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5年全运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

2023-11-13李晓雨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全运会粤港澳大湾

孙 铭 李晓雨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021年8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同意广东、香港、澳门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函。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是中央给予大湾区的重大使命,表明了国家将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推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坚定信心。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推进“一国两制”发展的重要举措,粤港澳三地资源融合也是时代趋势之一,而全运会这一国内顶级体育赛事能否在粤港澳三地体育资源融合发展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将在讨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以协同理论、城市更新理论及城市触媒理论为基础建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理论框架,分析当前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面临的实际困境,最终提出全运会推动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1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的发展现状

1.1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现状

粤港澳联办全运会,体育基础设施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样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另外,粤港澳三地体育场馆和场地设施丰富。90年代初,香港在深圳一带建立草地滚球、高尔夫等体育场所。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也加大了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新时代,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的支持下,粤港澳三地体育场馆和场地设施建设稳步发展[1]。根据广东省体育局数据,2019年广东省体育场地28.64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94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5平方米。图1显示,广东省当前篮球和乒乓球场地众多,排球场、健身房、健身步道和游泳场较少。香港政府康文署数据显示,2020年香港共有2648个体育场地设施。澳门则拥有塔石体育馆、鲍思高综合体育馆、凼仔体育场等大型体育场馆。另一方面,体育综合体、体育小镇等成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常态。珠三角地区逐步建立具有复合性、综合性的大型体育场所和设施,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以及“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后,粤港澳三地体育综合体、体育特色小镇不断涌现,成为近年来三地体育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方向。

图1 2021年度广东省体育场地数据图(单位:万个)

1.2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人才资源现状

体育人才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体育人才的内容和体育强国建设紧扣,凸显了体育人才的重要性。粤港澳联办全运会,体育人才是必不可缺的因素。一是大湾区已有一定数量的体育从业人员。体育从业人员是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体育产品研发人才、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表1显示,广东省拥有超过10万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香港超过3万,澳门超过1万,但从比例上看,体育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高,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许多知名体育人才。粤港澳三地涌现了容国团、苏炳添、樊振东、易建联等世界知名运动员和李小龙、梁扶初、叶问等“民间高手”,众多知名体育人才以各自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影响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和居民参与体育事业的热情,为大湾区体育产业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大湾区人才交流制度生态初步建立。《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关于广东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推动了大湾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工程为大湾区人才交流带来了重大突破,大湾区人才交流制度生态已经初步建立。体育人才是人才的重要分支,人才交流制度生态的建立不但能推动大湾区体育人才资源流动,还能为三地联办全运会的体育人才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表1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从业人员统计表

1.3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资源现状

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且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国家为贯彻奥运战略而实施的大型赛事,这对举办地的办赛能力和办赛组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举办体育赛事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湾区内各城市都拥有独自办赛和联合办赛经验。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都拥有独自举办的特色赛事。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个中心城市分别有多项体育大赛,如广州国际马拉松、深圳WTA总决赛、香港国际速度赛马大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等,非中心城市同样拥有佛山国际龙舟赛、东莞国际马拉松、中山WBO洲际拳击大赛等国际赛事。另外,体育赛事已经成为粤港澳体育交流与合作的主阵地。改革开放激发了粤港澳三地体育交流合作的活力,推动大湾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开创众多增进交流并延续至今的体育赛事。1979年“省港杯”以足球运动为桥梁,对促进粤港两地交流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粤港两地交流合作进入新纪元。2010年香港赛马会为广州亚运会马术比赛提供赛事组织和后勤保障,粤港两地体育赛事交流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网球团体赛、深圳南山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系列赛、粤港澳大湾区万米接力超级联赛等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体育赛事已经覆盖了10多个项目,粤港澳体育赛事合作基础愈发深厚,赛事级别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1.4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文化资源现状

