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道路复杂交通场景的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2023-11-12姚雪娇,戴帅,杨钧剑

道路交通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交叉口机动车参与者

城市道路中的复杂交通场景常常形成交通堵点和交通乱点,影响交通参与者的正常出行,影响道路交通环境与通行秩序。本文概括复杂交通场景的一般特征与优化难点,提出对复杂交通场景优化的思路,包括改善道路交通条件、降低交通运行难度、优化交通组织细节、精细交通设施设置,并针对某六岔路口的交通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交通改善措施。

一、复杂交通场景的基本特征

复杂交通场景的交通组织形式多样,常见包括各类畸形交叉口、五路及以上交叉口、短距离内的双交叉口等情况,复杂交通场景因道路条件不同于T 型交叉口或十字型交叉口,交通供给复杂、交通矛盾多样。目前复杂交通场景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常见的特征概括如下:

(一)特殊性。即指复杂交通场景与城市道路基本组成的场景具有差别,城市道路的基本组成包括路段、交叉口、城市区域等。若在城市道路中出现如路段中间增设开口且车辆可通过开口转向或穿插,或在道路相交区间(常见交叉口功能区内)加装护栏形成部分分隔带、只允许非机动车或行人通过,则会产生道路路段具有转向功能或道路交叉区域机动车不能转向等难以界定性质的特殊区域,介于道路路段与交叉口功能之间。

(二)多样性。即指各类复杂交通场景的情况并不具有一致性,实际的道路环境情况因道路条件、参与的交通方式、道路渠化设置等情况,交通运行状态不一,规律各不相同,交通参与者也因长期与交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交通需求特点相应变化,也具有多样性特征。

(三)复合性。即指在复杂交通场景中,交通问题并不单一,具有复合性,包括由场景周边用地功能复杂产生较强的交通生成或吸引、交通供需矛盾叠加、交通管理混乱、交通秩序不良等。由于单一交通问题会引起其他问题的连续产生和连锁反应,各类问题的积累易形成长期的交通堵点与交通乱点。

(四)极端性。即指因道路条件或特殊的管控措施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极端特点的交通场景,如直径过大的环形交叉口、道路相交角度小于21°的交叉口、相距小于100米的连续交叉口等,在具有极端特点的交通场景中,各类交通方式的通行条件也与一般交通场景显著不同,交通安全隐患突出。

上述是复杂交通场景常见的特征概括,某一类场景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特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复杂交通场景交通组织优化难度常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条件受限。构成复杂交通场景的基本道路条件差是复杂交通场景产生的缘由之一,也是应对的主要难点,道路基础条件决定了交通参与者的基本通行空间和交通流线情况,狭窄的通行空间和不流畅、交织多的交通流线对于交通参与者具有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但往往因现实条件改善困难或改善周期较长。

(二)通行任务较多。复杂的交通场景因与一般交通场景的交通组织形式不同,交通参与者在复杂场景下通行时驾驶任务或通行任务相应增加,需要额外对交通环境和通行情况进行辨别、明确和操作,应对复杂的交通流线。

(三)交通问题固化。复杂交通场景的交通问题不仅包括交通安全问题、交通拥堵问题,还有交通秩序问题、特殊交通需求等,各类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形成了综合的交通矛盾。固化的交通问题反映在各类交通参与者的通行习惯和通行体验上。

(四)群众适应困难。交通参与者适应复杂交通场景的通行条件初期具有极大的困难,交通矛盾突出,但交通供给的长期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通需求的改变,群众常会选择绕道或罔顾交通规则通行,而通行习惯的养成对日后交通组织优化后的适应也形成一定的障碍和制约。

二、复杂交通场景交通组织优化思路

复杂交通场景的交通问题错综复杂,各类交通方式的通行空间混杂,交通秩序混乱,改善其交通问题,应主要从降低复杂度、提高精细度两方面着手,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复杂交通场景形成的基础条件是因特殊道路情况所形成,基础道路条件的改善对复杂交通场景的影响最为显著,因而首要考虑改善道路条件的可行性,如对畸形交叉口的相交道路通过改建调整为一般交叉口。

