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2023-11-13朱晓杰
朱晓杰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我国的一种特色新闻报道样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成长的社会土壤也在悄然变化。从旧模式的束缚到新变化的突破,媒体也在接受并尝试着去满足客观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冲出旧模式的樊篱,以真人真事真感受来吸引受众,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写典型,成为各级媒体追求的目标。
1 典型人物报道概述
1.1 旧模式:我国早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媒体的新闻宣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一批先进的典型人物,人们对这些先进人物的了解大多也是从媒体的报道中得知的。但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对其产生了疑惑,典型报道也逐渐走入低谷。究其原因,与新闻工作者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主观倾向有很大联系,这种倾向大致有以下三种表现:
1.1.1 人物刻意拔高,光环效应明显
新闻最重要的在于它的真实性,而典型人物报道归根结底也从属于新闻范畴,因此坚持真实这一第一原则来进行典型人物报道至关重要。有的媒体在典型人物的选取上,不是报道客观事实,而是根据宣传需要,将不同时空、人物身上的材料进行切割和重组,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1]。这样反而使典型人物失去了本身的真实感,缺乏感染力,达不到媒体所期待的宣传效果。典型人物报道的目的在于挖掘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事迹,以其不平凡的精神为社会树立榜样、激励大众,而那些对新闻的真实性视而不见的报道不仅仅会给所报道人物施加压力、带来伤害,也有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1.1.2 报道内容同质化,引起受众厌倦心理
传统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形成了一种模板式的套路,在进行人物报道时对人物进行“统一包装”。不同媒体的报道内容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人物形象逐渐趋同,磨平了被报道者身上原本的特质,给读者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典型人物报道不典型,人物形象被“脸谱化”,对于媒体的这类报道,受众往往也会在摸清其报道的套路以后产生厌倦心理,典型人物报道的意义也就微乎其微。
1.1.3 热衷于英雄视角,忽视平凡人物
我国早期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大多出于英雄视角,而忽视了一直奋战在最前线的普通民众。我们通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典型都是英雄人物。事实并非如此,再伟大的典型也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不具备群众性,自然很难得到人民群众情感上的共鸣。一个社会,与其着力于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接受和实践的“英雄道德”的建设,不如更多地着力于多数人都能接受和实践的“大众道德”的建设[2]。普通人身上不乏真善美,从平民视角出发去观察整个社会、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典型才不会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
1.2 新突破: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变化
进入21 世纪以来,典型人物报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尝试着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媒介融合等技术手段,典型人物报道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兴媒体集团,形成多样的、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之下,典型人物报道更新了其传播理念和传播渠道,实现了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转变,提高了受众的积极性。
1.3 典型人物报道在思想宣传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英雄模范的精神凝聚起来,所铸成的党魂、军魂、国魂,就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不可撼动的“不朽之柱”[3]。由此可见,典型人物作为榜样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不容忽视的,典型报道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更是毋庸置疑的。其存在的意义主要有两大方面:
1.3.1 典型报道是整合社会记忆的手段
典型报道能够整合社会记忆、记录历史。典型报道通过选择一定的历史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记录手段和呈现方式进行报道,从而强化这段历史,整合社会记忆。例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给予我们共克疫情的强劲力量,这是举国同心抗击疫情的社会记忆。这些典型人物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更是被社会和人民所景仰和铭记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1.3.2 典型报道承担着道德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报道所宣传的价值观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引领着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福柯认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规训现象”,规训被视作对权力的“凝视”,规训权力通过自身的不可见性对其可见的对象进行施展,以此确保权力对他们的统治[4]。典型报道通过弘扬真善美,“规训”着大众的行为,大众也会由于顾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约束自己。典型报道背后的这种“规训”作用,有利于大众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作出合适的行为实践,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2 新华网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
2.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要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不仅需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还要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新华网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新华网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报道主题方面多彰显英勇无畏、坚守、奉献、热心等可贵的精神,以身边的事迹为公众树立榜样,高扬时代精神,让善举被更多的人看到,用善行感染更多人。例如,对张桂梅的报道以“奉献”为主题,把张桂梅的奉献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也发挥出了主流媒体价值引领的示范作用。
