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世界的声音

2023-11-13景琦

音乐探索 2023年3期
关键词:获奖作品

景琦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Winning Compositions of the 16th Sunshine Cup

Student New Music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Chengdu, China

摘 要:第十六届“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曲比赛是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一项国际赛事。赛事的获奖作品作为“阳光杯”作曲比赛的缩影,将国际上年轻一代的先进作曲理念呈现给了川音师生。文章选取比赛前三名获奖作品埃姆雷·艾罗兹(Emre Er?z)的String Quartet、特伦斯·叶(Terence Yap)的Gossamer Dreaming和山本哲也的Septuor DAntony进行解读,探讨参赛选手的创作思路、写作风格,并对作品中音乐材料的相互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阳光杯;作曲比赛;新音乐;获奖作品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3-0104-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3.010

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是一项面向全球学生征集新音乐作品的国际化作曲比赛,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于2004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八届①。比赛以“新人—新思维”“新作—新音乐”为宗旨,秉承学术性和前瞻性。创办“阳光杯”作曲比赛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全球各地的年轻作曲学生提供了展示各自音乐作品的契机。

第十六届“阳光杯”举办于2020年,该届比赛收到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以色列、伊朗、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耳其、意大利、瑞士、法国、奥地利、新加坡、德国、英国、芬兰、塞尔维亚、俄罗斯、波兰等22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参赛选手共计115部参赛作品。评委会成员为西村朗(Akira Nishimura)教授(主席)、特里斯坦· 缪哈伊(Tristan Murail)教授、板仓康明(Yasuaki Itakura)教授、钟峻程教授、宋名筑教授、杨晓忠教授及郭元教授。最终,来自土耳其比尔肯大学的土耳其选手埃姆雷·艾罗兹(Emre Er?z)的作品String Quartet荣获一等奖;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新加坡选手特伦斯·叶(Terence Yap)的作品Gossamer Dreaming及来自法国里尔国家音乐学院的日本选手山本哲也(Tetsuya Yamamoto)的作品Septuor dAntony荣获二等奖;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中国选手晏毓璘的作品The Absurd Path、来自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的中国选手马昊的作品《旱魃》(Hiderigami)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选手邹天宇的作品Quartet for 4 Soloists荣获三等奖。此外,还有丁力行选手的作品Lone Star Falls into the Ocean、刘瀚泽选手的《凋零的落叶》(Feuilles Fanées)、派德姆·迪巴(Pedram Diba)选手的Reaching for the Unreachable Point of Desire、孟桓锋的Behind the Darkness、李龙飞的《极光》(Aurora)以及张之洋的《落风》(Falling Winds)荣获优秀奖。①该届参赛作品风格迥异,创作手法多种多样,秉持了“阳光杯”作曲比赛“新人—新思维、新作—新音乐”的创办理念。本文将选取前三位获奖选手的参赛作品,阐述其创作思路,解析创作风格并对其音乐材料、结构等元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作品一 埃姆雷·艾罗兹:String Quartet

埃姆雷·艾罗兹(Emre Er?z,以下简称艾罗兹)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土耳其青年作曲家,生于1995年,获奖时就读于土耳其的比尔肯大学(Bilkent University)。他的音乐作品专注于复杂的声响并列与组合,其灵感来自不同流派的当代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探寻织体的构建与交错。艾罗兹试图在他的作品中发掘音响本身的叙事性,并从简单的音乐材料或其他非乐音声响效果中发掘新的可能性。②String Quartet这首作品由美国Taproot新音乐节Spektral四重奏组于2020年委约创作。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弦乐器延伸技巧,通过对力度、音色、弓压等参数细腻的调控,创造了一个极具魅力的、生动的、富有想象力的音响世界,这也与作品本身朴实无华的复古标题“弦乐四重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谱例1)

String Quartet由3个不间断的“乐章”所组成③,每个章节由不同的织体以及音响构筑理念区分,并通过中心音D为核心音高材料构筑内在的联系。

需要明确的是,此部作品的音高材料是以“噪音”作为绝对主导的。因此,艾罗兹所提出的“以D为中心音进行发展”的概念并不是我们通常认知里的和声或调式主音,而是通过以D为基准音构筑大量的微分音、泛音、噪音等音响,并通过这个中心音强化音乐材料的统一性。在作品的一开始,我们可以看到艾罗兹构筑了四条独立的线条。每一条的音高材料通过围绕D这个中心音进行微分音、颤音、震音等进行变化,并且通過细致地控制弓压(通过空实心矩形表示)、运弓位置、揉弦力度以及强弱渐变,让每个线条的音色产生持续性的变化,综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音响效果。第二乐章基于泛音的音响特征材料,实际上在第一乐章的结尾处已经由中提琴提前引出(从第34小节开始),形成一个类似“浸入式”的连接和融合。此乐章以强弓压演奏空弦泛音作为起始材料,在各声部逐渐引入具有不同节奏型的泛音滑奏。整个乐章一直在不断推动,构筑了一个不稳定的音响环境,此起彼伏并形成高潮。(谱例2)

