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数字国画的优势
2023-11-12张卿炜
◎张卿炜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孕育了数字国画。融合与创新成为当代传媒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数字国画是以数字设备为工具和媒介,以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从而创作出的具有传统国画艺术效果和风格的数字绘画作品。数字国画的发展对促进大众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在当今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国画的发展将会加速中国画的传播,推动中国画走进大众生活,提升大众对中国画的接受与欣赏能力,达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法国著名作家福罗拜曾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这句话十分形象地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紧密关系。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每一次巨大的文化变革都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加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指将文化的内容、形式等与科学技术的原理、方法等有机结合,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数字绘画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认可。包括广告、游戏、设计、动漫、出版等在内的各类数字产业中,数字绘画作品不断涌现并发展迅猛,对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字时代的艺术变革中,数字国画的发展尤为突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国画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国原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联合
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共同实施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国画数字化创作技术人才培养”。该项目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来表现传统中国画绘画技法与传达传统中国画艺术理念的国画数字化创作技术人才,以此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数字国画项目的实施反映了我国鼓励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艺创作的导向。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国画对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数字国画的媒介设备
中国画在东方绘画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工具材料上。传统中国画使用特制的毛笔、墨以及颜料,使用的纸张一般是宣纸以及绢帛。“笔”与“墨”是中国画的两个重要元素,“笔墨”在某些时候也被当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数字国画是以数字设备为工具和媒介,以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的手段,从而创作出的具有传统中国画艺术效果和风格的数字绘画作品。创作数字国画的工具可以分为硬件设备、软件媒介和纸绘元素三部分。
硬件设备是绘制数字国画的必要条件,包括数位绘图板、计算机、显示器、扫描仪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数位绘图板。数位绘图板是进行数字绘画的一个输入设备,其自带一支压感笔,压感笔的压感级别能够反映用笔轻重的感应灵敏度,表现出自然、流畅的笔触,这使得现代数字绘画作品具有与手绘一样的效果。在数字国画创作过程中,通过这一功能可以将国画的丰富笔触效果细腻地呈现出来。
软件是数字国画的创作媒介。当前在数字绘画中比较普遍和常用的绘图软件分为位图软件和矢量软件,其中位图软件包括Photoshop、Painter、Sai等;矢量软件包括Illustrator、CorelDRAW等。Photoshop、Painter等主流绘图软件的绘图功能十分强大,这些软件配合数位绘图板压感笔可以模拟各种真实的绘画效果,能够将传统绘画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对画笔、图层以及特效等功能进行反复操作,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传统国画的技法与艺术效果。
数字国画要想表现出传统国画的笔墨效果,单靠数字设备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的纸绘元素。纸绘元素建立在数字模式的整体框架之上,通常会配合笔刷和图层素材来使用。例如,可以先在宣纸上画出所需要的笔触,随后将其导入电脑中,再将其制作成数字笔刷。这样就可以在数字国画中营造出传统国画的笔墨效果,充分展现传统国画的艺术特色。适当的纸绘元素可以弥补常规数字绘画技法表现的不足,创造出更加灵动和艺术化的视觉效果。
数字国画的工具材料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空间和经济成本。创作者只需要准备数字设备和相应的软件即可进行绘制。数字国画的数字性也为作品后期调整并运用于现代传媒产业奠定了基础。
数字国画的创作过程
在传统国画中,创作者不论是对材料工具的理解还是对技法的掌握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与练习。与传统国画相比,数字国画的创作过程相对简便。数字国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绘画基础,熟悉传统国画的创作特征和风格表现,但不要求其有很强的传统国画创作功底。创作者只需具备一定的国画知识和基础技巧,并对国画的风格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即可。数字国画是以计算机绘图软件为基础,借助制图软件、数位绘图板等进行创作。创作数字国画只需要学习一段时间数字设备以及相关软件的操作即可。数字国画大大缩短了创作者的学习时间,创作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习并掌握所需要的技能,从而尽快投入创作。
数字国画的优势还体现在其可以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传统国画讲究挥毫落墨一气呵成,下笔后往往无法修改。数字国画则与之相反,采用软件作为创作媒介可以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以取得最佳效果。比如,传统国画用毛笔勾线,在勾线时必须一气呵成;而在创作数字国画时,每一笔都能够进行反复修改,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创作者的自信心。传统国画在完成后很难继续调整与修改,而在数字国画创作中,即使一幅作品已经完成,但在有新的灵感时,依然能够利用软件继续修改,并且不留改动痕迹。
