设1.5m×1m 冠梁。CD 段抗滑桩桩长以入灰岩4m 控制,桩顶按原地形线设置,桩径1.8m,间距2.2m,面板厚20cm,桩顶设1.8m×1.2m 冠梁。BC 段布置两排抗滑桩,按矩形布置,第一排、第二排桩排距3m,双排桩采用连梁连接,连梁尺寸为1.2m×1.8m,各排桩间距2.2m,桩长以入隧道底板10m 控制,桩径1.8m,面板厚20cm[1]。第一排、第二排桩顶设冠梁,冠梁为1.8m×1.2m,第二排桩冠梁为BG 段全段布置。前排桩冠梁设一排锚索,锚索长40m,锚固段32m,采用6φs15.2 钢绞线,开孔直径150mm,施加750kN 预应力,锚索入射角度为15°。洞门上方设微型钢管桩,φ0.65×0.8m,矩形布置,并在面板位置设两排锚杆。
二是对滑坡顶部房屋与道路采用“抗滑桩+锚索”支护。抗滑桩φ1.5m,间距2m。桩顶设1.5m×1m冠梁,锚索与冠梁连接,锚索长40m,锚固段32m,角度15°。设置第三排“抗滑桩+锚索”作为储备支护措施,视后期监测情况决定是否施工。
三是对前后排桩之间滑坡体采用“放坡+锚杆+框格梁”支护。分三级放坡,坡比1∶1.75,第一级坡坡脚为前排桩的第二排冠梁,二、三级坡坡脚设3m 平台。框格梁按2m×2m 布置,格构梁肋柱、横梁断面尺寸为400mm×400mm。二级坡和三级坡锚杆采用φ51 的自进式锚杆,锚杆打入角度为20°;一级坡锚杆采用主筋HRB400φ25 钢筋锚杆,其中隔断桩右侧坡面锚杆打入角度20°,长度为25m;隔断桩左侧坡面锚杆打入角度为25°,长度为30m。锚杆均按φ2.4×2.4m 布置[2]。
四是对洞门前两侧边坡采用“锚杆+框格梁”支护。坡比1∶1.5,框格梁按2m×2m 布置,格构梁肋柱、横梁断面尺寸为400mm×400mm,锚杆按φ2.4×2.4m 布置。一级坡锚杆采用主筋HRB400φ25 钢筋锚杆,长度为18m;二、三级坡锚杆采用φ51 的自进式锚杆,长度为13.5m。锚杆打入角度均为20°。
五是隧道开挖过程的保护措施。对前排桩桩顶冠梁以内至后排桩、滑坡周界之间、左洞隧道边线外4m(右洞为5m)范围,采用钢花管注浆进行加固处理。注浆孔按1.5m×1.5m 梅花形布置,其中左洞范围内加密至1m×1m,注浆孔深度以进入底板以下1m且不影响隧道管棚施工为控制标准。
六是隧道结构保护采用隔挡桩支护。桩间距2.2m,桩径1.8m,桩长以入隧道底板4m 或穿过滑动面三分之一桩长控制,采用冠梁连接,连梁尺寸为1.2m×1.8m。
3 施工工艺
3.1 旋挖桩施工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旋挖机施工采用干旋和湿旋两种方案。若钻孔过程中土体难以自稳,出现严重的塌孔现象,则采用泥浆护壁湿旋措施以确保孔壁稳定,保证成孔质量。若土体有足够的能力,不出现塌孔现象,成孔质量良好,则采用干旋施工方案。
抗滑桩由两侧向中间靠,桩轴线按现场施工放线定位,挖桩时严格执行三序跳挖施工工艺。
3.2 冠梁、连梁施工
桩顶冠梁尺寸分别为高1m、宽1.5m 和高1.2m、宽1.8m,冠梁连梁尺寸为高1.2m、宽1.8m,使用型号为C30 钢筋混凝土架构,主筋净保护层厚度应当达到50mm。作业现场依据钻孔桩的作业进展,逐段、逐节进行钻孔桩检测,且保证挡墙、冠梁、连梁等单独作业,在冠梁作业期间将纵向钢筋提前埋在里面。
桩顶连梁、冠梁施工之前,先检查桩身品质。对架构维护桩采用低应变法无损检测技术检查桩的质量,桩检比例应当满足桩总数10%以上,且在5 根及以上的要求。按照规范要求的检测数量检测各型号桩质量,前排桩选取7 根,后排桩选取8 根,隔挡桩选取3 根,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桩顶冠梁施工[3]。洞底连梁尺寸为高1m、宽0.8m,桩与连梁采用植筋,钢筋长度1.4m,植入抗滑桩0.6m。
3.3 锚索施工
3.3.1 施工工艺流程
定位—成孔—编索—安装锚索—全孔一次注浆—挂金属网—锚墩—养护—张拉—锁定—张拉段注浆—封锚。
3.3.2 施工工艺要求
(1)钻孔
使用15cm 的钻头进行钻孔作业,角度应当符合设计标准。钻孔完毕后,使用干净的水或者黏稠度很低的循环泥浆进行冲洗(主要针对砂残积粉质土层)。成孔深度为锚索长度+1000mm。并且,钻孔施工需做好原始记录。
