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教学方法探索
2023-11-14马补清
■文/马补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的文章比比皆是,但这些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另辟蹊径,多方位研究与探讨,形成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着重从多样化导入、多元化角度两个方面,探索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方法。
一、多样化导入
1.视频直观冲击
教师讲授革命题材类文章时,在课程导入中可借助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物语言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及强大穿透力,以此激发学生对革命题材文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稿。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影视资料,如张思德生平事迹等,让学生了解历史、增强感受、加强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史料背景介绍
对于革命题材的文章而言,史料背景的补充介绍,是学生理解文章、情感熏陶、形成价值观、消除对革命历史陌生感的关键。
《七律·长征》一诗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可以搜集与长征有关的资料,为学生分享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等,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岁月,帮助学生了解长征史实。
3.故事情景表演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多样化、趣味性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把钥匙。
在讲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提前进行演练,完成相关语言、动作、神态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董存瑞在隆化战斗中舍身炸毁敌人碉堡的英雄事迹,感受董存瑞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多元化角度,掌握文章要义
1.跨学科备课,全方位理解文章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为学生拓展很多知识,如历史、地理、政治等。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记叙了八路军某部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奋勇抗击日寇最后跳崖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五壮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狼牙山的地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2.诵文章精粹,悟真谛产生共鸣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重点段落,可以增强语感、发散思维,激发情感。
在讲授《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师生泛读、配乐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感受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晓地方特色,近距离接受洗礼
在讲授革命类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就近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并让学生做好笔记。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教师、父母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使他们收获感动,获得成长。
4.开社会实践,提素养陶冶情操
(1)紧抓主题班会
班会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要素是“中国脊梁”的英雄人物。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会组织英雄人物故事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崇拜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2)重视校内活动,加强团队意识
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以旧中国的屈辱和新中国的辉煌、解放前人民备受压迫和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善于接受,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拓类似文章,用方法提高效率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了让三个生病的战友走出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写,突出了主人公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为了让学生掌握此类革命题材文章,教师可拓展《一个苹果》和《七根火柴》等具有相同历史、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让学生自主探究,运用学到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感悟。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从阅读、朗诵、表演、分享中得到感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革命题材类文章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