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于富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版图上,粤港澳体育文化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全运会既是将粤港澳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三地体育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粤港澳三地体育文化特色各异,但拥有同宗同族的血缘根基。广东具有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特点;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合地,拥有开放的文化观念;澳门则拥有由中华文化和以葡萄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共存的并行文化。广东、香港、澳门文化虽受历史影响存在差异,但三地均以岭南文化为根基,以粤语为流行语,三地文化同宗同源,联系紧密。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体育文化交流拥有良好前景。“省港杯”和“粤澳杯”足球赛举办至今,已成为粤港澳体育文化交流的典范和重要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要政策发布推动了各类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在大湾区各城市涌现。2018年中山石岐龙舟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大湾区11座城市、40支队伍、1700多名龙舟运动员参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文化交流会实现了约200名内地青少年与100多名港澳青少年交流;2019“黄飞鸿杯”南海·港澳传统狮精英大赛暨第10届樵山文化节等一系列广府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也为增进粤港澳三地文化认同做出了突出贡献。

2 全运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2.1 全运会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复杂的自然或社会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应追求共同的目标,充分利用自组织与他组织动力协调内部要素,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通过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调动各城市积极性与主动性,消除区隔与障碍,实现体育资源流动自由化合循环化,构建稳定的协同发展格局。根据协同理论,当有外部条件介入并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系统内部产生协同共振功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当受到外来影响而突破临界值时,其协同模式会发生质变,城市间相互协同产生整体或集体效应,促使大湾区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产生新的稳定状态,即协同共振作用。2025年全运会作为协同理论中的外部条件,以此重要介质的引入对大湾区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基础设施建设、赛事共享、人才流通、文化共融方面入手,打破行政界限,跨越区域分隔,并在三地政府联合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磨合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效果。2025年全运会的联办将发挥政府宏观统筹和市场微观引导的作用,以联办全运会推动跨境、跨域合作,促使三地体育资源互联互通,形成大湾区自组织系统并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将传统的大湾区体育资源合作模式转变为规模更大、层次更深的合作模式,真正产生“1+1>2”的整体效应,为粤港澳三地创新体制机制提供突破和实践契机,为大湾区深度合作提供保障和支撑。协同理论将从宏观上透视全运会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系统整体“从无序到有序”以及“从混沌到稳定”的协同发展过程。

2.2 全运会助推大湾区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理论认为,对城市全面、深刻的更新,不仅仅是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而做出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与再开发,更重要的是探寻城市发展的深层结构性问题,甚至是城市构成中的社会结构改造,注重城市更新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关联性[2]。作为城市更新理论的分支,创新城市理论不仅要求纠正城市建成区的大部分建设活动和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还要求更新和改善城市中的自然、社会、历史等物质要素及其附着的内容(如文化价值)。以城市更新理论和创新城市理论为主导,以2025年全运会这一重要城市活动为抓手,推动大湾区城市间的结构改造和更新,有助于大湾区各城市在此过程中获得城市更新发展的利益,提升湾区的整体效应,减少在同一领域的比较和竞争。其中涉及大湾区各级政府职能和城市功能的重构以及城市间互动关系的更新,为大湾区保护传统文化、改善和更新城市功能、体育规模化和制度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3],最终达到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区域资源有效整合以及城市间错位发展体系建立的目的。一是运用全运会的传递作用破解大湾区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将传统的资源要素流动方式转变,促使各城市资源相互传递流通,创新资源要素流动方式。二是通过全运会为体育行业催生新职业,推动产教融合,促进人才流通,改变大湾区体育人才整体结构。三是以全运会契机推动城市改造和设施更新,建设更适用于粤港澳互联互通的设施体系。四是以全运村建设、全运会场馆改造等推动大湾区产生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大湾区展现文化价值和精神。城市更新理论和创新城市理论将从中观层次指导大湾区城市布局发展,破解城市间的利益问题,实现多方共赢共享。

