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初探

2023-11-13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民乐应用型

雷 沫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近年来,地方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国家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要举措。2014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川东门户四川省达州市,作为目前川东地区唯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措施,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致力于“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把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培养适应地方社会发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结合笔者所研究专业方向,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对地方高校民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积极的探索[1]。

1 民乐人才需求现状及应用型民乐人才教育观念

1.1 民乐人才需求现状

当前,对民乐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仍主要集中在艺术教育和音乐表演领域。艺术教育主要是指以民乐为艺术手段和内容展开的美育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乐的艺术教育工作包括民乐演奏教学、民乐理论化教学、音乐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创作能力的提高等。音乐表演主要是指民乐专业人才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同风格及体裁的民乐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并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剧院、文艺团队进行民乐表演。

近年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类型的丰富与完善,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音乐文化传播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乐也在不断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民乐专业就业形势趋于良好,省内对此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就业方向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表演和教育行业。

1.2 树立应用型民乐人才教育观念

四川文理学院立于川东门户达州市,其艺术专业作为学校的硕士试点专业,带头挤进了教学改革的行列,民乐专业隶属于该校音乐学专业。观念先行,民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应用型音乐教育观作为支撑,深刻理解其内涵,科学确立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定位,探索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施民乐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个观念贯穿其中。从具体来看,要运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实施这一观念。一方面,民乐教学作为高等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在育人和发展中国经济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也愈益显现。在开展教学时,要满足不同种类、层次人才专业需求。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要发挥艺术类人才在发展当地经济、文化中的作用,不仅要注重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娱乐功能,还要注重培养音乐人才运用知识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从现今教育大环境来看,应用型人才培育观念的树立是必然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高校培养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艺术实践能力出发,不如专业的音乐院校,从理论和研究能力出发,不如高水平一流大学。地方本科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自上而下地对现有的民乐人才培养进行调整和改革,改变过去对音乐专业固有的重知识技能、轻应用实践的观念[2],让四川文理学院民乐专业向高水平的应用型专业更进一步。

2 四川文理学院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2.1 构建以民乐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四川文理学院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应以培养人才能力为中心,明确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构建以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多元化的培养途径,不断整合和优化民乐课程资源。民乐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可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民乐配器等相关课程整合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将音乐史、音乐鉴赏课程整合为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鉴赏。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质,还可以避免课程间的分裂和重复。

在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可以将艺术实践课作为独立课程设计,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与校外集中实习相结合,也可以采用第二课堂、民乐社团、顶岗实习的民乐创新团队等多种形式,不同民乐专业之间可以根据各自需要相互配合,找到更适合的能力培养途径,逐步实现民乐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的有效衔接。同时,培养应用型民乐人才虽然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但是对能力的界定上还应更宽泛,不能仅局限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将职业能力所需的专业音乐知识和音乐素质的培养也放在重要位置。除此之外,高校还可基于自身的专业特色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体现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如设置巴渝地区音乐鉴赏、民乐与巴渝文化、川东器乐发展等课程,让学生致力于地方特色音乐的传承、研究与创新。学校也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努力为达州市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艺术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民乐人才,并使之具备从事基础民乐教学、器乐表演的能力及在音乐表演中的创作力,同时具备策划组织编排文艺演出的能力。总而言之,学校民乐专业应打造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培养具备“演、奏、创、编、教”的复合能力的应用型民乐人才。

2.2 科学构建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转换成民乐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这就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上文所述,民乐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任务,课程体系上要以构建多元化能力培养为核心。除此之外,还需科学构建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目前,各地方高校虽然对此进行了各种探索,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评价目标不明确、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标准不统一等方面。笔者认为,对于复合型、应用型的民乐人才的评价,应在音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公共课程教学理论考试的基础上,辅以民乐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实践技能的评价方式,要依据四川文理学院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让民乐专业人才的发展向学校培养目标不断靠近。

地方高校对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实现相关音乐专业人才树立产教融合意识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四川文理学院在培养民乐人才时应具备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质量评价体系,及时更新达州市对传统民乐人才的需求,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考核系统。在实施上,需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重点考核对象,考虑的评价主体也不应仅仅满足于学校的教与学之间,还应广泛采集更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将整个民乐人才培养进行更全面的判断;不仅要满足地方高校的教学评价要求,还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地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把提升民乐人才的艺术实践能力、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社会参与能力作为培养任务;在评价时,将校地(企)合作、实验实训、专业技能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评价的方式应结合具体内容而定,兼顾全面评价和科学评价[3]。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条理地将民乐人才培养中的主次问题进行区分,还能够对地方高校民乐人才培养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进行问题的发掘和解决。