数字国画的审美特性
中国画能够体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审美理念,追求意境之美。传统国画强调“目识心记”“以形写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境由心生”“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传统国画强调书写性,其技法的表现以用线为主、用墨为辅,包括一波三折、逆入平出、藏头护尾等;注重用线的技巧,如锥画沙、折叉股、积点成墨等,这些元素与技法已成为中国画的符号。虽然中国画在现代大众生活中的应用与普及程度不高,但其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新型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对传统国画产生了一些影响。如何在新形态的数字媒体艺术中展现出传统国画的技法和精神,创作者需要在坚持传统国画审美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媒介进行更多尝试,才能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数字国画作品。
从创作形式来看,数字国画不仅是对传统国画的模拟,更是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审美体现。数字国画在遵循传统国画审美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创作出集传统水墨韵味和现代审美理念为一体的数字艺术作品,融合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需求。
传统国画运用点、线、面描绘出东方情韵,以水墨融合的诗意表现以及黑白对比的意象韵味来传达画家心中的意趣。传统国画能够反映画家的艺术情操、道德观念、人文情怀等。区别于传统国画,数字国画借助电脑软件和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审美中,进而将传统文化逐渐渗入社会生活、商业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中。例如,数字国画可以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现代设计作品表现传统国画的技法与传播传统国画的艺术内涵;传统文化元素也能为现代设计作品注入活力。另外,数字国画创作便利、高效的特点十分有利于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目前,数字国画在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化娱乐产业及衍生产业中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字国画以其现代化的创作方式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不但能够推动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还能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数字国画的传播方式
传统国画均为实体画作,其细腻的笔法和深远的意境都是通过实体作品来体现的。因此,传统国画一直以来常用的传播方式有学术交流、举办画展、举办拍卖会等。这些方式虽然能够使观者亲身感受原作的艺术魅力,但是其传播形式相对单一。而数字国画正好相反,其在传播方面具有传统国画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由于数字国画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呈现,十分便于接收、复制和传播,因此,数字国画可以在各种现代数字媒体中进行传播,也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数字国画的数字性决定了其在网络传播中的优势。互联网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数字国画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画的普及程度,扩大了中国画的受众范围。网络为数字国画创作者与观众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推动了数字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数字国画快速、便利的传播特征使其还具有交互性。数字国画能够更好地实现创作者和观众、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互动,能够更便捷地传达创作者的思想精神与观众对作品的评价。网络使观众与数字国画创作者之间的互动成为现实,并以此来促进创作者提升创作水平。数字国画具有可以反复修改的特点,创作者可以对其作品进行多次修改与调整,这种再创作可以不间断、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大大提升了作品质量和画家的创作水平。数字国画还具有迅速、多元化的传播特点,能够在持续的传阅过程中保证作品的品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国画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数字国画需要将其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活力。当然,人们也需要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要意识到数字国画还存在不足。数字国画的质量受数字设备与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要想提高数字国画作品的质量,数字国画创作者就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提高自身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为数字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创作数字国画所需的软件设备与数字技术也需要进行持续的革新,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现传统国画的绘画技法与艺术特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利用数字技术模拟传统国画的艺术效果,并将其以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态呈现出来,这样做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国画,而是为传统国画拓展新的创作形式和传播途径,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加深,这种尝试还将走得更长、更远,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