2.3 全运会引发大湾区城市触媒

“触媒”是“催化剂”的另一种称谓,能够改变某些化学进程的速率。美国学者Wayne Atton和Donn Logan将此概念迁移到城市发展领域,提出了“城市触媒”概念及相关理论。城市触媒是指能够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能加快或改变城市发展建设速度的新元素,即通过某一特定触媒元素的介入,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成城市建设客观条件的成熟,从而推动城市按照人们的意志持续地、渐进地发展。随着城市开发建设中“触媒”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不断相互作用与整合,形成规模更大的触媒点,最终将产生城市发展的联动反应[4]。城市触媒理论应用在体育领域,能够研究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体育基础设施改造和完善、体育人才流动和培养、体育赛事交流和共享、体育文化传播和认同,体现大型体育赛事在“激发并维系城市发生化学反应”触媒效应特征[5]。以2025年粤港澳联办全运会为触媒契机,在城市触媒理论指导下,将全运会赛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发展和文化融合的媒介,探索具有城市经济和科技价值的全运会触媒要素,将触媒要素与周边城市要素相互作用与整合,形成更大的全运会触媒点,达到“以点带面”消解大湾区壁垒,带动和激发大湾区建设与复兴,促使大湾区整体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改革,并刺激与引导后续触媒元素的开发,从理论上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与互联互通。全运会带动大湾区联动发展,为大湾区深层次联动协作和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将为全运会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提供微观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3 全运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体制差异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法域”和“9+2”城市的复杂系统,其构成远比世界上其他著名湾区复杂[6],粤港澳三地在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存在差异,政府功能性和执行力不同。在此背景下,体育赛事监管力量分散、监管权限下放不统一等导致大湾区仍未形成统一的赛事监管体系。广东的体育管理由政府主导,而港澳地区则形成了由社会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体育管理模式与广东体育管理模式存在体制性差异,对粤港澳联办全运会形成统一的赛事管理体系造成了制度性障碍。一方面,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粤港澳三地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导致内地与港澳地区在体育资源流动方面的体制机制衔接不畅,制约了全运会体育资源的流通,难以为大湾区体育资源交流融合提供助力。另一方面,粤港澳三地仍然受以行政边界为主导的体育发展思路局限,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模式导致各类体育资源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全运会体育管理模式,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能力较弱。粤港澳三地体育管理模式的不同造成赛事服务标准、管理规则难以对接,对全运会的联办产生了体制性区隔,更对全运会推动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造成了制度性阻碍。

3.2 大湾区城市间存在竞争和利益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但内部城市间仍然存在潜在竞争和利益考量,阻隔了体育资源的进一步融合。一方面,粤港澳三地毗邻,城市间容易产生比较和竞争,各城市出于对自身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共同发展的大局,更容易形成既有相互竞争又希望共享发展成果的复杂心理。以城市间赛事竞争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没有建立与各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赛事体系,不能很好地发挥城市特色,赛事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也对粤港澳联办全运会的区域合作和赛事布局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大湾区各城市政府在共同发展中不免考虑自身获得的利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群的联合或区隔。当各地方政府在合作中的利益都得到合理提升,那么政府间可能走向联合;但如果某个地方政府所获得的利益较低,导致城市间差距扩大,那么该政府会自认为在合作中处于利益受损地位[7],采取消极对待合作的态度,产生和其他政府的隔阂,甚至走向竞争。全运会的联办要求大湾区各城市摒弃隔阂,将共同发展放在第一位,将城市利益考量居后。然而,大湾区城市间还远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大局观,这将导致粤港澳联办全运会受到城市间抗拒合作、难以形成统一目标等阻碍,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前景不利。

3.3 大湾区各城市体育资源不均衡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倾向于往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流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体育资源发展在长期市场培养下较为稳定;澳门重点发展的旅游业和博彩业也保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空间。然而,体育资源大多往中心城市流动的现象加剧了粤港澳城市间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数据,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其中广州、深圳、香港、佛山、东莞GDP共10.56万亿元,且均为万亿GDP城市,是大湾区体育消费的主要地区。相比之下,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体量较小,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导致体育消费支出较低,大湾区城市间形成了分化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大湾区非中心城市在联办全运会期间难以提供足量的体育消费和经济支撑,全运会推动非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体育资源融合存在经济阻碍。在体育基础设施资源方面,大湾区体育场馆大多集中在粤中地区,由珠三角中心城市向周边递减,广东体育设施和产品丰富,香港、澳门体育设施和产品资源相对匮乏[8]。体育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全运会无法合理地为各城市分配资源,难以有效带动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在体育赛事资源方面,大湾区各城市均有独自举办的赛事,但赛事影响力存在差距,中心城市享有更多的品牌赛事。大湾区各城市赛事举办经验存在差距,在联办全运会时将导致非中心城市无法很好地发挥自身特色,难以和中心城市达成良好的合作效果,更制约了城市间的体育资源交流合作。

