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逻辑进路

2023-11-12丁守庆

学术探索 2023年9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

鲁 宁,丁守庆

(1.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2.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历史周期率”是国家政权所经历的一种兴衰治乱、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中国“历史周期率”问题的提出,始于1945年毛泽东同志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中的一场著名对话,即铭刻历史丰碑的“窑洞对”。面对黄炎培提出如何克服中国历代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灵魂之问,毛泽东同志当即回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P59)自此,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跨越百年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在革命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复兴强国伟大历史征程中不断汲取奋进力量,逐渐找寻到了破解“历史周期率”这一历史性难题的“两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自我革命,并持续将这“两个答案”深深熔铸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一、探寻道路逻辑: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选择的路是党在实现长期执政过程中摸索出的“中国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2](P28)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展道路究竟适不适合,唯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在历经近代以来国破家亡的苦海深仇之后,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蹚出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在历史发展的反复比较和归纳中,作出的正确抉择。深刻领悟“中国模式”,就是要以历史眼光知古鉴今,善于从历史脉络中不断总结经验、探寻规律、认清大势,时刻对“国之大者”了然于心,从而更好地把握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背后所蕴藏的道路逻辑。

(一)封闭僵化的老路是完全走不通的

穿透历史脉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场社会变革的成功,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斗争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3]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兴衰更替史,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不难看出历朝历代凡是建立伊始,几乎都能顺乎潮流、赢得民心,大多中途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后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因统治阶级自身所固有的先天性缺陷,往往在执政后期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便开始不断激化终至不可调和,从而导致旧的政权瓦解、新的政权出现,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无一例外能够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宿命。进入近代,西方列强倚仗霸蛮之势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中国国门,伴随资本主义汹涌冲击、自然经济分崩瓦解、社会革命运动此起彼落,中国开始被贴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标签。即便大量有志之士试图通过变革和改良挽救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却仍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因封建统治者腐朽无能已然造成的历史败局。这一点已经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相继失败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同样,受制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曾一时被寄予厚望的辛亥革命,以及之后不断涌出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类政治道路尝试都终究与中国国情水土不服。毋庸质疑,任何政党或派别,如果跳不出闭关锁国和僵化迟滞的泥沼,并且在阶级属性和思想引导上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无论其怎样“求索”,都无法推动中国社会产生实质性变革。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正路是坚定不移要走下去的

一个政党究竟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关键要看这个政党能否科学解答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并找到一条合适的前进道路。面对旧社会诸路皆走不通的历史困局,中国人民并没有气馁,而是在不屈不挠的奋力抗争中上下求索,以寻正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大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同时也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潮流中应运而生、因时而进,为打破人们对历史发展周期的疑惑指明了全新方向、提供了崭新选择,即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回溯党的艰辛创业历程,就能够清晰把握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在道路选择上摸索出的“中国模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废待兴中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前期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完成了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工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应时代之大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定位了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勘测打桩”;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了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土石方基础”;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压展了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沥青筑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新航向,化危机、应变局、开新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线划定”。可以看到,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越是艰险越向前,通过不懈努力赢得了世界赞誉,打破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伟大发展奇迹。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找到了一双适合自己的鞋,走对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核心的领航把舵。应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不会有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现实条件下,没有也不可能有哪个政治力量能够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三)改旗易帜的邪路是坚决不能走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6](P5)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缘由,就是因为这条道路彻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透过历史长河,应当清醒认识到,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并非一帆风顺,各种主义和思潮都曾上演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中国人民在纷繁芜杂的迷雾中最终选择勾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唯一标准答案,更加笃定了不管是奉行先前的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或实用主义等,还是效仿被别有用心之人热捧的“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都是完全行不通也和中国国情格格不入的。就以所谓“新官僚资本主义”而言,有一些人肆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不负责任的指责。冷静分析之后便可得知,这些人企图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为幌子,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有意掩盖了党积极通过深化对外开放、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民营经济壮大发展等政策措施以确保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艰辛努力,最终目的就是要扰乱视听、动摇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历史经验教训反复启示我们,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得,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能走,否则中国人民的所有辛勤付出都将付之一炬。

