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升运行效能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2023-11-12郭淼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31期

郭淼

摘要:在企业运行中,资金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合理、高效地管理资金对于保障企业运行的顺利進行、提升运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并探讨了以提升运行效能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分析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包括其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了解资金管理的现状,可以揭示出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痛点和难题,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基础。通过科学合理构建资金管理体系,可以提升企业对资金的运作和利用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介绍资金管理体系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并强调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资金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和配合,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和信息交流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运行效能;资金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引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经营压力和竞争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有效的资金管理成为企业提升运行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特别是如国有企业这样的组织中,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着大量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需要确保这些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和管理,以支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国有企业还面临着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日益复杂的风险挑战,这进一步凸显了优化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大规模投资和运营需求

国有企业通常依赖于政府资金注资和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这种过度依赖单一来源的资金导致融资困难,尤其是在政府财政有限或银行信贷环境紧张的情况下。因此,多样化资金来源的问题浮现。为了满足设备采购和项目运营的巨大需求,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债务水平的增加导致资金成本上升,陷入高杠杆的境地,增加了偿债风险。由于国有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的严重制约,存在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包括不合理的成本支出、资产闲置、资源浪费等,导致资金浪费和企业效益下降。一些国有企业过于关注短期利润,而忽视了长期投资和回报。这导致资金用于不具备可持续竞争力的项目,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盈利能力。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投资决策通常存在干预。政府要求企业进行不合理的投资,迫使其承担政治性或社会性任务,这不符合市场规律,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由于资金规模庞大,国有企业面临多种风险,如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工具,难以有效地应对风险。国有企业的财务透明度通常较低,存在财务信息不真实或不完整的问题。这会影响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降低了融资的可行性。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即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的匹配问题。这导致资金短缺或资金被占用,影响了企业的流动性和稳健性。

(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不同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这增加了资金管理的复杂性。例如,政府拨款涉及政策性要求,贷款需要还本付息,而资本市场融资要求披露信息和满足市场需求。管理多元化资金来源需要高度专业的财务和风险管理团队。不同资金来源的融资成本存在差异。政府拨款通常具有较低的融资成本,但受到政府政策和预算限制的影响。贷款的融资成本会受到市场利率的波动和信用评级的影响,而资本市场融资则面临股权融资成本和股东权益的稀释等问题。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导致企业积累不同类型的债务,包括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合理管理这些债务,确保还款计划的稳健性,避免高杠杆和偿债困难,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政府拨款通常伴随政府政策和指导性要求。政府会干预企业的资金使用和投资决策,导致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资金分配问题。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导致资金流动性管理的挑战。不同来源的资金具有不同的到期日和还款要求,企业需要确保能够及时满足各种资金需求,避免流动性危机。不同类型的资金来源涉及不同的投资者或合作伙伴。这些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透明度和回报期望有不同的要求,需要企业满足这些期望以维护合作关系。资本市场融资受到市场波动和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导致资金筹集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以确保能够融资成功。

(三)资金滞留和利用率不高

政府会向国有企业注资,但要求其用于特定的政治性或社会性项目,而非按照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自主决策。这导致部分资金被滞留在不具备良好回报的项目中,而不是用于更具价值的领域。一些国有企业倾向于将资金存放在银行或低风险的金融工具中,以确保流动性和安全性。然而,这种过度的资金存储导致冗余,使企业未能将资金用于营利性项目和投资。资金管理不当也导致资金滞留。企业缺乏有效的资金规划和投资策略,导致资金未能被充分利用。管理团队的不足或决策缺乏市场导向也是问题的原因。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决策流程非常繁琐且耗时较长。这导致资金滞留在等待批准的项目中,错失了市场机会。一些国有企业过于集中资金于特定领域或项目,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投资机会。这种不均衡的资金分配导致资金滞留和机会损失。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压力,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寻找和利用更多的投资机会。这导致资金保持不动,而非投资创造价值。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导向,导致未能发现和利用新的商机,也使得资金未能用于创新和市场拓展。

