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色语文”:以人为本,顺学而教

2023-11-13王金发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起点词语语文

文|王金发

教育要“以人为本”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其终极目标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追求,因此,教育的一切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转动,围绕儿童而组织起来,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强调人性化,强调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可以具体为“以生为本”,即“生本教育”。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笔者以为,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就是让语文教学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它的核心价值是为了学生发展。

纵观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我国历来就重视知识的传承,这一度造成了语文教学以教材为本,以教学内容为本,过分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凸显教师的权威性。近些年,国家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持续改革,更新了教师的理念,变革了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但是观察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师本教育”屡见不鲜:教师循着设计好的流程走,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答案之中,学生仍然只是课堂的配角。

课堂上的学习要真实发生,绝对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起点与知识的起点,适时引导,顺学而教,这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求。

一、找准学习的逻辑起点

所谓学习的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的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准确寻找教学起点的最基本依据。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小学阶段现行教材的编排特点与编排体系,对每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各领域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分布情况细致地加以研究。只有将这些了然于胸,才能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确定好教学重点与难点,找准教学切入点。

语文教学应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构建符合语文学习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识字等基础知识要随文而教,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字词句篇当中,写作教学要有序列,所以,找准语言的起点,并理清理顺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准语文知识的逻辑起点:

1.基于言语特质确定起点

2022 年版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之外的学科只要通过语言文字这个桥梁理解内容后即可径直进入学科知识的讨论和生发。语文则不行,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循环往复中涵养语感,丰富情感。确切地讲,语言文字在这里绝不单单是一种了解内容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最近几年,课堂教学中的确出现了淡化语文知识、轻视语言训练等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语文学科主体的迷失。因此,理清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不仅是教学切入的思考起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逻辑起点。

例如识字教学,应从字理角度加以分析,找到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关系,方能一步一个脚印前进。阅读教学应从文体角度分析。每一种文体的语言特点是不一样的,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神话故事语言夸张瑰丽、叙事文语言朴实动人。紧扣不同文体语言特点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写作教学应从思维角度分析,由看图想象到观察想象,再到回忆与联想,实现语言的积累、思维的进阶。基于语言特质找准语文学习的逻辑起点,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正是“本色语文”的特点之一。

2.依据文体特点确定起点

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教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源于文体特征。这里的文体特征,一是指文本作为特定体裁类别的特征,二是指每一篇文本所独有的特征。古人认为“文章以体制为先”,写作之前“宜正体制”,写作之后要“不失体裁”。作者写作重文体,读者要理解文本,也应以文体为切入口。阅读教学应从文体的角度入手,重视学生内隐言语的建构图式。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图式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事物发现规律,是由于长期贮存于大脑中的事物演变的图式。

图式能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有意义的内隐言语知觉模式。这种内隐言语图式的建构,离不开必要的文体感知和认同。童话可从神奇意境切入,叙事文可从环境、情节、人物切入,散文可从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切入,寓言可从富有深刻的道理入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借鉴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语文知识的更新,这是语文教学研究与语文实践需要努力的方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从神话故事想象奇特、语言瑰丽这一体式特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让学生围绕情节与词句学习神话故事,效果明显。

二、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所谓学生的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如已有的识字量,学生认识部分独体字之后已经具备识记更多汉字的能力;学习神话故事之前,已经阅读了较多童话;系统学习古诗之前已经会背诵比较多的古诗词。学生获得的这些关于语文的散乱知识,直接促进或制约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切实、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储备,然后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完善、提升已有的认识,实现从粗浅的生活经验向深入的语言理解过渡。下面笔者以《落花生》一文的三个教学片段为例,阐述如何在教学时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做到为学生的学而设计教。