3.4 大湾区体育深层合作经验欠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间的体育合作层次不深,且形式较为单一。港澳回归以来,内地与港澳虽然在体育资源方面开展了一些交流合作,但这种交流合作仍然存在单一性和同质化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带动大湾区体育资源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大湾区城市间缺乏统一的合作机制。在现有的体育资源合作项目上,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如港珠澳大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和高速城际铁路等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但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跨区域体育治理网络的缺乏导致城市间沟通效率不高,体育资源融合难以深入。除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外,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与港澳体育资源交流合作机会较少。合作机制的欠缺导致粤港澳联办全运会期间各城市难以达成高质量、高效率合作,不利于推动城市间体育资源交流共享。另一方面,大湾区体育资源要素流通仍然受阻。目前大湾区仍未构建深层合作的体育资源要素流动体系,在赛事共办、活动共享、培训交流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互联互通方面仍然受阻,无法为联办全运会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人才、全方位的信息共享等,在通过全运会传播大湾区体育文化和优化大湾区体育设施利用方面形成了阻碍。深层合作的缺乏导致大湾区难以统筹各城市体育发展定位,不利于创造政府合作、社会开展、企业参与的机会,无法构建城市、政府、协会、企业、群众五位一体的体育资源合作体系。

4 全运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借助全运会创新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新体制

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粤港澳三地存在不同的体制机制,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不畅,通关问题依旧明显。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制度差异是阻碍区域资源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是前提。根据协同理论,将全运会作为外部介入点,在达到写作的临界值时,大湾区内各城市体育资源作为子系统将产生协同作用,从无序转为有序,并形成新的稳定结构。一是借联办全运会契机由粤港澳三地从国家层面共同组建体育管理机构。通过体育管理机构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规划,研讨三地在全运会交流合作中的重点问题,制定三地共同遵循的管理协调机制,明确三地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统一标准。同时,探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合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三地基础设施建设、体育赛事布局、人才流动合作、文化交流传承等重大问题。二是以粤港澳知名体育企业、体育智库、社会体育机构为主体打造大湾区体育产业联盟。利用全运会的契机形成粤港澳三地政府、企业、体育组织多主体联动机制,通过多方联动加速三地体育资源融合。三是粤港澳三地借助全运会承办契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促进资源要素便捷流动。中央各部委与港澳地区协调,研究调整税收制度、过境签证、边检制度、居留许可等牵涉到“一国两制”和中央事权的议题,粤港澳三地设立相关政策和规划,由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体育管理机构领导多部门共同合作,建立体育资源要素流动“负面清单”,明确港澳相关的经营范围和边界,破除准入后的隐性壁垒。另外,随着数字化成为时代潮流,三地需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全运会通信一体化,构建内地与香港、澳门互通的互联网环境,进一步建设粤港澳“数字政府”,形成全运会数据共享平台,统筹大湾区政府间实现数据流通和共享,实现粤港澳政务“一朵云”,推动大湾区多元体育主体围绕全运会这一共同目标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大湾区体育资源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4.2 借力全运会形成湾区城市错位和共同发展新局面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内部竞争和利益考量影响了体育资源在城市的流动,全运会为合理分配资源和促进资源流通提供机遇,这要求粤港澳三地形成共同发展的大局观。根据城市更新理论以及创新城市理论,将全运会这一重要城市活动加入,引发大湾区更新和布局,促进大湾区各城市在体育资源融合发展中获利,从而形成错位和共同发展新局面。一方面,以全运会这一重大赛事为引领,按照赛事精品化和竞技体育集约化原则,实现大湾区城市间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竞争。以体育赛事为例,广州、深圳、香港等一线城市举办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大型赛事,如广州积极引进赛车、赛马、橄榄球、网球等欧美发达国家顶级赛事,深圳根据“年轻”的城市特征引进滑板、攀岩、轮滑等极限运动赛事,而香港则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举办全球体育赛事投资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和高端论坛等赛会活动[9]。除“三大球”等国家重点赛事外,其余赛事资源向大湾区其他城市倾斜,二线城市根据资源优势、发展重心和当地文化打造区别于一线城市的特色赛事和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大湾区城市间应以全运会为契机,联合举办赛事及活动,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广东省政府通过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多城市联合承办大赛的经验表明,由一个部门牵头,根据各城市特点进行统一协调分配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带动各城市共同发展。2025年全运会同样具有这样的深意,粤港澳大湾区可借全运会联办契机由中心城市牵头申办一系列大型赛事或特色文化活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形成更多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大型体育赛事,以联办赛事促资源流动,并为非中心城市争取更多城市利益。