2.2 人物真实可感
新闻报道和宣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前者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后者则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主要内容。真实的才是感人的。典型人物首先是人,他们有性格、有缺点,甚至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5]。在报道中融入真情实感,写典型时避免塑造“神人”,让“平凡”和“不平凡”这座“天平”不失衡,只有这样,笔下的典型人物才会真实、有温度,才更容易引起共鸣。
2.3 人物个性鲜明
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真实可感的典型其实是分不开的,二者紧密相连。典型人物首先要真实才会有个性,典型真实可感而又个性鲜明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能引起共鸣。而典型之所以能够成为典型,必然有与常人不同的一面,或大或小。正如作家鲁迅所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6]
2.4 巧用人物同期声
典型人物的塑造在真实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做到鲜活。要让典型人物更加鲜活,就要让人物“说话”。语言可以说是人物性格的“代言人”。准确、生动的现场同期声(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同期声)的运用,会使画面充满各种细节,也会让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得到鲜明的展示[7],不但会提升典型人物的性格张力,而且会把电视新闻的优势发挥得更好。新华网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对人物同期声的运用就十分巧妙和灵活。
3 新华网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之处
3.1 从平民视角出发,关注平凡典型
新华网典型人物的选取非常“平民化”。以往的典型人物报道总是“以成就论英雄”,更多地聚焦于在某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普通人物则往往受到忽视[8]。过去的报道经验告诉我们,“神化的典型”并不能打动受众,只有把普通人作为“感动”的关注点,从平民视角出发来塑造典型,才能让大众觉得典型就在身边,才会更有亲切感,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分析新华网的人物报道不难发现,报道的人物涉及各行各业,有杰出的科学工作者,有来自基层的教师、医生、干部,更多的是无官无衔的普通人。这些普通的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情,更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共鸣,也更容易让大众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是能被社会重视的。《快递小哥汪勇:聚拢温暖 守护英雄》这篇报道中写道:汪勇本来是一名快递小哥,大年三十那天,一条“护士下班打不上车”的消息让本已放假回家的他坐不住了。第二天,他就住进了公司的仓库,开始志愿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后来汪勇建起医护服务群,即便是眼镜片坏了,需要买拖鞋、指甲钳、充电器甚至秋衣秋裤,只要在群里通过接龙喊上一声,很快就会有人出来搞定。
打动人心才能深入人心。要想打动人心,就要从受众的角度和心理出发,要使被报道的典型和无数的大众一样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从平民视角出发,才会有强烈的说服力、感染力。这篇报道以快递小哥汪勇作为主体,从平民视角出发塑造平凡典型,关注普通民众在当时的疫情期间对于社会所作的的贡献,把志愿者从出行、用餐,到修眼镜、买拖鞋、理发这样平常的一面呈现出来,重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仿佛他们就在身边,让受众更能共情、更觉真实。
3.2 深入采访,捕捉人物细节
细节描写就是用事实说话,注重人物生活的“细枝末节”。一篇事、理、情三者完美融合的报道才能使典型人物以一种有血有肉、富有真实感的形象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9]。人物塑造越细就越贴近普通人,越能拉近受众和典型的关系。细节描写越丰富越细致,人物形象就会越丰满、越生动、越有光彩、越有看点。
在《为了让贫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张桂梅究竟有多“拼”》这篇报道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张桂梅从来不开家长会,取而代之的是她每年寒暑假雷打不动的一次次家访。“山里人来趟城里不容易,不如我挨个去学生家里,见着她们心里才放心。”家访完后,下雨天山路泥泞,她卷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村民不忍心,让她坐在自家的马背上走出山沟……这篇报道把张桂梅“挨个去学生家里”“卷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这些细节描写得很到位,从细微之处讲故事、塑人物,把张桂梅作为一名尽职的老师表现得细致入微而又真实可感。
3.3 适当融入方言俗语,增添报道趣味性
语言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在新闻报道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方言和俗语代代相传、相沿成习、通俗易懂。在宣传报道中适当融入一些方言俗语,不仅能让报道多一分趣味,还可以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更有利于宣传报道。例如,在《巫山“愚公”毛相林:让“绝壁天路变成致富路”》报道中,把毛相林比作是“当代愚公”,十分生动贴切。这则报道中,还谈到了毛相林年轻时最爱哼唱的祖辈传下来的歌谣:“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用短短的几句歌谣把毛相林所生活的下庄村恶劣的自然条件描绘出来,浅显易懂、别具特色,又会让观众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百姓的许多方言和俗语都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把这些鲜活的语言适当地运用在报道中,无疑会为宣传报道增添一抹亮色。
4 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虽然社会环境具有复杂性,但是典型人物报道作为我国新闻事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符合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应长期坚持。目前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但我们仍需要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脉搏。各级媒体在典型人物的报道方面,应该努力在更新传播内容和丰富传播方式等方面多加思考,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典型报道,让典型人物真正走进受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