(二)降低交通运行难度。交通运行的难度与交通需求的情况关联紧密,包括交通工具和交通参与者通行、转向的各类需求,通过减少交通转向,从而减少相位、缩短周期,可以有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复杂交通场景下的交通冲突。

(三)优化交通组织细节。针对复杂交通场景中交通参与者的通行和驾驶任务增加等问题,可通过优化交通流线,减少交织,降低干扰、消解矛盾的思路优化通行体验。

(四)精细交通设施设置。在较为复杂的通行环境中,道路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安全防护设施的依赖性也相应增加,通过施划更加明确的路面标线、强化标志标线的视认性、优化信号灯的设置位置,可以有效提高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安全性。

上述优化思路对于复杂交通场景的适用性、可行性均需分析论证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多种改善方式,相互配合、系统优化。具体的优化措施应结合实际情况,从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与通行体验入手,直面问题症结、优化通行环境、改善交通秩序。

三、某六岔路口交通组织优化示例

本文以某六岔路口作为某类复杂交通场景的研究示例,分析该六岔路口的问题和交通组织优化策略。该六岔路口由国道G308 斜穿城市道路形成,位于某市的东南区域,由两条市政道路和一条国道交汇而成,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为城市道路,东南——西北方向为公路,三条道路均为道路等级较高、交通流量较大的交通干道。其中,南北方向是贯通性主干路,东西方向是市区贯通性快速路,快速路是双向八车道设置。东南——西北方向是国道经市域段。由于三条相交道路交通流量大、通过该路口的非机动车多,该路口的管理难度较大。斜穿的国道是进出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交通冲突严重、通行安全隐患突出。

(一)路口交通问题分析

经实地踏勘调研,该路口短期内道路基础条件暂不能有效提升,故而从精细化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发现该路口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通行指引、空间与路权保障、信号控制以及交通组织精细化等方面均有优化与提升空间。

1.路口机动车通行指引方面。机动车在该路口行驶缺少地面标线等通行指引。该路口面积大,南北方向、东南——西北方向距离较长,约为90 米,且由于交叉口为六岔路口,相较于一般十字型交叉口,机动车可通行方向多、通行角度存在小于60°、大于100°的情况。机动车在长距离、特殊角度通行过程中更需要地面指示标线的合理引导。其次,该路口缺乏进一步提升直行车辆通行效率的措施,缺乏直行待行区等可更高效利用交叉口内部空间、提高直行车辆的通行效率的措施。

2.路口车道功能设置精细化方面。交叉口因承担不同方向的交通流汇聚、分流作用,车道功能设置对交叉口空间资源合理分配具有重要影响,合理分配是保障交通运行畅通、交通转向流畅的关键。该路口在车道的精细化设置方面还具有欠缺。一是道路地面指示标线存在突变且施划过密的问题,短距离内地面指示箭头发生了两次变化,不利于车道功能的稳定和明确。且转弯处车道线应施划清晰,引导驾驶人视认右转拐点。二是进口道的共用车道,包括直左车道、直右车道设置多,不利于分离不同流向的车辆。而同时设置左转车道与直左车道、右转车道与直右车道,容易引起同一流线车队通行范围扩大,交通冲突范围增加。

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示意图

3. 路口非机动车通行路径方面。该路口非机动车通行交通量大,非机动车的通行保障存在问题。一是信号控制设计了非机动车/ 行人过街相位,但未完全避免非机动车、行人过街与机动车产生的通行冲突。二是非机动车/行人过街需要历经多个相位,且信号周期很长、过街相位不连续,过街等待时间过长。在此设置下,容易出现部分非机动车不按照过街信号、寻找机动车通行间隙强行过街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三是非机动车的过街通行空间未施划地面标线指示,非机动车普遍在人行横道上骑行过街,人车混行的冲突较多。