第三乐章则侧重于运用碎片化的音响材料构筑多声部结构,通过复杂的音色、节奏穿插等对比形成极具动力化的混合音响效果,见谱例3。乐章中间还穿插了形似第一乐章中多层级渐变的线性材料进行对比段落(第111—130小节),并在结尾高潮形成节奏统一的渐变音块。纵观整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艾罗兹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对音色的组合和调控有着十分成熟的见解。虽然作品整体反映出的紧张度较高,但艾罗兹通过合理的结构排布、高潮与断崖式对比部分的布局及各种静态材料的顿挫,使得整个作品张弛有度。本届评委主席西村朗教授评价道,这部作品就像“有生命的动物”①一样。

作品二 特伦斯·叶:Gossamer Dreaming

特伦斯·叶(Terence Yap,以下简称叶)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参赛选手,1970年生于新加坡。Gossamer Dreaming(意为丝游之梦)创作于2020年,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而作。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多萝西·纳邦加迪(Dorothy Napangardi)的绘画作品Salt on Mina Mina。这件艺术作品尝试展现远古时代的妇女们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用掘棍来标记她们的乡土。叶在欣赏这部作品时,被其画面中网状/点状的复合构造以及与黑色背景形成的强烈对比性所吸引,从而创作了Gossamer Dreaming这部作品。他表示,这首音乐作品尝试呈现出人类及非人类之间复杂交错的内在联系。

这部作品具有一个特殊的创作构思。叶在记谱时给每件乐器并置了多行谱(长笛2行,其余3件乐器各3行),每行额外的记谱包含特定种类的非常规演奏法,指示演奏员间歇性地或在演奏常规乐谱的同时进行一系列非乐音演奏,形成多层次的复合音响。 例如,谱中带有V的一行,即代表演奏员需要采用一系列人声技巧发声,如Flute(V);而带有P的一行,代表演奏员需要用手部或特定物体击打或摩擦乐器的某些部位发出声响,如Cello(P),见谱例4。这种特殊的记谱方式致力于呈现更清晰的音响融合需求,并通过谱面整理将不同种类的音响发声方法进行归纳,一些现代著名作曲家如凯娅·萨里阿霍 (Kaija Saariaho)、赫尔穆特·拉亨曼 (Helmut Lachenmann)等对这类记谱法的实践已经较为成熟。

Gossamer dreaming的材料使用较为“节俭”,叶在创作中对线条的堆叠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作品中的线条总是在有限的层级叠加下依次交替出现并通过渐变处理,同时采用碎片化的打击型材料进行点缀。与之前介绍的String Quartet相比,这首作品无论是作品的紧张度、材料的密度、强弱渐变幅度都截然不同,通过非常有限的材料和穿插大量的留白,构筑了一副平静又不失精细的音画作品。

该作品呈现出一个渐变的、由多次推动和回落所形成的复合结构。通过细微的速度、表情注释以及音响种类设计变化可以看出作者对音乐的张力及结构的构思,以及其中蕴含的不同层次的更迭。

作品三 山本哲也:Septuor dAntony

山本哲也(Tetsuya Yamamoto,以下简称山本)生于1989年,是一位来自法国里尔音乐学院的日本选手。加上本次比赛成绩,山本已获得两次“阳光杯”二等奖(2018/2020),并在其他众多国际作曲比赛取得过优异成绩。Septuor dAntony这部作品完成于2020年,编制为中音长笛(G调)、降B调中音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手风琴及打击乐组。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核心是基于混合音色的构筑与渐变,整曲以手风琴作为“舵手”,提供了贯穿全曲的半音音型(drone),其他乐器则以其为中心围绕构建出不同的渐变层次。评委主席西村朗认为,这部作品好像“在音响的河流里自由徜徉”① 。(谱例5)