“开辟”“收获”“居然”“吩咐”“榨油”“可贵”“爱慕”“分辨”“体面”这些都是《落花生》一文中要求识记的词语,教学时,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下面是本人听课时记录的几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单独列出词语,教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读完后,让学生翻出词语手册,逐个进行解释。理解完毕,将词语送入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二:拿出书本就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课文直接区分课文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一直到下课,词语教学只字未提。

设计三:初读课文,以开火车方式。每读完一个小节,对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并全班齐读,相机教学“开辟”“居然”“爱慕”“体面”四个词的意思,教学“分辨”“榨油”的写法,未关注“收获”“可贵”两个词。

对比以上三种设计,明显第一种教学采用“全覆盖”的方式,无论学生起点在哪里,全部从头过一遍。五年级的学生怎么还像一、二年级一样进行词语教学,这不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吗?这种教学,学生必定觉得无味,特别是优等生。第二种教法相反,又太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于这几个词语,不同的学生理解程度不一样。第三种教法是最恰当的。根据词语特点与学生能力而教,既扫除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又使词语教学不繁复,词语与课文的学习结合恰到好处,既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又符合词语积累循序渐进的规律。据此,笔者得出两点认识:

1.找起点分三步走

语文教学必须顺应学生的现实起点,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可以分三步寻找起点。首先,重新认识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教师要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已有积累作为学习起点,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次要从学生出发去备课。为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之前不妨认真思考和了解:关于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不了解又是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最后要善于取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充分预设,恰当地选取教学方案,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

2.找起点就低不就高

班里的学生起点不一,教师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量身设计教学计划,此时找到大多数学生的起点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应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守住底线,抓好基础,因为起点过高容易使教学脱离实际。用老师的水平去考虑学生,让学生去感悟老师所感悟到的东西是不可取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好学生,正确估计不同学生的现实起点,这样的教学才会真实有效。

三、随文而教,顺学而导

教学中,教材是学习的核心资源,课文则是具体的载体,跟随课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随意脱离文本,随心所欲、海阔天空的放纵,对小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并深入其中加以引导。笔者认为,“随文而教”是教学方式,而“顺学而导”是教学策略。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思想呢?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学情,为学生的学而设计教。这一点在前文已有涉及,不再赘述。其次,要关注课堂上的个体学情变化,注重课堂生成,巧用生成性资源,让学习真实发生。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都是有差异的,很多时候还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笔者以《七律·长征》教学中两种处理方式为例,简述如何注重学情。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问题:“逶迤”“磅礴”是什么意思?

教师甲:“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逶迤’‘磅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拿出词语手册,好好读一读,然后读出来。”

学生读完词语手册,基本理解了意思,教师便点名说,然后再结合句子读一读。

教师乙:“这个问题提得好!”说着就在词语旁边画了两个问号,然后接着问:“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像这样不懂的词语该怎么解决?”

生:可以看词语手册。

生:查字典或者问同学。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借助课文注释正解词语。

师:大家有这么多的学习方法,准确理解这两个词语肯定没有问题。

(师出示乌蒙山的图片,生谈感受。)

生:气势雄伟。

生:险峻。

生:高耸入云。

师:乌蒙山气势雄伟,险峻,高耸入云。这就是“磅礴”的意思。

到此,“磅礴” 这个词已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把这一问题当成知识学习的生成点,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两位教师对于课堂生成的处理高下立现。“随文而教”“顺学而导”的课堂生成有以下四个基本策略:

1.会观察

观察是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听课理解情况及兴趣爱好会有不同表现:学生抓耳挠腮,眉头紧皱,这是向教师发出听不懂的信号;学生斜靠着椅子,无精打采,这是向教师发出他不感兴趣的信号;学生手舞足蹈、跃跃欲试,这是告诉教师他对这节课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捕捉这些外在信号后及时作出反馈,有助于及时的课堂生成。

2.能倾听

倾听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评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观点是否正确。如有位教师执教《那个星期天》一文时,一位学生说课文第1、2、3 自然段的语句有多次重复,感觉很啰唆。教师迅速做出反应,让该生把重复的语句读出来,然后问:“这种重复有意义吗?”所有的学生都开始读重复的句子,接着举手发表观点。这位教师通过耐心的倾听,准确地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3.善分析