4.路口交通设施设置方面。一是部分方向的交通信号灯的设置角度和位置容易使驾驶人产生视认误差。由于该交叉口六路相交,东南——西北方向道路与两侧相交道路的交角仅约为45°,该路口设置在路侧或导流岛上的信号灯杆可被两个方向上的驾驶人同时看到,信号灯本应仅指示一个方向的车辆通行,此种情况易引起另一方向的车辆在非通行时段通行,影响交通安全。二是该路口缺乏行人通行和等候的安全防护设施,如交叉口安全岛阻车桩、大货车右转提醒注意行人标志、路口照明设施等。

(二)路口交通组织与设施优化措施

复杂路口是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管控的关键节点,其交通组织情况关乎附近区域乃至整个路网的交通运行水平,是城市精细治理的重要体现。为改善该路口的通行环境与秩序,进一步精细化组织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通行流线,综合提升交叉口通行品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交通组织优化措施。

1.加强交通标线指引。加强机动车地面指引标线设置,施划直行待行区、路口导向线,明确机动车在交叉口内的行驶轨迹,尤其是机动车左转和跨越左转,以及右转和跨越右转,在可以进行跨越左转、跨越右转的行驶区域,增设路口导向线;提升直行车辆穿越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减少机动车停止线与出口道之间的距离,增设合适位置和长度的直行待行区,配合信号灯提示,提前引导直行车辆驶入直行待行区排队等候。

2.精细车道功能设置。精细车道设置、细化车道功能,优先保障主要交通流向。加强上游路段车道与交叉口进口道过渡段的衔接,减少因地面标识不清或导向箭头不明确引起的交通冲突,减少驾驶人不必要的短距离换道,提高行驶流畅性;进一步研判进口道车道功能的设置,减少不必要的直左车道、直右车道,改设为左转专用车道、右转专用车道或直行车道,通过减少同一条车道功能控制交通流线的复杂度,缩小同一方向交通流线的扩散性。

3.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优化慢行交通服务,保障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空间。明确非机动车通行路径、保障非机动车的行驶路权,确保机非分离、人非分离,施划非机动车通行地面标识,减少非机动车对行人过街通行的影响。将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空间分隔,强化非机动车过街管理,对使用人行横道骑行过街的非机动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要求进行教育和劝阻。

4.精细交通设施设置。精细化交通设施设置,保障设置的位置与角度合理。对于可能产生驾驶人辨识错误的信号灯,借鉴国外对信号灯罩加长方式,屏蔽其他临近方向驾驶人的可见性,消除信号灯对于所指示方向上驾驶人的视认误差,保障信号灯对于相应方向驾驶人的交通指引。合理设置安全岛阻车桩、标记慢行等候区,在右转车道安装大货车右转必停标志,不断完善路口照明、分道和指路标识、安全行人道钉等夜间安全设施,在充分保障路口交通安全与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交叉口通行环境。

四、小结

复杂交通场景的具体情况多样,交通改善的策略、措施也相应不同。但通过细化各类交通参与者通行空间、通行指引等具体情况,可将交通环境较为复杂的情景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合理解析,进而对每类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路径和不同交通流向的交通冲突进行明确。将复杂问题解析为一般问题是处理复杂交通场景问题的核心思路,将复杂问题的关键路径和分析对象明确后,逐步对综合交通问题解析为一般性交通问题,注重空间与时间管理的连续性、体系性,注重交通组织精细化治理能力提升对复杂交通场景的改善,从精细治理优化的过程中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猜你喜欢

交叉口机动车参与者
让机动车交通安全统筹更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由一起厂内机动车事故引发的思考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信号交叉口延误参数获取综述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一种Y型交叉口设计方案的选取过程
考虑黄灯驾驶行为的城市交叉口微观仿真
基于VISSIM的交叉口改善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