(四)资金流动性要求高

一些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资金拨款,但这些拨款不稳定,难以准确预测。这导致资金流动性的波动,企业需要在拨款不及时或减少的情况下应对资金短缺。国有企业面临长期债务的还款和短期流动性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长期债务需要按计划还本付息,而突发情况要求企业立即获得现金。这导致资金流动性不足和应急资金困难。一些国有企业从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需要大额的资金支出。这导致企业的资金流动性紧张,特别是当这些支出与收入的时间不匹配时。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不当,导致资金被滞留在未能及时收回的客户账户中。这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影响资金流动性。一些国有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未能提前应对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这导致应急情况下的困难,需要紧急筹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进展和需求会发生变化,导致资金流出不稳定。这需要企业具备灵活的资金计划和管理策略,以适应变动的资金需求。市场波动和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构成威胁。企业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制定应急计划,以确保资金的稳定供应。

(五)信息化程度有限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和数据收集工具,国有企业面临财务数据收集的困难。手工处理财务数据导致错误和延迟,使企业无法及时了解财务状况。信息化程度低意味着企业难以获取实时的财务数据和资金流动信息。这导致决策滞后,错失了及时调整资金管理策略的机会。缺乏高效的数据分析和报告工具,国有企业难以进行财务预测、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这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能力,增加了管理风险。信息化程度低导致资金流动性管理不当。企业难以精确评估流动性需求,因此会面临现金短缺或过多闲置资金的问题。信息化不足会妨碍企业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和资产負债管理。对市场和信用风险的监测不足导致损失。缺乏信息化工具和系统会导致审计和合规性问题。企业难以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迎合审计要求,甚至存在财务不正当行为的风险。手工处理财务数据和资金管理任务通常效率较低。这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和时间,增加了管理成本。信息化程度低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能够及时获取和分析信息对于制定市场策略至关重要。

三、资金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一)评估现状和需求

收集和整理与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相关的文件、记录和报告。这包括财务报表、预算编制文件、资金调度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文件等。通过收集这些资料,可以全面了解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和运作情况。详细了解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流程,包括资金申请、审批、支付、结算等环节。分析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确定是否存在繁琐的手续、冗余的审批程序、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还需评估流程的效率、时效性和准确性。了解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批权限、审计机制、风险防范措施等。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确定是否存在风险管控不足、内部审计不完善等问题。评估国有企业的技术支持和信息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预算系统等。分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确定是否满足资金管理的需求,是否存在系统集成不畅、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评估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团队的技能水平和培训需求。了解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培训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加强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培训和提升。向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收集意见和建议,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财务部门、运营部门、审计部门等。了解他们对资金管理的期望和需求,听取他们对现有资金管理的评价和改进建议。例如,通过评估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现状和需求,发现存在繁琐的资金审批程序和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机制也存在不完善的情况。通过与财务部门、运营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交流,他们提出了加强资金管理效率和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议。

(二)设定目标和策略

目标是更有效地利用资金资源,确保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策略包括制定明确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机制,加强资金调度和运营管理,优化投资决策过程,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回报。目标是降低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和稳定。策略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评估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方案,确保资金管理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目标是建立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提升资金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策略包括引入适合国有企业需求的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和预算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自动化处理,提供实时的数据和报表支持,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目标是提高资金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新的资金管理体系。策略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包括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培训,提供实际案例和实践机会,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设计流程和制度

设计资金申请的流程,包括资金需求的识别、申请提交、审批流程等。明确资金申请的途径和条件,设定相关的申请表格和文件,确保申请的透明性和规范性。建立审批流程,明确各级审批权限和程序,确保审批的高效性和及时性。设计资金使用的流程,包括资金支付、结算、记录等环节。明确资金使用的权限和限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追踪。建立支付和结算的标准操作流程,规范资金的使用和记录,避免资金的滥用和浪费。设计资金监控的流程,包括资金的监测、分析和报告。建立监控指标和报告要求,制定定期的资金监控计划,确保对资金流动的实时掌控和风险的及时发现。设立监控机制,如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等,加强对资金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建立相关的制度和规范,确保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合规性。制定资金管理手册和操作指南,明确各项制度和规定,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资金调度和结算制度、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加强对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的理解和遵守。