分析指教师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和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其根本原因,并做出及时调整。这种分析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试错。每一次误判都是宝贵的经验。如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追问,在追问的过程中清晰学生的起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帮助学生逐级进阶。

4.多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若不服务于学生的“学”,那么,再精彩也只是独角戏。所以,语文教学应在课后更多地从学生的立场去反思。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重点难点的突破是否有效。经常这样反思、自问,就能做到心中有学生,避免偏离学生起点的盲目教学。

四、教师少为,学生多为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肯示弱,让学生“逞逞强”。因此,教师备课时就应考虑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发挥自己的优势给学生最好的引导与教育,其他时间要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很多时候,学生完全有能力处理学习中的问题,教师不要不放心,哪怕学生做得不完美,至少教师给了他们逐渐变得完美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以生为本,把语文还给学生,也是“本色语文”所追求的教学价值。

下面以一位教师执教《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个片段阐述其价值。

师:同学们,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通讯也很不发达,好朋友分别后,常常是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分别的场景就特别难忘。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一首诗,去体会离别之情。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送别的画面里面会有哪些景物,在诗中标出来。

生:黄鹤楼。

师:我来画。(画黄鹤楼,并简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生:扬州。

师:扬州远在千里之外,画不了。

生:孤帆。

师:孤帆画在哪里?我想不出来。

生:画在长江上。

师: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入海。画在长江哪个位置?

生:右边。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烟花。

师:烟花我不会画,请指导一下怎么画。

生:画很多很多的花。

师:画在哪里?

生:(稍作思考)空中。

师:他说画在空中。这个“烟花”是我们晚上放的礼花吗?

生:(摇头)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烟花”的意思是形容花开得茂盛,像飘动的烟雾。

师:哦,这下我会画了。(边画边说)他学会了从注解中寻找解释的方法。就是画上五颜六色的花,远远望去就像烟雾一般的感觉,那是繁花似锦、烂漫如烟的感觉。

烟花在意思上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此烟花非彼烟花,虽然在教材中有注解,但是如果不重点强化,难免有学生会误会。是教师自己“多为”,带领学生看注解或者直接说给学生听效果好,还是在不断“示弱”过程中让学生“多为”效果好?不言自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示弱”,要把学习的“三权”还给学生。

1.自主学习权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比如研读课本本应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如果教师参与欲望过强,想以讲授代替学生的研读,往往会导致“教师多为、学生少为”的现象,结果是学生学习参与度降低。为了保证学生研读行为的发生,教师要减少“话痨”现象,可以增加朗读、默读、做批注、背诵等学习活动,强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独立研读课本只是“多为”的一种表现,教师要像让学生研读课本一样创造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自由提问权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就有自由提问的权利。我们都知道,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没有问题的学生很可能不是真的没有问题。审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教师要做的重点并非简单的启发,而是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提问。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还要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答案。自由提问是师生平等交流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课堂时空权

学生“多为”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和独立练习,这就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时间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保证空间则需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来实现。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牢牢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观,要甘于让出“主场”;其次要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指引,充分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第三要有“先学后教”的意识,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不是教师自我才华的展示,也不是少部分学生的展示。

通过强化“三权”,可以进一步达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目标。而教师“少为”的背后是教师“多为”,学生“多为”的背后也是教师“多为”。教师无私奉献,不懈努力,全面为学生的成长做好设计,自始至终践行美好教育的情怀,才能实现“以人为本,顺学而教”的教育初衷。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教学的高境界是什么呢?应该是铅华洗净后的返璞归真,是以人为本,以语言规律为根,顺学而教,此乃“本色”二字的根本内涵。

猜你喜欢

起点词语语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找词语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新年的起点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