(2)安放锚索
首先在安装前用高压空气对孔进行清洁,对锚索体的品质进行检测,并将锚索规范放置在施工区域内以利于下锚施工。下锚过程中,要避免锚索变形问题。若一些锚索无法插入孔的最深处,切不可强行插入,应找到原因,之后再次尝试,直至锚体顺利插到孔底。锚体入孔后外面留出1.5m 便于将进行张拉操作。下锚后应马上清洁并进行浆液浇筑,避免孔坍塌[4]。
(3)注浆
使用高压浆泵灌注M30 水泥砂浆,利用孔底压力进行反方向浆液灌注,孔口配备止浆塞,浆液灌注压力通常在0.5~0.8MPa 之间。每次浆液浇灌的压力稳定时长保持在5~10min 之间,争取一次浇筑完毕。注浆管管底应当完全闭合,由一端的50cm 开始朝上每间隔2m 制作长度为1m 的花管,孔眼半径应在0.4cm 以上。并且在锚固段内的孔眼外用橡胶膜进行处置,防止浆液倒流。浆液灌注完成后才能够实施封锚操作,封锚一定要按照设计标准进行,避免风化问题。
(4)锚杆的张拉锁定
锚索张拉采用150t 千斤顶。待锚索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值的80%以上,方可进行锚索预应力张拉,同时应按顺序位置张拉,并在规范允许的桩顶侧向位移范围内进行锚索锁定,锁定值为轴力设计值的75%~90%。锚杆设计锚固力为750kN,张拉锁定过程中千斤顶油压泵加卸载应平稳、均匀,禁止猛增猛降,以免损坏锚固力。此外,千斤顶使用前必须经过质检部门校核。
在锚索张拉过程中,锚具底座顶端和钻孔轴线应当形成90°角,保证锚索张拉过程中千斤顶和锚索处于相同的轴线位置。在锚索张拉锁定之后,应将防腐液涂抹在锚头位置,用C30 混凝土封闭。使用机器对锚筋进行切割时,禁止使用电弧,留下的外露锚筋应当在5~10cm 左右,避免拽滑。一榀框架锚索的张拉必须采取对角张拉或整榀同时张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预应力锚索施工前,要对锚索进行抽样试验检测,选定1~2 根锚索进行抗拉拔试验[5]。
(5)封锚
锚索项目施工完毕后,不可将锚头钢绞线切断。待监测展示边坡形状改变已趋于平稳,对预应力锚索总体加以补偿张拉,张拉完毕后,钢绞线外露部分应在10cm 以内,对多余的钢绞线进行切割清理。然后使用钢丝刷将锚头钢绞线的锈迹全部清理干净,按设计尺寸用C25 混凝土对锚头进行浇筑密封。
3.4 边仰坡防护施工
边仰坡防护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施工截排水—边仰坡开挖—刷坡—确定孔位—搭设操作平台—钻机就位—调整角度—钻孔—清孔—安装锚杆—注浆—制作框格梁—边坡修整。
3.5 挡土墙施工
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基槽开挖—地基承载力检测—立模加固—安装泄水孔—做滤水层—浇筑混凝土—拆除模板—养护。
3.6 施工监测
监测的主要目的为确定滑坡变形动态(包括滑坡体变形方向、变形速度、变形范围等),并对比变形发展,预测变形趋势,判断滑坡稳定状态,保证施工及周边建筑物安全;反馈设计和检验处置效果,指导施工,优化设计。根据工程特点结合相关规范,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开展如下监测内容:坡顶房屋变形、桩顶位移及沉降、锚索应力、连梁及抗滑桩桩身应力、土体位移及地下水监测等。
4 结语
在龙家背滑坡抢险治理工程中,根据现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滑坡特征及分布范围,以及对相邻建筑物产生的影响,为稳定坡体和确保隧道施工安全、维护隧道洞壁稳定和坡上建筑物的安全,分别采用“抗滑桩+锚索”“抗滑桩+锚索+面板+锚杆”等加固支护方式,方案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实施效果良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