(四)选择和实施信息化系统

在选择信息化系统之前,要对需求进行详细分析。与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系统的需求和期望。明确系统所需功能和特性,以满足资金管理的具体要求。例如,系统是否需要支持预算编制和执行、资金调度和结算、风险监控等功能。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不同供应商和产品的特点和性能。评估各个系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包括功能覆盖、系统稳定性、用户友好性、技术支持等方面。基于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的结果,选择最适合组织需求的信息化系统。选择的信息化系统需要进行配置和定制,以适应组织的具体业务流程和要求。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系统进行设置和参数调整,确保系统能够支持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必要时,进行定制开发,满足组织特定的需求。在系统实施之前,进行测试和验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进行系统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用户验收,与相关人员进行系统演示和培训,确保用户能够熟练使用系统。在系统实施后,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使用户能够充分理解和使用系统。组织培训课程,包括系统功能的介绍、操作流程的演示和实际操作的训练。建立技术支持渠道,解决用户在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定期评估和改进信息化系统的性能和效果。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针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与供应商的沟通,及时获取系统更新和升级的信息,以保证系统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五)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确定资金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审批权限和流程。明确资金的申请、审批、支付和监控程序,并设定相应的审批权限和责任人。确保资金流程的透明度和合规性,避免权力滥用和资金风险的产生。识别和评估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例如,设定风险警示指标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和流程,确保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事件。加强对资金使用和支付的监督和审计,减少操纵和误用资金的风险。建立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估。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对资金管理的合规性和效果进行审计和监督。进行定期的内部审计,评估资金管理的流程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泄露。建立适当的网络安全措施,包括防火墙、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等,以保护资金管理系统的安全和完整性。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资金管理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国有企业应制定全面的资金管理策略,包括预算编制、资金调配、资金投入和融资等方面的规定。通过合理规划和分配资金,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效益。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预算制度,加强预算控制和监督。预算应合理设定,并与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对比和调整,确保资金使用符合预期目标,并防止浪费和滥用资金。国有企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确保资金的流向透明、合规和可追溯。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流程,加强对资金的核算、审计和监督,防范和发现资金管理中的风险和漏洞。

(六)培训和沟通

针对不同岗位的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财务人员可以接受关于资金管理流程、预算编制、报销流程等方面的培訓,以确保其熟悉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管理人员可以接受与资金管理决策相关的培训,如风险管理、资金调度等。系统使用人员需要接受信息化系统的培训,掌握系统的操作技能和功能使用。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人员的职责和需求进行定制。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管理流程、预算编制和执行、资金调度和结算、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培训形式可以是面对面培训、在线培训、研讨会等,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培训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根据岗位需求和培训内容,确定培训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培训后进行跟踪和评估,了解培训效果,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和优化。在实施资金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至关重要。与财务部门、采购部门、项目管理部门等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资金管理策略和流程。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和经验,解决问题和难题,确保各部门间的协调一致。除了内部沟通,也要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如银行、审计机构等。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银行产品和服务,以优化资金管理和流动。与审计机构保持沟通,接受其对资金管理的审计和评估,从中获得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和建议。组织定期的交流会议和沟通渠道,让员工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和建议。鼓励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员工在资金管理体系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向管理层汇报培训和沟通的效果,以便作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建立合适的沟通工具和平台,方便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利用内部网站、邮件、即时通信工具等方式,确保沟通的高效性和及时性。定期发布资金管理相关的通知和指导,提供培训材料和资料,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和流程。培训和沟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定期评估培训和沟通的效果,收集员工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关注资金管理领域的新动态和最佳实践,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七)监控和改进

针对资金管理体系的目标和策略,制定相应的监控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包括资金使用效率、风险控制水平、预算执行情况等。指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与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相一致。定期收集与监控指标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这可以通过财务报表、预算执行情况、风险管理报告、内部审计结果等渠道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基于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对比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分析偏差和问题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风险和改进机会。可以利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资金管理体系的绩效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估。

四、结语

传统的资金管理方式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存在一些局限性。传统的资金管理往往注重流程的规范和财务数据的统计,忽视了运行效能的提升和风险管理的灵活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资金管理方式也难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先进技术,无法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潜力。因此,研究以提升运行效能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对于国有企业以及其他类似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资金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资金流转和配置,提高对风险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实现运行效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吉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智慧共享财务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2023(07):102-104.

[2]蔡蒙娜.电力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体系的优化构建[J].财会学习,2023(06):16-18.

[3]黄国飞.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国企资金管理体系构建[J].财富时代,2023(01):67-69.

[4]袁康飞.国有企业进出口贸易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J].投资与创业,2023,34(01):138-140.

[5]任鸿翠,卜兴邦.以提升运行效能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J].航空财会,2023,5(01):47-51.

[6]庞秀瑾.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建设会计学会.中国建设会计学会第十五次(2022年度)论文集[C].中国建设会计学会,2022:1660-1664.

[7]林东,孙芸,陆莹,史文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集团的资金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基于P集团资金管理的案例研究[J].中国管理会计,2022(04):108-116.

(作者单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