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环境下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内卷化”的规避与破局

2023-11-12陈建华

新闻传播 2023年18期
关键词:内卷化新闻节目广电

陈建华

(禹州市融媒体中心 河南 461670)

新媒体时代,媒介形式、媒体格局、传媒生态发生剧变,传统媒体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诸多“水土不服”的症状。就广电民生新闻节目而言,越来越多地经受着“内卷化”的侵扰,发展前景令人担忧。媒体融合环境下,广电民生节目理应抓住融合发展的契机,以守正创新为核心,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现代传播技术为支撑,挖掘传统优势,汲取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一、融媒环境下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内卷化”的表征

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报道对象,以老百姓身边事、烦心事、稀奇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一度成为各级广电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富矿”。“民生新闻的兴起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1]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广电民生节目内容生产与传播理念无法跟上媒体变革的步伐,“内卷化”倾向日渐加剧,导致节目质量踟蹰不前、受众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选题同质化、碎片化

新媒体时代,公众每每受到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真正引起关注的优质内容、有用信息依然稀缺。作为广电媒体,尤其是地方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因为受地域性等因素掣肘,高关注度的新闻题材较少,“独家新闻”更是稀缺,报道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这种趋势既存在于不同媒体之间,也存在于同一媒体内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送彩电、大出血、大甩卖”的场面。再者,民生新闻的栏目定位又使其逾越不过碎片化的门槛,热衷于报道“市井琐事”,较多关注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鸡毛蒜皮等,比如家长里短、消费维权、趣闻轶事等,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升级,少数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用低俗、猎奇、血腥和暴力等格调低下的负面信息制造轰动效应,比如扫黄秀、跳楼秀等,影响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二)内容生产程式化、肤浅化

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的生产受新闻理念、人员素质和资金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经过数年疯狂无序的扩张,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创新乏力,节目质量、社会影响等良莠不齐。“在以收视率论成败的环境下,节目制作方往往走‘捷径’,将已被关注的节目模式‘拿’来重新包装成一档‘新’节目”。[2]了无新意的选题策划,程式化的采访过程,落入俗套的拍摄手法,规行矩步的编辑方式,又让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生产成了“流水作业”,陷入程式化的怪圈,再加上模仿、抄袭、“克隆”之风盛行,弱化了节目的影响力。同时,在报道“市井题材”时,许多广电民生新闻节目满足于聚焦“个案”,习惯于肤浅化表达,重面子、轻里子;重现象、轻本质,不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最大新闻价值,内容报道缺乏深度,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舆论引导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传播渠道单向化、被动化

单向化传播是传统媒体传播的特点,与新媒体时代交互式传播背道而驰。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民生新闻节目虽然也构建了网站、微博、微信、社交化平台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开辟了互联网传播途径,但传播通道还无法实现畅通、高效。多数广电民生新闻节目仍过度依赖传统广电媒体传播,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受众仍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平台看似拓宽了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还沿用传统的编辑理念、采制方式,“天女散花”,点击量、浏览量和转发度都不看好。同时,广电民生新闻节目虽然从形式上实现了互联网播出,却未从本质上改变“媒体→受众”的单向传播关系,尚未构建“媒体·受众”的互动体验,无法充分发挥交互性优势,融合发展成了过场。

二、融媒环境下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的潜力和机遇

“民生是我们不遗余力表现的内容。”[3]诚然,尽管存在“内卷化”问题,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广受欢迎的基本面还在,潜力和优势尚存。融媒环境下,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挖掘潜力,自我赋能,成功实现“出圈”。

(一)民生性、服务性是用户的永恒需求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民生新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融媒环境下,传播关系发生变化,受众的身份也变成了用户。新媒体时代,无论传播关系如何改变,老百姓的民生、服务需求永远不会改变,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升级。近年来,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是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点,自然就成了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的新闻“富矿”。对此,广电新闻民生节目应当运用互联网思维,科学研判用户诉求,以最大的民生、最优的服务提升用户的黏合力,构建品牌化优势。

(二)地域性、人情味是节目的最大胜势

民生新闻虽多为“鸡毛蒜皮”“市井琐事”,然而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情味所生发的亲切感,极易激发受众的共情、共鸣、共振、共生,这也是地方广电民生新闻节目最核心、所独有的优势之一。同时,地方广电民生新闻节目长期深耕基层,走本土化之路,讲本土故事,集聚了足够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有利于其整合本土优势资源。直面最基层的生态,了解最真实的民生,讲述最普通的故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赋能、造血。

(三)网络化、数字化是媒体的共有机遇

网络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勃兴在给传统媒体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又为其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融媒环境下,传统媒体应注重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度融合赢得转型升级。作为地方广电媒体宣传的拳头产品,民生新闻节目完全可以借助政策扶持、技术赋能等,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走得更好、更远。

三、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内卷化”的破局之策

面向主流受众,传播主流信息,打造主流品牌,是主流媒体的应有之责。近年来,受新媒体“去中心化”趋势的影响,少数广电民生新闻节目也靠“去中心化”寻求突破,有意识地压缩时政、经济类选题与内容,扩展市井百态类题材的比重。“去中心化”好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共享带来的群体智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群体极化的进程,受众人群呈现低收入、低学历、重口味、中老年等特征。融媒背景下,年轻群体日益成为信息内容消费的主力军,关注重点不再是“市井琐事”,更不满足于对碎片化信息的肤浅认知。“传统媒体应当用好优势,适应‘去中心化’的趋势,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新闻传播‘中心再造’,巩固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4]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应当掌握用户群体这一变化,运用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手段,精准服务受众,摆脱“内卷化”困境,彰显新型主流媒体的风采。