4.3 依托全运会推动湾区打造城市联动发展新模式

在全运会引领下,粤港澳各城市体育资源联动发展将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协同理论,粤港澳三地体育资源需要通过形成自组织系统引发“1+1>2”的整体效应。在全运会的统筹和引导作用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需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圈层联系紧密的发展格局,利用中心城市的体育资源优势带动非中心城市体育资源发展,整合各城市体育资源,以解决大湾区各城市体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是由全运会引领,围绕广州、深圳、香港、澳门打造多中心联动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融合新模式。粤港澳三地借助全运会的联办契机,结合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发挥广州、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建立全运会体育用品研发与创新中心,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澳门发达的博彩业和旅游业,建立全运会体育营销中心和休闲娱乐旅游中心,以多中心联动发展带动粤港澳体育资源融合。二是通过全运会调整大湾区体育赛事布局,创新大湾区赛事体系。一方面,深入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联赛,以运动项目为核心,构建多项目、多层次、立体化的联赛体系,通过体育联赛带动大湾区体育资源高效融合,为大湾区全运会赛事联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开发粤港澳大湾区体验赛事,利用大湾区丰富的海、陆、空自然资源,开发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群众体育赛事体系。三是打造跨区域、跨主体的全运会人才培养交流基地。一方面,建立粤港澳三地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引进或交换制度,加强各自优势项目的交流合作,以此提升三地竞技体育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全运会为三地体育人才提供更多就业及合作机会,以人才流通促城市交流,推动三地城市联动发展。

4.4 借势全运会助力湾区构建深入合作交流新平台

粤港澳三地要实现深度合作和体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不能只是在现有的水平或层次上将体育资源进行城市间的排列组合,而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合作的突破,这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相融合[10]。根据城市触媒理论,将全运会作为触媒要素加入,激发大湾区体育资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体育资源融合发展思路和模式。大湾区各城市需要依托全运会的联办,根据新时期的新要求,鼓励体育资源创新合作方式。一是创新和深化区域合作模式。粤港澳三地联合在珠三角地区选择地段,共建全运会体育产业园区和体育管理机构,让香港、澳门直接参与园区的建设、规划、管理等主要工作,摒弃以往“内地主动、港澳被动”的合作模式,激发香港、澳门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运会体育管理机构则由三地政府共同组成,联合制定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方案,以区域合作带动资源融合。二是联合构建全运会合作平台。当前,大湾区紧抓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横琴方案”和“前海方案”等政策也为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助力,粤港澳三地应探索现有合作平台的经验,在加快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平台的同时,为全运会合作平台的构建提供方案,优化三地合作空间,引领三地体育资源创新融合。三是充分发挥大湾区民间体育组织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推动民间体育组织成为三地体育资源交流平台,相互借鉴学习优秀经验,连通宏观的协同管理机制和微观的企业及个人,消除三地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屏障。

5 结语

粤港澳融合发展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体育资源融合发展是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基础设施资源、体育赛事资源、体育人才资源、体育文化资源均有一定的发展成效,但体制机制差异、城市竞争和利益、资源分配不均、深度合作欠缺是粤港澳三地进一步推动体育资源融合的阻碍。全运会是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仅对城市体育资源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还对城市间体育资源融合互通有良好促进效果。借助2025年粤港澳联办全运会的契机,创新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新体制,实现湾区城市错位和共同发展新局面,打造湾区城市联动发展新模式,构建湾区深入合作交流新平台,解决当前制约粤港澳三地体育资源融合的困境,进一步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全运会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