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人际问题,家长要不要重视
2023-11-13吕若琦
吕若琦
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关心的是如何把孩子养得更健康;等孩子逐渐成长后,父母开始操心孩子的学业问题。但其实,当孩子开始参与集体生活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成长中重要的一环。而现实情况是,当一些孩子因为人际关系引发苦恼时,大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
A.班里表现还不错,就是不愿去学校
上初中之后,姚远(化名)不止一次地向父母提出自己不愿意去学校的事,但父母一直没当回事,只是一个劲儿地对他说:“如果不读书你能干什么?”
因为不知道如何向父母和老师倾诉自己的心事,姚远只能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默默流泪,然后摆出消极对抗的姿态:有几天早上父母叫他起床,他充耳不闻,怎么叫他都不起来。一开始他只是每周一两天不去学校,发展到后来,他一周三四天都不去学校。
姚远的父母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上个学期,他们去学校找老师,想搞清楚姚远到底怎么了。但老师也没察觉到姚远的异样。老师向姚远的同桌和其他同学打听,大家也都说没有与姚远发生过冲突,只觉得他日常比较沉默寡言。
等到了心理咨询师那里,姚远才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原来,他一直不知道怎么融入同学们的圈子。
姚远的父母很忙,从小只关心他的成绩,平时总把他关在家里做题,所以小学阶段,姚远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就不太好;上了初中,同学们聊的都是电视、电影、手机上的一些话题,姚远平时很少接触这些,经常听不懂同学们在说什么,所以在班上逐渐被边缘化,这让他十分痛苦。
但当姚远向父母诉说自己的苦恼时,父母并不乐于为他答疑解惑,而是觉得“懂那些也没用,你好好学习就行”。所以姚远苦苦撑了一个多学期后,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
心理解析: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姚远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无法减轻姚远当下面对的人际压力,所以姚远直接不去学校,对抗父母的无视。广西南宁心海岸心理咨询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丽波表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除了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家长不能一味杜绝孩子使用手机和电脑,要适度给孩子了解世界的机会。此外,家长有时间也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带孩子了解不同的名胜古迹、文化传说等,丰富孩子在读书学习以外的人生体验,这样孩子在同龄人群体中才能有谈资。
B.与好哥们分开,上高一的男生抑郁了
吴耀(化名)是在高一出现了赖学的情况,而究其原因,是他与唯一要好的同学分开了。
吴耀很喜欢汽车模型。和大部分男孩爱玩的玩具车不同,汽车模型是完全依照真车的形状、结构、色彩,甚至内饰部件,严格按比例缩小而制作的模型,有的还限量发行。父亲去上海、北京出差时,常会为吴耀在当地搜罗一些汽车模型,作为吴耀学习成绩进步的奖励。
上了初中后,吴耀无意间发现同班同学邱亮(化名)也是汽车模型爱好者。两人很投缘,大部分时间都聚在一起聊汽车模型,而且邱亮比吴耀更精通汽车模型,家里甚至还有一些附了收藏证书的汽车模型。在邱亮的介绍下,吴耀还接触了一些专业的汽车模型论坛,了解到更多关于汽车模型的收藏知识。
邱亮这个小伙伴,让吴耀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两人不仅周末常在一起玩,每晚写完作业还不忘煲一会儿电话粥。有一年暑假,两人还结伴参加过一个汽车模型论坛举办的活动,并在活动上见到更多玩家收藏的高端汽车模型,增长了不少见识。
可等吴耀上高中后,这样的生活便不再有了。为了方便通勤,他不得不搬去学校附近居住。而邱亮读的是一所职高,吴耀的父母觉得他继续和邱亮“混”在一起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也不希望他们继续见面。
对吴耀来说,一边是戛然而止的友谊,生活里重要的寄托没了;一边是更沉重的学业负担,身边大部分同学都很优秀。这让原本阳光开朗的他变得情绪低落,不想吃饭、不想说话,也不想上学。
心理解析: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雷湘竹表示,每个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求,孩子也一样,他们跟朋友在一起可以获得更多归属感。就吴耀的情况而言,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唯一的小伙伴对他而言有多重要,只是担心别的孩子给他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其实更多的是出于父母的价值判断。
雷湘竹表示,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其实很简单,他们交往只是因为在一起很开心,但不少家长并不在乎孩子的这种开心,只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跟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别跟坏孩子在一起玩等等,这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很多矛盾和困惑。其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家长还是要适度放手,让孩子能够单纯地享受友谊和交往的快乐,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孩子的课业负担。
C.不愿与同学交朋友,总觉得他们都在“说废话”
上小学时,悠悠(化名)就一直独来独往,平时没有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一直到上了初中,她还是没什么朋友,不与人打招呼,性格越来越孤僻。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和同学相处时,悠悠觉得同学们成天“说废话”,尤其是女生们聊的明星八卦,她连听都不愿意听。她喜欢有事说事,没事就不说话,所以她不愿意与同学们聊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家里,每次奶奶问她吃饭没,或者妈妈问她衣服好不好看,她都懒得回应。
对别人漠不关心的悠悠,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班级的氛围。有的同学一见她过来,就不再说话,生怕看到她鄙夷的目光。有的同学看不惯她的冷漠反应,甚至偷偷捉弄她,看她被吓一跳或者生气了就开心。这也给悠悠造成了困扰,但她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们好好相处。
悠悠不愿意“说废话”,这与她的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悠悠的父亲在家成天看新闻、聊时事,以至于让悠悠觉得新闻和时事才是值得聊的话题,家里缺乏关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带悠悠去接受心理咨询时,悠悠的妈妈表示很反感这样的家庭氛围,不想听丈夫成天聊那些“高大上”的话题,所以常常不接話、不回应,但却不知道这对女儿也会造成影响。
心理解析: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说的话如果90%以上是“废话”,那么他就会快乐;如果“废话”不足50%,那他的快乐感则不足。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和亲密的人说“废话”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轻松的交流也有助于促进彼此的关系。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雷湘竹表示,通过心理咨询改变对“废话”的认知后,悠悠逐渐接受了在生活中也需要通过生活的语言与别人联结的观念,而她的父母也有意识地改变了家庭氛围,这也帮助悠悠逐渐学会通过“掺和”“搭讪”,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并融入集体。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