二、贯通理论逻辑:带领中国人民读懂中国理路是党在实现长期执政过程中凝集出的“中国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唯有牢牢掌握科学的理论,才能更好地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破解时代之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搞建设、促改革、谋复兴,无论处于艰险逆境还是康庄顺境,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对科学理论的孜孜探求,这也是党能够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深刻领悟“中国思想”,就是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深研马克思主义真理、唯物辩证法学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理,把科学社会主义新时代蓝本描绘在中国大地上,做到既坚持“老祖宗”,又能时常讲出新话来,从而更好把握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背后所蕴藏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丢不得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5](P32)要知道,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是从德国传入中国、一个是从俄国传入中国,但这两种理论一经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便产生出巨大理论光芒,进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源头活水,有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动能,中国革命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中国人民才能摆脱黑暗、拥抱未来。当前,伴随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我们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日益增重,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彻底告别了困扰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绝对贫困问题,一个熠熠生辉的新时代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指导中国发展进步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让中国人民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真正掌握了经世致用的“看家本领”。诚然,我国各项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部分先富起来之后的整体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动力转变、物质充盈后的精神缺失,等等。如何正视这些问题,首要一点就是对那些曾竭力吆喝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不适应发展现状,特别是对毛泽东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走弯路进行妄加揣测的论调保持高度警惕并划清界限。同时,要深刻意识到,准确把握并适应国内外发展变化新特征新要求,就必须时常从“老祖宗”的经典原理中寻方法、找答案,绝不能轻易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瑕疵不假思索归咎于指导思想上的问题,要对那些有违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言行进行坚决有力批驳,唯有如此,才能廓清思想迷雾,更加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坚定不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6](P11)科学的理论一经人民群众掌握,便能发挥出巨大能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深深熔铸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成功引领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步伐。在横跨4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现实课题,为我们更好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前进规律开辟了理论富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造,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时代新命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引航下,“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耐力”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与日俱增,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独树一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政治文明普适性价值有力彰显;经济体量上稳居世界第二,新时代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双轮引擎强劲驱动,破除发展的“速度焦虑”,实现由走量向重质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上和谐稳定,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文化传播上交流互鉴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表达”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硕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力量上稳步增强,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外交战略上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不断显现,国际影响力节节攀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等等。不言而喻,这些“当惊世界殊”巨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伟大理论和伟大思想的光辉指引,另一方面也为伟大理论和伟大思想注入了新的实践意涵。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的发展和延续不仅解释清楚了“中国思想”的丰富内蕴,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指导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有了精准透辟认知,同时也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理性反思和精神升华提供了坚实思想支撑。

(三)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延续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并一以贯之保持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7]历史经验也反复告诫我们,凡是墨守成规、缺乏定力的理论,终将失去指导客观实践的意义。一方面,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历史进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正是依靠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党才能在百年艰辛探索中对事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一次又一次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回答。纵然这期间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经历过严重曲折,但党在牢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根本立场下,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另一方面,始终保持理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以付诸实践的先决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8](P371)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勇于、善于理论创新,并且这种理论创新不是替代性和颠覆性的,而是延续性和发展性的;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的继承、丰富和完善,这也是党始终保持理论自信的成功秘诀。实践一再证明,一个政党如若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加强塑造和构建,以避免发生缺位、错位,否则,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这一点对比国外一些党派内部因持不同政见者之间的相互倾轧、掣肘,进而造成指导思想混乱、政策不连贯、管理效能低、政权频繁更迭等乱局,便可观察得十分清楚。

三、体现制度逻辑:带领中国人民科学治理中国是党在实现长期执政过程中融创出的“中国之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将制度建设作为加强自我革新的动力源泉,在坚持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治党治国治军全方位、各领域、立体式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融合,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管用的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制度保障。深刻领悟“中国之治”,就是要在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有益成果,确保制度体系构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立足“制”开辟“治”,从而更好把握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背后所蕴藏的制度逻辑。

(一)制度设计一切为了人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9]纵观党的奋斗史,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风雨并实现长期执政、稳固执政,除了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须臾离不开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做保障。中国发展至今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探其究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制度设计上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带有根本指向性的问题,从而确保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体现在政治制度上,就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奠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四梁八柱”,让中国人民底气鼓足起来。体现在经济制度上,就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中国人民口袋富裕起来。体现在文化制度上,就是牢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不断增强文化话语权和影响力,让中国人民精神饱满起来。体现在社会制度上,就是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织密织牢民生网底,打造更加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环境,让中国人民生活幸福起来。体现在生态文明制度上,就是正确处理好取之自然和回馈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全过程生态保护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绿水青山,让中国人民心情愉悦起来。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无论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抑或重要制度、一般制度,只要始终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国理念,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同舟共济,制度的张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党的执政地位也才能更加牢靠稳固。

(二)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有了这一优势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和先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兴制度、先进制度,其显著优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进步中一步步培植起来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集中力量、集中民意接力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最鲜明的标识。譬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兼顾公平公正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元素,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进而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特别是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奋力追赶时代、到与时代齐头并进、再到昂首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跨越。此外,在党内制度矩阵构建上始终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也是党保持长期执政的一大鲜明特质。党的执政地位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牢牢依靠制度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从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探寻“民主新路”,到邓小平同志提出“要端正党风、纠正不正之风”,到江泽民同志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党长期执政所作出的管党治党制度探索,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找到了第一个和第二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自我革命。可以说,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独具特色的制度设计。这种自我革命,是一个成熟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是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更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制度优势。一个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不容易,进行自我革命更不容易,而不进行自我革命就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就是血的教训、铁的例证,这种前车之鉴是对我们最深刻的警醒。

