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导演的创作特点探究
——以曹保平导演为例
2023-11-13侯羽秦
侯羽秦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1 研究背景
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影像传播越来越便捷、高效,电影导演的入行门槛也有所降低。电影导演在制作部分以智能化及未来世界为主题的电影作品时,可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完成拍摄剪辑、声音制作、传播发布等各个流程。电影的制作对人力的依赖程度降低,影视作品制作者只要掌握先进技术,有充足的素材资源,即可通过对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借助先进技术完成电影的制作。这虽然使得影视文化在传播便捷性、普及性上更进一步,但影视文化作为艺术类文化领域的要点内容,其传播时的文化含金量有所降低。回顾分析学院派导演的创作特征,探索其在现代电影作品创作中的借鉴价值非常必要。
2 学院派导演的诞生历程
20 世纪60 年代初,第一代电影专业的大学生出现,这些学生多就读于美国纽约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同一时期,我国的第四代导演代表包括谢飞、丁荫楠、郑洞天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从这一阶段开始,电影导演都会经历系统的大学阶段学习。大部分至今仍然活跃在电影创作领域的一线导演都经历了系统性的学习[1],其中以李安、张艺谋、陈凯歌、徐克为典型代表。在有了系统性学习的要求后,不仅电影导演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电影本身的地位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状态。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文学、音乐、绘画共同构成了艺术结构体系,电影也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独立学科,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派导演也因此而诞生[2]。
在一个发展阶段内,学院派导演泛指受过大学系统教育的专业导演。这一概念是与早期通过自学成才,以学徒制为基础的导演群体概念相对而提出的,学院派导演与这部分导演的主要差别也体现在是否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现阶段学习资源、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优化的特征,以是否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作为界定切入点已经不具备现实方面的实践价值。而若狭义地对学院派导演的内涵进行明确,可总结为其是指在高校教育环境中任教,并且同时独立创作电影的导演。这类导演以中国的谢飞、美国的马丁·斯科赛斯为主要代表,且这类导演从性质上来讲具有双重身份,是既具备导演属性又具备文化意义的学者属性的创作者。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电影导演在这一阶段的界定更加广泛,也更具备层次性和丰富性。学院派导演由于受过系统性的大学电影专业教育,其在高校教育阶段对于完整的电影知识理论体系和电影作品资源有很多接触机会。而且,在大学环境中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导演较之直接借助学徒制进行学习的导演而言,具有一定的标准化特征[3]。但同时,学院派导演也与具体的电影产业发展市场产生了距离。学习导演专业知识的意图不再直接与产生效益和市场需求相挂钩。这部分导演会时刻以一种不断学习的态度为基础进行电影创作,且其在思考电影作品、从事电影创作的模拟实践时,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了系统性。
要想研究学院派导演的创作特征,首先应当结合我国学院派导演的实际情况,对其分布状态进行系统性研究,本文选择导演曹保平进行研究,也是为了更好地从电影作品的角度对拍摄者进行审视和观察。
3 曹保平的电影创作特征
3.1 独立性特征
曹保平作为现阶段成就卓著的学院派导演,他的作品在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和受众群体口碑维度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成绩。同时,从专家评价的角度上来说,电影行业领域内的专家组织对于曹保平导演的电影作品的评价也较高。具体来说,曹保平的代表作包括《光荣的愤怒》《李米的猜想》和《烈日灼心》。曹保平与电影产业发展的关系紧密度仍然存在不足,相较于同时期的导演管虎、王小帅来讲,这两位导演与个人职业的亲密感都相对更强。另外,曹保平导演的电影作品大都为中低成本的影片,这也是学院派导演在电影创作时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而从电影题材和创作方向上来看,只有以商业片运作方式进行推进的《李米的猜想》和《烈日灼心》获得了相对可观的票房收入,且收入水平的提升与一线演艺人员的加入不无关系。现阶段电影口碑评分、豆瓣网的数据显示,《李米的猜想》和《烈日灼心》的评分为8.1 分和8.3 分,在国产影片中属于评分较高的两部影片。而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看,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专业领域的一致认可,不仅斩获了国内外的各大奖项,也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总的来说,曹保平导演的代表电影作品都呈现出艺术评价较之市场评价相对更高的特点,这主要是导演在创作电影作品时的思想状态和整个创作脉络都相对独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思想、人物关系状态、电影拍摄逻辑状态,是学院派导演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后,以科学而全面的理论方法指导个人电影创作所获得的结果[4]。
3.2 作品创作态度偏理性
曹保平导演对电影的创作态度相对偏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曹保平导演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相对更强。因此,其在接触电影作品、进行电影创作时,有一定的理论自觉度。曹保平导演除了要完成创作任务,还要完成一部分研究和教学任务。作为学院派的导演,其在进行电影作品创作时,实践创作必然会与理论相互衔接。另外,一些学院派电影导演还会在创作电影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一些新的理论思路和研究方向。一些与曹保平同时代的导演会在电影创作的同时完成一些理论研究。例如,张暖忻和李陀合作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就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理论研究成果,这篇文章既分析了法国新浪潮的电影文化精神,又对我国现阶段的电影视听语言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这篇文章在我国文化领域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一篇研究著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与曹保平同时代的电影导演非常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也正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才逐步使其形成了相对更为理性、更加冷静的思维状态。二是曹保平导演在创作电影作品时更加追求人物关系的逻辑性、人物关系在推动发展中的波动性和变化性。虽然电影创作以视觉驱动为主要载体,但除了有独特视觉、艺术鉴赏力和把控力的电影导演,很多电影导演在创作时都是以非常鲜明的理论为支撑,以非常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为基础完成电影作品的创作。回归到本文对曹保平导演的分析,曹保平导演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进入影视圈时的身份是编剧,他的编剧作品比导演作品相对更多。这种能够同步完成编剧和导演工作的电影人,也能够做到以理性思维武装头脑,以理性思维支持整个电影剧本的创作,从而达到相对更高的艺术水平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3.3 导演创作状态的游移性
