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3-11-12乌伊汉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内蒙古共同体中华民族

摘  要:当前,内蒙古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待提高,教育方式有待深入挖掘等困境。因此,内蒙古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增加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营造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5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大量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体系。内蒙古高校要立足地方、学校实际情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

一、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为了了解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学校相关教育开展情况,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调研点,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内容设计了问卷调查。此次调研面向内蒙古科技大学预科生至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26份,按照答题完成度及答题时间筛选后,有效问卷997份,有效率为97.17%。有效问卷中,汉族学生771人,占比77.3%,少数民族学生226人,占比22.7%;男生470人,占比47.14%,女生527人,占比52.86%;预科生12人,占比1.2%,大一学生358人,占比35.91%,大二学生328人,占比32.9%,大三学生210人,占比21.06%,大四学生43人,占比4.31%,研究生46人,占比4.61%。

(二)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情感、行为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史观有著正确的认知,有着认可的情感,但存在部分学生认知错误和情感上排斥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在行为上愿意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介绍给其他同学,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时并不会刻意注意民族,愿意同各民族同学交往,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不同民族的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能够理性看待、客观分析,听到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论,会反对制止。但也有部分同学在行为上存在“排外”“漠视”等情况,需要加以引导。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为主的多渠道获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新媒体账号中看到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宣传,参加过线下相关主题文体活动,大部分学生“非常愿意”“愿意”参加学校相关主题微视频、短话剧、民俗节等活动。但也有学生也认为学校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上存在“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实践课教学较少”“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也表现出了期待学校开展“举办讲座,组织观看相关宣传片、纪录片”“组织参观相关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教育。

二、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困境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内容、方式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课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在对问题“您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调查中,88.47%的学生选择了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是内蒙古高校系统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的关键思政课程。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暂无教材,按照内蒙古教育厅2023年3月下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大纲(2023年第三版)》讲授该课程,也增加了任课教师备课、授课、组织试卷的难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与其余全国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高校思政课相比较,理论解析、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可参考的、指定的权威教辅资源较少,导致任课教师会出现对部分理论解读不够深入,案例把控不到位等情况。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上存在“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实践教学较少”等问题[2]。此类现象,是教师专业素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选择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有待深入挖掘

目前,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及载体都需深入挖掘,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新媒体平台上宣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选择上较单一,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政策解读宣传为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内容较少。在相关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以文章和知识竞赛为主,更为直观的视频、图片展现等宣传方式较少[3]。

内蒙古高校在5月的民族团结政策宣传月及9月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集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形式以理论性较强的主题党课、专题讲座为主,让学生真正能够亲身参与的实践类活动较少,且有时相关活动准备时间较短,让学生感觉乏味,产生完成任务的应付心态,与学生期待和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影响了校园活动载体教育功能的实际效果。

三、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主线,是要开展“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教育。内蒙古各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全过程。

(一)完善思政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内蒙古高校积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目前,该课程已有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但教学内容并无详细拓展,且大纲中指定的参考教材较多,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在同一个内容、理论上,可能会参考不同教材;无教材也增加了学生预习、复习的难度。教材是系统反映教学内容的学科用书,有了教材,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因此,需加快推进该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教材在短时间内难以出台的情况下,可进一步优化教育厅下发的统一课件、讲义,细化教学内容。

二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与其余思政课的联系。高校的每一门思政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不同的思政课间具有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既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政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也要在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时结合其余思政课的相关内容。比如,在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相互关系时,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来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都是有相对应的社会存在。”

三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既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下功夫,也要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敢于创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全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體系。要阅读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参考书籍、数据资料,并且引用到教学中,更要致力于在教学内容上“以理服人”。也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增加课程吸引力。讲授课程时,可通过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公布的社会热点事件、案例、音频、视频资源丰富课堂。比如,在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时可从《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等CCTV拍摄的纪录片中剪辑符合主题的片段,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勇于创新、敢于改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00后”大学生更关注话语权,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讨论、分享、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再者根据实际情况,丰富实践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本科教育共32小时,其中8学时为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引导,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实际情况来分析。对于校园内或周边有着红色资源文化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的学校,在可操作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可组织学生开展现场教学、观看的体验式实践教学。对于不具备参观相关教育基地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比如,艺术类专业学生可编排舞蹈、唱歌舞台剧等;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可制作微模型、微电影等;文科类专业学生可组织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除了按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教学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主题校园调研、社会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再把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反馈到课堂中。

(二)增加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内容

课程思政已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与探索在不断加强。近两年,学校及各二级教学单位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示范领航: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研修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了课程思政效果。增加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校及各二级教学单位课程思政相关方案、指导方针、考核体系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二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通过课程思政培训、研修、研讨会、理论学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增强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让教师深刻领会每一门课程、每一位老师都有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产生影响。三是细化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课程思政中加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首先非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论内涵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挖掘相关内容。其次要加强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联动。各高校可以组织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通过讲座、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相互学习、共同提升。通过共同学习探讨,一方面能让课程思政教师加深对思政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选择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思政课教师增加知识储备量,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学术视野。比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中在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时,可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知识讲解普通话及规范汉字的发展过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讲授普通话、规范汉字相关内容时可以从本学科角度讲解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总之,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学科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作用[4]。

(三)营造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营造校园全方位的教育氛围。一是要拓展“‘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空间,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高校一方面要在学校新闻网站、电子报刊等传统主流媒体上构建“民族政策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栏目,服务于有相关理论知识需求的师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内容除了要发送理论政策类文章、条例外,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电子版,《厉害了,我的国》《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优质视频,“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历史佳话,拉齐尼·巴依卡、黄文秀等时代楷模、先进个人的主要事迹。也可以组织学生拍摄相关主题微视频、微记录,由平台管理者选择其中导向正确、积极向上的内容通过平台进行宣传。二是健全有利于交往交流交融的校园环境。首先要健全空间上的嵌入,除了校园大环境的嵌入外,可以通过引导不同专业一起上公共课、听讲座、实习等方式加强教室空间嵌入,也可以积极鼓励不同民族学生混合住宿,加强宿舍空间嵌入。其次要建设有利于各民族师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场、教学楼走廊等地方,精心设计蕴含民族文化元素的实物载体,搭建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宣传栏。再者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以活动形式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5]。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线上线下结合。线上采取有奖问答、知识竞赛、微视频比赛等方式,线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各民族美食品尝、民俗表演、中华文化图片展览、相关主题观影、辩论赛等形式外,也可以邀请老一代革命同志、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等榜样人物做演讲。三是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内蒙古各高校要通过开设普通话提高班或提供线上课堂资源等方式,让有需求的同学可以获得无偿学习。要积极引导各族同学互帮互助,可以通过“班级互助组”等一对一的方式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

四、结语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内蒙古高校既需要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增加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也要因地制宜地营造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22-10-17(03).

[2] 包银山,王奇昌. 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 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4):64-68.

[3] 刘玉鹏,童童,马晓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民族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路径思考[J]. 新西部,2021(01):109-111.

[4] 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13-21.

[5] 严庆. 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5):5-13.

(荐稿人:毅松,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析——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课题编号:DJYB2123); 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加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乌伊汉(1992—),女,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内蒙古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