(一)从“小民生”到“大民生”,重塑节目定位

1.从百姓身边事到社会“大民生”,丰富节目内涵

相对于传递百姓声音的“小民生”,“大民生”则侧重于聚合国家意志和百姓声音,培养公共意识。新媒体时代,广电民生新闻节目要关注百姓身边事,聚焦民生大问题,给“小民生”题材注入更浓郁的人文关怀,给“大民生”题材中导入更明晰的平民视角,着力拓展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2020 年初,禹州市融媒体中心启动主题性报道“乡村振兴进行时”,强化平民视角,全程报道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硕成果,生动反映了“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同时,善于捕捉看似虽小却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素材,以小见大,多层次、多视角地构建广电民生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体系。

2.从“信息发布者”到“信息服务者”,延伸节目功能

从信息发布到信息服务,是融媒环境下传统媒体必须尽快实施的角色转换。新媒体时代,广电民生新闻节目不能满足于流程化的新闻发布,更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既发布信息,又善于从百姓角度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予以解读,提供解决和应对方案。2021 年禹州市“两会”期间,禹州市融媒体中心开辟《“两会”内外》栏目,围绕“廉租房”“集中养老”“划片入学”三个关键词,运用交互式新媒体产品,营造“一对一”“一对多”互动场景,回应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热点话题。同时,拓展“新闻+政务+服务”服务模式,整合资源,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增强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吸粉”能力。3.突出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扩大节目的“话语权”

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与主流意识相对接的一种新闻表现方式和重要责任,也是打造民生新闻节目的价值基础。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广电民生新闻节目要坚持“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的原则,凸显建设性,规避破坏性,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体系。在选题上注重普遍性,弘扬正能量;在编排上注重适度性,不求数量求质量;在传播上注重层次性,形成传受互动。2022年3 月,央视“3·15”晚会曝光禹州粉条事件后,禹州市融媒体中心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到部分粉条生产加工企业,在曝光红薯粉条使用木薯粉、玉米淀粉和环境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的同时,又重点报道了数家知名企业,为禹州粉条正名发声,维护了禹州粉条的声誉。

(二)从做节目到做产品,重建生产方式

1.契合新媒体,实施生产流程再造

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就广电媒体而言,长期沿袭选题—采访—制作—播出的生产流程,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和单一性,节目内容也不无例外地依照相对固定的模式编排而成。融媒环境下,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广电民生新闻节目要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加强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尽快构建起数据分析—主题—采访—发布—运营—反馈—数据分析的生产流程,实现头尾相接、运营用户的逻辑闭环。依托全媒体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新闻、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进行再整合,对内容生产流程进行再重构,赋予民生新闻更强的场景感、沉浸感和交互性,逐步迈向集约化、数字化、多元化的融合新闻生产新阶段。

2.构建新载体,实施创新化表达

融媒环境下,媒体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广电民生新闻节目,要采取台网联动、“大屏”“小屏”互动等措施,不断创新载体,实现创新化表达。时下,针对短视频迅猛发展的风口,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尤其要注重发挥视频专家优势,构建新闻的视频化专业化表达方式,聚焦公众性、新闻性和导向性,体现新闻选择的专业化和舆论引导的专业性。近年来,禹州市融媒体中心大力培育全媒体记者队伍,运用手机、单反、航拍等设备,弱化视频时长、格式限制,提升了信息采集、分发、传播的效率。同时,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实施“一鱼多吃”,立足于广播电视端和新媒体端,打造多类别、多层次、立体化的内容和传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三)从传播者到运营者,重构传播生态

1.吸引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构建传受“命运共同体”

新媒介的次第涌现让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体验,借助手机等新的传播平台发布新闻、表达观点,直接或间接参与信息传播。“新闻生产中的‘全民制造’这一倾向越趋明显,主要表现为‘手机记者’的出现。”[5]新媒体时代,广电民生新闻应该强化互联网思维,引导用户深度参与新闻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除了提供新闻线索之外,还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用户参与节目制作、传播、互动、反馈等环节,增强受众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样既促进了新闻的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又丰富了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2021 年2 月10 日,禹州市融媒体中心策划《找到她!只需你的一次转发!》,发起寻找失踪女童活动,除了新媒体平台大量推送之外,广电媒体也跟进报道,短时间之内形成话题影响。

2.强化IP开发,挖掘品牌价值

IP 是网络传播自带流量的符号与标志。新媒体时代,广电民生新闻节目也要加快IP 开发,打造“节目IP”“主播IP”“名记者IP”等IP 集群,加快品牌构建,实现在多种渠道上对同一核心品牌价值的多维度、多层次推广,不断提升节目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作为近年来禹州市融媒体中心重点打造的内容IP,《云上禹州》已涵盖广播电视端及新媒体端,将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集聚的品牌资源扩展至互联网,实现了节目品牌价值最大化。

结语

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体生态正经历一场划时代性的变革,内容生成、传播手段、信息反馈等呈迭代更新态势。面对愈加凸显的“内卷化”特征,广电民生新闻节目应当顺应媒体融合之势,引入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以现代传播技术为支撑,立足节目定位、内容生产、传播运营等环节,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向内挖潜,向外借力,才能实现融合发展、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内卷化新闻节目广电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