山本在这首作品中构筑了一个整体上趋向静态的画面。Septuor dAntony中的主要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某种趋于“稳定”形态的线性材料呈现,例如常规的柱式长和弦、断奏重复音、弦乐震泛音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形并丰富材料的表现力。同时,再通过调节强弱、颤音或重复音的速度,以及特殊演奏技巧产生的音色变化等因素,赋予这些静态的线条活力。另一种则是较为短小的碎片材料,会零星地附着在线条周围或者成片地依次出现。织体形态上,Septuor dAntony采用了微复调(micropolyphonic)的技术手段,将各线条及片段通过细微的节奏切入差异融合在一起。整曲的强弱力度大部分都是以pp—ppp为基底, 而所有较强的力度基本都是以短暂的、点缀性的急渐强形态出现,或是在线性材料中创造张力,犹如呼吸一般。这些创作手段使得这部作品相比于我们之前提到的两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动力性体现。

山本在各个段落中侧重了不同形态的音响设计。例如在段落1(第15—49小节)中,乐曲在开始时以简单的双音、柱式和弦持续音引出,之后逐渐变形为一个个短小的、急渐强的碎片化材料。但与此同时,并没有改变之前设计的线性材料叠加的内在形态。整个作品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形成了材料的内在统一性,并通过细致的变化展现音响设计的表现形式。(谱例6)

以上3首获奖作品,作为“阳光杯”作曲比赛的缩影,将国际上年轻一代前卫的作曲理念呈现给川音师生。对于作曲系的教育和发展,该赛事有着实际的重要意义,它是作曲系与世界新音乐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第一,历届入选决赛的作品从风格及写作技术上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作曲系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对部分获奖作品乐谱的研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当今世界范围内创作的先锋潮流和创作技术。第二,以第十六届比赛邀请到的评委为例,所有比赛评委皆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一线作曲名家。无论是对于参与比赛的青年选手们,还是观摩比赛的四川音乐学院师生,都是难能可贵的交流机会。第三,“阳光杯”为世界范围的作曲新生提供了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四川音乐学院进行了良好的推广。该届比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埃姆雷·艾罗兹的作品String Quartet经由评委板仓康明安排在东京首演,并注明是第十六届“阳光杯”的获奖作品。在之后的几届比赛当中,有很多中国院校的学生,及其他国家的学生慕名而来。他们在采访中表现出了对“阳光杯”比赛的国际性、公平性和专业性的认可,这对四川音乐学院打造品牌和声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非营利国际化赛事,这条道路是漫长且艰辛的,“阳光杯”已是国内为数不多还在坚持每年举办的学生作曲比赛。作为作曲系乃至川音整体对外的一块招牌,“阳光杯”在未来的将会持续的秉持公平公正的“阳光”精神,坚持“新人—新思维、新作—新音乐”的创办理念,继续推广吸引世界各地更多高水平的年轻一代作曲家参赛。这种国际性的交流,对加强川音作曲系学科建设、增强国际性视野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阳光杯”已在世界范围内初步构筑了一定的影响力,历届的获奖选手有许多已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各大音乐院校任职,成为行业内冉冉升起的新星。期冀“阳光杯”在未来能够继续伴随着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一起成长,在新音乐创作的领域保持活力,倾听世界的声音并共同交流进步。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2022-04-13

作者简介:景 琦(1989— ),博士,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师(四川成都 610021)。

① 该赛事原名“三川奖”,2011年正式更名为“阳光杯”。

① 笔者担任本届“阳光杯”的所有涉外交接工作,其中包括決赛网络发布会现场实时翻译。所有作品的名称皆采用参赛选手提供的原始资料,如有中英文翻译则为参赛选手本人提供,笔者未对作品名进行二次翻译。所有外国参赛者姓名中文翻译由笔者翻译。

② 文章中关于参赛选手及参赛作品的介绍及谱例均由选手本人提供。

③ 此处“乐章”的概念由参赛选手本人提出,需特别注明这里并不是指传统音乐作品中通过主题材料、体裁等因素进行音乐结构的断层式划分。

① 此处为西村朗评委在网络发布会时发表的评价,日语由四川音乐学院郭元教授翻译。

① 此处为西村朗评委在网络发布会时发表的评价,日语由四川音乐学院郭元教授翻译。

猜你喜欢

获奖作品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下半年卡通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上半年卡通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上半年卡通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上期主题黑白去色 获奖作品
锋视觉
获奖作品选登
2015年下半年卡通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7匹狼”征联大赛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