2.3 突出民乐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在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观念确立后,除了构建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要培养应用型的民乐人才,在体现民乐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还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文化需求[4]。四川文理学院在民乐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学校民乐专业教师教育特色,同时要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深化音乐人才培养改革,努力提高音乐人才培养质量,丰富民乐学科专业多样性,鼓励学校民乐专业教师开设系列课程。

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共有民乐专业专职教师3 名,其中古筝、二胡、竹笛老师各1名,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一是目前民乐专业师资结构还不能达到民乐团的基础配置,民乐专业中民乐专业结构与地方需求及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弹拨乐器多和中国特色打击乐的大量使用是中国民乐的特点,但学校没有引进琵琶、中阮、扬琴等方面的专业的教师,导致民乐专业学生无法进入重奏、室内乐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后也无法迅速适应乐队的基本要求,导致专业技术与就业方向的分裂。二是存在专业不对口,对民乐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目前很多地方高校长期对音乐专业中的民乐学科重视度不高,专业教师编制不足,所以可供学生选择的民乐课程并不多,制约了民乐专业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的发展。这并不利于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单一的音乐专业设置不仅会造成民乐专业人才的流失,也会让学校音乐专业的招生出现下降趋势。所以,学校应加强民乐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构建多元化民乐师资队伍。

3 构建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3.1 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民乐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随着达州市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文化市场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的音乐技术型人才。目前,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相关单位也面临着招人难的问题,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实施过程艰难[5],这也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面对愈发激烈的社会就业环境,要多措并举培养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竞争力,构建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模式,为达州市新媒体、音乐舞蹈、演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证。

近几年,地方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各音乐专业之间师生比例出现不协调的问题,这也影响到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对提升我国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2 有利于地方高校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高校要发展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核心要素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将学校的音乐学专业发展起来,需要对音乐各专业进行整合。四川文理学院要建设“双师双能型”民乐教师队伍,需要既具有扎实的基础乐理知识、较高的音乐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规范的音乐专业技能和艺术、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实践能力的民乐专任教师。

“双师双能型”民乐教师队伍建设是以提高民乐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促进民乐专业人才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业进修与技能培训并重为原则,进一步强化高校民乐教师队伍多元化结构。因此,在校内可让教师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团,开设民族室内乐、指挥等课程,校外可组织派遣教师到文工团、川剧院、京剧院、文化馆等相关单位进行实践训练,也可引进或聘请相关文艺单位专家开展课程教学,不仅能提升民乐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对学校所有民乐或相关音乐专业的教师与学校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有利于打造地方高校文化,彰显专业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办学特色和优势越明显,地方高校的发展前景就越好。应用型民乐人才体系的构建不仅从学科方面优化了学校音乐专业结构,还能将学校的音乐专业与达州市文化产业相结合。民乐的演奏特性和悠久历史决定了其更能迅速融入地方音乐中,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在开展民乐教学上可实行地方音乐融入教学的计划,如把达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作为民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民族音乐和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音乐专业作为四川文理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需不断根据达州市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民乐专业方向,让学校民乐专业人才以更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为保证当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将优质的音乐人才放在当前促进达州市优秀文化产业稳定发展的首要位置,地方高校应树立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为民乐人才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整合校地资源,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6],培养符合当地发展的应用型民乐人才,这样有利于地方高校发挥自身学校和地方的独特优势,打造学校文化,彰显音乐专业办学特色。

4 结语

地方高校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大势所趋,这不但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这门艺术本身的特性使然。本文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中的民乐人才培养为例,提出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理念要贯穿整个民乐专业的教学过程,渗透民乐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以建设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为目标,以音乐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学校音乐专业特色,实现复合型、应用型民乐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当前,地方高校的发展前景广阔,在全省乃至全国对地方高校教育的通力支持下,在地方、学校、教师和音乐人才的多方联动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民乐人才体系的构建一定会有突破性的进展。高校要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和调整民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志在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出在社会中体现自身专业价值的民乐人才。这不仅是培养应用型民乐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地方音乐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民乐应用型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民乐国祥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黑夜的献诗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