(三)制度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定型

制度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历经百年风雨,带领中国人民在治党治国治军的艰辛探索中渐进积累的先进制度成果。这一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举世瞩目,但也并非尽善尽美。不可否认,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曾有过失误,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弯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归根结底是由于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抑或有了制度没能很好地执行。值得警惕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频频发出中国现在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疑问,这些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都是假借各种问题企图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P40)就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说,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民族地区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成功实践,事实雄辩地证明,这一制度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特别是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其他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为有效化解民族矛盾提供了“中国样板”。有理由相信,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继续开启全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发,各项制度也必然会因时因势朝着更加成熟和定型的方向发展。譬如在政治制度上实现法治化、规范化;在经济制度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文化制度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社会制度上更加注重活力和有序;在生态文明制度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等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0](P41)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坚持把长远制度建设同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相结合,持续释放制度效能,积极营造长期稳定并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以实现从夯基垒台到系统集成质的跃升。

四、彰显文化逻辑:带领中国人民构筑精神家园是党在实现长期执政过程中积淀出的“中国气派”

最是文化润人心。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实践探索中所展现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余年悠久灿烂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深深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同时,在这种自觉和自信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持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民族和时代精神巨大感召为动力,不断披荆斩棘、超越自我,逐渐构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家园。深刻领悟“中国气派”,就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最前沿,既坚持包容并蓄又做到博采众长,在凝聚“中国精神”、显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力量”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把握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背后所蕴藏的文化逻辑。

(一)凝聚“中国精神”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凝聚“中国精神”,说到底就是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因子基础上更好发挥精神力量的巨大能动作用。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前进的每一阶段都有着代表当时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符号,这些精神符号实质上是对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兴盛的文化认同,是更基本、深沉和持久的文化积淀。譬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信念深厚、坚毅果敢、心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1]“孙子膑脚,以成兵法;左丘失明,厥有国语”[12]等主张相契合,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了基础铺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涌现出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体现了广大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独立自主、精忠报国、艰苦创业的大无畏气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4]等思想相贯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充足给养。改革开放后,陆续涌现出的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体现了广大人民在锐意进取中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勇于求新的风尚风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5]“常思奋不顾身,而徇国家之急”[12]等精神相交融,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添了底蕴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陆续涌现出的石油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体现了广大人民在奋进新征程中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时代使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7]等理念相一致,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拓展了思维空间。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缺乏独立精神品格的国家必然会沦为他人附庸。正是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所形成的不同精神,最终在历史和实践的推力下汇聚而成“中国精神”,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在接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道路中不断绘就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而创造性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既有基础之上的承接、变革与转化。

(二)显现“中国价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目标指向

价值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时处处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显现“中国价值”,说到底就是要让中国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在世界范围内更具影响力、穿透力。中国共产党在久经磨难中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由弱到大、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比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等硬指标,拼的更是价值观念等软实力。事实一再证明,一个缺乏价值共识的社会,难以拥有真正凝聚力,而一个建立起普遍价值共识的社会,才能够明辨方向、勠力前行。不言而喻,始终保持价值观念的先进性和引领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更关系到全面掌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主动权。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便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教育活动,诸如在全社会普遍推行以社会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唯物史观学习以及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等,为重建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奠定了新的文化价值根基。改革开放后,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热潮下,党中央向全社会发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争做“四有新人”的号召,有力净化了社会风气、美化了个体心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引导广大人民树立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夯实。应该讲,党自成立之初,就一直为有效整合社会价值、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付诸艰辛努力,随着时代发展变迁,这一努力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朝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接续奋进。

(三)展示“中国力量”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途径

拥有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更是文化发展繁荣的直接见证。展示“中国力量”,说到底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让中国的影响力范围更广、分量更重,这种影响力表面上体现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向纯熟的使然。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长期执政、稳固执政,并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就是因为科学回答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人”这个关乎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从而树立起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高度文化自信,并以这种文化自信背后所蕴藏着的抗击外辱时不屈的力量、挑战磨难时坚强的力量、骤遇天灾时团结的力量、国家崛起时自豪的力量、屹立全球时包容的力量等作为强大精神支柱,不断汇聚起“中国力量”,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越来越多姿。展示“中国力量”,总的指向聚焦一处,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鼓足精气神、过上好日子。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落下、一个也不能少;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在全面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体现在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键时刻义无反顾、不计成本的选择,已经超越了物质因素,上升到了民族信仰和时代使命的战略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在全球范围内的有力彰显,对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