游移性主要是指在现阶段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学院派导演的作品创作也存在在个人化与商业化之间游移的现象。一方面,学院派导演在创作作品时非常注重个人风格的体现,其身份更加集中体现为学者和知识分子。因此,其希望能够透过电影作品表达个人的思想状态、思维结果、独特见解。在表达个人意愿、个人思想的过程中,导演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电影作品中有一定的渗透。但学院派导演的创作在个人化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人表达和商业化需要达到平衡。是否能够平衡商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是现阶段学院派导演在作品创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核心矛盾。例如,曹保平导演就曾在他的个人专访中提到做导演与当导演系的教师有很大差别。在市场环境下,导演需要经历与资本博弈的过程,而电影市场本身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这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相互牵动,关系到各方利益。因此,在创作电影作品时,导演必须要适当兼顾各方利益,解决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向市场妥协成为电影导演创作作品时的一个趋势,也是电影导演创作作品过程中凸显个人个性化思想时所遇到的主要阻力。
之所以会形成在商业化和个人化之间游移的状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作为学院派的导演,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市场环境从客观上要求其具有游移的状态。曹保平导演就曾说过,电影学院的教师是无法保证个人优越而自如生活的,因为从客观收入上来讲,电影学院教师的收入相对比较固定,并不能帮助自己完成个人在电影作品创作方面的梦想[5]。但从积极的角度上来说,电影学院教师的身份能够给导演提供一个与学生和教师沟通的平台。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还能够了解先进技术,与走在电影领域产业发展前列和艺术研究领域前列的学者交流,这种沟通能够从思想上给人提供营养。高校也会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去了解世界范围内电影发展的趋势和导演对于电影艺术创作的思想认知变化,这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除此之外,学院的环境和院校的宏观环境都会给学习者提供更加充足、更加适宜的环境。在学院中参加学习时,学习者不仅要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也需要通过备课的方式充实自己的理论积累,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同时,学院还会安排一些进修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这对于一个电影创作者来说都是能够直接与电影艺术进行对话和沟通的重要契机。
二是从美学角度上来说,学院派的导演对主流影片创作有继承性的使命感和目标感。继承主流影片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比形成一场创作革命更为珍贵。学院派导演有其个人的职业生存状态,由于其需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因此,这部分导演有很充足的观影资源,在电影发展史及经典作品对比分析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都相对比较充足。部分学院派导演还会出于研究的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实现个人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完善。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这些专业的理论既能保证解读的经典性,又能保证其科学性,能够为这部分导演解读作品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对于这部分电影人来说,通过理论学习能够使其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另外,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导演也可参照观影经验对不同作品进行对照分析,这决定了学院派导演的电影创作会处在电影世界中进行推进,而并非基于个人的思路和逻辑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通过对曹保平导演的影视作品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他的个人创作与市场环境呈现出不断博弈的状态,所创作出的电影类型也具有比较典型的波动性。对于一个具有成熟创作经验的导演来说,类型化的程度关系到导演与市场的距离。类型化程度越强,导演与市场的距离越近。从宏观上来看曹保平创作的电影,虽然其电影的创作思路、电影故事情节以及电影构想的逻辑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其具体的影片本身却不属于类型片的范畴。例如,在电影《光荣的愤怒》中,曹保平主要运用了西部情节片的呈现方式,将主人公置于一个法治建设不足的时代背景下。在电影中,主人公成为独立的英雄,既呈现出一定的孤独感,也具有一定的先驱性。主人公通过团结民众对抗恶霸,但这种类型的作品在结构设计和情节变化上有一定的模式化特征。同时,电影作品由于主人公的情境设定,也会在情节上产生比较显著的波动。在电影创作中,一些黑色幽默色彩的反讽正表现出曹保平作为学院派导演的思想高度。运用这种方式创作的作品与单纯的快意恩仇的传奇电影相比,具备一定的高度,能够引发受众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4 结语
不同时代的导演由于成长经历、生活经历的差异,在创作电影作品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既是时代的印记,也体现着电影艺术的生命力。学院派导演在创作时,由于接受了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其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科学方法,电影创作层次和高度都会有所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与具体的电影产业市场产生距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